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旅游景点 >> 访谈家2018特别策划我们如何面对
《访谈家》系列大型专题访谈
我们如何面对中国后
总策划
张后、邓荣成
我感觉最近90后诗人蜂拥而出,又一个出人的高潮期到来了。
——伊沙
李海泉访谈录
↑李海泉
我们中国后诗人有话想要说
——张后访谈诗人、作家李海泉
张后:海泉你好,我看到你主编的《中国后先锋诗选》在诗坛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得到了一些专业诗人的认同和在网络上的转发。如果没记错的话,以前也有人编选过中国后诗人的诗,那么你为什么还要编选呢?能说说具体原因吗?
李海泉:张先生您好,谢谢,给我这次说话的机会,我分几点来阐述吧:第一、新世纪进入到了年代以来中国诗人已经是中国先锋诗歌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必须有一本真正代表我们先锋诗歌的选本,在最大程度上除去个人成见,让诗人以整体的姿态发射出一束灿烂的烟火。
第二、之前的后诗选我个人觉得太过私人化,除口语诗之外,不管好不好全都入选。除学院、官方诗人,一律全选。甚至为了自己圈子内部的开心和好玩而命名为《中国后诗选》,靠与主编关系的好坏,让一个没写几首好诗的诗人也进入选本。这是对诗歌最大的戕害。
第三、依本人对编选《中国先锋》诗选的态度和自信而言。首先不管官方学院,在我眼里只要写的好一律入选(可事实情况,令我十分沮丧,恰恰这样的诗人不多)。从接近一千多人来稿中只选出来了六十多个人,历经六个月,我个人认定比之前的诗选要好得多,再加上以往编选的经验(同时主编新世纪以来的现代经典诗歌选本作为好诗歌的参照)我希望在我写作的同时,每隔几年都能编选一本《中国先锋诗选》。
张后:我记得你在《中国后先锋诗选》中也提到了“先锋”一词,作为一位诗人,你能否根据你写作的经验,给读者提供一个相对专业又简单的方法呢?到底什么是先锋?
李海泉:依照我自己而言有这样几个条件:1诗歌内部的传统做的扎实又散发金属质地般的现代光芒。2不依赖或者少量依赖参照物,新世纪背景下的年轻后个体对生命独特的体验无污染。3每一个年轻的生命应该是自觉进入个体创作,从校园集体化、地域圈子化、官方作协尽快摆脱出来的那一部分。4人的立场独立,生命状态自由,文本有实验和创造性,灵魂对孤独的反抗,日常材料的诚实。
张后:你如上的所说,还不能令我完全认同和释然,想问一下,你们这一代诗人为什么非要写先锋诗歌,不写先锋诗歌不行吗?
李海泉: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先锋诗歌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前卫的艺术,每个生于年代背景下的年轻人必须要学会这门表现技术——口语,否则就不能说自己是一个先锋诗人,当然整个过程需要批判反抗牺牲,不先锋反而使自己更加正常或者安全。
作为一个诗人,先锋是一种对现代生命意识提出的要求和净化方式。日常材料有别于其他年代,进而因自觉意识造成的敏感在诗歌上产生的语言更具时代特色和真实性。
诗歌的现代或后现代阶段,唯有先锋写作才有效或者可能伟大,诗歌史上的进步都是少数人造成的,先锋诗人就是那一部分甚至那一个。唯有最先进的美学意识,才更容易开启语言在下一阶段的智性和文本经典的指向性。
其实先锋不是衡量诗歌的好与坏的唯一标准,但它一定是当下诗歌写作现场最容易表达生命力的东西,是心灵与身体的选择。
↑年3月与25位校园诗人,在郑州大学卖合出的诗集
张后:那么,在你眼里这些所谓“先锋”诗人的总体写作的特点有哪些?
李海泉:我自己总结了几点:1.民间口语化:以伊沙编选并发现《新世纪诗典》中的诗人、《新世纪诗典》以外从事口语写作的个体。
2.校园学院化:存在于中国各大高校的大部分模仿古诗词、五四体、朦胧诗、海子体、汪国真体以及花花绿绿散文分行的校园诗人。
3.官方作协化:以投稿和获名利为目的的文学青年有意识或无意识纳入官方体制,进行一种较为高级的模仿老官方或者外国翻译体的写作者。
4.颓荡和废话:以口语表达的“颓”、“荡”和以“废话”为主题试图进入语言并开启智性的部分诗人。
张后:你在编选的过程中,关于《中国90先锋诗选》编选的原则底线是什么?
李海泉:我个人编选的原则是:首先在包容和平等的基础上,允许选一些写意象或者朦胧、抒情诗较好的一部分人。其二,那些既想与官方学院苟合,又想在先锋诗选这边分一杯羹的投机者不选(诗歌文本不优秀的情况下)。其三,毫无个体与私人化,停留在语言表面的修饰或苦涩的主旋律文字一律不选。其四,既没现代意识,还瞧不起口语诗的一律不选。因其诗歌观念太陈旧,语言表达的方式太落后不选。其五,口语诗是先锋诗歌的最大底线,在一定程度上扶持能选择这类诗歌并想写好的年轻人。其六,不管官方学院民间,不管抒情意象口语,只要风格独到,一定选入其中。
张后:你觉得写作上应该注意哪些技巧?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或建议给你的同龄人?
李海泉:这里引用爱伦坡的一句名言:“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他认为诗的目的和诗的原理属同一性质,诗出了自身之外不应该再考虑别的东西”。就是诗应该注意诗意本身。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作家,永远是二、三流的。您让我提一些意见,在写作上我还是个年轻人,哪里有资格给他人指路。今天提的一些建议,也许在未来我自己都会认为很可笑。这种建议也许只能对层次较低,但并不比我年轻的人有效。
至于身边的同龄人,说了人未必听,因“宝宝一代”任性惯了。我怎敢在“庙堂”之上,对还在操着一口“古典浪漫诗”、“五四体”、“翻译体”、“现代泛抒情”的年轻人的写作说三道四。来源于他们“敏感”、“旺盛生命力”的可怕声音马上会朝我涌来:“你丫写的是诗?”。但建议我还是要给的,因为我都习惯了。回到正题,如果认真看一下现代诗和那些最优秀的现代诗人,其性质非常复杂:充斥着一种天才、哲学感、抒情的热闹和幽默的精神。所以,根据我写作的经验,能给出的有如下几点建议:
1.敏感。对宇宙内发生的具体事物的感觉,并好好保护这种感觉,因为它有可能随时消失。
2.内心的幽默感。缺乏幽默感的诗人,则面临着技术上的限定(除非是地地道道真伤感的人,不抒情心里不舒服),不然面临叙述的问题。
3.坚持自己的日常积累。写作的材料化就是语言化,日常的材料越多,产生创作的语言的可能就越多。
4.热爱。热爱这个词高于勤奋,热爱是成为好诗人最大的保证。
5.勤奋。多写是写作唯一的利器。不懂勤奋的人等于不是天才。上帝给天才的两个保护机制:勤奋,伯乐。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伯乐,而在于伯乐发出的能量高低而已。
6.敢于面对别人的批评,肯给自己减分使狠,但找准自己的美学原则十分重要。
7.忍受孤独。在写作中认识自己并享受上帝给予的不可多得的才华。
张后:你一直写诗吗?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
李海泉:我最早是写作文,是我们班甚至全校的作文尖子。我记得老师每次都在我文章后面写上“形象生动”这样的评语,后来才知这是一个作家诗人所具备的最主要特点:即把握语言的准确性。我难以忘记发表的第一首诗,是在我高中学校的校刊上,又用板报的形式,贴在了全校公告栏最显眼的位置。当时出尽了风头。哦!原来做一个诗人这么好。当然在高中能写好所谓的“诗”,仍不能离开我初一时的语文老师。那是一个明晃晃的下午,她把我叫到当时台湾的华国锋捐助修建的教学楼前,认真地告诉我:你未来能成为一个作家,像我们今天学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鲁迅先生一样。我当时心里想我肯定比鲁迅厉害(鲁迅是我认为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没有之一)。
张后:你为什么写诗?以及你对未来写作的要求和猜想?
李海泉:第一个原因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爱我。在青少年时期,我看到国外一些大师经常邂逅美丽的女子,或成为贵妇门庭的坐上宾,举手投足间带着璀璨与智慧的光芒,如济慈、艾略特、艾伦.金斯堡、布考斯基等。我也曾一度效仿大师们惯用的伎俩,给大学时期的学姐们写情书,但都失败了。顶多落一个文艺青年,甚至是神经病。因很多人压根就不懂诗。哪怕你把大师写的诗抄给她,她都不一定理解那是在表达什么。时代完全变了,暗自送情诗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第二个原因是写诗可能来源于我内心的某种空虚。有时想要表达一种情感,压抑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但不能表达,又不能倾诉,于是就成了诗。写诗更能把我内心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痛苦转化为艺术品,我认为这也是我写诗的最大好处。通过语言分行的艺术技巧,能更好更高的塑造自己,使自己处于一种较高的境界。当掌握了一种技巧,你就有了一个想要迅速告诉全世界的秘密。当然我不得不说写诗就是一种命运,也是一种神灵的召唤,有时候我们应遵从内心的这种使命,因能产生这种念头的人在世界上是极少数的。
最后一个原因,我想“为名写作”:不为诗名,天诛地灭。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终生写作”的实力诗人抑或全天候作家,通过写作实现我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实现的部分。我认为这也是最聪明的办法,即使在我目前青年写作阶段,也绝不拿我的诗到处去投稿揩油,成为牟取物质回报的人精。这种概念在我脑海基本为零,每到月底在白癜风手术多少钱治白癜风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yjd/14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