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海外搏击专访ldquo李小龙

发布时间:2021/5/3 0:21:48   点击数:

京武功夫如是说: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奠基人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曾经这样形容普罗大众:“相比起本应该成就的一切,我们似乎是个半睡半醒的人。只开发了智力、体力潜能的一小部分的我们,远远没有看到个人的极限,甚至经常忽视自己已有的能力。”李小龙却截然不同,他不但挖掘了个人所有的潜能,还证明了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所能实现和成就的,远远比想象的要伟大。

《知中·再认识李小龙》特集文章精选

InterviewwithJohnLittle,aBruceLeeResearcher

“李小龙研究者”---约翰·里特访谈录

采访、文/董哲

图/约翰·里特

Profile:

约翰·里特(JohnLittle)是一名加拿大籍职业作家,一名高强度健身运动的参与者和推广者,但他更为世人所知的身份是权威的“李小龙研究者”。他不仅出版过十本关于李小龙的专著,更是唯一一个被授权允许查阅李小龙所有相关记录和手稿的人。

年,12岁的约翰在电影《龙争虎斗》中第一次见识到李小龙的功夫和哲学时,就迷上了这个天才的武者。从年开始,在李小龙家族的支持下,约翰花了5年时间,通过翻阅李小龙的笔记、草图,梳理、重现了李小龙的健身以及武术体系,并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李小龙:肢体表达的艺术》。此书与另7本一起,由塔特尔出版公司(TuttlePublishing)汇集成“李小龙图书馆”系列。

除此之外,他还出版了两部专门介绍李小龙哲学的著作:《武士之心:李小龙的人生哲学》《李小龙:大师语录》。并于年和年,分别执导了纪录片《李小龙的自述》和《李小龙:勇士的历程》。约翰还曾担任《李小龙杂志》的副主编,以及“振藩截拳道核心”(JunFanJeetKuneDoNucleus)的官方杂志KnowingisNotEnough(《知道是不够的》)的总编辑。

拥有哲学学位的约翰·里特,同样擅长研究美国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威尔·杜兰特(WillDurant)、客观主义哲学运动的开创者——哲学家安·兰德(AynRand)和美国高强度健身的理论家和实践者迈克·曼泽尔(MikeMentzer)。

知中:感谢你热情地接受我们的采访!对于那些不太了解你的读者,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吗?

约翰?里特:很高兴能通过“知中”和读者对话!在20年的健身研究中,我一直致力于寻找最高效的训练方法,也时常受到那些尝试用智慧的方法去完善自我的人的启发。这些人相信个人的潜能,而不是去简单地依赖宗教、群体,也不会轻易地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我也钟爱武术,先是跆拳道,后来是拳击、摔跤和咏春功夫。并且,我曾经师从李小龙的最后一个私人弟子和挚友——黄锦铭。但正如李小龙的武学反复强调的,我渐渐发现,任何的突破,无论是思想还是武艺,都源于自我的精进。

知中:如果用一个词和一句话概括你对李小龙的印象,你会怎么描述?

约翰?里特:一个在人性的任何方面都实现了自我的人(Afullyactualizedhumanbeinginallfacetsofwhatahumanbeingis)!他有一个自我塑造的灵魂。他是一个朋友、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独立而有批判性的思想者、一个哲学家、一个武术家、一个天才的插画师、一个诗人、一个编导、一个制片人、一个导演、一个摄影师、一个历史系学生、一个健身运动员、一个艺人、一个作家。瞧瞧吧!对于一个只活了33岁的人,这样的“简历”如何能不让人钦佩?!他成就了一个人终生几乎所能成就的全部事业。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奠基人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曾经这样形容普罗大众:“相比起本应该成就的一切,我们似乎是个半睡半醒的人。只开发了智力、体力潜能的一小部分的我们,远远没有看到个人的极限,甚至经常忽视自己已有的能力。”李小龙却截然不同,他不但挖掘了个人所有的潜能,还证明了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所能实现和成就的,远远比想象的要伟大。

知中:在一次采访中你提到在12岁时就已经迷上了李小龙,是什么让年幼的你着迷于他?电影、武术、还是哲学?那时侯你练武吗?

约翰·里特:毋庸置疑,三者都深深吸引我!我本就喜欢电影,尤其是《龙争虎斗》,其中颇有启发性的武术让我觉得很是新奇,而其中蕴含的哲学既深奥又实用。

我从小在加拿大长大,通过电视、电影和赛场知道了很多英雄式的明星。英雄,如西部片中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Eastwood),可以在电影中枪扫一切,但是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不可能那么洒脱。而运动员,只有在竞技场上方能展示英姿,他们既缺乏能让自己常胜的哲学理论,又没有富有智慧的头脑。而这时李小龙横空出世!像我一样的世界上所有的观众,都被他所震撼!这家伙可真了不起:在生活中,他可以像银幕中一样地格斗,甚至现实中的他比电影里还要危险和身手迅捷。比如,在电影里,编剧总要让他打上几分钟才能击败对手。而在年的一场比赛中,在短短11秒内,李小龙就用15拳和1脚将一个柔道黑带对手击倒了!

尽管他功夫出众,但却是非观明确。他不是为了打人或者展示肌肉才健身,而是为了激发人体的潜能,使之能为自己的思想服务,做有意义的事情并避免不幸。

在看他的电影前我不练武术,但之后,毫无疑问!

知中:出版了10本书,拍摄了两部影片,你毫无疑问是最高产、最权威的李小龙研究者。是什么促使你开始研究李小龙,并为之潜心近10年?

约翰·里特:我想知道是什么塑造了李小龙。我结识很多武术家,但没有一个人具有李小龙那样的个人魅力,其中原因一定不只是他格外努力并且身手出色。如果能够搞明白他的想法、哲学、好恶、行为逻辑,就可以透彻地理解李小龙以及他身上的闪光点,包括他的武术。人们常常孤立地将他看成一个武者,这是片面且武断的。如果他只是一个出色的拳手,那也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影响力了。

我总觉得李小龙通过他的一生,在试图告诉我们一些比武术和暴力更重要、更深远的东西。就像在《龙争虎斗》中李小龙展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theartoffightingwithoutfighting)的哲学,往往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限于格斗。

杰克·登普西(JackDempsey)是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的拳击手,也曾影响过李小龙。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拳击手,像杰克这样名噪一时的人也终有一天被遗忘。古希腊的柏拉图,曾经是屡夺桂冠的摔跤好手,但现在没有人再说“摔跤手柏拉图”,而他的哲学,时至今日,仍然传承不息。同样地,李小龙的哲学远比他的武术更有力量,没有他的哲学就没有他的武术,而反之则不然。可以说他的武术只是他的思想之园中开出的一枝花而已。李小龙用他的思想,通过电影、武术、文字桥接着东西方的文明和国家。如果只把他定位为武者,那他就只会是世界上很小一群人的李小龙,随着这群人老去、不再习武,李小龙也会随之远去。要想留住李小龙的遗产,那就要去挖掘他的哲学思想宝库。

知中:那你又是如何开始这项研究,并成为唯一一个获得李小龙家族授权,可查阅他所有手稿和资料的人呢?

约翰·里特:我曾经在《肌肉与健身》(《MuscleFitness》)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关于李小龙健身方法的文章。那是第一篇介绍李小龙健身理论而不是武术理论的文章。琳达(LindaLee,李小龙的夫人)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建议我把它扩充成一本专著。以此为起点,我采访了琳达和当时健在的李小龙的弟子,以了解他生活和训练的细节。我的问题也逐渐涉及到他的方方面面:他是如何训练的?为什么训练?训练中有什么特殊的饮食要求?什么样的功夫被他认为是有效的?他如何涉足电影?如何选择电影的立意?他是怎样的一个朋友?怎样的一个父亲?怎样的一个丈夫?他如何放松自己?他喜欢读什么书?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可以激发他……可能是我的诚恳和认真打动了琳达和她的亲友吧。每天我都有8~12个小时的工作,如此5年,我才读完了琳达所保存的所有李小龙的东西——手稿、信件、读书笔记、功夫草图,等等。我总是提醒我的读者,不要太靠近另一个人的思想之河,因为太容易陷进去了,所以我写作时也会格外注意,不让我的个人思想混杂其中,尽量用李小龙自己的话来描述他自己。以至于后来琳达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她有什么关于李小龙的问题,也会来找我咨询,这当然是句恭维,但这样的玩笑也是对我研究工作的肯定。

知中:在你所有的著作中,假如只能选一本读,你推荐哪本?

约翰·里特:推荐《武士之心:李小龙的人生哲学》,因为它讨论的是李小龙的哲学和这些哲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从爱与死亡,到应对对手。无论你是武术家,还是只是想找点生存哲学,你从这本书里都能有所发现。如果你想回顾李小龙作为武者的一生,那推荐《李小龙:勇士的旅程》和同名的纪录片。其中讲了他如何学习武术,并最终以电影为弘扬武道的课堂,传播他注重诚实地表现自我、不断追求自我认知的人生哲学。

知中:李小龙用“无形、无范,如水一样”(Beshapeless,formless,likewater)来形容他的武术。但生活中,他似乎非常敏锐、坚决、忙碌、笃定,甚至有些顽固,而不是像水一样的随和,这不是一种矛盾吗?李小龙的生活哲学到底是什么?

约翰?里特:完全不矛盾。要想“像水一样适应各种环境”,李小龙就必须要有所有这些性格,而所有这些也是组成完整人性的必不可少的情感。

人生中,做有些决定时需要坚决,处理瞬息万变的事态需要敏锐,寻找真理需要笃定,而在面对大是大非时或是在追求目标时,有时又不得不顽固一些。这些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主动处理生活事务时的必需。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恨刚柔,李小龙不会去抗拒任何一种情感,而是会去拥抱这些相辅相承的情感。正如李小龙常提到的道家“阴阳”,要想“像水一样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要学会融合。不仅是融合外部的因素,更要接纳和理解自己,把自己的情感融合为一个整体。

至于什么是李小龙的生活哲学,这个很难回答。如果非要一个简短的答案,那可能就是“适应和生存”。他永远在学习,永远不让自己停滞不前。他希望挖掘事物深层次的本质,寻找和拥抱人性,而摒弃那些花哨的东西。就像国籍对于真理是个花哨的噱头,真理无国界,但是当你寻找真理时,你必须真诚地用全部感官倾听和观察生活的所有细节,同时不能被现有的成就和角色所封闭,因为那些都像行船在水上划出的涟漪,过眼即逝。他永远努力地做自己,全力而忠实地展现自己,并为自己的信念承受磨难。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和生存于瞬息万变的环境和社会中。

知中:对于大众来说,健身和武术的目的是保持健康和防身,但是李小龙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健身运动者,却在不到33岁时就英年早逝,这是否表示李小龙的训练哲学不适用于大众呢?李小龙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约翰·里特:我想李小龙的训练方法是达到他那样优秀的身体素质所必需的,但并不是每一个日常健身者都需要经过那样严格的训练才能保持好的身体状态。最近的研究表明,需要上千小时的训练,才能保证一个人完美的完成一套特定的技术动作。李小龙精于数十种格斗套路,意味着他需要难以想象的训练时间做支持。没有李小龙的苦功,根本不要指望能达到李小龙的身体素质。其实就算是他逝世前,他也保持着极其出色的身体状态。大多数格斗手,会按照李小龙的训练标准,在赛前强化训练8周以达到尖峰体质。但李小龙每天都保持着同样的训练强度,因此随时保持着可以参加格斗锦标赛的顶级身体状态。但这和他的逝世没有关系。

李小龙一去世,就进行了大量彻底的尸检,包括检测他饮用的饮料和腹腔残留物。最后的结论是止痛药Equagesic(阿司匹林和甲丙氨酯片剂)过敏引起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个结论经不起推敲,怀疑论者的理论也不过都是一些简单的见解和没有证据的猜测。

知中:李小龙无疑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人,在你看来,他如此勤奋地工作,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是为了建立一套完备的武术哲学体系?为了树立一个健康、强壮、智慧的华人新形象?还是为了成为一个东西方观众都热爱的超级影视巨星?

约翰·里特:我想你说的这三点都是他努力奋斗的目标,但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实现了这些目标,而他所实现的还远不止这些。他所建立的完备的武术哲学体系允许每一个参与者都按照自己的能力完全自由地、高效地表达自己,而不是像原有的功夫那样,把习武者的能力限定在规定的套路中。他通过建立和实践“拥有健康的身体也拥有健康的头脑”的健身哲学,重塑了一个强壮和智慧的中国人形象,取代了原来那种图书馆中“皓首穷经”的书虫形象,也让从前盲目习武的人意识到,没有哲学指导的武术就如大洋上没有舵手的航船一样危险。他也成了一个东西方观众都热爱的史无前例的演员,而他的成功在于他打破了种族的界限。我,作为一个白人,也能够被他在荧幕上展示的情感所捕获。当他出拳时,我能感到里面蕴含的愤怒,那不是东方人或者西方人的愤怒,那时一种人类共通的愤怒。他的电影和哲学超越了种族,启发了无数人去追求自我的完美,也不断地提醒着一项事实:我们总是因为民族的自卑或骄傲,而作茧自缚于自己的文化当中。

知中:年似乎是“李小龙文化”的重要一年,那年,你开始全职投入于对李小龙的研究和写作,电影《李小龙传》热映,终极格斗锦标赛(UltimateFightingChampionship)的主席达纳·怀特(DanaWhite)称李小龙为综合格斗术(MixedMartialArts)之父。“李小龙热”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平静之后似乎又回来了。自此以后,李小龙和他的精神遗产就像潮起潮落一样,每隔几年就会被重提和再认识。现在看来,李小龙留给世界的最宝贵遗产究竟是什么?

约翰?里特:在我的电影《李小龙的自述》中,我尝试着把他的遗产总结为一篇歌词:

Yourartexpressedthehumansoul,

灵魂才是你的艺术所忠,

Andthattoknowyourselfistobemadewhole.

观之才明白身心需融通。

Openyourhearttothefeelingswithin,

敞开心扉倾听内心吐露,

That’swhenyouknowthatyou’refullyhuman.

才知生而为人你我相同。

Ifthere’sonethingIcould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syg/2039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