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我的年旅行感悟,第一篇

发布时间:2021/3/3 10:05:04   点击数:

各位亲朋好友、读者朋友,Tommy向你们表示亲切的问候!感谢你们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以及一直以来对我旅行见闻的关心。有些朋友希望我能总结一下旅行攻略——不好意思,市面上这种东西太多了,我没有市场。有些朋友希望我能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不好意思,文艺青年太多,文艺不是我的强项;想看文艺的,我推荐驴友“无尽的旅途”。

我坚持不懈地走出门去看看,简单粗暴地说是因为,第一,人生太短,这辈子多走一些地方就会少一些遗憾;第二,增进我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我觉得,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想法如果不能被清晰地表达出来,那就等于零。所以,我就写一点感悟或认识,无论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学习的过程嘛。为了节约各位读者朋友的时间,我尽量写得简单粗暴。

我先后去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南非,斯威士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文莱,印尼(第二次),东帝汶,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安道尔,摩洛哥,意大利(第二次),圣马尼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塞尔维亚(含非联合国成员独立政治体科索沃),匈牙利,德国(第二次),日本,库克群岛,瓦努阿图,斐济,萨摩亚。截止年12月,我一共旅行到过80个联合国成员国。

年的总结,和年不一样。我在旅行中随手记下的文字就已经几千多字了。所以,年的总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小节:

以下章节,我将一篇篇发布,发布过程中会有删改。

第一节:关于“性骚扰”定义的对话和思考。

第二节:关于什么是authentic(真实的)。

第三节:关于固有的概念和教条。

第四节:关于“阴谋论”的趣事。

第五节:关于莫斯塔尔周边的两个小故事。

第六节:关于巴尔干半岛给我们的启示(上)。

第七节:关于巴尔干半岛给我们的启示(下)。

第八节:关于crisis(危机)和友谊。

第九节:关于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第十节:关于好奇心、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十一节:关于宗教的零星思考(上)。

第十二节:关于宗教的零星思考(中)。

第十三节:关于宗教的零星思考(下)。

第十四节:一个奥斯卡奖故事和一个数学模型。

第十五节:写在年的最后。

第一节:关于“性骚扰”定义的对话和思考!

年4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楼主所有的认识、理解都不一定正确,仅供抛砖引玉,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1.

莫斯塔尔的导游在瑞典住了20年,还是搬回了波黑来生活。他说原因很简单,瑞典的生活很没意思。比如,在瑞典,约会一个女孩、男孩,通常都是像一场面试一样,要坐下来“扫描”对方的各种背景。

这引起了几国朋友的兴趣,随便闲扯了一点关于性骚扰的问题。来自美国的V说,在纽约的大街上,你不可以对迎面来的女孩子说:“Hey,Beauty,What’suptonight?”(喂,美眉,今晚有啥活动啊?)我请他再举一个例子。他说,你也不可以在地铁上对着陌生人抛媚眼的,这会被列为性骚扰,可能有牢狱之灾。他还告诉我们说,讨论得最激烈的是,比如,一对男女在房间里,男的对女的提出了上床的需求。女方没有答应,但是也没有明确拒绝。男的就通过各种花言巧语——但没有使用任何教唆、暴力——把女的骗上了床。事后,这个女的后悔了,把这个男的告上了法庭。这种情况——manipulation(操纵)——在美国目前是更被倾向于定为强暴,可以判这个男的重罪。但是,就连哈佛大学的男生和女生们都对这种情况的定性有各种质疑和反对。

法国的S这时,忍不住发话了。这就像你在商店里,你本来不打算买一样东西,但是又没跟售货员明确说你不像听他的销售陈词。于是,在售货员的煽风点火下,你觉得这个东西还多好的,可以买,就买了。回家后,你后悔了,跑到法院去说这个售货员对你实施了“骚扰”。这时售货员就冤枉了,他说他只是很热情地介绍这个东西是很好的,既没有强制你消费,又没有限制你出门。

我插了一句:好像麦当来和肯德基的广告也是这样的。他们把肉质鲜嫩和份量溢出大桶的广告挂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你觉得多不错的,就去吃了。

法国的S继续说,现在法国也越来越这样了(意思是对性骚扰的定义有些不够人性化。)他说在摩洛哥,男的可以在大街上对着路过的性感女子色迷迷地吹口哨。女的有时会冲着男的笑笑,或者聊上几句,有时又不搭理。(意思是,喜欢,就去呗。不喜欢,就不理呗。)

我想到了一部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此处省略一万字。没看过的自己去看。

这时,德国的A爆发了,说我们讲的这些哪叫性骚扰。他说,在德国是这样子的。你在一个公司里搭乘电梯,如果电梯里只有一个单身女性,你再急着上楼下楼都不能进去。如果你进去了,轻则被公司开除,重则被告上法庭。法官会把他的脸凑进你的脸对着你质问:“Whatthehellwereyouthinking?”(你他妈的到底在想啥?)……

我们中国人可能会回答:“我,就是搭个电梯呀。”呵呵,在德国这是不允许的,是违法的。为了让员工们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公司会请法律砖家,付给他几百欧上千欧一小时,来给员工做培训,比如,哪些时候你可以进电梯,哪些时候你不能,等等。A鼓胀了眼睛,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antisexualharassment(抗性骚扰)的意识,并且还要有很强的第六感来判断电梯里的女性是单身还是已婚。我问,那已婚的话就可以咯?A说,不好讲,在德国,对女性的保护有点过头,她要想告你的话,法官容易偏袒她。

2.

恩格斯在《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到了人类社会的家庭形式曾经有: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私有制、男性在劳动力中占主导地位,以及有利于子女的继承制度导致了一夫一妻制的产生。“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它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只有妇女对男子经济依赖的消失,才会允许两性关系建立在平等和真正的爱情基础之上。”——摘自百度百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性和女性两者都变得越来越独立。第一,妇女的权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这是好事。第二,男女双方对对方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于是家庭这个单元开始fallapart(瓦解)。第三,MarriageContract(结婚合约,主要关于离婚后财产如何分配)开始流行。

既然人类的历史上曾经有各种“家庭”形式(其实应该叫配偶形式),那么结婚也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而且从目前的观察来看,确实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于是,很多人质问,尤其是欧洲人在问,如果双方你情我愿,为什么一定要那张纸呢?那张纸只不过是关于征税,权责,财产等方面的一个法律说明。

中国流行三十岁要结婚(顺便吐槽一下,大家对“三十而立”这个词的原意理解有误。)。相比之下,欧洲人结婚要晚一些,而且越发达的国家结婚年龄约达。唉,人家不是不想结婚,是各种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了这个时限。

3.

旅行中,德国人基本上都是独来独往。一个德国男的,无论老少最常见。一个德国女的,老少都常见。两个德国男的,少见。两个德国女的,少见。一对德国男女,我印象中只见到过一、两次。三个以上的德国人走在一起,见不到。和德国人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觉得这不仅因为德国人从小到大都被训练、教育得要独立,也因为大多数德国人出国的目的是不要看到德国人(想看看其他人)。我猜想,这可能还因为德国的男性和女性之间有隔阂。说句不是很恰当的话,德国女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一点“Idon’tgiveashit”(老子没有必要鸟你)的高冷姿态。

莫斯塔尔的导游说:有些人想着attack(进攻)别人;有些人等待着被attack。他说,他小的时候,莫斯塔尔有一条街,每天都有一排男孩子在那里等着女孩子过路的时候攻击他们喜欢的哪个。有些女孩子也会故意在那条街上走几个来回。现在,这样的场景都看不到了。

4.

电影猜火车(trainspotting)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有一天,我把这句台词挂在了Facebook上;两个平时都不理睬我Facebook的瑞典人和几个德国人迅速给我点了赞。

“Theworldischanging.Musicischanging.Drugsarechanging.Evenmenandwomenarechanging.Onethousandyearsfromnow,there’llbenoguysandnogirls,justwankers.Soundsgreattome.”(世界在变,毒品也在变,甚至男人和女人也在变。一千年后,世界上将没有男孩和女孩,只有自慰的人。听起来很不错。)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进步,每个人都变得更加独立。

这种“独立”,把男人和女人隔离了开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ddqh/1945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