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当地气候 >> 华闻杂志后南斯拉夫地区正悄悄改变这里
编辑
陈甲妮
20多年前,这里的战争惊动全世界!现在,昔日的南斯拉夫解体成6个国家和一个自治区。它们分别是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黑山、马其顿以及科索沃地区。其中,斯洛文尼亚是前南地区中最富裕的地区,马其顿是在这几个国家中经济水平较低的一个国家。
今年8月,《华闻周刊》的采编团队前往前南斯拉夫地区,去了解关于这一地区的种族和宗教、政经和文化,去寻找后南斯拉夫时代各国的变与不变。
▲《华闻周刊》后南斯拉夫国家专刊(年10月出版)
卷首语信仰与世俗间的徘徊地
文张雪
一片海,一座山,一段不愿再多回忆的往事,一杯让人从俗务中抽身而出的咖啡。在巴尔干半岛西北角的这片土地上,这些元素勾勒出人们日常生活的质朴面貌。
直到今天,这里的不少人仍然相信,饮完这杯土耳其咖啡,在杯底余渣的神秘纹路里可看清自己的命途。
走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的街道上,你会恍然以为自己置身于西欧的某座城市;在波黑莫斯塔尔古城的街头,你却仿佛游走于缩小版的伊斯坦布尔,老桥两边,分别住着信仰天主教的克族人和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人。
世界上很少有地区像后南斯拉夫地区这样,同时置身于天主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中,又同时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等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信念的影响。
▲波黑莫斯塔尔桥两边分别住着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族人和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人
那么,这里的人们是如何一边在宗教信仰和精神信念的世界里追寻,又一边在世俗世界中顺时应势地过日子的呢?《华闻周刊》的采编团队最近奔赴前南斯拉夫地区,在那里进行了探索。
我们发现,尽管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几个国家都曾经属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但是在文化、风俗、政治和经济方面却各不相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一直与西欧关系密切,波黑受伊斯兰世界影响颇深,而塞尔维亚、黑山和马其顿则与以东正教信仰为主的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该地区的人们,似乎拥有一种将宗教意义与世俗生活和谐结合的能力,一方面保持着对宗教性的崇高感的敬畏,一方面又将眼光投向现实生活与俗世追求。
受访的研究者认为,这个地区多元的文明、宗教和种族其实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稳定并存的。19世纪和20世纪出现的战争和冲突,与其说是一种“文明的冲突”,不如说是19世纪经济货币经济兴起后,围绕着土地、生计等现实利益而展开的世俗斗争。
就此,曾在媒体行业工作,又曾担任欧洲委员会《保护少数民族框架公约》顾问委员会成员的内文·安杰利奇以波黑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表示,波黑穆斯林的身份认同,很大程度上带有世俗化色彩,其中的核心是家庭传统。而这里的基督教信徒的日常生活也十分世俗化。
南斯拉夫解体后,这里出现了6个独立国家和一两个仍存争议的政治实体。今时今日,这些国家的人们谈起南斯拉夫时,语气是复杂的。
一方面后南斯拉夫各国的执政党派和主流意识形态,大多不愿多提南斯拉夫这段历史;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对于这段历史又抱有一种怀旧的微妙情结。伤痕、战争和美好,各种情绪记忆纠缠交织在一起。
年轻一代的想法也与上一代不同。我们的撰稿人在萨拉热窝的咖啡馆里发现,如今的萨拉热窝年轻人已不愿意在此多聊关于战争的往事。年轻一代更愿意聊的是未来,是自己的教育和就业前景,是自己国家能否加入欧盟的问题。
另一位塞尔维亚的年轻艺术家则告诉我们,他的作品里没有太多当地地域的印记,因为他将自己看作是“世界居民”,拥有更为包容和多元的价值观。
事实上,在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加入欧盟后,获得欧盟成员国身份曾是该地区国家的主要目标和改革动力。但近年来全球形势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已经使得后南斯拉夫国家的选择变得更加多元。
意识形态、文明和宗教层面的冲突与喧嚣,已悄然消散。后南斯拉夫的年轻一代更愿意务实地往前看。
他们关心这片土地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该通往何方,关心如何为自身的发展寻找合适的朋友与伙伴。
(扫描文末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ddqh/19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