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历史沿革 >> 你一生怎么能不去看看巴勒莫西西里岛
在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十天后你愿去巴勒莫吗?”弗兰茨问。
“我更喜欢日内瓦。”她回答。正站在画架前仔细审视一幅作品。
“你一生怎么能不去看看巴勒莫?”弗兰茨轻轻地试探道,
“我见过巴勒莫了。”她说。
“见过?”他语气中露出嫉妒。
“一个朋友曾经从那儿给我寄来一张明信片,就贴在卫生间,你没注意?”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巴勒莫’这个地方,一生必去一次的概念也在我心里就此种下。
年6月,我从东海岸的卡塔尼亚出发,驱车将近3小时,横跨到位于岛北的第一大城-巴勒莫(Palermo)。说实话,这条路的风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美。在西西里岛,也许只有沿海的城市是美的,开去巴勒莫的这一路,道路两旁没有茂密的森林或满坡绿地,而是有点像戈壁之地,石头土地上偶尔有些绿色的树丛,因为夏日的直晒,经常出现‘海市蜃楼’。到达市区停好车,我便用脚步开始丈量这座城市。
对于一个喜欢欧洲建筑的人来说,来巴勒莫是幸福的。至今拥有超过年历史,从早期的腓尼基人到迦太基人,古希腊人到罗马人,撒拉逊阿拉伯人到法国、西班牙和德国人,巴勒莫留下了各民族的痕迹,建筑、文化、美食无不沉淀着这些过往。
城市里的古建筑,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金碧辉煌,却不乏宏伟又多元融合的风格。巴勒莫主教座堂(PalermoCathedral)是一座宗教建筑群,从年至今,它的演变轨迹是这样的:拜占庭东正教堂→清真寺→诺曼式教堂→哥特式+巴洛克式+后殿穆斯林风等多风格宗教建筑。在巴勒莫,这样的建筑不在少数,还有像诺曼皇宫(PalazzodeiNormanni),蒙雷阿莱大教堂(DuomodiMonreale)。穿梭在这些建筑中,看着这么多风格叠加在一起,又经过这么多年的洗礼,人来人往,也从未有突兀感,还真不得不佩服建筑和城市文化的包容性。
在巴勒莫老城的最中心,位于两条大街的交叉路口,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建有一栋三层的建筑,风格统一、形成对称,各有一座喷泉,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建筑上分别矗立着西西里的四位国王和四位守护者,这里便是城市的另一地标景点“四首歌广场”。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有人在那边办婚礼,热热闹闹的一群人撒着花瓣。路过时我还喊了一声congratulations!新人们回应我的是一个幸福的笑脸。
马西莫剧院(TeatroMassimo)号称是欧洲第三大歌剧院,仅次于巴黎和维也纳,也是巴勒莫19世纪最重要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当时正值西西里建筑史上最后一段黄金时期,新艺术和新古典主义建筑像野火一般,延烧整座城市。当初建这座歌剧院,是为了庆祝意大利统一,总共花了22年才完成。影片《教父3》最后的场面,已经年老的“教父”迈克在这里失去了他最心爱的女儿,仰天痛哭,这个镜头正是在马西莫剧院门前拍摄。
马西莫剧院还以完美的舞台音效效果而让来这里表演的和看表演的人,络绎不绝。歌剧院接待了世界上最有名的歌手和表演者,其中包括卢西亚诺·帕瓦罗蒂(LucianoPavarotti),他是歌剧舞台上最知名的男高音之一。我去的那天没有演出,但可以进到歌剧院里参观。7层的看台与平面有4%的倾斜度,同时环绕倾斜6.5%坡度舞台,呈现典型的马蹄型风格,这也是加强剧院收音效果的‘秘诀’之一。偌大的剧院内金碧辉煌,坐在椅子上看向舞台,可以想象,剧院内承载着满堂宾客,该是一幅怎样华丽的画面。
从剧院出来,恰逢外面广场处摆着台子做竞选演讲,围满了人群和各种商户,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挤出人群,我去了巴勒莫最具生活气息的地方,城中最大最著名的武奇利亚集市(MercatoVucciria),因为曾是黑手党的地盘,这里也更多了几分传奇和神秘色彩。
逛市场无疑是体验当地民众生活的好去处,来到这里,就像置身一个色香味俱全、奇趣兼备的鲜活世界,这里的摊档、店铺、人物、动态,每一个画面都像是电影重现。集市色彩缤纷、生意盎然,水果、蔬菜、海鲜、牛羊肉堆砌在一起…可以说,巴勒莫的历史和文明,以及风土人情都融入到了这喧嚣的市集里。
在巴勒莫,我去的最特别的地方是嘉布遣会修道院(Cata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syg/20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