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地理位置 >> 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保加利亚大选,希腊媒体
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保加利亚大选,希腊媒体看17+1:中东欧地区形势跟踪
China-EUStrategicPartnership,BulgarianElection,17+1inGreekmedia:ReportoftheRegionalSituationinCEECs
(No..4.11-4.12)
疫情大数据
本期目录
专家观点:
1、丁纯:剑拔弩张,欧盟还是我们的战略伙伴吗?
2、TeodoraPeneva:保加利亚大选后的政治形势
3、钱颖超、孙茜娆:希腊媒体对“17+1”合作的看法
4、吴改:从《综合评估报告》看英国未来政策走向
域外研究:
捷克共产主义左派将何去何从?
各国形势跟踪
专家观点
丁纯(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及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
剑拔弩张,欧盟还是我们的战略伙伴吗?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欧盟并非中国的战略对手,而是应当继续求同存异的战略伙伴。
最近,中欧关系再起波澜。欧盟罕见地对我国个人与实体进行制裁,遭到我国迅速反制。欧洲议会中的部分政治势力鼓噪,要将中国解除制裁作为开启中欧投资协定审议的条件,中欧关系似乎显现出罕见的“剑拔弩张”之态。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向何处去?中欧经贸合作是否能够继续健康发展?一时间众说纷纭,担忧甚嚣尘上。
制裁并非仓促之举
详究欧盟对华制裁的动因,不难看出此次制裁并非仓促之举,而是“如约而至”。其一,作为典型的民主党建制派,拜登政府试图联合盟友制华、再打人权牌,欧盟适时递上“投名状”。其二,欧盟内部敌华、疑华势力屡屡作祟,在成员国和欧盟层面推波助澜,质疑新疆人权问题的声音在欧盟再次泛起。其三,欧盟年通过欧版马格尼茨基法案——“全球人权制裁机制”,祭出了和美国近似的人权工具,如期于年第一季度发布针对中、俄等多国的制裁名单,还与英、美协调了制裁步调。由此看来,此次制裁并不是中欧关系大潮中一个突兀的激浪。
中欧关系新态势?
从欧盟年对华蜜月期结束,到年将中国定义为“体制性对手”,再到30年来首次对华制裁,背后是欧方日益显现出的对中国迅速崛起事实和模式、中欧实力对比快速变化的心理不适应与心态不平衡。
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单一经济体、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又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取得优异成绩,与欧盟的欧债、民粹、“脱欧”危机此起彼伏,内部异质性日益凸显,抗疫表现不尽人意形成鲜明对比。在中欧实力对比明显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欧盟自知演变中国制度近无可能、强力对抗中国力有不逮,聚焦意识形态、占据道德制高点、配合美国人权外交几成最大的公约数。
与此同时,欧盟并未放弃维持和发展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寻求全球治理合作。中欧关系似乎正显现出一种经济上竞合兼备、国际治理上谋求合作、政治和意识形态上针锋斗争,趋于中欧版“政冷经热”的新常态。
即使在堪称中欧关系“压舱石”的经贸领域,双方也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与从前相比,当今的欧盟面临着内外变局——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不再坚如磐石、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与日俱增、全球经济治理有待改善、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浪潮扑面而来,又兼英国离去、疫情冲击,欧盟正竭力进行内部调整与统合,强化竞争力。
欧盟坚持“战略自主”,完善单一市场,发展绿色和数字经济的步伐并未因疫情出现反复,随着复苏基金的落实,甚至可能有加快之势。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中,欧盟实施投资审核框架、补贴白皮书、推出数字法案,完善产业政策,还出现了强化供应链、强化企业环境和人权义务的声音。
有关《供应链法》建议,正在德国和欧盟层面赢得回应,释放出欧盟价值将更加融入经济活动的信号。或许以后欧盟对华经贸关系中,经济利益与政治价值之间的界限将不会像过往那么清晰可辨。
未来继续求同存异
然而,中欧关系的基础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中欧没有地缘政治的根本冲突,经贸关系仍还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只是欧盟日益成为我国“吵闹的伙伴”。
应当看到,欧盟在对华关系中没有维系霸权的执念和特朗普主义留下单边主义的负担,也难以割舍中国发展带来的机会和全球治理的助力,即便在对华制裁中欧盟也有所忌惮和权衡。客观地说,欧盟早在特朗普之前美重返亚太时就意识到美欧利益的分野与关系的结构性疏离,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日前美国总统拜登也参与的欧盟峰会所指出的,欧盟在对华政策与美国并不一致。
总体上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欧盟并非中国的战略对手,而是应当继续求同存异的战略伙伴。中国应坚持互利共赢的主基调,同时“不接受人权‘教师爷’”,对欧方罔顾事实的无理制裁坚决反制。
我们期待欧盟处理好疫情防控、经济复苏的挑战和德、法大选等变数,继续坚持“战略自主”,不屈服美国的胁迫,尊重中国核心利益,推动经贸合作尤其是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落地,共同推动中欧关系继续健康发展。
TeodoraPeneva(保加利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教授主助理):
保加利亚大选后的政治形势
年4月4日的保加利亚议会选举导致争取欧洲进步公民党(GERB)执政的政府无法与议会中的任何政党组成联盟。保加利亚中央选举委员会在4月6日公布的官方选举结果显示:26.18%的选民支持争取欧洲进步公民党,17.66%的选民支持“有这样一个民族”(ThereAreSuchPeople)党,15.01%的选民支持保加利亚社会党(BSP),10.49%的选民支持“争取权利与自由运动党(MRF)”,9.45%的选民支持“民主保加利亚”(DemocraticBulgaria)党,“站起来!滚出去!”(StandUp!GetOut!)党以4.72%的得票率进入议会。
各个政党在竞选期间都明确表示,放弃与争取欧洲进步公民党组成联盟。目前列席议会的政党中,只有争取权利与自由运动党能与他们组成联盟,但不能达到所要求的51%选票。保加利亚社会党表示希望与除争取欧洲进步公民党以外的任何政党组成联盟,结果却没有成功。这是因为在过去的10年里,作为争取欧洲进步公民党的反对党,他们只维持了所谓的“现状”。“有这样一个民族”党有最好的机会组建新政府,同时能够防止所有其他联盟的组建。目前,该党宣布只希望与“民主保加利亚”党和“站起来!滚出去!”党组成联盟,他们有可能组建一个获得保加利亚社会党支持的少数派政府。在总统鲁门·拉德夫(RumenRadev)官方宣布第一支政治力量拒绝或无法组建政府后,才能知道是否“有这样一个民族”党想在这种情况执政。要想“有这样一个民族”党组成一个少数派政府不太容易,因为它会在议会中有近51%的反对力量。这很大程度阻碍立法程序,而立法是“有这样一个民族”党的主要优先任务之一。他们的目标是彻底改革司法和选举制度,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立法程序的投票,并直接决定公、检、法的负责人。这一政府原则已在美国、瑞士等国家实施。电子政务是该党的下一个优先任务,这将可能终结行政管理的腐败。这些目标的一部分并跟“民主保加利亚”党的原则不完全相同,因此,一起组建少数派政府时,党派的治理方式和选举制度很难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如果“有这样一个民族”党将执政权力还给总统府,之后的政党都无法组建新政府,要么是因为缺乏其他政党的支持(以争取权利与自由运动党为例),要么是因为他们必须打破在选举前向选民承诺的非联盟原则。
一个解决方案是由总统组建一个短期的临时政府,然后由临时政府组织提前选举。这种选举方式将大大减少上届政府操纵和花钱买选票,以及选举后当晚在中央选举委员会之前进行关于选举记录的一些造假行为。大部分社会人士支持公平选举。但由于电子投票目前不被选举法认可,继而尚未推行。网上投票将给许多海外选民提供参加议会选举的机会。今年4月4日的投票率为39.8%,与年议会选举的54.07%投票率相比降低了不少。民众投票率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对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担忧,尚有大约10万人因处在隔离期无法投票。选举法的修改将是议会未来的短期主要目标。参与选举的选民数量将会大幅度增加,包括被隔离人士和保加利亚海外人士,总计近万人。之前,国外只有17多万人参加了选举。如此一来,“有这样一个民族”党将有可能组建多数派政府,因为他们目前正在领先保加利亚海外人士投票比例(投票比例是第一)。这是上届政府不想对选举法作出必要修改的原因。
如果现在的议会不能组建新政府、而需要总统组织临时政府,和提前在夏季组织新的选举,这些都会带来政治局势的新变化。参与选举的政党和联盟有30个,结果只有6个政党进入了议会。一些自行决定参加选举的爱国团体正在考虑为了准备新选举组建联盟,他们的选民总数将达到10%。而“有这样一个民族”党并没有意向与这些政党组成联盟,所以这些政党将来会站在反对党立场。
在选举前的数月,有一些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预测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议会和几次频繁提前举行大选。这些学家的目的是混淆视听。其实保加利亚公民希望,有一个新政府,可以彻底改变政体,消除腐败。这次选举明确表示了公民的意愿。
(翻译刘江鸿)
钱颖超、孙茜娆(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希腊媒体对“17+1”合作的看法
自年希腊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以来,希腊在“17+1”合作机制框架下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特别是今年2月,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以视频方式全程参与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并在会后宣布根据《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北京活动计划》,希腊将举办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高级别会议和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今年以来,希腊媒体涉及“17+1”合作机制的研究和报道较前增多,在这些报道和研究中,对“17+1”合作机制的客观及积极评价居多,但也有部分记者和学者担忧希腊因此被卷入地缘政治竞争。
一、希腊媒体总体对“17+1”合作报道趋于务实,能客观评价“17+1”合作机制取得的成就。希腊《每日报》(Kathimerini)指出“17+1”合作机制具有包容开放、合作团结的特点。《新闻报》(taNea)则援引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相关讲话,认为“17+1”合作机制以互惠为基础,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投资与贸易、人文交流与合作在当前疫情背景下显得更为重要和有效,有助于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航运报》(Naftemporiki)认为“17+1”合作机制是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出的一项举措,有利于促进有关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中国利用欧债危机加强与欧洲“薄弱环节”的合作,通过贸易和运输网络,充分整合亚欧资源,并寻求新的投资机会,促进双方发展。希腊德谟克里特斯大学讲师佐戈普洛斯在Libre媒体发文提到,虽然欧洲某些国家认为“17+1”合作机制是对欧盟的分裂,但对于从欧洲一体化中充分受益的中国来说,“17+1”合作机制只是中欧关系整体发展的组成部分,也是中欧峰会的有益补充。“17+1”合作机制为中欧关系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可能,还促进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巴尔干国家之间的伙伴关系。
二、希腊媒体期待在“17+1”合作机制框架下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希腊主流媒体,如《每日报》、《新闻报》、《航运报》以及In和Capital等线上媒体均提到,中远海运集团投资比雷埃夫斯港是两国互惠互利的双赢投资项目,比雷埃夫斯港也是“中欧陆海快线”的重要枢纽。期待在后疫情时代,希中在“17+1”合作机制框架下加强经贸、投资、旅游和文化等领域合作,共同发展创新和绿色经济。特别是期待通过疫苗护照或疫苗接种证明,使两国通行逐渐恢复正常,促进两国商贸及希腊旅游业的发展,确保中国游客重返希腊。《航运报》还提到,希腊举办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高级别会议和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也证明了希腊作为“17+1”合作机制成员,正在积极参与并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希腊德谟克里特斯大学讲师佐戈普洛斯在Libre媒体发文提到,希腊应积极利用外交及经济场合中的各种机会,发展与中国的双边及多边关系。这种更紧密的合作并不意味着破坏西方价值观或者损害希美关系,当下已不再是冷战时代,希腊需要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明智的行动来发展与中国的关系。通过“17+1”合作机制,希腊不仅可以加强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共同抗疫,还可以发展对其他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关系,并利用欧洲及中国的相关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度过疫情危机。中国的发展也为希腊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会。
三、部分希腊媒体和学者担忧希腊面临被卷入地缘政治竞争的危机,影响与欧美的关系。《步伐报》(Vima)专栏记者米特罗布鲁(MitropoulouEirini)在专栏中提到,以中国为主导的“17+1”合作机制加强了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力,引发了欧盟的担忧与不满,欧盟已警告有关国家与中国保持距离。“17+1”合作机制在中东欧和巴尔干国家获得的“待遇”各异,巴尔干一些国家非常欢迎中国的投资与合作,对“17+1”合作机制表现出了极大热情,中东欧一些欧盟成员国则相对冷淡。《民族报》(Ethnos)专栏记者伊格纳修斯(MichalisIgnatius)在他的专栏中提到,过去,美国和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有着极大影响力,而希腊也习惯了与美俄打交道的传统方式。但随着中国的崛起,特别是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和“17+1”合作机制,中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日趋增长,已成为了该地区的“新玩家”,希腊不得不面对在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与合作的同时,平衡好与欧盟、美国的关系。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曾就中国投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问题,与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进行过严肃讨论,向希腊指出与中国接触的危险,并表示密切 保各地投票站于当天上午7时开放,当晚8时关闭。据保中央选举委员会介绍,选举共设有个投票站,其中个为海外投票站。保新政府难产或将打破保年加入欧元区的计划。保新政府的产生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新政府有可能面临长期难产,再次选举也并非不可能。新内阁成员的长期缺席将阻碍保加入申根区,且影响保从欧盟重建基金获得资金。
欧盟委员会从“地平线欧洲”计划下调拨1.23亿欧元用于紧急研究新冠病毒新变体。欧盟创新、研究、文化教育和青年事务专家玛丽亚·加布里埃尔表示,“我们将继续采取一切可行措施来应对新冠病毒新变体所带来的挑战,尽早制定备选方案,组织针对新疗法的临床试验,我们必须通力合作,确保在各个阶段正确收集和交换数据”。
匈牙利
匈牙利政府表示,针对特定的商业部门,政府决定继续延续四月时对企业员工工资的扶持政策。原扶持政策的申请至年4月30截止。企业在此截止日期之前需将申请提交至所在地区的管理部门。如果企业决定不再需要政府的这一扶持政策,那么需在4月7日前提出。此前政府承诺的扶持金额为亿福林,其中99%的款项已经到位。迄今共有13.2万家企业参与了这一计划。政府将会为这些企业提供最低工资的1.5倍资金。扶持资金的主要去向是旅游业,特别是酒店住宿行业。
波兰
波兰财政部长TadeuszKo?ciński表示:“我很期望波兰经济在第三和第四季度明显复苏”尽管第三波疫情可能延缓经济复苏,但年波兰经济增长将开始弥补损失。
TadeuszKo?ciński指出说:“根据最新的经济预测,今年波兰经济增长率为4%。目前我们面临严重的疫情状况,并且我们都不知道第三波新冠疫情何时结束。这情况可能延缓经济复苏,但是第三和第四季度经济会有所改善”。波兰财政部长认为,波兰通货膨胀应保持稳定水平和下降趋势。
根据波兰政府的说法,波兰政府制定的新政将包括税制改革。波兰政府期望增加免税额。部长强调说:“原来,免税额应该达到3万兹罗提。目前我推荐免税额可以是1.5万到2万兹罗提。波兰经济恢复到正常发展轨道后,波兰政府才可以进一步增加免税额”。
本信息专报由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网络团队提供
课题组负责人:刘作奎
课题组团队:鞠维伟、贾瑞霞、马骏驰、韩萌、陈思杨、顾虹飞、吴佳岳、刘江鸿
审核:鞠维伟、刘江鸿
点击蓝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dlwz/20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