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年迁居瑞士,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荒原狼》《悉达多》《纳尔奇思和哥尔得蒙》《德米安:少年彷徨时》等。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A《荒原狼》
第一本看完的黑塞的作品是《荒原狼》,这是一本充满哲思的自传体小说,也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主人公是一名叫哈勒尔的作家,正直又倔强,他因不满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将自己封闭起来,外表礼貌友好实则分裂疏离。因为他的见解与大众不同被人们当作"祖国的叛徒"。有一天他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
之后他遇到了一些人(究竟遇到了谁,想知道自己看呀哈哈哈),在关系中哈勒尔内心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厚墙一点点坍塌,有了不同的生命体验。在故事的最后他的探索从外部世界进入到内心世界,哈勒尔也看到了人格的丰富性不止是人性和狼性那么简单,虽然还是没有明白生存的意义,但他获得了活下去的力量。
看到这本书彼时的我还困在迷雾中不敢乱动(哈哈哈),看到这本书好像认识了一位智慧的前辈,他讲出了自己说不出,不敢说的话,现在还能回想起看完时那种被惊艳到的感觉。
之后的一段时间一口气读完了他其他几本代表作,他的作品情节性不强,但内心活动的细腻分析描写,书中人物坦诚的对话和思考的深度已经足够打动人。
"假使有一天,他会成为永恒,到达梦想的彼岸,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会用什么样的目光来审视这条迷路纷杂,犹豫不定的道路呢?他又会怎样对这匹荒原狼微笑呢,是鼓励还是责备,是同情还是欣赏呢?"
也许有一天也会这样问自己吧。
B悉达多
第一次知道悉达多这本书,是大三时一个正赋闲在家的朋友推荐给我的,那时候看到这名字就感觉一定晦涩难懂,索性就没有看了。后来因为黑塞再看到这本书觉得真是神奇,而这时看到这本书的我也正好经历“毕业即失业”的阶段,突然理解了朋友那时的迷茫和失落。
一位名叫悉达多的贵族青年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开启了独自一人的自我探索之旅,历经学习,苦行,听教义,觉醒,堕落,悔恨,修行,最终达到内心真正平静。每个人都必须亲身去经历,用心去感受,才能真的找到自己。
“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
C《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黑塞作品中内容与自己当时的生命状态最为贴切的一本书。看的过程中心里不断地惊叹,“哇他怎么跟我想的一样”,“表达的还那么贴切”,“对对对就是这样”,“这老黑厉害了”......就这样黑塞在我心中的地位在一次又一次满是共鸣的内心os中不断提升~
“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个人的生命和想法,竟然已深刻地参与了伟大思想的永恒巨流,不由得升起一股恐惧和敬畏。这份理解证实了我的困惑,却没有为我带来喜悦。相反地,它激烈且严酷,因为它意味着责任,表示我不再是孩子,必须独立而行。”
D《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纳尔齐斯和歌尔得蒙是师生,也是无法割舍的朋友,他们俩在精神上契合,也在不同层面上各有悟性,虽然各自走了不一样的道路,但那份爱却永恒存在。
“要是我终究还是知道了什么是爱,那就得归功于你。你是所有人中唯一我能够爱的人。你无法衡量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荒漠中的甘泉,荒原中的花树。我的心没有枯萎,我的灵魂中海留下了一个可以为圣恩所达到的地方,这完完全全得感谢你。”
E《书籍的世界》
(由于这书太冷门找不到更清晰的图片了。。。)
一言概之,就是作家的读书笔记哈哈哈。看完之后对选择书的标准,对阅读本身的理解有了更多的体会。
“我们最喜欢的作品总是那些既让我们感觉了人性的提升又获得了审美满足的作品。而理想的作者也就是那种在最大限度上既展现才华又表现个性的作家。”
题外话:
关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写,我想了很久。
并没有把这些书推荐给每一个看到这篇推送的人的雄心壮志,也没有把这些书的精髓读到多透彻能看出啥深意的自信,虽然看的很慢;也不好意思将自己有些"离经叛道"的想法公示于众。
只是,从小到大都很喜欢纪念一些特别的事情,只是纪念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洞越来越大,回忆不再是上学路上的十几分钟就能回放好几遍的简单场景,世界也不再是想当然的简单和平,天空也不再是想当然的蓝天白云,我的世界也不再只有"想当然"和"理所当然"。
在我之为我的旅途中,多了好多不可控因素,不知道该怎么看待,不知道该哭还是笑,走还是留,坚持还是舍弃,困惑于自己是否仍然有喜欢或讨厌的权利,质疑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从这些书里收获到的,更多是感受到共鸣,被肯定,被理解,被接纳,个人情感色彩比较多,其实少有干货。所幸,世界再大,真理仍然在迷雾中熠熠生辉。感谢神,尔识真理,真理释尔。
赞赏
长按北京市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全国白癜风十佳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ddqh/13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