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一场事先张扬的擦枪走火上

发布时间:2020/10/18 20:32:03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nb.ifeng.com/a/20181019/6960226_0.shtml

为了避免很多同学们不能理解本堂课的标题含义,托老师这里先介绍下“一场事先张扬的XX”的句式来源。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托老师最喜欢的拉美大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继《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描写一位小镇青年在镇上所有人都知晓有人要杀死他而他却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残忍杀害的故事,反映了拉丁美洲孤独、落后的社会现实。小说原型为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个朋友在全镇人面前惨遭杀害的真实事件。写就此作的次年,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对于很多抱怨《百年孤独》过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大量重复的姓名结构而导致根本看不下去的同学们,托老师建议可以先从这本书看起,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相对简单和直接一点。回想十几年前托老师上大学时啃《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原著,当时面对复杂的语法结构,诡异的时态变化,无常的单词变位和大篇幅需要背诵的原文内容时的状态,现在还是非常理解很多同学们看马尔克斯大师名著的心情的。不过当初的惨痛记忆如今却变成了甘之若饴的人生体验,并且时常在午夜梦回时借这段经历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求知的欲望,以及良好的心态来迎接这个多变的世界。

好了,又扯远了,说回今天的正题,何为“一场事先张扬的擦枪走火”呢?

时值我国建国71周年大庆之际,全国人民喜迎8天长假,沉醉在旅游赏景,休闲放松,阖家欢乐之间。然而就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总能看到一些不和谐的新闻报道:我人民解放军和台湾军队的军事摩擦频次不断升高,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全世界都在看会不会有擦枪走火的可能。曾经剑拔弩张的南海冲突如今一下被台海局势抢尽了风头。

可以说,台湾非常怕打这“第一枪”,因为对台湾来说这“第一枪”其实也就是“最后一枪”,怕大陆趁着这“第一枪”,顺手就把台湾给统一了。

台湾武器装备和操作实用性实在是不行,前两年台湾“熊三导弹”因官兵的违规操作,居然误射而出,击中正在台海捕鱼的台湾渔船,造成一死三伤,让全世界笑掉大牙。所以虽然台湾当局绝不敢打第一枪,但他的训练和武器保养,可能会让他不小心地打出这“第一枪”。也就是所谓的“擦枪走火”,最终引爆“全面战争”的打响。

台湾误射的“熊三飞弹”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所有大战爆发的点都具有某种偶然性,但大战爆发的基础,则深含其内在的必然性。

也就是说,当战争的大环境被满足后,会不断地出现一个又一个小火星,尽管当事双方都在努力的扑灭这一个个小火星,但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火星飘起来,最终引爆整个火药桶。

这样说可能同学们还是理解的不够清楚,下面托老师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引爆点举例来描述下这个过程:

1)欧洲皇室“擦枪走火”引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谁都知道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颗火星:是年6月28号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当时强大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索菲亚王妃高调视察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可他们却忽略了,奥匈帝国仅仅在年才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戈维纳地区,此时刚刚过了六年,此地的人民对哈布斯堡王朝仍然充满了仇恨,刺杀王室高官的阴谋正在民间积极酝酿着。

斐迪南本来没资格继承王位,但他的表哥原来的王储鲁道夫殉情自杀了,让他有机会上位,而斐迪南的妻子索菲亚王妃出身低微,是个女仆。因为地位低下,索菲亚在皇室中饱受歧视,舞会必须最后一个入场,皇家出行不能同坐一辆车。当时深爱妻子的斐迪南,为了帮老婆散心,决定带他去巡视距离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比较远的古城“萨拉热窝”。

年6月28日,两人来到萨拉热窝,这一天也是这对“贵族和仆人”的14周年结婚纪念日。同时,这一天正好也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年6月28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塞尔维亚全境)。

对斐迪南夫妇来说,这是一次远离烦人皇宫的度假纪念之旅,但在塞尔维亚族人看来,皇储来视察萨拉热窝,还将观摩军演,检阅军队,那就是赤裸裸的民族挑衅。奥匈帝国中的塞尔维亚族人对奥匈帝国的野蛮统治恨之入骨,经常组织暗杀奥匈帝国官员的行动,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

但这一次,塞族青年成功了。

青年“普林西普”用一把M手枪向皇储和王妃连开7枪,两人当场死亡。

现在我们看起来,萨拉热窝刺杀似乎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但如果你生活在年的话,会发觉这事并没有那么重大。

你更不会想到,这起刺杀事件,居然会成为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那是一个民族、宗教、阶级、国家矛盾充分酝酿的年代,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整个战争的大环境,已经满足了。贵族和官员被暗杀在当年算不上特别重大的新闻,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亚历山大二世一辈子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暗杀十几次。

年,日本首任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在托老师家乡哈尔滨火车站台被朝鲜青年安重根刺杀,至今哈尔滨火车站边还建有朝鲜民族英雄安重根纪念馆。

类似的大小官员和贵族被人刺杀,在那个年代频繁发生,而且那位被刺杀的奥匈皇储斐迪南,他本就是个不受皇室欢迎的继承人。他不是当时的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的亲儿子,约瑟夫只有一个亲儿子鲁道夫,因为殉情自杀了。约瑟夫一世在亲儿子死后没办法,才把弟弟的儿子过继过来当皇位继承人。也就是说约瑟夫一世是斐迪南皇储的叔叔。而且斐迪南娶了女仆当王妃,让整个皇室颜面无光,本就不讨皇室喜欢。更何况最终付出的代价是奥匈皇帝约瑟夫一世为了一个侄子的死,最终导致了整个欧洲皇室家族的大混战,相信这也绝不是约瑟夫想看到的结果。

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这里再简单介绍下欧洲皇室的复杂血缘关系:

英国历史上有个在位时间第二长,并且正好在位期间大英帝国处于鼎盛时期的女王,就是维多利亚女王,号称欧洲的贾母,因为她的女儿都嫁到欧洲各个国家当了王后,她本人是德国人,丈夫也是德国人,英国王室变德国血统是从汉诺威王朝就开始的,当时英国人宁愿从德国(当时叫神圣罗马帝国)找个远亲来继承英国王位,也不愿意本国找个天主教徒当英王,因为当时被天主教迫害怕了,所以从汉诺威请来了个大地主当了英王,就是乔治一世,他不会英语,所以就用欧洲的贵族通用语言法语与英国那些大臣交流,所以到维多利亚女王这,一直还是纯正的德国血统,然后在一战前那段时间,她的孙子乔治五世当了英国国王,她的外孙子威廉二世当了德国皇帝,外孙女婿尼古拉二世当了俄国沙皇。其中俄国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和英王乔治五世的母亲还是亲姐妹,所以这俩人长得非常像。

简单的总结:国民岳母维多利女王有个孙子是英王,有个外孙是德皇,有个外孙女婿是沙皇。国民表妹亚历山德拉有个表哥是英王,还有个表哥是德皇,还有个老公是沙皇。因此沙皇的孩子管英王叫表叔、管德皇叫表舅。德皇的孩子管英王叫表叔、管沙皇叫表姑父。英王的孩子管沙皇叫表叔、管德皇也叫表叔。

同学们,这不是绕口令,也不需要死记硬背,总之知道一战开战前欧洲皇室一家都是亲戚,而且是没出五服的亲戚,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最后却因为一个异类不受待见的远房侄子,弄得大家刀兵相见,你死我活,最终把欧洲打成了一片废墟。

所以,这么一个人在那样一个时代被刺杀了,其实引起世界大战的机会并不大。

但事实就是,当战争大环境满足后,千百颗火星飘起来,这就是能点燃火药桶的那一颗。

2)成功扑灭的那些火星们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二十年里,发生过太多比“斐迪南被刺杀”严重的多的危机事件。

年,“英法”爆发“法绍达危机”

当时正是列强们的“新帝国主义”迈入高潮的时期,英法两国展开激烈的“瓜分非洲运动”,也就是殖民非洲竞赛。

法国殖民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科特迪瓦、塞内加尔等地。

英国殖民了埃及、南非、津巴布韦、英属苏丹、苏伊士运河等。

当时的殖民地图,法国蓝色,英国红色

反正就是欧洲列强们瓜分非洲,大家抢啊。那在抢的过程中,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在东苏丹的法绍达,利益相撞了。

法绍达,图上红星位置

当时法绍达是贸易运转的一个关键节点,英法两国都视其为殖民地的重要利益。法国远征军少将“马尔尚”带领军队赶去保护法属马绍达地区,而英国炮艇舰队的官兵则将法绍达要塞团团围住,双方剑拔弩张,英法的殖民地大战一触即发。紧张对峙的情况不断在伦敦和巴黎的新闻报纸,以及大街小巷上传播,双方都指控对方是赤裸裸的扩张主义和侵略主义。两国都开始积极的动员备战,准备开干。

一颗巨大的火星,从非洲法绍达飘起,大战看似这个月,这星期,甚至这天就会发生。

但是法国新任的外交部长“泰奥菲勒·德尔卡塞”,脑子很清楚。他明白英国海军比法国强大得多,法国海军装备低劣且组织不善,两国真的开战,法国没有胜算。更重要的是,法国必须要维持与英国的友谊,因为法国需要面对的更大冲突,是来自于东面的德国。这时候与英国发生殖民地战争,对法国来说毫无意义。

就是这样一位脑子清楚的外交部长,说服了法国高层和军方,在法绍达对峙了整整两个月的英法军队,最终以法国政府低调撤军而解除危机。一场大战的火星被脑子清楚的外交部长给扑灭了,但在战争的大环境已经满足了的背景下,一颗火星被扑灭,还会有千百颗火星飘起来。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往期文章:

拖你看世界之全球四大咽喉要地

论地图的前世今生

“冷清秋”还是“世俗女”?

武侠系列之天生悲剧的慕容复

武侠系列之倚天五绝

从棱角分明的‘三人行’到朦胧暧昧的‘圆桌派’

拖你看世界之加泰罗尼亚独立史

八佰标兵奔北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ddqh/1861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