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校友矢志不渝,方得始终

发布时间:2017/11/22 16:22:42   点击数:

人物简介

梁铬球

年10月出生,广东南海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年进入中山大学进修无脊椎动物,60年离开回到陕西。年重回中大进行昆虫学方面的研究,曾任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昆虫分类研究室主任,年退休后依然坚持进行标本鉴定等工作。参与编纂了动物志·昆虫纲第12卷:直翅目:《蚱总科》。

梁铬球教授正接受采访。

初见梁铬球教授,是在马文辉堂门口。他满头银丝,却是精神饱满,从容不迫的姿态体现了一位老教授的气质和修养。把自行车停下后,老教授对我们粲然一笑,然后走上前来与我们握手:“你好你好!”我能预感到,今天的访谈将会是一次美好的体验。不出我们所料,在马文辉堂的室,这个充满了岁月沉淀感的屋子,我们在与教授的访谈中度过了精彩的一上午。

与中大的不解之缘

说起梁教授植根于中大的故事,这其中却是经历了许多曲折。年,梁铬球教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被分配去陕西师范学院生物系动物教研室无脊椎动物組当助教。年梁教授被安排去外校进修,当时学校给了两个选择:一个是北京大学,一个是中山大学。而梁教授选择了中大,也由此开始了他与中大几十载的故事。

梁教授选择中大的原因与一位老教授是分不开的——中大生物系的江静波教授。江静波教授当时研究疟原虫,写过一篇关于疟原虫的综述,在寄生虫界很有分量。受江静波教授的影响,梁铬球教授来到了中大,成为了江静波老师的学生。而在年的9月,梁老师又离开中大回到陕西,直到年的年初才又返回中大。

说起梁教授年回中大的故事,便不得不提另外一位对他影响深远的教授——蒲蛰龙教授。梁老师年回到陕西后经历了大跃进后的大饥荒,当时每人每个月只有28斤的粮食,还要找一些野菜吃,生活十分艰苦。随后,梁教授被下放到一个陕西与山西交界的黄河滩劳动。水大的时候,整个黄河滩都会被淹掉,只有趁着水退去时,才能争分夺秒地去种豆。在下放劳动了四个月后,由于环境艰苦又缺乏营养,梁教授双脚开始浮肿,不得不回到西安,而后又回广州休养身体。回广州后一直在南海的一所中学教英语。粉碎四人帮之后有一天,蒲蛰龙教授到南海休养,很偶然就遇到了梁教授。蒲蛰龙教授说中大需要搞分类的人,便将梁老师调回了中大。所以梁教授回中大,可以说是缘分使然了,而这份缘分也一直延续着直到今天。

梁教授的办公室里昆虫分类的相关书籍。

蝗虫研究的先驱者

梁教授从事昆虫学和昆虫分类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重点是蝗虫和蚱的分类、竹蝗的防治。在梁教授做分类做研究的那个时候,收集分类材料十分地困难,不像现在用手机和电脑可以很方便地查找资料。那个时候只能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而且由于没有复印,有需要的时候还得手抄文献。有些文献很长,有些还有复杂的图片,但是没办法,都只能去手抄、手描或用打字机。年夏凯龄先生出版了《中国蝗虫分类概要》,梁教授与同组的郑哲民教授以该书作参考,分工合作在陕西做蝗虫调查。他俩把陕西分为三个区,一个是关中,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一个是陕南,一般是秦岭以南;还有一个是陕北。他俩按照这三大地区进行采集调查,年发表了“陕西省蝗虫的初步调查报吿”,并发表了一个新种、一个国内新记录种。从此梁教授开始了昆虫分类教学和研究。

动物志·昆虫纲第12卷:直翅目:《蚱总科》是梁教授与郑哲民教授合作编著并于年出版的专著。当时世界上的蚱总科昆虫有一千多种,而该志记载描述了我国蚱总科昆虫种和亚种,占世界种数十分之一以上。为了编这本动物志,梁教授和郑教授付出了许多的时间与精力,从年开始着手,到年才出版,前后历时十几年。而当时为了编书,他俩分工合作,跑遍了全国各地:从中国的东部跑到西部,一直跑到亚东——西藏跟尼泊尔、不丹交界的地方;北面一直跑到新疆、内蒙跟蒙古、俄国的交界处;南边一直到海南岛。中国的东南西北几乎全部跑遍。另外,还跑到各个博物馆看标本,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高校或者研究院的博物馆调查。还与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加拿大、美国、印度、日本等国外学者同行进行交流和交換标本。

梁铬球教授与郑哲民教授共同编撰的动物志·昆虫纲第12卷:直翅目:《蚱总科》。

图片来源:







































小孩得白癜风能治愈么
北京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ddqh/1412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