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旅游景点 >> 野战外科学独有的历史医院
近年来军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行动日趋频繁,各军兵种部队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设计制造了各自不同的流动性医疗保障单元系统,在国际维和、灾难救援和反恐战斗中已有所闻。
外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到巴基斯坦地震救援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已将医院(MobileArmySurgicalHospitals,MASH)部署到世界各主要军事冲突地区,在战场上为他们拯救了数以千计的生命,在战场机动医疗建设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完整的军事医学理论。了解外军MASH成功的做法,对于建设我军机动卫勤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阐述美军MASH战时伴随保障发展历程,以及战场救护和复苏的历史沿革。
1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出了战场救治观点,建立了MASH的雏形
现代野战外科学的许多概念都能追溯到拿破仑时代的Barondominquejeanlarrey。Larrey被奉为军事医学之父,他奠定了医疗后送基础,并通过向前线派遣医疗救护提医院的概念。二战和 时,这些概念转化成为机动单位。
二战后发现,医院(fieldhospital)医院(generalhospital)时间长,甚至需付出生命代价。由此产生了在战场上迅速救治伤员的想法,意味着需在靠近前线的区域部署专门的外科小组。
20世纪40年代初,美军医总监要求为前线提供适合的外科治疗,这项任务被赋予了美军外科顾问组。他们建医院医院的小型、机动的“辅助外科组(auxiliarysurgerygroups,ASGs)”,得到外科顾问组和军医总监的认可。每个ASG由一名高级医师、一名助理医师、一名麻醉师、一名外科护士和两名辅助专科技师组成。同时还从胸外、神外、整形、颌面和矫形等外科挑选许多医生成立了专业小组。
二战期间先后成立了5个ASGs。其中第2辅助外科组(2ndASG)也就是二战中后医院,年他们支援了在北非、西西里和意大利的第5军团(人)。该ASG随作战部队机动,在距离前线几英里处保障军事行动,由此缩短了伤员后送时间,使伤员及早得到救助,减少了死亡。在盟军进攻诺曼底时,ASGs被派去支援第1、3、7、9军团。在 之前,ASGs被重新命名为“医院(MobileAuxiliarySurgicalHospitals)”,后来又命名为MASH。
2 :定义了MASH的性质
年6月25日爆了发了持续近3年的 。这场战争定义了MASH。 期间,有10个MASH保障南北朝鲜阵地的4个陆军师(士兵~名/师)的医疗。MASH医护人员通过实战锻炼,在伤员复苏、外伤护理、伤员转运、血液存储和分发、伤员分诊和后送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2.1由医疗物资保障到救治伤员的转型: 初期,美军医疗机构几乎没有在东北亚行动的经验。美军第医院(thMASH)是医院,为美第1骑兵师提供医疗保障。随后thMASH也在釜山登陆。医院被迅速部署并且很快适应了朝鲜山区地形,并很快实现了从陆军“最初的医疗物资分发和供应平台”到“通过大量病人流”的转型。为此,医院都配备了很多的车辆、帐篷和设备,床位从60张增加到张以上。
2.2奠定了空运医疗后送最初的模式:战争期间患者转运和后送有了重大进步。最初,空运医疗后送(aeromedicalevacuation,AME)由空军用大型飞机医院(stationhospital,STAHOSP)。后来用“空中救护车”直升机将伤员从战场直接运到在前线的MASH。年,thMASH最先用贝尔H-13型直升机后送伤员,将2名伤员分别放置在直升机两侧的起落橇上运送,但途中伤员治疗受到限制。年陆军组建了AME服务队,由美8军卫生部负责派遣,其成员是有实践经验又受过运送伤员专业训练的飞行员。与以往的战争相比, 中的伤员死亡率呈大幅降低(一战8.5%,二战4%, 2.5%),其中AME贡献巨大。
2.3建立了野战分诊的概念,完善了伤情评估方法: 中还没有野战分诊的概念,但确在战争中经历了实质性的完善。分诊从营救护所开始实施(士兵名/营),营救护所为最小医疗单位,只对伤员进行简单治疗,由军医和护士视伤情将他们后送或让其返回部队。伤员到MASH后再根据伤情和血流动力学状况进行分诊,而许多伤员在营救护所已死亡。因此美军将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都派到营救护所,并配备一些基本的救命设备如止血带和气管插管等,如需手术的伤员和危重伤员由直升机迅速送到MASH,由MASH分诊军医、护士和外科医生对伤员进行评估,给最严重伤员先实施手术。由于大部分MASH伤员较多,那些伤势重、受条件限制无法救治的伤员只能期待治疗。而需要神经外科、整形科或透析等专科治疗的患者后送到专科中心。
2.4笑气用于麻醉诱导,肌松弛药用于快速气管插管:战争中,MASH在手术治疗和麻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麻醉师平时用小剂量氯仿和乙醚做麻醉诱导,因负性肌力作用战时不易使用,而广泛被笑气替代或用硫喷妥钠诱导,为防呼吸抑制只慎用中等剂量。筒箭毒碱和琥珀酰胆碱被用于快速气管插管。
2.5确定了血管活性药在复苏中的地位,滤器输液器首次用于输血和输液:曾在MASH工作的外科医生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结果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创伤治疗。 经验表明,手术期间复苏时静脉内注射血管收缩剂的作用仅次于输血。同时还重新认识了人工保暖对伤员的重要性。 之初,有报道指出输血和输液不经滤过直接输注有部分患者发生了空气栓塞,由此输液管路中增加了滤器。
2.6开放性创伤延期处理方法得到了认可: 中认识了对失活组织进行适当清创的重要性。对于许多四肢和躯干开放性创伤伤员,鉴于二战经验,MASH不再对开放性创伤进行最终处理,改为由MASH实施清创和冲洗,并对局部伤口换药,最后由GenHosp完成手术,术后给予青霉素治疗的处置程序。所有贯通伤患者都常规使用破伤风类毒素。由此认识到必须进行充分的清创术后抗生素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2.7血管损伤修复术开始推广运用:二战中,对于损伤血管只结扎不进行修复。 中开展了用自体静脉或同种异体动脉移植重建动脉的血管损伤修复手术,血管修复技术由此开始普及并得到了提高,伤员截肢率与二战相比(13%比36%)已明显降低。加之医疗后送的改进,动脉血管损伤后9~14h就能得到修复,保肢率得到了提高。
2.8野战血液存储和分配方面有所改善: 初期,血液由驻东京的美军第医疗实验室(thMedicalGeneralLaboratory,thMGL)进行采集和发送,负责医院和美军MASH手术室分发特殊类型的血液,并将从美本土空运来的“O”型血液再空运至韩国。由海运抵达的血液制品存储在卫材供应站,也医院。在MASH里,大量血液在伤员后送前输完。营救护所以下单位只供应极少量的血液。由于伤员数量大,复苏能力有限,MASH以下的医疗单位几乎不给伤员输血。
2.9 中MASH作用得到肯定:为了保障部队作战,许多MASH每月数次转移,为治疗更多的伤员,医护人员延长工作时间,开展连台手术,如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thMASH”描写的那样。有些MASH每月通常有多名伤员入院。同时MASH还极易受到近距离炮火袭击。从战争爆发到年,在严酷的环境中,只有张床位的MASH每天要治疗多名患者。到年末战争即将结束之际,6所将离开韩国的MASH中仍有5所在继续为战俘和平民进行治疗。
3越南战争:进一步完善MASH作用
越南战争既不同于 也不同于二战,战争没有了明显的“前线”与“后方”之分,越方的游击战术也与以往截然不同,因此美军在战场医疗支援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但未对MASH予以重视。而是在越南战场部署了许多设备齐全、可移动的配套医疗单元(MUST)。医院由可扩展的机动方舱(如X光室、实验室、药房、口腔科和厨房区)和附加充气帐篷病房组成。如曾驻越南西宁市美军最著名的第45医院(the45thSurgHosp)就是标准的MUST,年11医院刚建成就遭到炮火袭击,院长遇难。之后在该市东北部重建再遭袭击,虽没有重大人员伤亡,医院成败参半,主要用其设备为部医院提供服务。年,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医务部决定将所有MUST转为MASH,承担MASH的任务。战后依然保持着良好战备机动状态。
3.1创伤及烧伤等外科技术有了显著发展:部署在越南的美军第2医院(2ndMASH)从年10月至年7月在越南南方展开,仅有60张床位,9个月中开展手术例。2ndMASH对高速弹道创伤、血管损伤、结肠直肠伤和烧伤的处理与 时迥然不同,体现了 后十几年中外科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加之AME的完善,这些都对降低伤员死亡率起到重要作用。
越战中MUST和MASH的外科医生们在创伤和烧伤等战伤创新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高速弹道创伤早期清创术及延迟初期缝合在驻越美军外科医生中普遍使用;血管外科技术的改进及平均后送时间的缩短(2h),使伤员平均截肢率降到8%;钝器伤或爆炸伤伤员存在的腹部脏器损伤易遗漏问题,因剖腹探查术的常规开展得以弥补。另外,因氨苄磺胺的发现和局部使用,及对液体复苏重要性的重新认识,使烧伤患者治疗取得了较大进步,烧伤患者的死亡率比 下降了50%。尤其是对磷烧伤强调彻底清创其效果更为显著,患者存活率显著提高。
3.2复苏技术全面提高:在麻醉和重症监护方面,已认识到了手术期间用全血、血浆、右旋糖酐40和晶体进行液体复苏的重要性。如岘港“海军支援行动”研究项目显示平衡盐溶液与全血在复苏中有同等效益,由于平衡盐溶液充填在细胞外间隙,构成了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重要的组分。塑料袋装液体代替了玻璃瓶,使血液和盐溶液的使用和运输更加方便安全。危重伤员进行中心静脉置管,通过标准测压仪监测中心静脉压力管理液体治疗;而动脉置管用于连续监测动脉血气。氟烷因负性变应力极小开始用于麻醉手术。机械通气的运用催生了STAHOSP患者的早期拔管。
3.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被认知:越战早期,并未认识到严重创伤伤员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往往在送到MASH之前已死亡。严重创伤伤员因血流动力学不稳需大量输血,而后发现了“岘港肺(DaNangLung)”即ARDS。胸部X线摄片成为ARDS临床确诊的最好诊断工具。早期用利尿剂和限制输液量治疗ARDS,但疗效甚微;标准氧疗对ARDS患者缺氧无改善;救治中发现只有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维持ARDS患者动脉氧合有重要价值。
3.4医疗后送水平进一步提升:越战中的游击战成就了AME的发展,提升了医疗后送水平。空中救护拯救了战场上无数生命。HU-1D直升机一次可运6~9名伤员,绝大部分伤员负伤后30~35min即可后送,仅极个别为伤后2h得以后送。AME的军医经验丰富、技术娴熟,加之高效快捷的医疗后送体系,使越战中住院患者死亡率控制在2.6%,但却略高于 (死亡率为2.5%)。最好的解释是AME条件的改善使原来伤情非常严重的伤医院,而朝医院就已死亡。越战初期空军用运输机直接向STAHOSP后送伤员,到年初每月后送伤员近人,于是美军将几架C-运输机改为伤员后送专机,并配备医务人员和专用医疗设备。
3.5野战计划用血供应体系不断完善,血液学技术和理论得到发展:越战也是美军计划用血供应体系发展的标志,战场用血仍由驻东京的美军thMGL分配管理,由实验室机医院分发,特殊医院,通用供体血型直接运往越南。并对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引发的大量凝血功能紊乱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用新鲜血液、新鲜冷冻血浆、可的松、肝素和6-氨基已酸,还包括腺嘌呤等血细胞保护剂的治疗方法。同时衍生出发泡胶冷藏贮血箱等新的血液保存技术,使全血和血液制品的保存期从21天延长到40天。
4海湾战争:医疗单位要求更加小型、更易机动和更为灵活
沙漠风暴行动是越战之后美军介入的第一场重大军事冲突。美军共部署了超过50万人的部队,同时有联军数千人。这场战争从部队装备到快速动员集结,其战略思想与以往战争有着根本性区别,机动医疗单位也紧随陆军快速推进展开,预示着军事医学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沙漠风暴行动以38天的空袭为序幕(年1月17日至2月24日),随后是持续h的地面作战,美军阵亡人、受伤人。快速机动的MASH和医院(白癜风怎么能看了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yjd/16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