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旅游景点 >> 诺贝尔文学奖与三座波黑古城
旅行之前,我读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沃安德里奇(IvoAndric)的波斯尼亚三部曲,尤其喜欢《德里纳河上的桥》和《特拉夫尼克往事》。作为中国读者,阅读巴尔干地区书籍再去亲临实境,追寻书中当年的蛛丝马迹,也是快乐肥宅踏上旅程的动力了。
一、安德里奇是谁?
伊沃安德里奇,年出生于特拉夫尼克(Travnik),波黑古都。出生不久就全家搬去边境小城维舍格勒(Visgrad),然后求学于萨拉热窝,扎格勒布,维也纳等城市,20岁不到就开始写诗与短篇小说。同时安德里奇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作为塞族爱国青年积极反对奥匈帝国统治。一战的导火索事件——刺杀费迪南大公的青年普林西普是他的密友,后因此事被监禁到克罗地亚和家乡附近。整个二战期间,他都(被迫)留在贝尔格莱德,写下了人生最重要的三部作品,并因此于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安德里奇死于年,虽然看不到波黑九零年代黑暗至极的四年内战,但是他作品中所探讨的战争与人性,依然像一个永远不过时的拷问,战争的意义何在,民族的出路何处?
伊沃.安德里奇(网图)
二、帝国遗都:特拉夫尼克
特拉夫尼克,是奥斯曼帝国统治时的波斯尼亚首府,直到年后才移回萨拉热窝,见证着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尤其是衰落),是一个穆斯林穆族为主的城市,上点年纪的穆族妇女都会头巾袍子齐活。虽说是个土耳其风的古都,整个城的规模不大,核心老城基本一个小时可以走遍。从半山上望下去,多个宣礼塔在矮小的房子中特别显眼,这是源于旧时的规定,所有房子不能高于清真寺,而且人口不多其实也没什么建高楼的必要。城中心有伊沃的纪念碑和纪念馆,图书馆依然举行着他的主题读书会。
由于这里的亚洲游客实在太少,又在淡季,基本城中走到哪都是被目光跟随,小孩见到我们会害羞地打招呼然后跑开,拘谨又善意地好奇,估计他们心中都有个疑问,她俩来这小镇做什么?
来这里的原因很简单,也是好奇。初到所感跟书中描述确实无二,河上吹来的冷风,汨汨涌出的泉水,附近灿烂的谷地,陡峭山坡的聚居,标新立异的地势和格局,像一本半打开的书,两页上有花园、街道、田野、房屋、坟丘和清真寺,清清楚楚仿佛像画出来的一样。
俯瞰特拉夫尼克
《特拉夫尼克往事》一书,写的是在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时,外国势力渗透让波黑进入了领馆时代,法国和奥匈帝国的两个领馆官员,从文明之地被派到特拉夫尼克这个边陲小镇,作为帝国螺丝钉在此角力,从他者的视角展开当地平民生活的苦厄,并思考困兽的出路。
当时的波黑落后、保守,在地理上被土耳其和中欧视为互相侵略的战略跳板。四个宗教的交织(伊斯兰、天主、东正、犹太),在这块狭长、多山而贫瘠的土地上,每一种宗教都认为,本教的繁荣昌盛取决于其它的衰落,人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可宗教精神的中心却在远方,平凡生活的和谐之下带着根源性的冲突。奥斯曼帝国通过有利条件的诱导和血贡制度,使大量的斯拉夫人改信为穆斯林,并由此获得改变阶级地位的机会,每一个人同时接受着社会,民族,宗教三个维度的审视。
也是由于“到远方去寻精神”,当地统治者并不屑于农民起义,而更像芦苇一样在法国和奥匈帝国之间摇摆,最后想借助法国的力量去获得新生活。但大革命的春风并没有吹拂过来,拿破仑大挫、奥斯曼帝国政权人的更迭,希望逐个落空的人们跌宕不堪,最后波斯尼亚地区也落入奥匈帝国手中,走的依然是被殖民的老路。
特拉夫尼克河边
时至今日的特城,依然有帝国遗风。山上有中世纪时建的古城堡,作为军事要塞俯瞰全城。巴尔干地区,几乎每个保留较好的古城上,都有军事城堡,这里也不意外。峡谷虽然高度不高,也足够看清城中举动,背靠悬崖防守优势明显。年左右做了大的修复,在夏季时城中还有啤酒馆可以观景小酌。城堡下小城边有一流水贯穿,城里几家最好的餐厅也依水而设,沾着奶油球和洋葱,喝着酸奶吃着当地肉饼,看着夕阳下野鸭子穿桥顺流飘荡,昔日的愁云被现今的宁静吹开,实在惬意,真是个为写作而存在,为小说增彩的小城。
传统小吃:Cevapi烤羊肉肠+Somun皮塔饼+洋葱+奶油球+原味酸奶
为了了解作者生平,我还去了个“假故居”。本来以为IvoAndric’sHouse是他的故居,但是去完才知道被套路了,(可能也是谷歌地图从塞语翻译到英语的坑),房子是别人捐赠的与他家族无关,里面一层楼的空间,模拟了他的书房,他小说出版的各国版本,一些重要照片,如与笔下的桥合照、拿诺奖时的记录,摘录一些经典句子等。不过才折合6元人民币的门票,还能买到性价比很高的纪念信封,权当闲逛也是无所谓了。
安德里奇的手稿照片
三、阴冷的萨拉热窝
从特拉夫尼克到萨拉热窝老城,开车只需要个把小时,重新回到人头涌动的大城市。《萨拉热窝女人》一书,其实写的是萨拉热窝贝尔格莱德两座城,书中所写年的萨拉热窝,诸神交织,文化混杂,矛盾遍地。而今一看已经旅游商业化,变成了诸国游客交织,操着各自的文化成见,与商贩们还价遍地的城市。
我一入住民宿,房东原本为我介绍周边,但说着说着就说起政治了,激动地花了一个小时,摆起当地的历史,对内战的态度,以及政府的混乱。提起对战时的记忆,他们家战争的第二天就全家搬去德国,留在当地参加战争完全没有意义,今年才搬回来。但在国外一直也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yjd/17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