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你好,萨拉热窝下

发布时间:2021/3/11 18:36:27   点击数: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病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塞尔维亚+波黑游记(五)一上午的自行游历结束后,下午两点,我参加了个临时小旅行团,七八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形成了小Team,要对五六个市内和郊区的景点进行考察。车上的导游是个学巴尔干历史的小伙子,硕士刚毕业不久,一上车就开始滔滔不绝地叙述波黑甚至是前南斯拉夫的历史,每经过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建筑或区域,他都适时地说上两句。不时地,他还很恰当的对当下一些社会甚至是政治情形,抑或是生活习俗和文化等,进行解说和点评。

(原塞族与穆族的分界线,左边为穆族,右边为塞族)

第一处比较正式的景点是波黑内战地下隧道博物馆。熟悉波黑或前南历史的人都知道,到年,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发生了因种族问题导致的内战,塞族把波斯尼亚穆族围得水泄不通,战争由最开始人们估计的几天,到几周,到几个月,最后延续了整整44个月。穆族武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于年夏,在维和部队控制的萨拉热窝机场附近,挖掘了一条地下通道,为的是与机场另一侧的穆族控制区连成一片。穆族人在地道里,避开上面的枪林弹雨、烽火连天,秘密运送人员与物资,因此,这一地道也叫生命线。从3至7月的4个月内,多位穆族同胞,用极其简陋的工具,挖掘出一条长约米、宽约1米、高约1.6米的地道。地道从机场跑道下方穿过,到达地面后与另一条长达数公里、一人多高的壕沟连接。由于长期在矮小的地道里工作,有的人成了驼背,手也伸不直。而为了避免被塞族军方发现,挖掘和运输多是在夜间进行。最多时,曾创下一天内多人进出地道的纪录。我们抵达博物馆的第一个标志性“实物”是萨拉热窝玫瑰!您别以为这是带有香味,象征爱情或浪漫的普通玫瑰,事实上萨拉热窝玫瑰与鲜血、死亡和毁灭划上了等号。故事是这样的:波黑内战期间,成千上万的子弹就像雨点一样落在萨拉热窝的土地上,联合国统计数据表明,萨拉热窝平均每天有大约颗各种子弹落下。而在年7月22日这天,萨拉热窝四周山上发射的子弹多达近3颗,每一颗子弹都对如柏油路、人行道或建筑物等留下了弹痕。它们就像花朵,而且这些子弹往往造成一位甚至是多位被围困的穆族市民伤亡。在有些镇上,这些弹痕被人们用树脂漆染成红色,并取名“萨拉热窝玫瑰”,这些特殊的花朵也因此成为对战争中死亡居民的象征和纪念,但同时也标志着萨拉热窝或波斯尼亚穆族居民的英勇斗争。这项玫瑰工程初期有处被标记,但遗憾的是,它们中的许多因为各种如重建、居民搬迁等活动而消失。离开玫瑰标记处后,我们来到了一片战时地图展板和地雷展示区。

(战争也挡不住女人爱美之心)

导游本人就是这次内战的亲历者,当他四岁时,他的父亲在他现在这个年龄时死于战争,他是与母亲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了生存了下来,因此当他介绍那些黑白照片时,他所叙述的故事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同时也是残酷的。比如,内战期间,所有民居楼都断水、电和燃气,而且维和部队供应的水只能按人头记。导游和母亲二人只能一天获取12升的水,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12升水怎么才能做到既要做饭,还要洗澡洗衣等,恐怕我们光饮用都不够。因此,当时的人们也是发挥了各种本领,雨水无疑会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办法,但是容器恐怕也是问题。据介绍,当时许多的家庭都把家具、门窗等烧了做饭和取暖,波黑的冬季非常的冷,最冷的时候是零下40摄氏度,所以据导游说,大家想尽了办法取暖,估计大家想不到,那时的人们抽烟成为了取暖的办法之一,因此,妇女也开始吸烟,这个事实我在波黑甚至塞尔维亚的街上都看见大量的妇女吸烟,这也是战争的副产品吧。不过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据导游介绍,战后有关部门统计,发现人口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导游说这个事实时是笑谈的,这大概就是黑色幽默吧!离开地道博物馆,我们一行又到了Trebeaic山顶,从这里可以看见山下优美的风景,但同时这里还是观看那些牺牲士兵和平民墓地的高处。也许是导游口才太棒了,简直是口若悬河,他甚至讲到了当地的房价、物价等,也因为过多的信息,对摄影痴迷的我,反倒没有记住他都说了什么。下一站,我们去看一处犹太人的墓地。如果不说,你一定认为这地方风景太美了,但只有当你进入到墓地里面,走到跟前,看见那些希伯来语的时候,你才会惊讶,这么会有如此多的犹太人的坟墓?其实,这里也是欧洲最大的犹太人墓地,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是波黑内战期间的最前线,塞族共和国军队狙击手的巢穴就安放在此处。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犹太人虽然在波黑的占比并不大,可能按千位数计,但犹太人对波黑的贡献却是非常的大。就像世界其他各地的犹太人一样,希伯来民族以善于经营,富有金钱著称,在波黑的犹太人也是藏有巨大的财富。据导游介绍,他们由于躲避纳粹的迫害,有的人没来得及转移财富,就离开了波黑,但这些财富距今都存在不知什么地方。不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钱是“截留”住了,但如果波黑想要入欧盟,恐怕仅就还钱一项,就会被挡在了门槛外。看来,“出来混都是要还的”也是放之四海的真理啊!但不得不说,犹太人的眼光真是厉害,墓地的位置相当的优越,俯瞰山下,尤其那片青翠的绿地和树林,这在某种程度上就让地下的犹太人安息了!带着拍不完的景色,匆匆上了小巴车,我们驶向另一处与战争无关,但是与体育娱乐有关的地方,那就是年萨拉热窝冬季奥运会雪橇滑道。这个曾经辉煌的场所,现在看上去相当的破旧,甚至有点悲催,但它曾经是世界上33处最美风景点之一,要不怎么能成为奥运会的选址呢?不过如今它也是世界之最,却是世界上39处被废弃的、但又奇特怪异的景点之一。看着那些破旧的赛道,我无法想象当年的盛景,更想象不出运动员如何在这样的赛道上奋勇拼搏;另一个问题就是,看着现在战后比较落后的波黑(相对其他欧洲国家而言),当时如何竞争上了奥运会的举办地?不过从这点,我们也能看出,前南在当时还是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其他的原因大概要数前南体育的先锋地位,以及萨拉热窝冬季的严寒特点了。关于波黑人对体育的爱好和先进,我们在滑道终点,可见一斑。因为有个业余的训练团队,就在那些废弃的赛道上,坐上一种只有在巴尔干地区流行的滑板,带上头盔,有的光着膀子就在粗糙的水泥地面上迅速向下滑去,从这我们也算看到了塞尔维亚人的勇猛和艰苦耐劳的精神吧。顶着日落,我们驱车来到最后一站——黄堡。这是18世纪早期,建在萨拉热窝老城区上面的要塞,是波斯尼亚军队为防御奥斯曼帝国统治而建造的,这里也叫科瓦伊公墓。这个与军事战斗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如今却是恋人们约会的好地方,不过别说,风景确是旖旎,满眼是绿色植被和姹紫嫣红的花朵,远近高低错落有致,不过因为山顶没有围墙,导游就说过,曾经有个女孩为了拍照,一步步后退,结果掉到山脚下,还好是跌落在草地里,因此无大碍,各位如果下次去,可得小心才是喔!导游在此做了结束语,说如果愿意留下看日落余晖的就可以脱离“小部队”,因为此处离旅行社步行就十分钟,不知是不是因为车上的人都不年轻,或不浪漫了,我们都选择上车跟导游回去。其实,由于行程太紧,导游又太能说,我们根本就没时间互相认识,只知道大概有两个英国人,两个西班牙人,一个澳洲人,还有两个中国人。不然,也许游客之间可以加强点互动?

(见着动物就抱,这倒是像动物学家?)

今日小结:1、中国与波黑青年的教育效果区别。从今天导游及前日他同事(连载二中提到的那位导游)的表现看,我对波黑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有点刮目。这两位青年其实都是刚毕业不久,前者还是本科,后者是刚毕业的硕士,但他们不论从英语还是专业,包括导游的知识储备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笼统看,两国青年的实力是存在差距的,更何况他们还经历了内战。当然也许我接触的知识阶层数量还不算大,但仅从他们俩(以及他们的同事)的表现看,我们的学生学习的效果需要提高,也就是大学的实用能力需要加强,我们的大学生如果是刚毕业的,基本很难用英语做如此的沟通,更何谈对社会和人文问题的见解。2、导游的层次差距。中国的导游问题,我不说大家都清楚,先别说英语口语能力,就是中文都没有几个能合格。基本是背完台词就没有了下文,根本无法交流,更不可能深入讨论问题。而这的导游不仅能流利地介绍极其丰富的人文历史等知识,游客还能与他们讨论深层次的话题,可谓无所不可谈。3、关于多难兴邦的问题。在波黑,我对以前就怀疑的多难兴邦的所谓哲理性金句,更是不那么赞成了。波黑从12世纪末建立波斯尼亚公国,15世纪后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再到19世纪沦为奥匈帝国属地,年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年成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加盟国,年宣布独立,又经过三年内战,可谓苦难深重,但似乎从目前情形看,波黑并没有好于过去。与几位波黑人聊天,他们都觉得,虽然目前他们有自由和民主的体制,生活相对现代多了,但他们不认为国力大于从前;即便现在是独立的民主国家,但因为民族的复杂性,当地人,特别是知识阶层认为,他们还没有到达富有稳定的社会形态。如何发展,似乎他们都很茫然。然而必须说,波斯尼亚人,包括塞族波斯尼亚人和其他民族的波黑公民是勤劳的,智慧的,但如何找到一条民族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也许是他们需要努力寻找的,但其实这在全球看来,各个发展中国家都有相似性!旅行就是读万卷书,这个书是看不见的书,也是行万里路,这是一条看得见的路,还有看不见的道路!谢谢阅读,更多文章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xzqh/1954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