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历史沿革 >> 旧帝国版图上建立起众多小国奥匈瓦解让德国
奥匈帝国解体前后对照图(红框内为原奥匈帝国疆域)
年11月11日,奥匈帝国灭亡,哈布斯堡王朝结束原载:《国家人文历史》年第16期
作者:郭晔旻
年11月21日,在阿尔巴尼亚中部,奥匈帝国的普夫兰策尔·巴尔廷将军——他的军事生涯直到此时还是温和平庸无足轻重——在检阅占领军的分列式行进中举手答礼。十天之前,帝国已经垮台,大战亦告结束。而在这个欧洲大陆上最偏僻、最闭塞的山谷里,欧洲最古老王朝的黑黄二色战旗还在作为纪念仪式的检阅中最后一次迎风飘扬……
“让别人去打仗,奥地利人喜欢结婚”
年,弗朗茨·约瑟夫占据哈布斯堡家族的家长位置已经有66年了。他统治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其疆界从现在的捷克延伸到波斯尼亚。他从18岁时起就统治这个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在过去的六个半世纪里,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是奥地利和许多其他王国的国王。他们担任皇帝已经有四个半世纪,只有偶尔短暂的中断。这个家族的成员一般不是武士或冒险家;他们天生地讨厌冒险。他们很少依靠手中的刀剑来扩张家族财产,更多的是依靠婚姻。哈布斯堡家族的名言是:“让别人去打仗;快乐的奥地利人喜欢结婚。”哈布斯堡家族在十六世纪达到顶峰,掌控欧洲和美洲新大陆,世界上没有任何家族可与之比拟。
早在弗朗茨·约瑟夫出生(年)前,这个家族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年,拿破仑终结了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家族从此只能顶着较卑下一些的奥地利皇帝的头衔。后来,在年大革命中,当时在位的皇帝斐迪南一世宣布退位,他没有后代,而他的弟弟也放弃了继位的权利,皇位传递给了斐迪南一世的侄子弗朗茨·约瑟夫。
虽然弗朗茨·约瑟夫即位后娶了欧洲最美丽的巴伐利亚公主伊丽莎白(茜茜公主),但其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涯都充满了悲哀。他的大女儿两岁夭折,他的独子和情人一起自杀,伊丽莎白皇后也在日内瓦旅行时遇刺身亡;年,意大利人将奥地利从伦巴第驱赶走。年,普鲁士也打败了奥地利,强迫奥地利放弃对德意志诸邦国的领导权。
就在此时,匈牙利人迫使弗朗茨·约瑟夫让步,建立一种新奇的二元帝国契约。新的奥匈帝国的统治者不仅是奥地利的皇帝,也是匈牙利国王。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别有自己的总理和议会,但是,财政权、战争权和外交权集中在维也纳。这种安排使得匈牙利人(马扎尔人)与奥地利的德意志人一起上升为统治民族——不幸的是,就整个帝国而言,斯拉夫民族(包括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才是为数最多的臣民,可他们在政治上处于完全无权的状态。实际上,精通国内各民族语言且长寿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本人成为这个国家唯一受人尊敬的政治人物和维系各民族的最后一个纽带。
开战几个月就被打垮
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揭开了一战的序幕。战争伊始,整个帝国迸发出所谓“年精神”,各民族——包括斯拉夫人——将彼此的恩怨抛在一边,衷心拥戴哈布斯堡皇室。在维也纳街头,人们高唱着“崇高骑士叶夫根尼亲王之歌”,期待军队“最迟在圣诞节前”凯旋;在布达佩斯,军官从出征的军列车厢窗口里伸出头来微笑着接受人群的欢呼;在布拉格,人们挥动着手帕为奔赴前线的波希米亚军团送行;在克拉科夫,毕苏斯基将军统帅的波兰旅举行了效忠皇帝的宣誓;而在萨格勒布,军士长约瑟普·布罗兹(铁托)亦毫无怨言地随同所属的克罗地亚步兵团开赴萨瓦河畔的塞尔维亚前线。
战争伊始,奥匈帝国满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搞定塞尔维亚,按照总参谋长康拉德的估计,只需要十天时间军队就能胜利返回原来的驻地去防备俄军。毕竟奥匈帝国在未进行动员之前就拥有49个步兵师和11个骑兵师的正规军,总人数达到56万人(位居世界第四),而塞尔维亚全国动员后也只能组织30万军队。
可是战事的发展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经过3个月苦战,奥匈帝国才在12月2日占领贝尔格莱德。但一天之后塞军就发动了反攻,在随后的科卢巴拉战役中,45万奥匈军队竟然被25万塞尔维亚军队击溃,损兵折将达25万之众,只能狼狈退回国境。
在东部的加利西亚战线,奥匈帝国遭遇了更大的灾难。俄军虽然在坦能堡之役中被德军打得落花流水,对付奥匈帝国却显得游刃有余。在俄军的凌厉攻势下,奥军一败涂地,防线后撤将近英里,帝国第四大城市利沃夫从此被俄军占领。更致命的是,由于在几个月内丧失了万人,帝国军队训练有素的军官团和战前的常备军已经荡然无存,新补充的兵源种族混杂。奥匈军力从此一蹶不振,鲁登道夫在回忆录里就认为,此时的“奥匈军队被打垮”了,已经“不是有充分价值的战斗工具”。只是依靠德国人派来的援军才免遭在大战伊始就垮台的命运——一如二战时德国那个不争气的盟友意大利。
奥匈之所以没有像意大利一般沦为日后人们的谈资与笑柄,只是因为这时的意大利处在战壕那一边。年,意大利背弃“三国同盟”向德奥宣战,从6月23日,意军发动第一次伊松佐河战役,一直到年9月共打了11次伊松佐河战役,意军拥有优势兵力(长期是奥军的两倍)但在付出了万伤亡的代价下并未突破奥军防线。意大利对于战局的唯一“贡献”是,“奥军最初从俄国战线撤走两个师,以后在战局的整个夏季阶段又抽走八至十个师”,令人啼笑皆非。
末代皇帝继承空壳国家
到年,奥匈军队已经完全与德军合并在一起,接受柏林的统一指挥。奥匈曾试探向英法求和,因为协约国并未有意摧毁这个古老的帝国,英国人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syg/2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