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称:Navruz([nou??u?z]国际)、?????(维吾尔文)、?????(波斯语)。
2.庆祝的国家或地区(官方和非官方):伊朗、阿富汗、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伊拉克、哈萨克斯坦、科索沃、吉尔吉斯斯坦、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非官方庆祝:我国新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高加索、克里米亚、印度、马其顿共和国、巴基斯坦、塞尔维亚。
3.语言系统:大部分为印欧语系民族,一部分阿尔泰语系民族。
三节日传统(以我国新疆为例)每年3月20日至22日零点击打诺鲁孜节鼓,普告天下节日来临;听到鼓声后人们自发前往击鼓地点唱歌跳舞,直到天亮,标志着诺鲁孜节麦西莱甫开幕,从第二天日落起持续到第三天日出,琴师、歌手、舞手借此展示才艺。第三天,人们沐浴净身,脱掉冬装换上春装,吃诺鲁孜节饭,街坊邻居互赠诺鲁孜节饭祝贺新年。有恩怨纠纷的人们相互间拜年谅解和好,甚至离异夫妻会破镜重圆;早餐过后,邻里中的男人汇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商议帮助居住区内贫困残疾者的事宜,自愿捐助贫困者;家家户户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拆洗衣物被褥;为鸟雀筑巢,为它们提供繁殖条件;男子上坟,在亲人坟头上谷物避免鸟类饿死;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维修或重建桥梁,清理池塘、水渠,做好引水的准备,并全员出动,植树造林,美化环境;诺鲁孜节也称之为踏青节,人们连续几天都要拾苜蓿,吃苜蓿,也送给街坊邻居尝鲜;给贫困家庭资助粮食和种子,帮其耕种,并借家畜给对方;这一天也称作“乔坎塔勒????????????????”(即树木发芽节,以柳树最为明显),老师会带学生到原野,实地讲授一堂生动的自然课;期间进行文艺演出,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受邀参加,多在学校举行。优秀节目在各学校间巡回表演,除此之外还开展体育比赛(篮球、排球、足球、斗鸡、斗牛、赛马、射箭、摔跤等)、趣味智力竞赛、创作和诺鲁孜诗比赛是该节不可或缺的内容。图1诺鲁孜节赛马
图2诺鲁孜饭
图3赛骆驼
图4诺鲁孜麦西来普
四诺鲁孜背后的祆教祆教,也被称之为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是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前在中东地区影响最大的宗教,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国教,曾传播到中亚和我国。后期成为摩尼教之源,在我国文献中被称为“祆(xiān)教”、火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经典是《阿维斯塔》,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波斯古经》。图5琐罗亚斯德教教徽
公元前20世纪,原居住东欧草原的印欧语系民族雅利安人越过现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兴都库什山脉涌入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地区,创造了波斯文化和印度文化。多神信仰,火神最为重要,祭祀仪式繁琐。最早反映在《伽泰》中的诸神崇拜,光明神或善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aMazda)的地位最高。
早期原始宗教是多神论,无“造物主”的概念,后期分化明显发展出“主神”,晚期出现一神教。雅利安人的多神崇拜和密特拉(mitra)崇拜,有直接的关系。密特拉是上古时期最主要的崇拜对象之一,火、光明和太阳神崇拜都源自对密特拉的崇拜。密特拉是除古埃及多神崇拜文明之外,较早具备一神论倾向的宗教(并没有定论,仍需讨论)。琐罗亚斯德教经历过改革,直到公元前6世纪,它才真正成为一神论性质的宗教,阿胡拉·玛兹达成为唯一的、最高的、不被创造的主神光明神,而它的原型密特拉则成为阿胡拉·玛兹达在人世中的代表。公元前年大流士一世(DariusI,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三位皇帝)执政后,出于统一波斯的需要,独尊阿胡拉·玛兹达,贬低各部落的氏族神。他的继承者薛西斯(Xerxes)继续推广阿胡拉·玛兹达,自诩为阿胡拉·玛兹达的使者,声称统治者宣示神的意志。研究结果表明,大流士的父亲也庇护该教,琐罗亚斯德也独尊阿胡拉·玛兹达为最高神。阿契美尼德王朝时的宗教为祭司阶层麻葛所控制,麻葛崇拜阿胡拉·玛兹达,反对恶灵,对死者实行天葬。据此有人试图将麻葛和《伽泰(反映琐罗亚斯德教信仰)》联系起来,认为琐罗亚斯德教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前后期的宗教信仰上发展的。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theGreat)征服波斯后,波斯进入希腊化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受到沉重打击,直到公元元年前后才重新活动。
考古学家在波斯万神殿中发现了希腊和波斯的混合神祇,阿胡拉·玛兹达和其他天神成为了太阳神、月神等的伙伴。罗马统治时期,密特拉神(太阳神,祆教诸神之一)成为地中海地区普遍信仰的对象。公元3世纪波斯萨珊王朝建立,琐罗亚斯德教重新兴盛,成为国教。萨珊诸王身兼教主职位,自诩为阿胡拉·玛兹达的祭司长、灵魂的救世主等。萨珊历代君王搜集、整理希腊化时期散佚的经典,编纂了宗教经典《阿维斯陀》(Zent-Avesta),使该教教义具体化、明确化。5世纪时一部分教徒在玛兹达克的率领下,进行了一场社会和宗教改革。~年之间,在波斯和阿塞拜疆等地发生了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起义。萨珊王朝先后采取欺骗与高压的政策最终镇压了起义,公元7世纪萨珊王朝亡于阿拉伯人。哈里发起初对琐罗亚斯德教徒表示宽容,只要求纳税,能保持自己的信仰。晚期,阿拉伯人强迫琐罗亚斯德教教徒改信伊斯兰教,大部分波斯人皈依伊斯兰教。少数人保持琐罗亚斯德教信仰,留在波斯本土的琐罗亚斯德教教徒,被称为迦巴尔(异教徒)。部分琐罗亚斯德教徒通过西域(今新疆)进入我国,进行宗教传播活动,我国境内了出土了多处祆教文化遗迹和多件遗物(安伽墓地)。国内有学者认为,我国的人日节(人日的说法源自我国古代的创世传说,即上天创造万物的顺序为: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初七曰‘人日’,象征人类的诞生,后期演变成为节日。)是受粟特祆教影响而产生的,可能在魏晋时期就开始往我国输入祆教。祆教有七神,阿胡拉·玛兹达(光明)神最为尊贵,有七大节日(据《阿维斯塔》记载神分六次创造了天空、江河、大地、植物、动物和人类,每次创造后休息五日,这五日被称为“伽罕巴尔(Gahanbar)节”,六次创造意味着六个“伽罕巴尔(Gahanbar)节,加上诺鲁孜节就七大节日)有七个方位(①东②东南③西南④西⑤西北⑥东北⑦中),有七层天的说法(①云层②星层③纯星层④月亮层⑤太阳层⑥光源层⑦神居住的层,即最高层),“七”是神圣的数字。据比鲁尼的《古代民族编年史》记载,波斯历法每年有12个月(除闰月外),每月30天,每月每天都有名称,名称和顺序都固定不变,12个月的名称包含在30天的名称当中,每月的日月名称重复之日被定为节日。如前所说,太阳神是琐罗亚斯德教的较古老的神,波斯人认为诺鲁孜节是创世纪的第一天,是太阳开始运转的第一天,太阳的活动意味着历法的确立,所以一月一日是万物伊始的第一天。之后,祆教历的一月一日至六日被称为诺鲁孜,一月六日被称为霍尔达德日(Khurdadh),是大诺鲁孜,是个非常盛大的节日。粟特人也是将一月一日规定为诺鲁孜节,后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受到了祆教的影响,诺鲁孜也成为他们的共同节日。本文作者:努尔艾合麦提·艾亥提转载需授权欢迎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syg/20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