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每日一练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

发布时间:2020/1/3 19:51:00   点击数:

往期链接:

园地精品

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园地精品

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2)

园地精品

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3)

园地精品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4)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5)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6)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7)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8)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9)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0)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1)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2)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3)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4)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5)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6)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7)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8)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9)

每日一练丨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20)

每日一练

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21)

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22)

一、单选题

24.(·河北唐山一模·24)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

A.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

B.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

C.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

D.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

25.(·河北沧州高三3月联考·25)汉初“七国之乱”后景帝对诸侯王国进行了调整,如对参加叛乱的吴楚等七国进行处置,继续大力推行削藩,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废除诸侯王国的经济特权等。这些做法()

A.使王国失去了割据的物质基础

B.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

C.使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尖锐化

D.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

26.(·山东日照一模·26)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攉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

A.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

B.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

D.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

27.(·广东广州一模·27)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内容多为《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程朱理学的传播

B.地域性商帮的形成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2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四·28)洋务运动期间,当清政府试图减少天津机器局工人工资时,李鸿章说:“该局所雇华匠……若停减制造,量予半价,在彼不足自赡,势仍散归洋厂。”据此可知,当时()

A.李鸿章重视保护工匠的利益

B.政府无意扩大军工企业规模

C.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D.洋务企业经营资金出现困难

29.(·山东菏泽一模·29)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

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

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

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

D.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

30.(·江西上饶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29)据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关于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诚然如天渊之别,如表所示

关于绅士的“历史记忆”形成如此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中国社会舆论主导力量的转变

31.(·河南洛阳一模·16)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A.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

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D.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32.(·云南一模·32)伯里克利与外邦女子育有一私生子,在伯里克利晚年失去两个公民儿子后,公民大会才在他的恳求下破格授予其私生子公民权。这体现了雅典()

A.人文关怀的普遍性

B.法律执行的随意性

C.公民大会权力扩大

D.民主政治的狭隘性

33.(·山西一模·33)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它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

A.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相适应

B.是对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总结

C.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违背

D.导致了德国工人运动陷入低潮

34.(·甘肃一模·35)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说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理性思考、理性反映的话,那么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就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感情反映,它是现代人被压抑的思想情感的爆发。”这说明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领域的突出变化是()

A.浪漫主义文学获得新生

B.与西方哲学思潮对社会变化的反映一致

C.否认理性的作用与地位

D.努力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体验与感受

35.(·山东淄博一模·34)图3为—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单位:%)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

A.推动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B.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

C.实行农业集体化成效显著

D.汲取西方经济危机的教训

二、材料阅读

41.(·山东菏泽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宋太祖说:“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宋朝除国有土地即公田外,私人土地的交易只需要办理正常的交易手续。将交易土地的契约向当地政府呈报,得到政府的认可,盖上官府的印信(这种田契谓之红契),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就算完成了。

——摘编自张云华《中国农地流转问题调查》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原夫土地公有,实为精确不磨之论。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灭以后,土地必长此存留。可见土地安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又恶捍而私之耶。”“欲求生产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

——摘编自吴剑杰《孙中山及其思想》

材料三中共真正开展的土地改革,始于年,终于年左右。这一轮土地改革,是分三个阶段推进的:第一阶段,按照年“五四指示”,不触及中农和富农的利益,让广大贫农获得土地。第二阶段,中共夺取政权之后,在全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打破了乡村旧有的秩序,建立了新的基层政权组织。第三阶段,通过“集体化”(初级社、高级社),建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摘编自刘正山《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制度变革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的土地政策,并对此予以评价。〔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并说明其目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三个阶段土地政策的影响。(12分)

42.(·安徽蚌埠一模·27)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表2民族主义发展历程

从表2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族主义的发展予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45.(·广东汕头一模·45)(15分)

材料中山装因由孙中山设计并率先穿着而得名。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用国货,穿中山装。年陈肇英向国民党中央提交《重厘服制严用国货案》,建议“重厘服制,以定人心,顾及本源,以崇国货”。行政院批复,除党员服装须党务系统批准外,其余公务人员均穿中山装。年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从此,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规定“学校教职员服中山装为原则”,学生服装式样为“衣裤中山装”。无论是江苏小镇,还是广东、福建两省诸县,也无论是西北的渭南地区,或者是西南的四川、云南诸县,甚至是作为英国租界的山东威海,国人均流行穿着中山装。《申报》广告经常刊登专门为小学生提供中山装的广告,如上海国民书局销售中山童装,称“小学生宜服中山童装,以资不忘开国元勋,又能增进革命思想”。冯玉祥曾说“中国的长袍大褂”,“糟蹋布料,妨碍行为”,而“中山服……中西兼长,至美至宜”。

——摘编自陈蕴茜《身体政治:中山装的诞生与流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山装流行过程所呈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流行的原因。(9分)

46.(·湖北武汉二月调研考试·46)(15分)

材料巴尔干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尼亚,挑起了波斯尼亚危机。

在波斯尼亚危机的诱发下,巴尔干各国决定联合自保并扩大版图。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既反对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又针对奥匈帝国的“巴尔干同盟”。同年10月,同盟四国相继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引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很快战败,被迫求和。巴尔干各民族获得解放。年5月,它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合约,同盟国取得大片领土,奥斯曼帝国几乎丧失了了全部欧洲领土,仅保留伊斯坦布尔及其周围的狭小地区。但是,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果时又发生分歧,年6月,以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为一方,以保加利亚为另一方,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站在塞尔维亚一边,奥匈帝国支持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很快战败,被迫割地求和。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两次巴尔干战争的性质。(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11分)

47.(·江西南昌一模·47)(15分)

材料隆兴元年(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股,向宋孝宗面奏三扎: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宋朝庆元二年()十二月,“党禁”正式发生。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吏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朱熹被斥为“伪学魁首”。有人竞提出“靳朱熹以绝伪学”。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

——《朱熹》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熹政治主张的背景。(10分)

(2)结合朱熹一派的政治命运分析理学在当时的地位。(5分)

解析及答案

24.C

25.D据材料“继续大力推行削藩,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废除诸侯王国的经济特权”,可知汉景帝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故选D项;据材料“废除诸侯王国的经济特权”,但诸侯在封地内仍保留着较大的自主权,并未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排除A项;依所学,汉景帝削藩并未改变汉初地方上郡国并行制的推行,排除B项;通过削藩,平定七国之乱,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并未突出尖锐,排除C项。

26.D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既“尚姓”又“尚官”,那么宋代则“尚官”,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化,社会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故选D项;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即越来越多的官员来自于平民,而不是贵族,强调官员主体的变化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宗法观念强调血缘关系,排除B项;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发展,排除C项。

27.A题干中《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作品内容都涉及到儒家思想,再结合题干中的“明清时期”,可以得知这一现象反映了程朱理学的兴起与传播,故选A项;题干主要述及文化现象,没有涉及经济现象,排除B项;通过题干中所列举的诸多内容可知,其内容与市民阶层没有多大关系,排除C项;木刻版画属于篆刻方面,题干强调是的其内容,与印刷术关系不大,排除D项。

28.C由材料“该局所雇华匠”可知天泽机器局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说明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故选C项;材料中李鸿章不赞成减少工人工资是为了防止工人转移到洋商工厂中,因而不是出于保护工匠利益的目的考虑,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李鸿章对减少工人工资看法,但未体现对扩大军工企业规模的态度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清政府试图减少工人工资,减少工人工资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因为企业经营资金出现困难,排除D项。

29.C材料中康有为的观点是,既不照搬传统文化,也不全盘继承现有学说,而是选取其中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态度是借用传统文化,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故选C项;《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自身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排除A项;《新学伪经考》是结合西方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不符合儒学的发展历程,排除B项;康有为是拥护孔孟思想的,强调“托古改制”,并没有动摇传统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

30.D戊戌时期是通过改革救亡图存,大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社会主导舆论转变,与材料中“绅士为列强、军阀之基础”等相符,故选D项;材料中“戊戌时期”已经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不会是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华民国成立于年,与材料中“大革命时期”的年到年间不符,排除B项;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比重仍然很低,与材料中“全民之公敌”不符,排除C项。

31.A由材料“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可知弱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别,旨在扩展对外交流,故选A项;“摆脱了”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突破了美苏两极格局,排除C项;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

32.D由材料“在伯里克利晚年失去两个公民儿子后,公民大会才在他的恳求下破格授予其私生子公民权”可知雅典公民权范围的狭隘,是雅典民主政治狭隘的体现,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弊端而非人文关怀,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雅典法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公民权范围而非公民大会的权力,排除C项。

33.A年德国正在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同时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因而无产阶级政党可以通过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来维护自身权益,故选A项;巴黎公社是通过暴力斗争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材料中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并不是通过暴力斗争方式而是通过议会活动进行,因而并不是对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总结,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材料中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以议会活动为目标同样是维护无产阶级利益,这与材料内容相符,排除C项;材料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以议会活动为目标同样可以维护工人利益,因而不会导致工人运动陷入低潮,排除D项。

34.D由材料“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就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感情反映,它是现代人被压抑的思想情感的爆发”可知为20世纪突出表现自我的现代主义文学,故选D项;浪漫主义文学兴盛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排除A项;文学是对社会思潮的反映,但“一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浪漫主义文学否认理性,排除C项。

35.B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与“一五”计划相比,苏联重工业比例有所下降、农业由负增长到54%、轻工业由由90%到%,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故选B项;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重工业所占比重大农业比重小,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排除A项;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建立,排除C项;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主要原因是内因,即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建立,排除D项。

41.(1)政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允许土地买卖。(4分)评价:土地兼并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的推广、大型铁农具的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土地兼并的过度发展,会使国家财政状况恶化;还会使地方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土地被兼并后,大量的失地农民在无所依存的情况下发动起义,进而威胁社会稳定和王朝统治。(5分)

(2)土地政策:平均地权,土地国有。(2分)目的:防止贫富分化和富人专制,谋求人民幸福。(2分)

(3)影响:阶段一: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4分)阶段二: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团结了中农和富农,减少了土地改革的阻力;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翻了身。(4分)阶段三:使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建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4分)

(1)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一“不抑兼并,富室连我叶陌……宋朝除国有土地即公田外,私人土地的交易只需要办理正常的交易手续……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就算完成了”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宋朝的土地政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允许土地买卖。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土地兼并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的推广、大型铁农具的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土地兼并的过度发展,会使国家财政状况恶化;还会使地方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土地被兼并后,大量的失地农民在无所依存的情况下发动起义,进而威胁社会稳定和王朝统治。

(2)第一小问土地政策,根据材料二“欲求生产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孙中山土地收归国有,平均地权的目的,防止贫富分化和富人专制,谋求人民幸福。

(3)阶段一:根据材料三“不触及中农和富农的利益,让广大贫农获得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年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阶段二:根据材料三“中共夺取政权之后,在全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打破了乡村旧有的秩序,建立了新的基层政权组织”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团结了中农和富农,减少了土地改革的阻力;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翻了身。阶段三:根据材料三“通过‘集体化’(初级社、高级社),建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农业改造完成使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建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42.示例:

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世俗权力得到加强;宗教改革使民族语言得到普及;启蒙运动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把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付诸实践。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促进各国国内经济联系,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提升;德国、意大利的统一,民族国家日益增多;列强侵略激发亚非拉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第三阶段:二战后,冷战爆发,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民族问题被掩盖;亚、非、拉诞生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发起联合反帝反殖运动;欧洲为维护独立与发展,走上一体化道路,欧洲共同体形成。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民族主义呈现两种发展态势。一方面,受全球化的影响,国家间依赖性加强,民族界限和概念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原先被压抑的民族问题爆发,民族主义有了新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接触空前频繁,相互间差异和矛盾凸显,强化了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民族主义的演变发展是材料表格中传达的具体内涵,只需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论证即可,理论难度虽然不是很高,但需要非常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

45.(1)特点:爱国救亡运动紧密结合;官方推广;有强烈的政治目的(统一思想);带有意识形态色彩;流行范围广;借助新式传媒。(每点3分,任答2点,共6分)

(2)原因:由孙中山设计并首先穿着,有象征意义;国民政府为统一民心而积极推广;政府和人民提倡国货;爱国主义思潮盛行;新式传媒广告宣传;传统服饰穿着不便;中山装中西兼长,庄重便宜(biànyí);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每点3分,任答3点,共9分)

(1)根据材料“广东省政府提出用国货,穿中山装”,与爱国救亡运动紧密结合;根据材料“重厘服制,以定人心”,统一思想,以定人心;根据材料“行政院批复,除党员服装须党务系统批准外,其余公务人员均穿中山装……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官方推广;根据材料“无论是江苏小镇,还是广东、福建两省诸县,也无论是西北的渭南地区,或者是西南的四川、云南诸县,甚至是作为英国租界的山东威海,国人均流行穿着中山装”,流行范围广;根据材料“《申报》广告经常刊登专门为小学生提供中山装的广告”,新式媒体的广告宣传。

(2)根据材料“中山装因由孙中山设计并率先穿着而得名”,结合所学,孙中山首穿,且有象征意义;根据材料“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用国货,穿中山装……重厘服制,以定人心,顾及本源,以崇国货”,爱国主义盛行,提倡爱用国货;根据材料“行政院批复,除党员服装须党务系统批准外,其余公务人员均穿中山装……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国民政府的推动;根据材料“‘中国的长袍大褂’,‘糟蹋布料,妨碍行为’”中国传统服饰穿着不便;根据材料“中山服……中西兼长,至美至宜”,中山装中西兼长,庄重便宜。

46.(1)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掠夺战争。(4分)

(2)原因:巴尔干半岛地理位置重要,大国争夺激烈;奥斯曼帝国衰落。但力图控制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新兴民族国家力图维护独立:巴尔干地区民族关系复杂。(任意2点6分)影响:诱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加剧了大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任意1点3分,2点5分)

(1)由材料可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由于奥匈帝国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尼亚的波斯尼亚危机所引起,巴尔干各国决定联合自保,因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因为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果时发生分歧而引起,战争双方为争夺利益而发动战争,因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属于掠夺战争。

(2)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巴尔干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尼亚,挑起了波斯尼亚危机”可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巴尔干半岛地理位置重要,大国争夺激烈;结合史实可知此时期奥斯曼帝国衰落,但力图控制巴尔干地区,同时巴尔干地区新兴民族国家力图维护独立,加剧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同时巴尔干地区民族关系复杂也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发生的原因。第二小问影响,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因为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果时发生分歧而引起,因而影响有诱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奥斯曼帝国站在塞尔维亚一边,奥匈帝国支持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很快战败,被迫割地求和,从而加剧了大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战争中巴尔干地区民众的民族意识增强,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47.(1)背景:佛教道教发展,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边疆危机严重,民族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儒学复兴运动;议和之风甚嚣尘上;统治危机日益严重。(10分)

(2)地位:有利于激发知识分子的政治使命感和民众的爱国热情。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统治地位尚不稳固。(5分)

(1)根据材料“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宣传理学,倡导儒学复兴运动;根据材料“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佛道思想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根据材料“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外族入侵,民族矛盾尖锐;根据材料“反对和议”,议和之声不断;根据材料“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宠信奸佞,统治危机严重;结合所学,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严重。

(2)根据材料“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有利于激发国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热情;根据材料“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吏所罕见的残酷清算”,理学沦为了“党禁”斗争的工具;根据材料“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理学的主流地位尚不稳固。

编辑:刘欣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跳转至下载页面









































对症治疗白癜风
对症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yjd/1736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