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当地气候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1塞尔维亚的野心
年6月28日早晨,当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索菲·霍泰克抵达萨拉热窝火车站时,欧洲还是一派和平的景象。然而,37天之后,这里却燃起了战火。由此引发的战争造成万士兵和平民死亡,万人受伤,三大帝国被摧毁,世界历史由此被永远地改变了。
但时至今日,仍没有人能说清“一战”是如何开始的。“一战”导火索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萨拉热窝事件会引起世界大战?巴尔干地区是如何成为如此重量级事件的中心的?欧洲国家是如何迅速分裂成相互敌对的联盟的?这些国家是如何制定并实施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的错误决策引发“一战”?为了避免战争,欧洲各国做出了哪些努力?为什么每个国家都宣称他们是被逼无奈,被卷入了战争?为何危机会在短短数周内升级为世界大战?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在其所著的《梦游者》一书中做了一一解答。他得出结论,“一战”的所有参与者,无论是领导人、外交官,还是将军,都懵懵懂懂、莽撞自负、懦弱多变,犹如一群“梦游者”,最终
使整个欧洲卷入史无前例的浩劫。
军事政变与“黑手社”
年,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AlexanderObrenovic,—)为了削减军队权力、节省开支,开始在塞尔维亚军队内部进行清洗。一批少壮军官决心除掉国王,首领是代号“阿匹斯”的上校德拉古廷·迪米特里耶维奇(DragutinDimitrijevic,—),很多达官贵人暗中支持他们,他们强烈反对国王寻求与奥匈帝国和解,担心这样做会使塞尔维亚沦为哈布斯堡的一个仆从国。当时奥布雷诺维奇已失民心,他独断专行,封闭各家报纸,无视选举结果,结果与政坛元老结怨,失去了各方的支持。
年5月28日深夜,经过精心策划,阿匹斯率领28名军官闯入王宫。随后爆发激战。阿匹斯三次中弹,但活了下来,子弹此后一直留在他体内。其他密谋者冲上楼,发现了通往一间梳妆室的隐蔽入口。国王和王后就躲藏在这里。造反者向国王信誓旦旦保证,会继续遵守军人效忠国王的誓词。待国王和王后走进卧室后,他们开枪射杀两人,随后乱刀齐下,把尸体砍成碎块,抛出窗外。其中一人切下王后身上的一块皮肤,作为战利品随身携带。其他密谋分子在贝尔格莱德各处射杀内阁成员,包括首相。军人从与国王家族对立的卡拉乔尔杰维奇家族中挑选了一位长者立为国王,即彼得国王(KingPeter,—)。亚历山大的专制体制被废除,建立了“国王就是傀儡”的民主议会制度。
问题在于这伙搞政变的军官并没有在成功除掉这对王室夫妇之后解体,而是继续强势存在于塞尔维亚的政治和公众生活中。行刺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便成立的临时革命政府中就有多名谋反者担任军政大臣、公共事务大臣以及经济大臣等重要职务,仍然处于康复阶段的“阿匹斯”受到了来自议会的正式表彰,成为民族英雄。民主,本该就是大家用选票说话,输了的体面下台,谁都不许掀桌子。但是这帮搞政变的军官心狠手辣,哪里肯守这个规矩。他们往政府、议会一坐,谁不听话就暗杀谁。这样民主根本就搞不起来。所以虽然塞尔维亚民主议会的架子是搭起来了,看着有议会有选举,其实不过是沐猴而冠,政治品质还不如以前国王说了算的时候呢。
更糟糕的是,这帮军官还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叫黑手社。虽然人不多,但是谁都不敢得罪。而这个黑手社的领导就是后来又担任塞尔维亚军情部门负责人的政变领袖阿匹斯。这就成了塞尔维亚政坛上的一个毒瘤。
民族主义的执念
???年欧洲革命之后,欧洲的民族主义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激进分子更是把追求本民族的生存、发展、兴盛推向极端,特别是在军事政变成功后,极力呼吁塞尔维亚扩张以及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族区的领土统一,目标是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包括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
这样,塞尔维亚独立后就穷兵黩武,大肆扩张,从外国借来的钱都用来买枪买炮了,根本就没用于搞工业现代化发展经济上,所以经济一塌糊涂。别的国家人口暴增之后都是同步完成了城市化。可是塞尔维亚因为没搞工业,人口多起来之后竟然发生了逆城市化。必须要把城市人口赶到农村去让他们自己种地才不致于饿死。
本来,塞尔维亚传统上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是猪肉。那时候的欧洲,猪和羊一样,都是放养的。但是这么多人跑到农村来到处开垦耕地。现在森林都被砍了,这猪就养不成了。如此国家就陷入了更加贫困的境地。越穷,塞尔维亚政府就越是要煽动民族情绪,仇恨外国人。越是仇恨外国人,塞尔维亚就越穷。这个恶性循环一建立起来,就只能通过对外扩张来化解国内矛盾。
这样就有了二次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得到了马其顿大部分地区,势力和野心大张,更迫切地觊觎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然而,克罗地亚早就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匈帝国,而且克罗地亚人虽然与塞尔维亚人同属于斯拉夫民族,并没有加入大塞尔维亚国家的意愿。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按照年的《柏林条约》由奥匈帝国实行军事占领和实际治理20年。虽然在年该地居住着约43%塞尔维亚人,但他们并不是唯一的居民,除此以外还有约20%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以及波斯尼亚的约33%穆斯林。重点是奥匈帝国毕竟不是“欧洲病夫”奥斯曼帝国,塞尔维亚是蕞尔小国根本无法与之匹敌。
年,当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被奥匈帝国正式宣布吞并时,自然挑动了塞尔维亚人的神经。由于这两个奥斯曼帝国的行省已经处于奥匈帝国的统治下长达30年,因此人们对于这种转变并没有多大异议,从占领到直接吞并,看上去只是名义上的改变。但塞尔维亚人并不这么认为,奥匈帝国吞并的声明“使得人们爆发出史无前例的憎恶,群情激昂”。人们召开了“各种会议”,会上,发言人“吵嚷着要对奥匈帝国宣战”。连当时的塞尔维亚政府首相、人民激进党首领尼古拉·帕希奇都认为,如果吞并行为得不到纠正,塞尔维亚必须为解放之战做好准备。
帕希奇的反应
贝尔格莱德的领导人一开始是鼓励这种激进行为的,但他们很快发现,塞尔维亚根本不可能阻止吞并行动。因为塞尔维亚之所以敢于如此叫嚣不惜一战是因为有斯拉夫民族的老大哥俄国的支持,但俄国这次并没有鼓励塞尔维亚进行抵抗。因为吞并发起人正是俄国的外交大臣亚历山大·伊兹沃尔斯基(AlexanderIzvolsky),他向他的奥匈帝国同行阿洛伊斯·埃伦塔尔(AloisAehrenthal)提出了这样的计划。伊兹沃尔斯基甚至就兼并事宜,提前向塞尔维亚外交大臣米洛万·米洛瓦诺维奇(MilovanMilovanovic)发出警告。这位俄国外交大臣告知他的塞尔维亚同行,尽管圣彼得堡将巴尔干诸国当作“俄国的孩子们”,视如己出,但无论是俄国自己,还是其他列强,面对兼并行动都无能为力。尽管伊兹沃尔斯基并没有向他的塞尔维亚听众提及他自己向奥地利人提议兼并两个行省的事实,而这项提议的目的在于确保俄国的战船能够在土耳其海峡更自由地出入。在圣彼得堡期间,塞尔维亚的外交大臣之后还被警告说,塞尔维亚无论如何都不能向奥匈帝国进军,“因为一旦行动,必然会孤立无援,因为整个世界都向往和平”
~年的冬天,所有列强都在敦促塞尔维亚做出妥协、接受现实。最终贝尔格莱德被迫于年3月31日公开放弃了自己反对兼并的声明。历尽千辛万苦,政府终于扼制住这种狂热。贝尔格莱德答应维也纳解除武装,并与“ 及其他组织”脱离干系。民族自卫组织被剥夺了其发动反抗的权利和战争补助,该组织转变为、至少是从外部看转变为一个和平的泛塞尔维亚宣传和信息机构。~年的愤怒和失望使民族主义者的思想变得更加激进。以“不统一毋宁死”为口号的黑手社就是在这时应运而生。
这样,当黑手社的首领阿匹斯得知斐迪南大公年6月到访萨拉热窝的消息后,就立即着手谋划刺杀大公行动。斐迪南大公之所以成为目标,并不像宣称的那样,其对奥匈帝国内的塞尔维亚少数民族采取敌对措施。恰恰相反,黑手社担心斐迪南大公主导推动的君主政治改革方案会赋予斯拉夫民族更强的自治性。许多塞尔维亚的民族统一者认为此举对于统一大业来说将是潜在的威胁。如果按照斐迪南大公的想法,哈布斯堡皇朝按照联邦制原则实现成功转型,将整体一分为三,使维也纳、布达佩斯和萨格勒布(克罗地亚的首都)共同统治,那么这对塞尔维亚来说是危险的——它将会丧失其作为南斯拉夫领导者的地位。因此,将斐迪南大公作为打击对象成为恐怖行动的典型逻辑,即温和的改良者比激进的敌人和强硬派更值得担忧。
被挑选执行行刺斐迪南大公任务的人都来自黑手社,三名将要作为刺杀核心力量包括最后枪杀大公夫妇的普林西普都是从塞尔维亚偷渡到波斯尼亚的,他们的手枪和炸弹也是塞尔维亚军方提供的。
塞尔维亚政府首脑尼古拉·帕希奇对刺杀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计划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帕希奇既不愿意出手坚决制止,也不愿意从正式渠道警示对方,他担心黒手社会将这种行为视为赤裸裸的叛国采取报复行动。最后,帕希奇还是给塞尔维亚驻奥匈帝国的大使发了个电报,说你以私人名义警示对方推迟到访日期,但要说得策略点。这个大使就跟奥匈帝国那边说,6月28号是我们塞尔维亚的国耻日,因为正是年的这一天,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被土尔其人击败,被他们奴役了年。斐迪南大公选这一天访问波斯尼亚不明智,万一有个疯子,手枪里已经上膛了一颗子弹呢?话应该说得很清楚了,可是奥匈帝国这边接待塞尔维亚大使的是财政大臣,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场谈话的重要性,只是随口说了句“让我们期待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吧”,就过去了。
帕希奇渴望和平,但他同时相信塞尔维亚扩张的攻坚阶段必须通过战争来赢取。只有一场诸列强都参与其中的欧洲大冲突,才能够扫清横亘在塞尔维亚“大一统”道路上的强大障碍。在帕希奇看来,如果刺杀行动成功,那么塞尔维亚就成为挑衅的一方,俄国和它的同盟国一定不会相助,但是帕希奇相信奥地利人不会把刺杀行动(如果行动成功的话)和塞尔维亚政府联系起来,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的联系并不存在。奥匈帝国如果反击,那么俄国和它的同盟必然会相助,塞尔维亚便有了靠山,塞尔维亚的大一统反而有了希望。所以他暧昧犹豫丧失了阻止刺杀行动的机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