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亚历山大与成吉思汗为何会在印度选择撤军,

发布时间:2021/3/15 13:41:15   点击数:

亚历山大帝国,前年~前年。亚历山大帝国由亚历山大大帝开创,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疆域东自费尔干纳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尔干半岛,北从中亚细亚、里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继承了波斯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其统治基本沿袭了波斯帝国的旧规,继承了波斯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

罗马帝国,中国古书称为大秦,是古代罗马文明的一个阶段,罗马曾经有数百年的共和制历史,但自从斯巴达克斯起义以后,罗马进入了军人执掌政权的时代,并通过两次“三巨头执政”后,屋大维被封为“奥古斯都”,成为罗马的独裁者,从此罗马进入了“罗马帝国”时代。罗马帝国可用来表示罗马统治下的所有土地。罗马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罗马疆域的全盛期是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帝国此时控制着大约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罗马扩张经过了(不扩张的内战就省略了)

共和国时代

1意大利统一战争(具体有太多了)

2前年-前年和迦太基之间为争夺地中海沿岸霸权发生了三次布匿战争,全胜,灭之,得北非突尼斯等地,西班牙

3前年-前年发动4次马其顿战争。第一次失败,其余都胜,灭之,得希腊,马其顿,色雷斯等

4恺撒克高卢,得法国,英格兰庞培灭本都,得小亚

5内战中,屋大维得埃及

帝国时代比较稳定,扩张结果也多不能保留

最后帝国疆域包括罗马帝国:包括今天的欧洲: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安道尔、马耳他、塞浦路斯、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和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瑞士、比利时、法国、摩纳哥、卢森堡全境,奥地利、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大部,匈牙利、德国、罗马尼亚、英国、荷兰部分,

亚洲: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全境,土耳其大部,约旦部分

非洲:突尼斯全境,埃及、利比亚、摩洛哥部分

亚历山大帝国版图包括今天的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约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全境或大部,印度小部分

波斯帝国前五世纪初(大流士一世在位时),帝国疆域东起印度河,西至爱琴海及非洲东北部(埃及)。

公元前年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攻入波斯波利斯,波斯帝国灭亡.先是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一世,后来亚历山大大帝打败大流士三世建立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死后王国分裂,后来才是罗马帝国

历史上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总共有11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一、波斯帝国,万王之王大流士一世建立了波斯帝国的最大版图。

二、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消灭了波斯帝国,继承和扩大了波斯帝国的版图,可惜他英年早逝,马其顿帝国一分为三(欧亚非)。

三、罗马帝国,奥古斯都大帝吞并埃及后,基本确定了以后两百年罗马帝国的版图,地中海成为了罗马的内湖。

四、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分裂后,西罗马帝国被蛮族灭亡,东罗马帝国在查士丁尼大帝的带领下维持着罗马帝国最后的血脉和荣耀。

五、阿拉伯帝国,在圣战的旗帜下,穆斯林把安拉的训令带到了欧亚非三大洲。

六、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苏里曼苏丹灭亡了拜占庭帝国,把黑海变成了土耳其的内湖。

七、葡萄牙殖民帝国,以达伽马为代表的航海家们为葡萄牙在非洲亚洲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八、西班牙殖民帝国,以麦哲伦为代表的航海家们为西班牙在非洲亚洲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九、荷兰殖民帝国,海上马车夫们在非洲亚洲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十、法兰西殖民帝国,同样在非洲亚洲和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十一、大英帝国,日不落帝国的米字旗在全世界都会升起。

公元前年,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东征军,在海达佩斯战役中完败了抵抗他们的印度军队。马其顿帝国的疆域也从巴尔干半岛绵延至印度河流域。然而,浩大的远征终于还是在印度戛然而止。马其顿军队上下一致决定不再前进,并拒绝了亚历山大的鼓动演说。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上至贵族军官-下到平民大头兵的整支马其顿军队,都拒绝追随自己的领袖继续前进呢?一副近代的画作亚历山大在向他的军队发表演讲在亚历山大东征的多年里,虽然马其顿人在不断的获得胜利,但本身也承受着重大的伤亡。尽管在留下的大规模战役记录中,马其顿军队的阵亡数字看似非常轻微。但很多伤员可能会在之后的几周内因为各种病发症而死。一些外伤患者则可能因此而终身残疾。再加上日常的远距离行军消耗、疾病摧残和各种不见于史料记载的小规模战斗,都在大量剥夺马其顿士兵的健康与生命。漫长的征战让很多马其顿老兵都身心俱疲马其顿王国的政治体制设计,长期受到希腊文化影响与部落旧习俗的传承。能参加正规军作战的士兵,往往是具有一定财产和身份地位的公民。这批人也是王国政治力量的底层与社会中坚,是具有一定发言权的群体。当他们意识到亚历山大的野心已经漫无边际,自己的征程似乎看不到尽头,就以集体罢工的“温和兵变”模式,在印度向亚历山大发难。这也是亚历山大政治生涯中,遭遇到最严重的一次叛乱。虽然他有志于成为亚洲式的集权君主,而非代表贵族和公民利益团体的国王。却不可能无视这批铁杆老兵的情绪。因为这些人是他真正的有力支持者,已经追随他在亚洲吃了很多年的苦。失去他们的信任,会对自己的权力造成极大的不稳定。每一名马其顿方阵步兵都是具有财产和社会地位的公民至于军队中的贵族军官,对于士兵的呼声也是非常支持的。尽管不少人在东征途中获得了远多于士兵的战利品和赏赐,但也担心继续东征会影响自己的利益与社会地位。因为亚历山大自登陆亚洲开始,已经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表现出自己趋于独霸的一面。所以,早在东征半途,贵族集团内部就已经发生过针对亚历山大本人的暗杀事件。在亚历山大逐步清洗掉了父亲给自己留下的帕曼尼奥家族与悍将克拉特斯后,贵族们对于亚历山大基本上已经处于被迫的敬畏之中。在埃及神庙中接受顶礼膜拜的亚历山大更让他们担心的事情,恰恰在于亚历山大本人并不是一个只知道打仗的武夫。对于政治架构的安排与上层斗争都很有心得。所以他同样已经感觉到不同贵族集团对自己的成见。作为补充平衡手段,亚历山大开始从征服地区笼络和扶持一些原本的波斯与亚洲贵族,作为自己宫廷内的第二股势力。亚历山大曾经强制让一些马其顿贵族迎娶波斯人做妻子这个做法原本既是统战征服区精英的必须,也是独裁君主所必不能少的集权手腕。但对于习惯了旧式贵族议会政体的马其顿精英来说,这就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们不仅将失去对国王的制衡,还随时可能成为过去手下败将的刀下亡魂。只要东征继续下去,亚历山大军队里的亚洲籍军队数量就会越多。他们的处境也就越威胁。只有见好就收的停止东征,才能做到初步的止损。最后,亚历山大自己也觉得是时候停一停战争,稳固下自己的后方了。亚历山大在印度的征程并为帮助他找到世界的尽头他在成年之前曾接受过大哲学家阿里士多德的教育,认为世界的最东方就是印度和阿富汗一带。站在高耸的兴都库什山上,就能望见东方的大洋。马其顿远征军如果从印度河流域深入,可能会迂回找到尼罗河的发源地。这样就能顺着尼罗河进入地中海,轻松的回到马其顿和希腊。结果,印度的地缘辽阔还是超出了他的预计。这就让他放弃了寻找尼罗河发源地的计划。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死后亚历山大实际上以帝国继承者自居其次就是他注意到了士兵与贵族两个阶层,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着几大怨气。所以他手里的这支军队已经不再可靠。他要征服更多地方,或者仅仅是巩固个人权威,都需要重组自己的军事力量。但这需要他回到自己设立在亚洲的核心基地--巴比伦。在那里有波斯帝国留下的整套权力、税收和征兵机构。巴比伦城本身也是半个亚洲人心目中的权威所在。所以,东征只能暂时停一停了。亚历山大自己也在印度身负重伤最后,亚历山大自己也在东征的途中过度折损了身体。这既包括超过常人忍受度的身体疲劳、精神紧张和缺乏休息,也有几次生病与受伤带来的病痛。尤其是在印度,一支重型箭矢打穿了他的胸甲,穿透了他的肩膀。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重创。他自己也真的需要机会去休息一下。所以,当士兵和一半的军官开始严重抵触继续东征后,亚历山大也顺水推舟的宣布返回巴比伦。但他并没有要回到马其顿本土的意思,可见自己还是希望继续其他征服活动的。流传至今的一些记录也显示,他会继续对阿拉伯半岛、西西里和意大利的征服,当然也可能在日后返回印度。只是因为早早的病逝,才将他的传奇做了彻底定格。

曹操为何主动放弃汉中?原因是什么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在汉中之战中,曹操和刘备两方都是名将云集。就刘备来说,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就曹操来说,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对于汉中之战来说,是以曹操放弃汉中,也即刘备占领汉中之地为终结。值得注意的是,曹操虽然在汉中之战吃到败仗,不过整体兵力上依然远超刘备,所以其为什么要主动放弃汉中呢?

  首先,在汉中之战中,刘备和曹操双方的兵力差距十分明显。就刘备来说,因为刚刚夺取了益州之地,还没有完全消化和整合,至于荆州的关羽,因为东吴和孙权的压力,也无法过多支援益州。由此,在汉中之战中,刘备的兵力不过数万人。与此相对应的是,占据北方中原地区的曹操,则在汉中之战中总共投入了10多万的兵马。由此,在兵力上,曹操是占据非常明显的优势。不过,公元年,曹操却选择主动从汉中之地撤退,而且将该地区的百姓迁走,也即曹操主动放弃了汉中的争夺。

  众所周知,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就蜀汉来说,一旦失去了汉中这一屏障,无疑是将自己的腹地暴露在敌人的打击之下了。所以,就曹操来说,只要能长期控制住汉中之地,无疑会给刘备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也即拥有了彻底消灭刘备势力的重要基础。对此,在很多人看来,曹操之所以主动放弃汉中,是因为在和刘备的较量中吃了败仗。诚然,在这场影响三国历史进程的大战中,曹操方阵亡夏侯渊、赵颙等,所以从阵亡将领来看,曹操的损失确实比较大。不过,这并不是曹操撤退的主要原因。

  三

  在汉中之战中,刘备一方的损失也比较大。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刘备一方也阵亡了吴兰、雷铜、任夔等将领。更为关键的是,刘备一方的前线兵力不足,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来运送粮草的地步了,可见战争过程中,刘备一方的局势也不是很乐观。由此,如果曹操继续和刘备对峙下去的话,后者也可能突然崩溃的。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兵力占据优势,而且刘备也是强弩之末了,不过,曹操因为以下两个原因,所以选择了撤军。一方面,荆州关羽和东吴孙权的虎视眈眈,让曹操无法和刘备长期对峙。

  最后,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年,荆州关羽发动了针对曹操的襄樊之战。至于东吴孙权,同样对曹操的疆域虎视眈眈,如果曹操将主力长期放在汉中之地的话,很可能会遭到关羽和孙权的同时进攻。另一方面,在汉中和刘备交战的时候,曹军的粮草主要是从关中地区运送过来的。虽然关中和汉中之间的距离不是太远,但是,因为中间隔着秦岭等山地,促使曹操大军在粮草运送上同样比较困难。由此,秦岭等山地的阻隔,让曹操坚持下去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大。为此,对于果断的曹操,选择在公元年主动放弃汉中之地,而刘备因此夺得汉中,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成吉思汗攻下大半个欧亚大陆,惟独不取印度。据《元史》和《耶律楚材传》记载,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与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了一种叫角端的怪兽有关。

蒙古人西征年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建立的四大汗国四分五裂,一盘散沙。14世纪末,成吉思汗的后裔帖木儿横空出世,重建起成吉思汗时期的大蒙古帝国。他立志了却成吉思汗征服印度的心愿。年12月,帖木儿部队在印度的德里附近又遇到了这种叫角端的怪兽……

“汝主早还”迫使成吉思汗班师

成吉思汗为了追击扎兰丁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但是事实上成吉思汗并未攻入印度境内。进入印度境内的八剌率领的2万蒙古军沿途攻下一些城市,但盘查了几个月,一直找不到扎兰丁的踪迹。当时耶律楚材婉言劝说成吉思汗放弃追击,从印度撤出。但是成吉思汗不但要继续追击扎兰丁,还要乘机攻下印度这块陆地。这时传来哲别部队进军高加索山,战胜钦察援军,进兵阿罗思(俄罗斯)的好消息。于是成吉思汗更加坚决地下令渡河南行,接应八剌,平定印度,尽快完成他的帝国大业。

战无不胜的蒙古军团;[责任编辑:郝魁府]

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骑兵

但为什么强大的蒙古骑兵未能踏入印度境内,很快撤军了呢?据《元史》和《耶律楚材传》记载,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与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了一种叫角端的怪兽有关。当年成吉思汗的部队攻到印度河,遥见河水蒸气磅礴,日光迷蒙。将士们口干舌燥,纷纷下骑饮水,可是河水热度似沸,不能入口。这时将士上下怨声不断,恨不得立刻驰归。耶律楚材正想再次进谏,忽见河滨出现一大怪兽。成吉思汗命令将士准备弯弓射杀,忽然听到响声,酷似人音,仿佛有“汝主早还”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机对成吉思汗说这种瑞兽名叫角端,是上天派来儆告成吉思汗为了保全民命,尽早班师的!成吉思汗于是奉承天意,没有行进,回马班师。八剌亦即日北归。会师后,成吉思汗率军返回蒙古。

关于这段史实的记载有人认为是一个神话,但有历史学家认为,奇形怪兽是可能的,而且印度地方有些兽类蒙古人并未见过。至于把怪兽的叫声说成是“汝主早还”的话,那是耶律楚材牵强附会,借怪兽的叫声规劝成吉思汗班师的手法。

蒙古骑兵战无不胜的秘密

一个只有多万人口、10多万军队的民族战胜了拥有几千万人口、数百万大军的金国、南宋、花剌子模和欧洲联军。蒙古骑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秘密是什么?

《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之鞍。四五岁挟小弓、短矢。”

蒙古铁骑

传统蒙古骑兵弓(包真牛皮)

蒙古骑兵长于闪电战,他们的行进速度惊人,一天能行进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地。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蒙古军的胜利。马是蒙古人特有的资源优势。马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既是他们的交通工具又是他们的作战工具。蒙古军队“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只要有供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给。即使一时缺乏马乳和羊肉,还可以射猎作为补充。在作战中,蒙古骑兵就是依靠马匹和畜群来给养的。这在后勤上大大减少了军队行进的辎重。

但蒙古骑兵也有两个大弱点。一个是善骑好射、策马急袭的蒙古骑兵在江河湖泊面前显得毫无用武之地。可是,这一点毕竟可以解决。年,成吉思汗建立了水军。在西征时,就有一个月内造船百艘,载蒙古骑兵渡过漠兰河的记载。但是另一个弱点是蒙古骑兵解决不了的,生活在蒙古高地草原和西伯利亚干寒地带的蒙古人惧怕湿热,不耐高温。这一点在攻占南亚、东南亚一带的战役中就显露无疑了。

揭开叫角端怪兽之谜

在众多的动物中,印度人对大象怀有特殊的感情,印度人称呼大象为“哈第”。在印度人看来这种动物是力量、智慧和善良的象征。经过驯象人的训练驾驭,大象成为了人们的好朋友。

曾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却唯独攻不下印度

印度战象

大象力大无穷,而且又可以驯化,如果在战场上排上象阵将会起到所向披靡的效果。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军事力量就已经主要依靠战象了,现在出土的钱币上就有战象的图样。据记载,孔雀王朝还支援伊朗王朝和亚历山大大帝头战象,帮助他们战胜马其顿王朝。

大象与马能配合得很好,象马并肩作战,有象开道,马就能冲锋陷阵;有了马冲锋,象就可以冲杀践踏。根据印度文献记载,当时印度的部队包括4种,象兵名列旗手,其次是马兵、战车兵、步兵。

英国人侵犯印度和阿富汗时就利用大象拉大炮、战车。二战期间,日本人在缅甸也利用过大象。大象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它的高度。高的战象达到2。7米,这使得架在它背脊上的塔楼可以居高临下地向敌军射箭投枪。

据记载当时正值盛夏,暑气逼人,蒙古兵丧失了斗志,而印度兵却对这种气候习以为常。

真正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也可能是蒙古骑兵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根据记载,当时正值盛夏,暑气逼人,蒙古军队只行了数里路,就觉得气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中了暑不能行军作战。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顿时丧失了斗志。而印度兵却对这种气候习以为常。蒙古的骑兵在印度这块土地上再也没有在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气势和战斗力了。

英勇的蒙古骑兵

印度战象群

帖木儿再次出征受到众人反对

年,帖木儿觉得攻占印度的时候终于到了。但帖木儿做出这项决定时仍然受到王公、将军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远征事关重大,他们列举以下原因来反对远征印度的计划。第一,与印度相距太远,害怕军力接济不上。第二,印度地形复杂,森林茂密,多猛兽、毒蛇攻击。第三,印度气候干燥炎热,又容易发生瘟疫。

但是帖木儿决心已定,他力排众议,坚持攻入印度。

帖木儿准备了很多骆驼,背上驮上干柴,点燃后向印度象群冲去。

从历史上所有侵入势力来看,要攻占印度都是从阿富汗直捣印度西北部开始的。帖木儿的决议最早的执行者就是阿富汗的总督,也是他的孙子皮儿·贾汗吉。贾汗吉接到帖木儿的命令后立刻率领3万骑兵作为远征军的先锋队,在年渡过申河(印度河),年5月攻占木儿坦。随后,帖木儿率10万远征军,横越兴都库什山脉达到喀布尔。年9月,帖木儿特意选择了当年扎兰丁过河的同一地点渡过申河,意为完成成吉思汗未完之事业。帖木儿与贾汗吉会师索特里粟河,然后继续前进,一路上所向无敌。

当时印度军派出头战象,象背上负战楼,楼内有战士12至14人,从战楼中发箭击中敌人。这种印度军作战方法蒙古人从未见过。蒙古的战马见到这等庞然大物更是任凭怎么鞭打也不上前。顿时军中一片混乱,象背战楼里的箭雨如飞,蒙古骑兵死伤不少,马上回头撤退。

蒙古士兵

两军激战中

骑兵怎样战胜象阵,帖木儿大伤脑筋。终于有人献一良策。年12月17日,帖木儿汗军与印度军再次会战。这次帖木儿准备了很多骆驼,背上驮上干柴,点燃后向印度象群冲去,骆驼惊恐万状,乱跑乱冲,火乘风势,驼乘火势冲向印度军一翼。大象生性怕火,看见骆驼背火冲来,吓得四处逃窜。另一支象阵还是冲向蒙古骑兵,帖木儿汗军也不迎战,而是纷纷下马逃入树林中去,战象落入圈套,紧追不舍。这时蒙古军队的弓弩手箭如飞蝗猛射战象,战象负伤甚痛四处乱窜,印度士兵被逃回来的大象踩死射死过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dlwz/1959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