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新生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3/4/11 12:46:57   点击数:

巴尔干半岛,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首,国家众多,有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十个国家,外加不备广泛承认的科索沃与波黑塞族共和国等等政治实体。民族分布犬牙交错,且矛盾重重,向来有欧洲火药桶的称号,更是一战的爆发点。

巴尔干半岛地形图

在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的两百年中,巴尔干半岛是奥斯曼帝国属地。自十七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江河日下,巴尔干征服区在英法奥俄等欧洲列强的挑动下人心思动,法国大革命的思潮更是给巴尔干半岛受压迫的民族带来新的思潮。公元年,现代欧美文明德发源地希腊爆发武装反抗奥斯曼帝国的起义,在欧美等国的支持下,希腊与宣布独立,希腊的独立,极大的鼓舞了受奥斯曼压迫的各民族。

与巴尔干半岛接壤的奥地利、沙俄两国暗中结盟对抗奥斯曼土耳其,意图瓜分奥斯曼的巴尔干领土,在两国的挑动下,各国先后爆发起义并获得自治。公元年,第十次俄土战争结束,奥斯曼土耳其战败并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放弃对巴尔干半岛各自治实体的主权与宗主权,承认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完全独立,波斯尼亚自治,保加利亚自治并受沙俄保护,沙俄额外获得了黑海的自由航行权,巴尔干各国获得了新生!

全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

这份条约中沙俄获利巨大,破坏了各大国在巴尔干的均势。在英国、奥匈的压力下,沙俄不得不放弃黑海的自由航行权,同时为对等沙俄在保加利亚的特权,波斯尼亚受奥匈的托管。当时的巴尔干半岛上,最南端的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鼻祖,受英国的大力支持,保持完全的主权,东部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受沙俄的保护与支持,中部的塞尔维亚与西南部的黑山都是斯拉夫人,与沙俄同文同种,天然是沙俄的盟友。只有西北部的波斯尼亚地区受奥匈的托管,而波斯尼亚地区塞尔维亚人占半数以上的人口!

在英法德等国的支持或者默认下,年,奥匈帝国正式吞并波斯尼亚,以对抗沙俄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而塞尔维亚则是这个行为最大的受害者,一方面波斯尼亚地区居民超过一半都是塞尔维亚族,塞尔维亚族自然希望与塞尔维亚合并,而不是去当奥匈帝国的二等公民;另一方面,塞尔维亚迫切需要亚得里亚海出海口,而波斯尼亚就有亚得里亚海出海口,虽然这个出海口只有可怜的24公里,塞尔维亚国内群情激愤,一致要求政府对奥匈帝国动武拿下波斯尼亚,而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半岛事务中的强势也让奥匈甚为忌惮。当时协约国与同盟国矛盾已不可调和,但仍未做好战前准备,沙俄明确表示不支持塞尔维亚的行动,没有外力的支持,塞尔维亚的西进计划只能暂时放弃,目光转而向南,仍在奥斯曼土耳其治下的阿尔巴尼亚成为代替目标。虽然被迫暂时放弃了波斯尼亚,但塞尔维亚民间对奥匈的仇恨愈来愈烈,终于在六年后,一个名叫普林西普的24岁塞尔维亚人亲手点燃了一战的导火索!

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一世

奥斯曼土耳其当时在欧洲领土主要还有以下几块:东色雷斯、西色雷斯、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奥匈吞并波斯尼亚后,主要列强达成了一项默契,那就是不再在巴尔干地区搞事,以防奥斯曼帝国突然崩溃,便宜了在巴尔干地区影响巨大的沙俄,可惜的是,主要列强不搞事不代表别的国家不搞事。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引发了一个列强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奥斯曼帝国迟早要崩溃,巴尔干半岛新生诸国害怕奥斯曼剩余的巴尔干土地也像波斯尼亚一样被各国列强直接吞并,自己从崩溃的奥斯曼尸体上捞不到半点好处!另一方面,沙俄虽然摄于英法奥等国的威胁,不敢明面对巴尔干下手,但暗中扶植小弟来一场代理人战争还是很乐意的。

公元年意土战争爆发,土耳其战败,新生的巴尔干各国等待的机会到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与门的内格罗四国组成巴尔干同盟,时刻准备着对土耳其宣战。战前巴尔干同盟内部已制定完成瓜分土耳其欧洲领土的计划,主要有一下几点,实力最强大的保加利亚吞并瓦尔达尔马其顿与色雷斯、获得爱琴海出海口,塞尔维亚吞并阿尔巴尼亚、获得亚得里亚海出海口,希腊吞并滨海马其顿与爱琴海诸岛屿,门的内格罗则获得斯库台地区。巴尔干新生各国中只有罗马尼亚宣布中立,没有加入这个同盟中,并不是罗马尼亚对土耳其领土不动心,而是其与土耳其不接壤罢了。

巴尔同盟宣传画痛打奥斯曼恶龙

公元年10月9日,巴尔干同盟中最弱小的门的内格罗率先向土耳其宣战,保加利亚、塞尔维亚与希腊随后向土耳其宣战,各国按照战前约定的占领地区进攻土耳其。战争主要分为东线、西线、南线三条战线。东线主要是保加利亚与土耳其战场,围绕埃迪尔内(阿德利安堡)展开,南线主要是希腊与土耳其战场,主要围绕色萨利与爱琴海展开,西线主要是塞尔维亚与门的内格罗与土耳其战线,这也是盟军相对最轻松的战场了。

战争爆发前形势图

当时的巴尔干盟国备战数年,战争开始前已完成总动员。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在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之前都有过光辉的历史,两国为这次战争做了充足的准备。塞尔维亚当时全国不足三百万人,却动员了二十八万人参战,保加利亚当时也不足五百万人,出动了三十八万部队,在南线,希腊陆军只有十多万人,但有一支实力强劲的海军,希腊陆军主要负责攻略战前协议中划给自己的地盘,而海军则负责封锁爱琴海,阻断土耳其陆军从亚洲增援的运输线。

战争爆发前的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在欧洲的驻军有四十五万之众,看起来也是一支很强大的力量,但总兵力不过是巴尔干同盟军的一半。并且土耳其近年来的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虽然装备精良但士气低落。雪上雪上加霜的是,这四十五万人还分布在漫长的战线上,内部联系松散,毫无配合而言。而小亚细亚的陆军主力却受限于落后的陆地交通与希腊海军的打击,不可能大规模支援巴尔干前线。反观巴尔干同盟军,虽然武器装备一般,但为恢复国家疆土,士气高昂。并且各个盟国总部都明白一个事实,盟国中的任何一国单打独斗都不是土耳其对手,只有团结一致,互相配合才能获得胜利。

战争,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历史上以少胜多、以若胜强的战例也不少见。那么,这场战争是否会出现奇迹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yjd/243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