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旅游景点 >> 林亦修龙船社区共同体的历史记忆
1
划太平龙习俗中的神灵与祖灵
浙江省东南端的苍南县是一个滨海大县,其自然地理区域江南垟有面积多平方公里,人口60来万。江南垟的西北部云岩乡鲸头村有一座信众广布浙南闽东的杨府庙,该庙附近乡村每年春节至元宵之间都要举行划太平龙仪式,信众也习惯将大量的竹扎纸船烧给杨府庙的神灵杨府爷,称为“还愿”。太平龙即“太平龙船”的简称,所以用“划”,整个活动是为了祈祷地方太平,称“吉庆太平龙”。
年腊月廿七日早上八点,我们赶到离杨府庙四五公里的山前村观察扎龙仪式,发现十来位村民在该村的沈氏祠堂里已经开工了。他们将一个“T”字型的木架固定在一张专用的凳子上,凳脚压上石磉,正用水竹片和编丝穿扎龙船。“T”型木架是往年使用过的,竖的部分约0.5米,是划龙用的手柄,横的部分约2米多,微曲如弓,称“龙骨”,即龙船的脊梁,成为纸扎太平龙的主骨架。“龙骨”侧面凿孔16个,是为穿扎竹片用的,弓曲面打5枚尖头向上的铁钉,是供夜间划龙点蜡烛用的。旁边还有一条擦洗干净的木架,略小一些,准备扎另一条被称为“龙月”的龙船,村民不知道它为什么称“龙月”,只说它是大龙船的小拖船,即舢板之类的。他们计划用一整天的时间赶扎这两条船,所以图样剪纸、对联文字、人物亭台等船上配件都是请行家预备好的,只是赶着劈竹、编形、剪折糊裱绵纸。
进入祠堂引人思考的倒不是扎龙,而是为什么在祠堂里扎龙。沈氏村民说去年村里轮到魏姓的股东划龙,他们也是在自己的祠堂里扎。这更引起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兴趣。魏氏祠堂就在村口的小山边,我们进村时就已注意到了。山前是一个多姓村,有两个祠堂。围绕杨府庙划太平龙的祭祀村落有三个,分别是鲸头村、山前村、山门头村,都是明末清初迁来定居的多姓村庄,主要为闽南地区的再迁转徙重整村落,居民保留闽南方言,大都建有自己的姓氏祠堂。于是我特别注意起“庙”与“祠”的关系———或者说神灵与祖先的关系来。
鲸头杨府庙的庙产归5个行政村所有,他们由22个自然村组成。这22个自然村分5扇30东轮流祭祀。“扇”是温州地区祠庙组织的共同方式,一般由几个相邻村落组成,或者由同一个村落的几个群体组成。村民一般情况下把“扇”运用于“门”,即各自独立的几块“门扇”组装成一道“门”。运用于祠庙的组织形式自然是一种延伸。这里的族群认同有两种方式,一是“祠堂门”,即同姓同宗祭祖时在同一个祠堂门里进出,认为是“自己人”。一是“宫(庙)门”,即属于某庙不同的“扇”,尽管姓氏不同,却在同一个宫庙门里请神问卦,也认为是“自己人”。“宫门”和“祠堂门”的共同体认同方式,也正对应于神灵和祖先的认同关系。在这里,“扇”的组织是以多姓村因姻缘、地缘、迁徙缘而自我认同,并为政府所认可的行政村组成的,“东”即股份,是由同姓、同姓中的同宗、同宗中的同房等族群形式组成的。“东”是同姓氏共同体内具有强制力的神灵祭祀单位。
(苍南太平龙图片源自网络)
拥有股份的杨府庙划太平龙队伍分为3组,所划的龙船称谓不同,时间也有先后。山前村的称“开门龙”,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到杨府庙请“香信”开划,到初五左右上殿烧化;山门头村的称“净龙”,在“开门龙”开划后请“香信”开划,在开门龙烧化后上殿烧化;鲸头村的称“关门龙”,在开门龙烧化后开划,在正月十五日(以前在十八日)前上殿烧化。在开门龙烧化和关门龙烧化之间的时间里,其它不属于“扇”的村落,如大浃头村、渎浦村、六板桥村、塔里村、红星村、百丈村还有6队太平龙的划龙仪式照常举行。信众们可以在庙前几十家的香烛店里购买小太平龙船上殿烧化还愿。这种小太平龙根据型制的大小和做工的粗细,价格从元一对到元一对不等。个人的化龙仪式一般从正月初四开始,在正月初八日达到高潮。今年的正月初八,共烧化还愿龙对左右,价格达80万元。鲸头街杨府路-号店主介绍,每年可以自扎还愿龙对,每对平均价格0元上下,每年正月初四至初八即可售完。
杨府庙所在地鲸头村的关门龙就在杨府庙戏台上扎,让我开始怀疑庙与祠的必然关系。但第二天的祭祀仪式又让我更加坚定神灵与祖先的某种统一性。鲸头村的关门龙点睛仪式和请圣起殇就在陈氏祠堂的大坦里举行,仪式结束后的第一次参龙仪式就是面对祠堂祖先牌位的祈祷和祭拜。参龙和划龙是“吉庆太平龙”仪式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而“参”是“划”的灵魂。所谓“参龙”,就是划太平龙时,有关宗祠或家庭,在正厅的祖先灵牌前摆起香案,放帖请求参龙师唱参龙词祈佑太平富贵、人丁兴旺,这样的放帖户被称为“灯股”。仪规常用参龙词有《大开天(开龙眼)》、《小开天》、《造龙》、《请圣》、《安位》、《香案景》、《保佑》、《谢罪》、《请令》、《启档》、《搜检》、《造屋》、《麒麟送子》、《八仙》、《拜新娘》、《唱太平》、《封殇》、《交令》、《出火坛》等十多种曲目,总计约三万句,中间还要穿插“读丁庚”,将灯股户及其女婿等直属亲戚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时辰、居住地址祷告于神灵和祖灵之前,祈求保佑。参龙师在祠鼓的13声鼓点节奏间演唱,并在祠鼓的指挥下引导划龙队作顺三圈和倒三圈的划龙表演。划龙和游龙中还有唢呐、长号“吹龙”,呐喊声“庆龙”。
划太平龙的整个过程分扎龙、请信、开龙眼、起殇、入祠参龙划龙、入户参龙划龙、上殿参龙划龙、送驾、烧化等几个环节。不断重复表演的是入户参龙划龙。今年鲸头村有30多个“灯股”放帖请求入户表演,每次表演约需一个小时时间,祭祀轮值首事会计划用两个白天一个晚上的时间完成整个过程。参龙师介绍,以前的划龙要走很多村,整个过程达十几天,参龙还会唱整本词曲,本地题材的词曲如《林钟英告御状》、《高机与吴三春》等,传统历史题材的词曲有《薛仁贵征东》、《穆桂英挂帅》之类的,它们表演起来有连续性。现在大家忙,仪式都压缩了,就只有常规性的科仪重复了。现在鳌江下游南岸的龙港一带舞白龙时还在唱整部的词曲。1在划龙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发现首事身上披着红绸,在香銮的护照下头顶杨府爷的香炉走村串户。这个香炉是铝制的,每年使用,请“香信”时就用它到杨府庙的大香炉里分来香灰,然后一直在香炉里烧上柱香,划太平龙仪式结束,再把香灰送回去,香炉供奉好下次再用。开龙眼仪式结束,家家户户争着从龙体里接出烛火,供到自家的祖先牌位前;而“灯股”的祖先和神灵,则在自家同一个大厅里接受了子孙/信众的祈祷和祭拜。
鲸头一带生息着的族群一般只有多年的历史,而当地的杨府庙据传有0来年的时间了。村龄与庙龄之间来年的断裂,使当地居民都无法说清划太平龙的起源。位于鲸头杨府庙下殿左庑廊前的《功德碑》前言部分记载:“灵岩古洞杨府殿始建于大宋神宗熙宁七年(),香火日盛,千年不衰。”鲸头鲸西村的陈氏祖先来自福建的赤岸,定居前经历了多次的转迁。山前村的沈氏于清初来此定居,定居后进行了新的联宗立祠,把附近37个村落的叶氏、尤氏和沈氏族裔联合起来,合祠共建,据说叶、尤、沈三姓同源。祠堂对联有:“乔木发千枝吴兴郡岂非一本,长江流万派沈叶尤总是同源。”属第一扇的鲸西和第四扇的山前村民都说自己不是划龙的起源村,而是跟着别村学的。“之所以划龙是因为以前村庄不太平”,“山上以前有公鸡精。新娘花轿路过山下,刮一阵风就没了。”“当时别村划龙上殿,经过我们村,把我们的行道树和路边的水竹都破坏了,我们很生气,就决定自己划了。”鲸西村的村民断断续续地述说了划龙的原因,但说不清“以前”、“当时”的具体时间,先辈时期是显然的。鲸西村就在杨府庙下,占有杨府庙8个股份,全村属半山区,荫隐在水竹丛和村树林之中,至今还是石块砌的村道,划龙时都要砍竹木开道,称“开路”。苍南县文化馆郑维国、博物馆杨思好先生提供的《划龙迎春庆太平》资料显示,灵溪镇红星村的蒋姓是现在被确定最早划太平龙的村落,而附近村落的村民也都承认这一事实,因为他们迁自鲸头杨府庙下殿的殿基一带:“据灵溪镇红星村的蒋姓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蒋姓始祖蒋应豪携侄蒋世英、蒋世雄从云岩乡鲸头迁至红星村时,就有每年扎小彩龙到鲸头杨府庙还愿的习俗。家业日渐兴盛后,蒋应豪便开始请来大浃头、六板桥、塔里、横浦等村落也学着扎彩龙和划龙。”2
鲸头杨府庙位于苍南县的望州山麓北端,这一带原属古海湾的内侧岬角,后来古海湾沉积为江南垟,山谷宽阔带冲积为南港平原,而鲸头成为江南垟和南港之间的水陆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具有“大水口”的特点。在这一带活动的族群,商周时期有瓯人。沿山麓不超出10公里的区域内,就分布有北岙山遗址、喇嘛宫山遗址、渡龙山遗址、后山遗址、岭隔遗址、福旗岗尾山遗址、桐桥石棚墓群等古文化遗址。3三国孙吴时期在鳌江流域设横屿船屯,迁来了一些汉族谪官和罪徒,到晋废屯设县。鲸头在清光绪廿年()出土了“朱曼妻地莂”。“地莂”即石刻阴契。朱曼是孙权第六子孙休的太子舍人,是孙休之妻朱夫人的戚属。孙皓即位,废孙休妻朱夫人的太后名位,朱曼被贬“横屿船屯”,妻薛氏葬于鲸头。鲸头石头岙村出土的晋《太元砖文》4和附近藻溪出土的南朝墓葬群,都印证了山麓岙口一带早期汉人聚落的存在。唐末五代该地区招徕大量的福建垦荒移民,一直到两宋时期络绎不绝;两宋时
期北方贵族和平民也直接进入该地区;明代有抗倭的军戌移民;明清之际和清代有大量的闽南移民迁来。划太平龙起源于清代以前是毫无怀疑的,但这种习俗到底是历史的层积,还是某一时期移民的殖入?在社区共同体中,族群及其祖先和社区的神灵处于怎样的同构关系?这是笔者在田野中逐渐形成的问题。
2
杨府庙的神船和太平龙的龙船
位于鲸头杨府庙上殿左侧的《杨府上圣始祖庙碑志》和下殿左侧的《功德碑》对庙宇的沿革记录如下:“盖维鲸头灵岩古洞杨府上圣始祖庙,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一零七四年岁次甲寅),为花岗石构筑三间神宇,偎倚于巉岩嶙峋灵岩古洞入口处,称始祖殿。后因香火日盛,在大清道光、咸丰、光绪三朝乃于古洞北麓之阿增建新殿称下殿。千百年来,道法弘扬、神威远布、灵著海筮、祈祷辄应、声溢东南、福庇万家。一九五九年被毁,于六二年五扇首事发起重建。一九六六年文革期间再度被毁。一九六七年在始祖庙原石基础上再度兴建重檐庙宇。一九九四年古历二月十七日子时不慎付与丙丁。八月会同各界信士精心筹划改建五间飞檐翘角神宇和金炉阁,为鲸头风景区增添一人文景观。”5“一九八九年鲸头五扇首事发起重建(下殿),在浙、闽两省等地首事的大力支持和十方善信者的慷慨解囊(原句如此),历经三年,集资三百多万元。一九九二年九月一座金碧辉煌故宫式的两进大殿终于竣工落成。”6杨府庙的上殿和下殿相距约米,一在山谷,一在山脚,中间有一条小山岭。
(太平龙图片源自网络)
在现在鲸头杨府庙的下殿,一些船制品引起笔者的注意,据笔者搜索,至少有8艘。在神座的左右两侧,各有一艘长约2米、宽约0.5米、高约1.5米的木船,被供在专制木架上,船型为海船,船身涂以蓝色油漆,甲板和船舱里各有木雕人物12人和5人,为军官和士兵。这两艘海船当为建庙时设置的神器,色调与周围神器一样。正厅神案的正中央,用玻璃罩着一艘珍珠编制的工艺船,由福州市电子工艺厂制造,当是某信众特意捐赠的。船在杨府庙里被摆放到如此显要的位置,必然有它的意蕴。在左碑廊里,还有3艘船,2艘略小于神座侧的兵船,其一为帆船,其一为机船,分别由龙港镇文卫三街郑思相和神宫桥村村民赠送。帆船上的一艘微型木制工艺船频临散架,也是信众赠献的。
乡人记叙了献船者张正居口述的一个故事:“先父张君讳士华,平生特技专捕甲鱼,经常运销福建泉州、厦门等地。于民国三十八年八月,货备齐全,无船直运,眼看甲鱼会造成死亡。问卜于神示:东南方有船并有一客缺钱搭船。翌日去金舟城,遇一白发老翁明示昨夜大渔刚巧新到泉州一艘白底船,可以容纳先父三十担货和客五担货。因杨老爷显迹,经二天二夜顺风航行,安全到达泉州码头。客邀先父到其家做客,并付白银五两作为运费和酬谢之资,以表心意,并瞻仰其家供奉的杨府神位。
兹因杨府神显迹护卫一帆风顺,甲鱼成活率达到98%以上。为何知为神佑呢?先父因上岸时雨伞遗忘于船,返里进香朝拜杨老爷,发现自己雨伞放在杨府殿一只模拟船上,以此知为神佑。为了纪念杨公,于民国三十一年聘请木工巧匠造木船一只,献于杨公案前。一九五八年毁于一旦,为继承先父遗志,于年四月重造,献于杨府庙。”庙里船只,大抵来源如此。杨仁育认为这样的事例太多了,所以结尾道:“此类情况浩如烟海,毋须每每蘸笔,仅举一、二,以飨读者。”7
上文提到,太平龙其实为船。龙月是明显的船的形制,而太平龙则较为复杂。裱制完成的太平龙高约2.5米,长约3.5米,宽约1.5米。前部和尾部高跷,整个形状像一只大元宝。而船身又有明显的颈的造型,嘴口在前下端,饰以纸须,而龙首又在中部舱板位置,船尾作燕尾型散开,细看也像一只公鸡。扎龙师解释说,太平龙高耸的前部其实不是龙头,而是云团,所以饰以云雷纹。从前端到尾舱壁,分别被饰以写有“吉庆太平龙”五字的龙灯5盏、龙踫2对、龙杖1对、龙炮(小鼓)多个、龙眼1对、龙角1对。后部为牌坊1座、杨府神像1尊、亭1座、旗幡6面、男女神塑像2对、灯1对、斗1对、神画像1张、对联若干。口嘴、龙眼和龙角的错位,象征与写实的融合,祝愿和事件的并置,工艺的造型被赋为神灵的载体,使它汇聚了解读不尽的地方性知识。
被划的太平龙,并不只是太平龙和龙月,其实它是由纸扎太平龙、板凳龙和龙月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何理解这个整体也是一个问题。有人说太平龙是龙首,板凳龙是龙体,龙月是龙尾。板凳龙在苍南县并不多见,在温州的乐清、永嘉时有听闻。而这种组合更是未见。板凳龙由30多条特制板凳组成,山前村的板凳龙为硬档,凳与凳之间的衔接用木栓,扛在肩上舞,较威武;山门头村的板凳龙为软档,凳与凳的衔接用称为“龙筋”的麻绳,提在手上舞,较文雅;鲸头村的板凳龙为软硬档,木栓和麻绳兼用,挟在腋下舞,较自如。同一个“宫门”里形成板凳龙的硬档、软档、硬软档的不同,说明划龙的形成可能没有严格的规制,只是来自“祠堂门”的习得。游行时,太平龙在前,板凳龙在中间,龙月殿后;划舞时,板凳龙在外打圈,太平龙和龙月在中间嬉戏。一个常用的动作是龙月总是斜身探向太平龙的龙口,而太平龙要不即不离地将龙口的纸须触抚龙月。村民不能解释这一动作的象征意蕴,我们感觉到是一条大龙对一条小龙的爱抚与嬉戏。太平龙重80来斤,龙月重60来斤,划手要准确地完成这一动作并不容易,起风的时候更难。正因为这样,“拙”与“趣”、“大”与“巧”二元的对立统一,在这一活动中成为最佳看点。无论从形制上看,还是从划舞的方式看,太平龙、板凳龙、龙月都是充满生命力和神威的个体,其组合更像是一个船队。如果解释为一个船队,那么板凳龙的象征意味就更浓了。
明朝时期,温州倭患严重,朝廷在苍南县江南垟的南端设金乡卫,卫外的渔村小岙有一个小渔寨。在洪武年间的抗倭战争中,杨府爷曾“以阴兵翊赞王师”,军民便在此建杨府行宫以祀之。宁(波)绍(兴)等处参将梅魁于万历四年()特撰《小渔杨府行宫记》。“阅数年以来,春防未息,每将领誓师于庙,□崇奉之以祁福辅也。”8春防夏汛,朝廷规定驻地卫哨官兵每年两次整顿战舰出海训练查防。我们现在无从了解“誓师于庙”的仪式规程,而鲸头杨府庙神座侧的兵船和划太平龙仪式,与这一时期的誓师仪式有没有某种关系呢?江南垟龙港镇风水师冯城灵在接受采访时说,杨府岭(即小渔村)杨府庙的香炉是渔民从海上捞上来的,鲸头杨府庙是从小渔杨府庙分香的。9可以肯定的是,在现在的苍南地区,明代期间小渔杨府庙的地位不亚于鲸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交通线路的变化,祠庙神灵的地位也就发生变化了。这种变化必然出现新的整合。
关于太平龙,首事陈思省告诉我一个一直珍藏着的发现。他说自己扎太平龙三四十年了,在日常生活中会注意与太平龙有关的一些事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他翻阅一本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发现东吴的战船上也写着“吉庆太平龙”五个字,这令他觉得很奇怪。10其实这也令笔者惊奇,联想起东吴的“横屿船屯”来。如果画者是深谙东吴民俗的人,所写的战船字样有据,那么划太平龙的习俗就可以追溯到第一批汉人进入鳌江流域的东吴时期了。但也不一定。江海航行从来为高危作业,从业人员首祈“太平”;造船作坊也因此常以“太平”为字号;海船点睛开光之后,也被视为“龙”,船底的那条主梁,民间一直称为“龙骨”。
瓯越之人,“陆事寡而水事众”,从来是“舟楫为马”,并纹身“以避龙蛇”。苍南地方即使没有官方经营的东吴“横屿船屯”,也没有明代卫所的战舰训练,民间造船和航运从来也就很发达。在古海湾的沉积平原上,经常有沉船发现。新安乡的大树下村、钱库镇的高级中学新址、港口舥艚镇附近,在河道干涸或盖楼钻井时,都发现了唐宋时期的沉船。而民间造船一直到清代民国时期仍然著名。江南垟大店村和周家车村清嘉庆时期有船号“陈太平”,以制造河船闻名,船型分农用船、货运船、客运船、牧鸭船、托脚船多种,到民国时还成立了船业工会,每年举行庙会。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龙(港)金(乡)大道、灵(溪)金(乡)大道和村村通公路工程建设以前,江南垟还是一个以水运交通为主的水网密布地区。
3
江南垟划龙船和杨府三十六神殇
苍南地区与龙/龙船相关的习俗或神器,有舞花龙、唱白龙、划太平龙、还龙船愿、塑彩龙船、划龙船、唱龙船儿。舞花龙是苍南县春节时期普遍的敬神娱人习俗,原先意在保地方太平,后来宗族联谊的色彩较浓,近年已不多见。白龙以参龙唱词为主,可以常年举行,没有时间限制,在龙港一带较盛,近年依然存在。唱龙船儿专属于陈靖姑的信仰活动,与杨府爷无关。彩龙船是杨府爷和陈靖姑兼有的神器,然以陈靖姑使用的名气大。而划太平龙、还龙船愿、划龙船则与杨府爷有最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看一看有关江南垟划龙船的田野调查情况。
如果把鲸头春节期间划太平龙指认为“旱龙”,那么江南垟的端午节期间划的龙船就是“水龙”。整个温州水乡的端午节龙船形制基本一致:是一只形体如龙的木船,长约15米,宽约1米,高约0.5米,周身绘以龙纹,船舱隔19档,比赛时坐36位划手,1鼓、1艄、1旗。
(温州杨府庙图片源自网络)
鲸头划旱龙是因为相对于江南垟宽阔而密布的水域而言,鲸头一带的地势较高,水系不够发达。就杨府爷信仰而言,划太平龙与划龙船的最大共同点,是二者都要“点殇”和“送殇”,各地亲戚、宗族都要放帖“摆香案”请龙。在划太平龙的参龙词里,有“鸣锣击鼓闹洋洋,总管出令点神殇,点起神殇三十六,家家户户保吉祥”的词句。所谓“殇”,是指青壮年非正常死亡者,“神殇”是指某一神灵体系里强死而为神的部属。并非所有的地方神都有这样的部属,在苍南的民间道教科仪里,笔者只发现杨府爷和陈靖姑有这样的部属神殇,而以杨府爷的部属神殇交代得最具体清楚,并且成为龙船划手中的“阴兵”。龙船有36位划手,要点36位神殇。点神殇的仪式在划太平龙里由参龙师来做,在划龙船时由道士来完成。参龙师相对于道士是没有立堂号、授箓、领度牒的半职业化神媒,他们都在祠鼓的击打声中达到通神的目的。
民间道教科仪手抄本《龙舟起禓科》11称杨府爷总管赛事,另有部下36位神禓附魂赛手,以求赛事平安和竞争胜利,其职责和姓名俱全:“船头杨一将军船尾周六相公阵头队长一道杨文显阵后哨长二道蔡伊忠军中指阵三道夏正光左衙领队四道杨继盛右衙掌队五道神禓卢三节东方青旗六道神禓李若水南方赤旗七道神禓文启贞西方白旗八道神禓顾凋龙北方黑旗九道神禓戴阿奇中央黄旗十道神禓朱汝林持剑捧印十一道禓官计体人执戟把枪十二道禓官张斯文奉炉把伞十三道禓官海石帆添香换烛十四道禓官陶三畏鸣锣击鼓十五道禓官庄大用执撑把令十六道禓官徐启元船头梢首十七道禓官苗思露船尾梢公十八道禓官金可奴划船喜乐十九道禓官吴正得摇旗呐喊二十道神禓马文俊行船渡海廿一道禓官王伯斗顺风打梢廿二道禓官刘上龙倒风争前廿三道禓官黄佐之游江嬉水廿四道禓官陈文正安风安波廿五道禓官林一峰呵风唤雨廿六道禓官倪仲达赏善罚恶廿七道禓官李存孝驱瘟逐疫廿八道禓官周六朋收灾除耗廿九道禓官诸天式降祥遣障卅道禓官张九林船上叫战卅一道禓官礼大用斗船得胜卅二道禓官林口宣水面向前卅三道禓官陆应龙除殃灭祸卅四道禓官方国用移凶作吉卅五道禓官孙昌其保护齐舟卅六道禓官许弘勲”。《杨府醮科》还描述杨府有七千部下神兵、三千七百神马兵:“兴云降雨布雾显现七千部下神兵圣众登山渡海把舵行船三千七百神马兵殿前萧封二总管带领十大元帅随行三十六道神禓杨二元帅周六相公。”我们现在无法考证这些“神殇”的具体来历,但是我们发现晏公元帅曾经归入妈祖的神灵系统。那么,这些“殇官”是因为属杨府的部曲而组合,还是因地缘关系的历代地方英雄人物而组合,抑或共同的水神属性而组合?
江南垟在龙舟下水时都要通神屈原大夫、陈杨二府。可能这里的端午节划龙船与纪念屈原有关,或者也把屈原纳入了当地的水神系统。陈杨二府即陈府上圣和杨府上圣,他们与平水侯王周凯、杜三侯王、袁府、白府一起构成温州“永嘉郡时期”(晋至唐中期)的地方神体系。在鲸头杨府庙的寺庙群中,陈府和杜府与杨府的关系最为密切,陈府宫就建在杨府庙上殿的上首,相传陈府上圣为杨府上圣的舅父。杜三侯王庙就建在杨府庙下殿的外侧,据说杨府庙演戏,杨府爷必请杜三侯王起驾过殿,因为杜三侯王是杨府爷的盟兄弟、当地地主。12娘舅和盟兄弟在一位男性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在江南垟的结婚典礼筵席上,娘舅坐正厅第一桌,称“上桌”,盟兄弟坐第二桌,称“陪桌”。娘舅没有上座,酒席不得开筵,娘舅没有离席,陪桌不得散筵。在酒席的中段,盟兄弟要主持“敬酒”仪式,新郎铺席中庭,托盘举酒跪拜,向娘舅敬酒,娘舅要送大红包,近年来现金多者达几万元人民币。我们无从知晓到底是社区共同体的人际建构附会了杨、陈、杜三神的神际关系,还是神际建构影响了地方习俗。信众来杨府庙烧香朝拜,也必上陈府宫和杜三侯王殿。划龙船的本意,也是为了驱瘟逐疫,所以请殇官上船搜检,护航保驾。但划龙船是一种斗胜游戏,殇官往往上瘾不肯停赛,便出现了“点殇容易送殇难”的局面,以致殇官不肯下船的龙舟,常常被遗弃在河汊里,划手们从无村无人的垟心地带水稻垄里偷偷溜掉,并可能导致村落或划手的不太平。
江南垟有“龙船母”,在仙居村,专门整饬划龙船秩序。相传元末明初期间,江南垟瘟疫流行,有处州(现丽水地区)女神化民女为民治病。四月初一,该民女失足仙居长垟叉河口,村民击鼓聚众打捞,获得一金樽香炉,便立其为神母。从此尊仙居龙船为“龙船母”,划龙船从四月初一开始,由仙居村开祠鼓起划,至五月初五结束。如果某村或某人因划龙船而不太平,可以借仙居太平鼓击打,或请仙居划龙船来收煞。13
江南垟划龙船总是不太太平。一是划龙船总是发生溺水事故,二是在争胜中不断出现斗殴和宗族械斗事件。为了避免事故,启龙之际,龙船总要进三次退三次以告水神。但官府经常以禁赛了事。在清末民初瑞安乡绅张棡(—)的日记里,多次提到因龙舟导致的溺水和械斗事件。14民国九年(),县长项沛就发告全县严禁端午期间划龙舟,并亲自带兵到各地巡查。15解放以来,政府也屡禁龙舟,直到近年,全国各地包括温州的其它地区都开划龙舟了,江南垟龙舟还在禁划之列。从河道变窄和宗族矛盾的实际情况出发,龙舟按村落姓氏自由开划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和隐患。
在温州的各类道教醮事中,都有“送驾”这一环节。送驾的科目为《大变台》16,要造一只大纸船召三十六神殇搜检地方瘟气、疫气、时灾气,封入芦瓶送仙岛,本境即刻报太平。在舥艚镇灶基镇海宫唱《灵经大传》的仪式上,笔者发现其大纸船的船帆上写着“奉岳陈杨三府敕令”八字。《召殇金科》17没有说明三十六神殇为何许神圣。其主法一人,要用六人分排鼓旁。鼓槌在鼓面写完“雨渐耳”字后,要在鼓边顺绕三圈、倒绕三圈。这顺倒三圈和划太平龙的顺倒三圈,以及划龙船的进退三次有共同之处。鼓打三十六槌即时召三十六道神殇。关于三十六这个数字,在苍南的醮事活动中被广泛运用。在钱库镇双排方村娘娘宫的开光仪式上,其首事会的分组分工名单就由三人、六人、十二人、二十四人、三十六人排列。在柘园村的圆谱超宗普济醮上,被普济的亡灵就有三十六殇。但觉得此三十六为概数,此殇非神殇。
4
“做渔福”与渔船祭旗
温州市区杨府山杨府庙把杨精义的神诞定于农历五月廿四日,要在这一天举行庙会。鲸头杨府庙和江南垟各分香庙都把杨府爷诞辰定于五月十八日,并把十月十五日定为杨府爷化神飞升日,都在这两天举行庙会“吃福酒”。温州岛县洞头也有许多杨府庙,而它们祭祀的是宋代名将杨六郎延昭和杨家将其他人物,有趣的是那里也把五月十八日和十月十五日定为传统庙会时间,而且每次的祭拜仪式要在潮涨以前举行。解释这一地方性知识的一种理由是:每年五月十八日为可能给地方带来自然灾害的第一次天文大潮,十月十五日为每年可能给地方带来自然灾害的最后一次天文大潮。由此可见杨府庙传统庙会与地方自然灾害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苍南渔船祭图片源自网络)
在江南垟龙港、舥艚、炎亭、石砰、大渔各渔港码头停泊的渔船上,插满了各色各样的旗帜。其中除了必插的国旗之外,就是各种写着“令”字的蜈蚣旗了。这种“令”旗最多的是“杨府爷出令”,也有齐天大圣、林泗爷、陈府上圣等神灵的令旗。渔民在开渔之际,都要“做渔福”:准备“龙猪”祭品,到神庙祈愿,保佑平安和丰收,并通过仪式请得令旗。丰收归来,要把捕获的最大鱼鲜献祭于神庙,被称为“还愿”。
温州鼓词《杨府传奇》18是当代人根据民间传说编写的唱本,其中有情节叙述杨精义如何用法宝———一只彩龙船斗败恶蛟龙黑龙,最后救了东海龙王三公主。龙王“要杨精义挑选一件的宝物/当当留念/杨公子想/我的故乡温州近大海/有很多的渔民/在海里捕鱼为生/古人讲/脚踏海水三分命/自古风浪最无情/他就挑一粒定海静风珠/这粒宝珠呢是/东海龙王给长江龙王的/只要宝珠在手/不论风浪有怎么大/都能平静/杨圣王得此好宝/后来啊/对温州渔民大有贡献/所以温州人/特别是渔民/为了颂扬杨圣王的功德/渔船出海/都拉着杨圣王的旗幡/能保海不扬波/静风静浪/救苦救难杨圣王/千古流传保大家”。在温州鼓词《灵经大传》中,福建女神陈靖姑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是彩龙船。其经坛布景中的“庐山景”里都有陈靖姑脚踩彩龙船的塑像。
在这次的田野中,我们没有机会观察“做渔福”仪式,无法详细了解“杨府爷出令”的令旗是如何被插上船头的。在港口舥艚镇灶基村镇海宫唱温州鼓词《灵经大传》的祭祀仪式中,我们发现了该活动是由十几艘渔船和海运船老大出重资而举行的,并观摩了每位船老大在仪式中领回一个金元宝的过程。在这个仪式中似乎安全的意愿更多地让位给发财的意愿。
在全真派嗣师方培锁的道教科仪文书里,我们发现了一道“做渔福”仪式的情旨文,给我们提供了“做渔福”仪式的一些信息,兹全文抄摘如下:
伏以天何言哉,叩之必应;神则灵矣,感而遂通。德配士民,四海惠泽,恩同覆载,万方共仰。
臣奏据中华国乡贯村居住奉
道虔修设斋建醮请福表供为保水面求财顺风得利海业兴隆事,祈福弟子沐手焚香拜叩
圣听。等词称:生居海滨,业托渔民,出入烟波,举网捕获,以海业为本,从水面求财。兹念岁分四季,虑寒暄之不利,干支庚午,月届孟夏,怕风波不测之时,涛浪有扬威之号,倘水火灾祥莫测,恐时分否泰难明,非凭悔过于今朝,曷获弥灾于后日。用涓良辰,延仗道侣,恭就本家启建请福香坛,一会功因。于是整设坛仪,虔诚供奉,望
天帝而感格,仰玉相以临轩。垂慈鉴纳,证明修奉。祈保登舟快便,出入平安。惟此良因,总希利益。伏愿上帝垂慈众圣允鉴,藉神功之呵护,船行无恙,冀吉星之照耀,人行有庆。祈风恬浪静,水途安妥,舟航稳载,绳缆坚牢。所谋顺遂,诸神拥护,从此海业兴隆,渔仓广积,机车隆隆,舟船满载,渔财大发,为石崇之豪富,门兰瑞气,同郭义之荣华,朝朝得胜,水水多增,好船相逢,恶人远避,移凶化吉,改祸呈祥,春夏秋冬,永除灾曜,老幼男女,常享太平,达三江之生意,通四海之财源,一本成万利,四季积黄金。更祈乡方宁静,里社和平。凡万不一,全赖
鸿恩默佑之至。谨疏以闻年号具意百拜上投
从情旨文看,该活动也可以在家里设坛建醮,所祈告的神灵对象首先是道教的神灵系统,然后才是地方众圣。这种情况与农业形态的江南垟其他地方的道坛形式一样。
“许愿”和“还愿”本来是频繁循环于渔业或航海作业的民间祭祀活动,然后成为农业生产的春秋二祭。进入工商社会,开始在工商业活动的周期中更频繁地出现。在地经商和办厂的业主,会在开业之初和年终盘结之际,到杨府庙“许愿”和“还愿”;外出经营的工商户,也在年初和年终回家乡探亲期间“许愿”和“还愿”。这种活动扩展到学子就学、公务员晋升、大学生就业、病人就医。许多新的和老的香客,就为了具体事件的“许愿”和“还愿”,来到鲸头杨府庙进香,并与“导香妇”建立起亲密的香缘关系。
鲸头街是因杨府庙而形成的一个居民聚居街市点,并成为云岩乡乡政府的所在地。该街的最大特色是占绝对比重的几十家香烛店,并有四五十人的“导香妇”。这些妇女都是香烛店的老板娘,一般等在车站、街口、店前、庙厅,用她作过记号的“香篮”热情而友好地推销香烛,并带领和指导香客点香、礼拜和许愿。她在店里还会热情地招待你,以期下次来还愿时你成为她的固定顾客。年9月的平常一天,笔者有幸成为一位谢姓老板娘的香客,她教我朝拜的运作程序,哪只手点香、哪只手插香,金银纸烧在哪里,如何处理束香烧出明火的问题,如何通情旨,要许什么愿。当我告诉她真实身份和目的后,她能说出我从事行业中的许多地方知名人士,这些人都是她的固定香客。
5
杨府爷及其信仰
鲸头杨府庙所在地(称灵岩古硐)的圣所地位和神灵变迁应该经历过漫长的时间,绝非只是在宋代形成。划龙船也是自然环境和族群不断迁徙形成的习俗沉积,非一朝一代嵌入性习俗,只是不断的台风、海溢、旱涝、瘟疫、虫害、战争、海事活动、水网交通等自然和人为灾害促进了这一习俗的强化和普化。地方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的以下事实,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这方面的认识。
(苍南鲸头杨府庙图片源自网络)
1.温州大型或著名的杨府庙大都建于岩穴口。乐清市西山杨府庙建于梅花硐,瑞安市白岩山杨府庙建于白岩硐,苍南县鲸头杨府庙建于灵岩硐,《歧海琐谈》记载永嘉北山杨府祖庙有杨府硐。杨府庙所在地在建庙以前可能就具有原始神秘性,成为初民祭拜的圣所。而这些硐穴的区位都有江河“大水口”的特点。这与陈靖姑庙建于洼地水网叉口、许九真君庙建于泉眼处(如瑞安圣井山)形成区别。
2.鲸头灵岩古硐还有鸡角(方言,公鸡)精和白羊精的传说,可能与早期民间信仰曾经把这些天然硐穴作为“驯兽”修炼成精的场所有关。鸡角精的传说是这样的:鲸头山上有鸡角精,闹得地方不太平,迎亲队伍从山下路过,都不敢吹奏乐器,需偃旗息鼓。因为大张旗鼓,先后有十位新娘被一阵风刮过后,都不见了。现在这十位新娘的像就塑在杨府庙下殿的后殿神座上。19村民一般忌讳谈这件事,而这个传说在温州其他地方不流传。有人说杨府爷就是鸡角精变的,所以神像涂成红脸。但这个理由不成立,因为当地神灵陈府上圣也是红脸塑像,大抵威武之神一般会被塑成红、黑之像。鲸头杨府庙的白羊精传说是直接与杨府爷有关的,温州各地的杨府爷传说都与白羊精有关。杨府爷显灵也都被说成白盔白甲。在温州鼓词《灵经大传》里,陈十四收妖经过永嘉和瑞安,有白羊精讨封;在《杨文广平十八洞》的传说里,有白羊精化身为老人,指着田野上一只鹭鸶守着死鹭鸶对前来收妖的杨文广说:“鹭鸶不吃鹭鸶肉,姓杨人不杀姓羊人”。这句话在温州各地成为谚语,意指同姓要相亲相惜。鲸头灵岩古硐的白羊精传说另有异文:杨文广入灵岩硐收妖,羊母心生一计,把裙子挂在硐口,然后喝令道:“杨文广,你也是我的子孙,怎么会与我硐内的子孙厮杀?”当杨文广争辩我怎么是你的子孙时,羊母反问:“你不是我的子孙,怎么从我的裙下钻过?”20这个传说暗合了弗雷泽《金枝》里描述的希腊神话、野蛮人、保加利亚、波斯尼亚、沙捞越等地习俗中,妇女收养儿子时钻裙子“模拟诞生”的顺势巫术。21鸡角精和白羊精的传说可能暗示着在人物神杨精义坐镇之前,这些岩穴被人们想象和传说为动物精灵(为驯兽,而非凶兽或瑞兽)修炼的忌所。
3.作为人物神的杨精义,一般被认为生活于永嘉郡时期。一说为南朝梁时人,一说为唐初人;一说为温州瑞安人,一说为台州临海人。生活于嘉靖、万历年间的姜准,在他的《歧海琐谈》一书里,记录了“北山杨府大神”的传说,并说他父亲“曾稽神出处”,为南朝梁时人,“及门学道”于流寓永嘉的陶弘景。22但这条材料一直不为后人所采用,也没有人提供驳伪意见。第一次收录杨府庙的地方志是《万历温州府志》,其卷四“祠祀”条记载:“临海神杨氏,失其名,相传兄弟七人,修炼入山不见,后每著灵异,今祀非一处。”23有人根据“临海神”三字界定杨精义为迁自台州的移民,并认为台州的渔业神杨甫就是温州的杨府爷。这种理解值得商榷。温州各地记载杨府爷的文献、碑刻,最早的要数唐代的《杨太老先翁正直真君福佑圣王行实》碑。24此碑被记为唐贡生汪天进、黄文正撰,刻于唐开成二年(),清光绪四年()重立。但碑额的“福佑圣王”四字,足以说明此碑文非唐碑原文。因“福佑”二字,系清同治六年加敕,由此此碑的唐代元素含量值得怀疑。
4.宋元时期地方文献没有发现关于杨府爷的记载,但宋元时期的杨府爷信仰是最值得探究的一个时期。据悉宋代由官方祭祀的温州海坛山海神庙供奉的是杨延昭,现在被称为杨府庙,也供杨精义,且在庙前塑了两只白羊。在温州的乐清、洞头、瓯海等区县,有些杨府庙就祭拜杨家将的杨令公、杨延昭和杨文广。保留闽南方言的洞头等地,“陈杨二府”的陈府上圣也换成了开漳圣祖陈元光。宋代温州有大量的福建和北方移民,地方神灵在族群迁徙中被祖先替换了。但也有人反过来认识杨府爷的身份。《温州古今谈》认为杨精义的真实身份是北宋杨家将的杨六郎杨延昭。“所谓‘临海神氏,佚其名,相传兄弟七人,上山修炼,?’,‘神姓杨,名精义,唐太宗时人。’之记载,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故事,以保护杨府庙,因而故意隐去杨延昭的真实姓名。因为南宋灭亡之后,温州先后成为文天祥、陈元之、林大年等所领导的抗元复国基地,尤其是林大年之后,元军主将石元兴率兵围攻温州,在残酷激烈的战争中,元朝的统治者,岂能容忍宋朝名将的庙宇存在,因此,民间乃编造了这个故事,以为掩饰。而且从上述故事中,仍可以参透临海神与杨六郎的联系。因为杨府庙建在沿海,正就是临海神的象征。杨家将也是兄弟七人,个个忠心赤胆,并把宋朝改为唐朝,精义之名,则是以杨家将忠勇报国的行为而取名。”温州广泛存在的杨文广传说,也与杨精义相混淆,而杨文广温州收妖,实不可信。余嘉锡在《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中认为:“余以为杨业父子之名,在北宋本不甚著,今流俗之所传说,必起于南渡之后。时经丧乱,民不聊生,恨胡虏之乱华,痛国耻之不复,追惟靖康之祸,始于徽宗之约金攻辽,开门揖盗,因念当太宗之时,国家强盛,倘能重用杨无敌以取燕云,则女真蕞尔小夷,远隔塞外,何敢侵陵上国。由是讴歌思慕,播在人口,而令公六郎父子之名,遂盛传于民间。”25
5.明代温州杨府庙已经广泛存在。《万历温州府志》载:“临海神杨氏??今祀非一处。”梅魁《小渔杨府行宫记》碑载“东南建设行宫,祀之者无处无之。”而明代杨府爷信仰的兴起,实赖金乡卫的抗倭事件。杨府爷“以阴兵翊赞王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白癜风治疗时间和过程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yjd/14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