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18711914年德帝国称霸从而通向全

发布时间:2023/4/16 13:28:14   点击数:

引言

年自德意志帝国诞生以来经历了跌宕起伏,德国想一度称霸世界,在后续多年里,德意志帝国用各种革命与政策实现它们称霸的目的,并从中诞生众多历史人物,让我们一起看一下直到20世纪初,德意志帝国都作出了什么举动。

曾经是普鲁士扩张的设计者俾斯麦,成了德帝国的第一任首相,他已经实现了他的目的,他在年以后就以欧洲现状忠诚的保卫者的姿态出现。他的外交必须应付一直持续到年的三个主要因素:首先是需要保持战败的法国的孤立地位少因为它的财政到了年出乎意料地复兴起来,如果它一旦找到同盟者来反对它的较大的邻国,那么财政复兴就是引起复仇战争的恐怖根源。然而少年第三共和国的成立好像是表示它在欧洲各君主国当中绝对孤立。因为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以后已经在奉行着孤立主义政策,俾斯麦认为少同俄罗斯帝国和哈布斯堡帝国的谅解就足以遏制法国。

其次,哈布斯堡帝国由于在年开始战败而发生很大变化。奥地利人在年战败以后,感到必须对匈牙利让步,在年把奥地利帝国正式改为鼎奥匈二元帝国冬吸收匈牙利人参与制订对外政策,就等于一次外交革命。

最后,外交形势的第三个因素,是米凯尔奥勃列诺维奇公爵领导下的兴起。在他的短暂的统治时期,他和门的内哥罗的公爵以及保加利亚革命委员会达成了与塞尔维亚最后合并的协议,这是塞尔维亚在巴尔干的扩张主义的明证。

虽然当前有这些因素,但在年当俾斯麦使东方三个帝国结成“三皇同盟”时,他取得了战后外交的首次成功。这一协定并不是正式同盟,一旦和平受到威胁时进行互相协商。这个协定不久在年和年就暴露了它的脆弱性,那时土耳其的波斯尼亚与保加利亚两省的起义少给土耳其事务的国际干涉创造了机会。年夏,斯拉夫人的小国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由于追求泛斯拉夫理想而对土耳其宣战,任命一名以泛斯拉夫观点闻名的俄国将军指挥它们的军队。

为应付巴尔干的这次总危机,各大国开会于君士坦丁堡。但土耳其人相信英国予以支持,以抵抗俄国的压力,拒绝了国际试图对奥斯曼事务的干涉。同时,俄国和奥地利秘密地详细地拟定了一个协议,这就暴露了哪个大国都不认真考虑塞尔维亚的利益。于是,年俄国对土耳其人宣战,罗马尼亚因希望把它在土耳其内的自治权变为完全独立而立即参战。

土耳其一旦被压服,并同意俄国的议和条件,俾斯麦就知道使奥地利和俄国友好相处是多么不易。俄国人给土耳其指定的和平条件完全不符合以前同奥地利达成的协议。他们规定建立一个独立的大保加利亚,并规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自治。俾斯麦邀请大国在柏林继续商讨巴尔干问题,以避免奥、俄之间可能发生的战争。这次柏林会议强迫俄国人撤消了他们以前的议和条件少接受柏林条约,条约使保加利亚的领土大大削减,只保留它在土耳其帝国內的自治。但罗马尼亚却取得了完全独立。至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条约赋予奥地利人以机动权,因为条约允许如果这两省需要恢复秩序时昇也们就暂时占领。

两国同盟和三国同盟

年的事件也暴露了“三皇同盟"的无能,因为被激怒了的俄国人暗示他们要寻求同法国结盟少俾斯麦感到他必须和奥匈更加靠拢。他发现奥匈人愿意和德国签订盟约,规定它只以防御俄国为目的。因此,年的同盟保证了在俄国进攻的情况下两国互相援助。

同时,两个同盟伙伴都已知道,可能发生的麻烦是来自法国和意大利:前者渴望收复年的失地,后者正在要求特兰提诺。年法国人突然占领突尼斯并建立起保护制度少意大利人感到大为吃惊。结果是德、奥、意结成了三国同盟,同盟条文是专为反法的,而不是反俄的。

事实上,俾斯麦没有放弃重建“三皇同盟”的希望,并诱骗俄国人恢复在柏林会议上破裂了的关系。为此目的,三皇于年同意商讨有关东方问题的事宜。并且,奥地利撤消对大保加利亚的异议,以换来随时合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权利。柏林会议以后的年代愈来愈使巴尔干各小国感到忧心忡忡,因为它们已陷入俄国和奥匈的野心交叉火力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小国就寻求一个大国的保护或保证;但是他们既然成了被保护者,就担着纯粹成为大国的小卒的风险。

在大小国家错综复杂的对抗中,造成灾难的可能性在年得到了证实。保加利亚希望把它的自治变为完全独立,曾利用俄国的保证,准备占领东鲁米利亚。年,当保加利亚人突然进军东鲁米利亚时,嫉妒而又担心的塞尔维亚人对保加利亚宣战。奥地利虽然把塞尔维亚当作自己的被保护者,但在塞尔维亚人迅速败于保加利亚之前却未能进行干涉。后来,奥地利没把它的干涉意图通知给三皇同盟伙伴,就强使战事结束,并阻止保加利亚进行统一。如果不是俄国人由于他们无力操纵保加利亚而就此罢休的话,那么这一年全面战争就可能展开,因为奥地利的高压使俄国极为愤怒。

三皇同盟在第二次较大的奥俄利益冲突以后便不存在了,年俾斯麦由于寻求一个同他的对奥条约不矛盾的对俄条约,极力保持他的外交政策不变。这个情况意味着在奥俄战争时他不能保证德国的中立。结果是为期三年的“再保险条约”,这个条约与其说是保证互助的文件,倒更像是善良意愿的遗书。诚然,德国真正的同盟是同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同盟。

回顾一下,年和年之间,德国的外交政策似乎像暴躁的、野心的皇帝自己那样反常。它的第一个后果是迫使俄国人不得不和法国结成同盟,不论专制的亚历山大三世如何厌恶这一结合。尽管在欧洲人所共知两国正在寻求协议,但年签订的军事协约的实际条款还是保密的。这个同盟完全是防御性质的,只是在三国同盟存在时才有效。即使如此,这件事标志着法国的孤立地位的结束。

威廉二世发觉了这些谈判,试图拉英国加入同盟。英国人表示他们的內阁制政府丝毫不容许用长期的契约来束缚未来的政府,不打算参加同盟体系。德国人认为英国的理由不真实,这使他们怀疑英国的用心所在。所以威廉二世有了排斥俄国的第二种想法,并且在年,意大利人试图对埃塞俄比亚建立保护制时遭到重大失败,从而举世周知意大利作为一个盟国的实力大成问题这时威廉二世又明显地感到不安。

所以,19世纪90年代,基于使英国孤立而不是使法国孤立的德国新政策逐渐地推广开来。结果可能使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合并,破坏大陆上的均势,使德国获得大陆上的实际霸权,并使英国孤零零地面临这样一种形势,即一回忆起拿破仑帝国就感到不舒畅。威廉二世找到这个新方针的关键是在东亚,英国在那里有商业利益,而且俄国在那里已成为日本的对手。如果德国争取俄国的友好,怂恿俄国在满洲一朝鲜地区扩张,就更有利于从巴尔干转移俄国的精力和同奥国可能发生的冲突。这一策略正巧赶上英法两国在北非的争吵不休,似乎更可以实行了。

这种敌对关系在年已开始恶化了,那时英国政府乘埃及统治者负债之机,购买了他在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票,并成为一个前法国企业的最大股东。此后几年里,随着英国人逐渐被引向南方,抵达尼罗河流域上游,以便维护埃及对苏丹的要求和保护对运河区供水,法国人则明白了他们在埃及的传统势力被英国势力所代替。

然而,在那时英国人对德国的政策和策略提高了警惕,而不让对法国的关系恶化到发生战争的地步。例如,年在德帝国25周年纪念时,威廉二世发表了一个侵略性的“泛德意志”纲领。德国人已经拥有一支强大的陆军少又于年宣布发展一支庞大的海军,以便实现新的全球政策。英国人正确地判断了这个挑战书,也懂得他们的安全皆赖海军的优势。要同柏林达成协议的尝试为时已晚,遭到拒绝,因为德国人日益相信他们的大陆体系最后能获得胜利。这就使英国人除去寻求同法国的和解以外,别无选择余地。

英国放弃孤立政策

英国从它的长期孤立地位退回来,和外国缔结了一些协定,但到年英国在欧洲一直还没有像大陆上列强订立的那样的同盟。所以,它在国际上的态度,特别是在德国人看来,仍然是暧昧的,到年它虽然被怀疑为已经秘密地达成了牢固的欧洲军事协约。然而,它像其他国家一样,曾在保证比利时独立和中立的伦敦条约上签了字。年,它和法国达成了一项非洲解决方案,根据方案法国人同意撤出尼罗河流域;英国人让法国人在尼罗河以西自由行动。这件事对于意大利在非洲仍未实现的野心像是一个潜在的障碍,立即使意大利感到震惊,从而使它和法国人进行秘密谈判。年,它们互相承认意大利在的黎波里和法国在摩洛哥的館利益乙实际上这是暗中破坏意大利对“三国同盟”忠诚的第一步。

英国的第二步行动,是在年和日本订立五年同盟。两个岛上帝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经济利益,但保证朝鲜和中国的独立。这个条约产生了效果,使俄国答应从满洲撤退,但俄国没有严守诺言宁从而给日本一个发动战争的口实。年初,日本人开始突然袭击,掌握了初期的优势,而俄国人一直没能扭转。亲日的提奥多罗斯福调停了这次冲突,日本人在朝鲜和库页岛南半部获得了据点。俄日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一样,暴露了俄国专制主义的竄败无能,并迫使沙皇尼古拉二世实行军事的和政治的改革。

同时,法国人由于得到意大利答应在法国人认为自己“被直接引起”宣战时保持中立,而同意大利制定了关于非洲的解决方案。这就给意大利人以在未来的法德冲突中判断谁是“真正"侵略者的自由,因而有机会规避援助德国的义务。不论对意大利如何有利,但没有一个国家能再预料它在危机中会如何行动,而且年以后它失去了信用。法国人也希望制定他们同英国的非洲解决方案,为此目的,英法的外交家们曾系统地回顾了有关使两国分歧的一系列积压未决的争论问题,并达成妥协。他们的努力综括在年的“协约”之中,从而较严重的抱怨也就冰消瓦解,而从此得以密切合作了。威廉二世联合大陆诸国反对英国的希望正在慢慢地遭到挫折。

到20世纪的转折时期,我们一定能看到,欧洲作为世界主义的实体差不多消失殆尽了。甚至那些似乎使国际理想具体化的计划也总是体现民族的利益而已。由于在海牙会议上俄国的诚意令人可疑,德国人否决了俄国提出的在五年內所有陆军保持现有水平的建议。接着英国人建议列强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强制仲裁法庭,法国人热烈地予以支持。这样的法庭在海牙设立起来少但德国人拒绝强制仲裁的主张,在暗地里进行活动。结果,法国人和俄国人由于无限期地延长他们的军事协约,加强了他们的同盟。而且,英法两国同意把它们将来的一切争议都交给国际法庭,作为检查他们的“协约”的组成部分。

英法之间、法俄之间联系的加强,使法国人必然极欲看到英俄一个世纪敌对以后的和解。俄国海军在对日战争中的覆灭,的确大大解除了英国对俄国扩张主义的忧虑,而年以后俄国的改革,促使对英国政体比对德国政体更为同情的人占了上风。所以,英俄外交家们回顾了英俄的一切摩擦,特别是沿亚洲边境内的摩擦,并取得和解。年,战前最后一次改组终于完成了。

向战争滑下去

从年开始,欧洲所经历的一系列危机正是发生在国际形势早已紧张的焦点地带;但现在大国应付这样的危机,则是按照英国最近对它的大陆盟友的保证。至于德国,它则听到法国人和英国人已经秘密进行有关陆海军的商讨,以为在年的“协约”掩盖下存在着牢固的军事同盟。这些臆测并不确实,但误会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影响。

因此,年,当一群为挽救奥斯曼土耳其长期衰弱而献身的青年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夺取政权时少俄奥两国外长集会于布赫劳,讨论它们相互间在巴尔干的野心,因为突然的革命似乎是吞并土耳其领土的好机会。俄国人懊恼的是,他们那时发现英法只是支持对一切军舰,不是只对俄国军舰开放海峡。塞尔维亚密切注视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歹对奥国的行动感到愤慨;德国也一样,因为它的盟友没经事前的磋商,就已经采取了这一重要步骤。

年第二次战争的危险笼罩着摩洛哥。这个在19世纪不断发生起义和四个主要种族集团之间的冲突而动乱不安的国家摩洛哥步早在年就已经成了为建立秩序而进行国际干涉的目标。在摩洛哥,相继而发生的排外主义,不但有破坏这样国际努力的危险,也使法国人有机会在摩洛哥建立特殊地位,如同他们于年在突尼斯地区所取得的一样。年,法国最初的行动主要为德国采取的先发制人的行动所遏阻,但年在摩洛哥的排外暴行招致法国人占领非斯。德国人再次作出某些反应异音示他们自己正默许此种行动歹而以摩洛哥的大西洋岸海军基地为交换。

随着法国在摩洛哥的自由行动,意大利人断定,可利用他们以前的协议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的黎波里,是个最好的机会。如果说一切大国以前为了它们自己利益曾怂恿意大利人侵入北非,那么到年大国由于害怕巴尔干会重新起火,在这里都不想坐视对奧斯曼帝国的任何进一步攻击。尽管如此,意大利人还是攻击了,但没预料到土耳其人却坚守的黎波里。年,当土耳其人感到必须议和,以便在巴尔干应付一次更严重得多的危险时,意大利在北非正在遭受第二次大失败。

俄国人在年丢脸之后,就秘密地怂恿巴尔干各小国结成一个同盟,以便反对奥地利的进一步扩张。直到年,巴尔干的你争我夺,已经难以合作;但在意大利进攻时,由于土耳其暴露了弱点,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结成一个表面反奥暗中反土的同盟。另一方面,俄国人希望能够把这个同盟只作为反奥的工具使用。然而,由于希腊忠于这个同盟,俄国人认为他们控制不了局势他们就联合其他国家少警告同盟不得扰乱和平。警告正是在门的内哥罗对土耳其宣战这天到达的,希腊、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立即参战。

虽然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土耳其人一举即被战败,胜利者们也立即为战利品而争吵起来少因为他们各自的民族野心全都是互相对立的。在年年终以前,希腊和塞尔维亚对保加利亚宣战,土耳其和罗马尼亚加入了反保战争,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加利亚迅速被战败。这两次战争的最重要结果,是塞尔维亚的面积比以前几乎扩大了一倍,刺激了它的胃口,保加利亚是主要的、也是受苦难的失败者。

土耳其本身成了年以前严重危机的最后一个舞台。如果说19世纪英国是支持衰落中的土耳其的主要大国,那么在这个世纪末以前少它开始看出,劝告苏丹进行改革以免灭亡是毫无希望了。英国在土耳其的利益的消失和德国在土耳其的利益的增长少是同时发生的,最初这种利益不外是德国寻求投资场所。到年,虽然德国在土耳其的实业企业和铁路修建的活动超过其他国家,但是经济渗透的贸易值不大。然而少这个情况却促使德国人提供军事代表团来训练土耳其军队;欧洲突然感到,把柏林经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同波斯湾联结起来的铁路特权是对两国同盟在军事上的巨大便利,完全符合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发展。特别是年以后,德国的岀现似乎是要在战时切断俄国和它的西方盟友的联系。所以,在年那时,土耳其人任命一名德国将军为君士坦丁堡附近土耳其军队实际指挥官少协约国起而抗议。德国政府承认反对是正当的,并煞费苦心地达成同土耳其人的妥协,使这名军官仍然在土耳其任职,但不指挥军队。

塞拉热窝的暗杀

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首府被塞尔维亚刺杀少成了年引起大祸的最后一件小事。

大公要视察夏季在波斯尼亚的例行军事演习,是在事变前的几个月宣布的,这就给与刺客们以充分时间组织对他的谋杀。同时,塞尔维亚政府知道这个计划步但感到直接就预先告知奥国政府是不适宜的,便力求通过间接途径转达消息。究竟是这个办法没起作用,这样就使奥地利人抓住口实,断言他们实在没有预先得到通知人还是奧地利人对预先通知故意漠视以便同塞尔维亚进行摊牌少这两者仍然没搞清楚。射出致命的子弹的是波斯尼亚省的塞尔维亚人加弗利洛普林西普,他属于一个拥护南方斯拉夫人统一的团体。

奥国人遵循了这样的既定的方针蛊除非他们迅速对付塞尔维亚,否则哈布斯堡王朝、它的领土,从而三国同盟都要陷入极大的危险之中。奧国致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故意规定得使一个主权政府难于接受,这些条款在提向贝尔格莱德以前没有向德国人透露。换言之,战争是有意挑起来的。任何使冲突地区化的希望在几天之内就破灭了,欧洲进入了全面战争的时期。

结语

德意志帝国拥有强大的军队让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站稳,并且想用外交政策与改革建立新秩序,签订众多与他国的合作条约,从而尝试从中掌握领导权,众多国家只能迁就或听从德意志帝国的决策,并且在战争时期成为战争的佼佼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dlwz/243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