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今年施特劳斯家族ldquo春晚rd

发布时间:2021/3/11 12:39:59   点击数:

上一篇古典主义时期的海顿和他的“皇帝”弦乐四重奏大家回味得怎么样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维新中场短片的第二首曲子带我们穿越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布尔根兰。

洛肯豪斯城堡(BurgLockenhaus)

还记得短片第一首曲子中的一个画面吗?一位老者用打字机在白纸上打出三个单词:Border(边境)/Austria(奥地利)/Hungary(匈牙利),然后指着地图上相应的位置向那位年轻摄影师叮嘱着什么。随后,摄影师拿上照相机,开着老式汽车驾驶在奥地利的乡间小道上。斯洛伐克作曲家、指挥家JánLevoslavBella(扬·勒沃斯拉夫·贝拉)的《e小调第2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第二首曲子一开始,摄影师驱车来到奥匈边境的冈瑟山(GünsenGebirge),照相机的镜头锁定了一幢碧郁山林中的建筑——洛肯豪斯城堡(BurgLockenhaus),它是一座位于布尔根兰州中部的古堡。匈牙利与吉普赛的美丽误会洛肯豪斯城堡内的教堂,教堂塔楼是在后巴比伦时代建成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四位西装革履的演奏家手拿提琴走入古堡,开始了《e小调第2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的演奏。这首曲子又名“匈牙利人”,本乐章的副标题为“火热但不典雅的吉普赛插曲”,是斯洛伐克作曲家、指挥家JánLevoslavBella(扬·勒沃斯拉夫·贝拉)于年出版的作品,他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本着19世纪民族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精神写作。

洛肯豪斯城堡内部带喷泉的庭院,四位演奏家表演的地方说到吉普赛人,人家原本叫“罗姆人”,起源于印度北部,因为四处流浪又被欧洲人误解以为来自埃及,所以英语地区以“Egyptian(埃及人)”称呼他们,而“Gypsy(吉普赛)”则是该词之音变。以前“罗姆人”还常与“匈牙利人”相混,所以对“罗姆”常有“匈牙利”的误称,这误会来误会去的,吉普赛人在世间的传说就更加神秘了。洛肯豪斯城堡内的骑士大厅

虽然因为文化及宗教上的差异,曾经的欧洲人对吉普赛人的歧意与迫害有很多,但能歌善舞的吉普赛人也影响着欧洲的文化、文学及艺术,尤其在音乐方面,许多作品援引罗姆元素,其中,匈牙利舞曲就成功上榜。中场短片还专门精心准备了一组匈牙利舞曲串烧——“PannonianMirage(潘诺尼亚的海市蜃楼)”呢!

编曲人才与首席小提琴手

为了这组串烧,把原先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四手联弹和交响曲曲目改编为钢琴五重奏就已经很烧脑了,结果还把五重奏的乐器组合“公式”给换了,这是谁的逆天杰作?

PhilharmonicFive钢琴五重奏组合

一般来说,这个“五”应该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钢琴(钢琴+弦乐四重奏)。但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此版本中的“五”是: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钢琴。拿一个低音提琴换走了一个大提琴,敢于推翻惯用公式并冒险创新,有没有很期待演奏出来的效果如何啊?

钢琴五重奏《潘诺尼亚的海市蜃楼》

这场重大改编的作者就是新版本中的第一小提琴手——TiborKová?(迪博尔·科瓦奇)。串烧的第一首乐曲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匈牙利作曲家LeóWeiner(莱奥·韦纳)的《D大调第一嬉游曲》作品20“老匈牙利舞曲(OldHungarianDances)”的第二乐章狐狸之舞(年作)。科瓦奇用曲中短短六秒钟的时间把跳音拨弦的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手指在琴弦上舞着、蹦着、弹着、跳着,即使握着弓,只能腾出两根手指拨弦,也能够轻松自如。这不仅是个编曲人才,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小提琴大师呀!TiborKová?(迪博尔·科瓦奇)

小提能拉到这般水平,也不看看人家磨练了多久:年出生在莱维采,年从“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三年后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至今,26年的资深团员,如今已是团里的首席第二小提琴手了,年还回母校担任教授培养学生。这位来自斯洛伐克的小提琴家在维也纳将他的琴声传向了世界。

当普鲁士的浪漫遇上匈牙利的自由勃拉姆斯《f小调第4号匈牙利舞曲》,由德国Kontarsky兄弟用双钢琴演奏当“狐狸之舞”跳完后,钢琴作为桥梁顺势连接到下一首《升f小调匈牙利舞曲第4号》。它最初是钢琴四手联弹的作品,后编排为钢琴独奏,不过两版均为f小调,改编成室内乐或交响乐演奏的话,就移高了半音到升f,为了不让钢琴带着那四位弦乐跑到f小调上去,钢琴把这座桥搭好之后立马收手,弦乐开始这首舞曲在升f小调上的旅程。JohannesBrahms(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为最著名的匈牙利舞曲的作者,JohannesBrahms(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怎么可能甘愿在串烧中做“小透明”呢?自然要把他那股普鲁士浪漫带到奥匈,不止是带来,而且还成为了当代维也纳的音乐领袖。同为19世纪的作曲家,勃拉姆斯还意外地将柏辽兹“挤出”“三B”组合,自己“跻身”其中。这又是怎么回事嘞?勃拉姆斯《f小调第4号匈牙利舞曲》小提琴与钢琴版本,由俄国小提琴家LeonidKogan与钢琴家AndreiMytnik合作录制HansGuidoFreiherrvonBülow(汉斯·吉多·冯·彪罗男爵)19世纪的德国作曲家CarlAugustPeterCornelius(卡尔·奥古斯特·彼得?科内利乌斯)当时在《柏林音乐广讯报》的一篇文章中,将柏辽兹当作第三个B,在该文章的最后以“Bach,Beethoven,Berlioz(巴赫,贝多芬,柏辽兹)!”作为结尾。数十年后,小他六岁的德国音乐家HansGuidoFreiherrvonBülow(汉斯·吉多·冯·彪罗男爵)在给朋友的信上用了以下的双关语:“我音乐的信条在降E大调,其中的调号有三个b(降音符):贝多芬、巴赫及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升f小调第4号匈牙利舞曲》,由ClaudioAbbado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交响乐版本HectorLouisBerlioz(埃克托·路易·柏辽兹)

如此一来,柏辽兹这位法国作曲家“被迫”退出了三B组合,勃拉姆斯的“被加入”使得这个组合变成了统一的德国作曲家组合。

潘诺尼亚时空重叠后的海市蜃楼既然是舞曲,除了曲当然还得有舞喽!看,八对老年人穿着当地的民族服装在TaborSchloss(塔博尔城堡)欢乐共舞。TaborSchloss(塔博尔城堡)这个塔博尔城堡呀,它座落于奥地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亚边境地区的三国自然公园,在奥地利境内属于布尔根兰州。历史上关于它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年,这么一说,我好像反应过来这组串烧名字的含义了!公元20-年的地图,粉色区域为罗马帝国疆土,红色区域为潘诺尼亚省潘诺尼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潘诺尼亚人是一个民族,由于与外界的长期战乱,该民族最终于公元前9年被罗马人统一,约公元20-50年间被划分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现如今位于匈牙利西部、奥地利东部、克罗地亚北部、塞尔维亚西北部、斯洛文尼亚北部以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北部。音乐短片中出现的LandseeBurgruine,它是一座位于布尔根兰州的城堡废墟,还是年的迪士尼电影《三个火枪手》的取景地之一这么看来,倘若找来两张对应年代的欧洲地图,在一张地图上用一个“点”标明塔博尔城堡的地理位置,在另一张上用一个“封闭的不规则图形”圈出潘诺尼亚,那么,两张地图重叠以后,这个点必定在这个图形里,换句话说,塔博尔城堡所在地属于潘诺尼亚地区。从LandseeBurgruine眺望远处的奥地利田野、乡村你看,时空重叠的魅力就在于,无论多么久远的故事,只要我们把当年的地图叠在一起,用一支笔穿过同一个地点,他们就可以在同一个轴上转动。而我们这些看故事的人呢,就能够在历史的纵轴上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看看曾经发生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故事,就好比地球地壳中的分层,每一层是一个年代的故事,这样也就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人类文明、艺术、科学以及各方面的发展和演变。当然,在某些时机下,某些画面和影子会重叠,模糊不清,就像海市蜃楼一样虚幻。

“潘诺尼亚的海市蜃楼”,在光线魔法的神秘朦胧与之中又会展现哪些奇妙呢?

古典音乐家们的团宠——查尔达什

听着五重奏的匈牙利舞曲,看着古老的匈牙利传统民间舞蹈,我依稀记得最有名的匈牙利民间舞种是“Csárdás(查尔达什)”,它是大约18、19世纪发展起来的新式舞蹈,是当时流浪到匈牙利的吉普赛人传入的,这种身着匈牙利刺绣服装、充满活力的舞蹈很快传播到邻国,奥地利就是其中一个。

德美混血小提琴家DavidGarrett(大卫·葛瑞特)演奏蒙蒂《查尔达什舞曲》除了耳熟能详的意大利作曲家VittorioMonti(维托里奥·蒙蒂)的《查尔达什舞曲》,使用查尔达什主题的古典音乐家还有许多,包括上文提到的勃拉姆斯,还有中场短片中即将登场的匈牙利作曲家EmmerichKálmán(埃默里希·卡尔曼)。BartókBélaViktorJános(巴托克·贝洛·维克托·亚诺什)这位是20世纪维也纳轻歌剧发展的杰出人物,跟随把匈牙利民族音乐发扬光大的音乐家BartókBélaViktorJános(巴托克·贝洛·维克托·亚诺什)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轻歌剧《玛丽扎伯爵夫人》海报中场短片选择的是卡尔曼的三幕轻歌剧《玛丽扎伯爵夫人序曲》片段,该剧在年于维也纳公演。EmmerichKálmán(埃默里希·卡尔曼)卡尔曼和FranzLehár(弗朗兹·莱哈尔)是20世纪前25年被称为“白银时代”的维也纳轻歌剧的主要作曲家,他因融合维也纳华尔兹和匈牙利查尔达什而闻名。这下知道查尔达什对古典音乐家们的影响有多大了吧!ChristopherHibterhuber(克里斯托弗·辛特胡伯)说到匈牙利的作曲家,明星级别的灵魂人物FranzLiszt(弗朗茨·李斯特)正在向您招手,这组串烧就是奥地利钢琴家ChristopherHibterhuber(克里斯托弗·辛特胡伯)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选段结尾的。至于李斯特嘛,这部中场短片还没有结束,下一篇再详谈。奥匈自古是一家,匈牙利舞曲在奥地利得到发扬和传播,奥地利也因为匈牙利舞曲的到来使得音乐更加多元化,并且众多乐派间互相吸引着。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他们相濡以沫、携手同行,共同成就彼此。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syg/1953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