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2奥匈帝国的困局

发布时间:2020/11/18 19:39:50   点击数:

帝国内部的矛盾

本来奥地利帝国非常大,但是年的法奥战争,在法国的支持下意大利获得了独立,奥地利帝国丢了一大块。然后年的普奥战争又打输了,丧失了德意志地区。在这两场军事灾难的重创下,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帝国逐渐演化成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的问题,就是因为输掉普奥战争之后丧失了绝大部分说德语的人口,不得不在年达成一个在哈布斯堡双君主制下的联合帝国的协议,给了匈牙利人平等的自治权,形成了一个双黄蛋的结构,由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这两个优等民族联手“监管”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罗塞尼亚人、波兰人和意大利人。两大实体都拥有自己的议会,但它们没有共同的首相和共同的内阁。只有在外交事务、国防和国防相关的财政事宜上,两者才通过对帝国直接负责的“共同部长”统一处理。而在民族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如何应对帝国内11大民族之间关于民族权利的抗争就成为帝国治理的主旋律。

在匈牙利这边各种欺负少数民族。匈牙利人口只占48.1%,但是靠着在选举资格和程序上的上下其手,在议会中匈牙利人能占据90%议席。而万的罗马尼亚人占人口的15.4%,但在余个匈牙利议会席位中,他们仅占5个。与此相反,奥地利这边却非常平等。奥地利不仅对各民族非常公平,甚至对少数民族还有倾斜和补偿。比如捷克人抱怨自己的议员数太少了,奥匈帝国还答应给个保底数。各民族不分大小,都得到了真正的平等和尊重。在维也纳议会里,议员们用德语、捷克语、波兰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斯洛文尼亚语、俄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演讲,爱用啥用啥,议会并不提供翻译。别人听得懂听不懂也无所谓。虽然如此,民族冲突仍然非常紧张,各种各样的议会危机重创了君主政体的立法机构,看上去奥匈帝国政体已经奄奄一息。

好在从开始,奥匈帝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一战前的短短三十年间,奥匈帝国一度是欧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呈现一派普遍繁荣的景象——这与同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奥匈帝国广大的关税同盟里,自由市场和竞争制度刺激了技术的革新和新产品的引进。二元君主制的多样性在于,新型的工厂能够从各种各样的工业合作中受益,而有效的运输体制、高品质的服务和配套设施又加强了这种合作。这种经济的良性发展在匈牙利王国尤为显著。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还是奥匈帝国的“大粮仓”——出口奥地利的货物中有90%是农业产品。但在~年,匈牙利的工业出口上升了44个百分点,而奥地利—波西米亚工业地区对于廉价食品持续走高的需求同时拯救了匈牙利的农业部门,哈布斯堡共同市场抵御住了来自罗马尼亚、俄国和美国的竞争。~年,帝国整体内部见证了一场“工业革命”:~年,生铁消费增加了4倍;~年,铁路覆盖面积也翻了两番;接受基础教育的人数超过了德国、法国、意大利和俄国。

应该说奥匈帝国这一片大好形势,与其采取的明智的民族策略也密切相关。但是,奥地利的这个政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遇到了塞尔维亚这种完全不可理喻的极端民族主义,怎么办?在这个问题上,约瑟夫皇帝和斐迪南大公产生了分歧,这样围绕皇帝和皇储,奥匈帝国内部就形成了保守派和改革派两大阵营。保守派的主张是先不管塞尔维亚如何叫嚣捣乱,始终保持高压,一旦突破底线就打。而斐迪南大公代表的改革派连当初吞并波斯尼亚都不赞同。他说:“从我们不尽如人意的国内形势来看,我坚决反对所有类似的权力闹剧……如果战火燃起,我们绝不是受益方。然而在英国或许还有意大利居心叵测的撺掇下,那些巴尔干讨厌鬼似乎正将我们拉入军事冲突的泥潭。”

虽然斐迪南大公反对,但是奥匈帝国还是正式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此背景下怎么办呢?斐迪南大公的想法是把两头变成三头,也就是在奥地利和匈牙利这两个头之外,再加个斯拉夫的头。但是这个斯拉夫的头,他选的并不是塞尔维亚,而是克罗地亚。为什么呢?因为克罗地亚虽然也是斯拉夫人,但他们信奉的并不是东正教,而是天主教。所以他们就和奥地利人更亲近,而不像塞尔维亚人那么亲俄。斐迪南大公后来甚至有了更激进的想法,就是把奥匈帝国拆成15个以各民族为主的合众国。如果他的这个想法得以实现的话,那欧盟早年就实现了。

帝国对波黑的治理

按照年《柏林协议》,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名义上还属于奥斯曼土耳其,但是由奥匈帝国实行军事占领和实际治理20年。但是奥匈帝国从一开始就完全没有打算20年后就归还。所以从年接手军事占领和实际治理开始,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就大力投入。

当年奥斯曼人统治的时候,塞尔维亚人社会地位最低,光是农奴就有十几万。奥匈帝国接管后就要废除农奴制,以国家出钱赎买的方式一点一点儿地解放这些农奴。到年的时候,农奴已经解放了小一半了。以前穷得叮当响的波斯尼亚塞族农奴,普遍过上了好日子,生活水平超过了意大利南部农民。为了增加农业产量,他们还建立了模范农场,包括葡萄园和鱼塘;培训中学老师,让他们了解初级农艺学;建立了一所农业高等院校,而在邻国塞尔维亚,这种教学机构还从来没出现过。

与此同时,还有大规模的投资资本投入这些地区。建成了一个公路和铁路的运输网络,其中有一些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山地铁路。在采矿业、冶金、林业和化学产品制造业也同样有大批投资进入。在~年,波黑工业化的步伐达到最高峰,其结果就是巴尔干地区实现史无前例的工业增长,~年年均增长率达12.4%。总而言之,哈布斯堡将这些新省份当作施展其施政才能的平台,其目的是“展现哈布斯堡统治的人性和效率”。到年,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已经发展到可与帝国内其他地域媲美的水平。

奥匈帝国为什么要在波黑下这么大血本呢?其一,这本就是向国际社会和各相关方做出的其要永久性占领的决心和态度。其二,这样前所未有的大力度投资在发展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经济,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的同时,自然也赢得了民心,这也为永久性拥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三,20年占领管制期满,即使有人出头要求归还,那也先请还清投资的本息再议,否则,只能有其继续管治。

为什么要吞并波黑?

年10月5日奥匈帝国正式对外宣布呑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事实上,奥匈帝国和其他列强都认为,年的占领就意味着永久的拥有。年修订后的三皇同盟(指德皇、奥皇和俄皇)相关条约中有一项秘密条款,奥匈帝国明确表态“无论何时,吞并这些省份都是恰如其分的”,这项声明隔三岔五就会在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外交协议上出现。那么奥匈帝国为什么还是想在这时完成正式吞并的手续呢?

首先,这时原来担心的主要反对者,塞尔维亚的保护人,俄国主动提出建议,鼓励奥匈帝国正式吞并波黑,只要允许俄国进入地中海,奥匈帝国立即答应,两国为此签订了秘密协议。第二,更重要的是,吞并的行为是对贝尔格莱德以及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塞尔维亚人发出的信号,宣称了奥匈帝国对这些地区的永久占有权,这至少在理论上消除了骚乱发生的一大隐患。第三,正式吞并让奥匈帝国可以永久保有一个面向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对整个帝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有重大意义。第四,在政治上使原来设想中的“维也纳—布达佩斯—萨格勒布”三头,在波黑加入就更具可操作性,而且在帝国内部也更容易实现对民族主义活动的制衡。

这样,因为得到了俄国的支持并就此签订了秘密协议,所以奥斯曼帝国在得到一笔慷慨的赔偿后,放弃了名义上的主权,奥匈帝国即宣布正式吞并的事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dlwz/1900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