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再见,巴尔干

发布时间:2021/6/22 5:56:10   点击数:

★成为鳗鱼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第二个「大西洋鳗鱼」→主页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这是大西洋鳗鱼的第篇原创,萨拉热窝第四篇。

大家好,萨拉热窝的系列文章写到现在,也要收尾了。前面三篇写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国仇家恨,种族矛盾,写的停不下来,所以关于这座城市的旅行,本身没有特别着墨。

本篇会补充一些当时旅行的小细节。希望等未来边境开放,大家有机会到访这座“伤城”之时,能够想起这系列文章,想起谎言的可憎,想起和平的珍贵。

温馨的民宿老板一家人

如果萨拉热窝还有回忆,那就是我住的那家非常温馨的民宿。

大家都清楚,贝尔格莱德这几年这么出名,也是博主们都惊呼那边虽然是欧洲但物价低的吸引。

然而我到了塞尔维亚之后,其实也根本没有对物价震惊,毕竟我去过年的乌克兰,也来到了年的萨拉热窝——萨拉热窝的物价,比贝尔格莱德要便宜。

我住的这家民宿,在萨拉热窝的市中心,离上篇文章提到的“老城”(oldtown)只有米,BOOKING上客人评价是5星,在年我入住时,一晚只要元人民币。

房间在三楼,是单间独卫,还拥有一个极好的独享阳台。

男女主人是一对夫妻,热情得让人不好意思。纹身的男主人每次遇到我出门或者进门,都会主动说“你好”和“你吃了吗”。

每次出门,他都要问我去哪里,并事无巨细的给我做丰富详尽的攻略建议。而我们每次讲起波黑冲突,他就停不下来。

我说,你是穆斯林吗(波斯尼亚族大部分都是穆斯林),他在回答yes之后又赶紧用了两分钟解释:我不是传统的穆斯林,我不留胡子——“并不是穆斯林就是恐怖分子”。

我说我当然知道这个道理,我有很多还喜欢吃pork肉的穆斯林朋友,他听完哈哈大笑。(看来他也深知道穆斯林在一些外国人心中的被妖魔化,所以不好意思的承认并急于澄清)

女主人呢,没事就喜欢做一杯咖啡咖啡去我房间,在离开的时候还送了我一张光盘——也就是在第二篇中我提到的《南斯拉夫之死》,

“这是BBC拍的,一定要看哦。”——事后我记得他们对我的这一句嘱咐。抛开立场这些不谈,他们对自己的故乡是真爱,他们也急于向外国人,向旅行者们,去展现他们曾经的苦难,来搏得更多的国际认同与空间。

对了,他们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一条狗。

坐在前台的民宿男主人和他的女儿

住这类民宿,便宜其实不是重要的原因,而是如果每当你遇到和善的主人,在孤独的旅途中,心里总是会温暖和受慰藉许多。这样的遇见,也会大大减缓你的孤单感。(我还写过一篇日本民宿的经历,请在后台对话框回复“日本4”)

而且当时还没有实现自由职业的我,每次住这样的房子,我都会内心羡慕这些房主,靠给游客提供住宿来makehisliving(赚取生活的费用)。

他们用真心对等我们这样的旅行者,我们也感谢他——他赚到了钱,人生也很自由。

这真的是完美的职业与人生状态呢。(年当时的我,在朋友圈写下这一句羡慕之言。)

宝贝的美国领事馆

萨拉热窝第二篇(后台对话框回复“萨拉热窝2”)写的很详细过,波黑的最终独立成国,最大的支持方就是北约特别是美国。没有美国当年对塞尔维亚的疯狂围剿与压制,就没有独立的波黑。

当年在波黑时没有太体会到这个道理,现在回忆起萨拉热窝的美领馆附近的一些遭遇,就觉得微妙和有趣。

萨拉热窝的最高楼地标旁边,就是美国驻波黑领事馆。其实外观上看,就是一排围墙,作为外国人,我开始根本不知道这里是美国领事馆,只感触到怎么这里凭白无故这么多警察……毕竟他们的国会大厦门口都没有警察的。

这就是萨拉热窝的地标,附近就是美国领事馆

我当时走到附近,拿出手机看地图做导航寻找下一个目的地,结果这堆警察就立马走上前,大声跟你说不许拍美国领事馆(那么矮的建筑不跟我说我根本不知道这有个美领馆好吗)。

我走远之后回头观察,才发现那圈围墙周围,连道路的人行道与草坪都不让接近——而且禁止看手机的提醒范围感觉可以无限扩大,在那之后我在附近走路,两天被提醒了三次不要看手机,一走到附近就像被罪犯一样看着。

美国人怕,波黑人也举着他们的王。

无处不在的,“祥林嫂”般的犹太人苦难史

波黑国家历史博物馆,四分之一的面积在展览波黑战争的血泪史,而另外近四分之三竟又是讲的“波黑境内的犹太人居住历史”——这种怪异现象我在以前的文章也讲述过。犹太人展示自己的历史苦难,可以到非洲,在新西兰,在波黑,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甚至小众国家的国立博物馆,都要见缝插针的占领位置(后台对话框回复“以色列2”)。这都赶得上韩国人在全球博物馆的疯狂占位了(相关描述可后台对话框回复“韩国2”来阅读)。

如果要相信这个世界体系运行的背后有哪些神秘力量,我相信肯定有一股是犹太人——对于去哪一个地方都要看博物馆的我来说,全世界的国立博物馆都能被他们这样生硬占领!啥时候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的国立博物馆有我们华人的生活,落难史的展出呢?给外人的宣传,重视自己的形象提升——华人和犹太人是地下天上的区别。

再见,巴尔干!

系列文章的最后,以知识星球球友Lincoln_Y在星球的一篇分享收尾(经授权)。

鳗鱼写萨拉热窝的文章让我回忆起关于这座城市的不少点滴,于是也想在星球分享一些零碎的想法和感受。

这是一座有无数战争印记的城市

以上图一是斐迪南大公遇刺的拉丁桥,一战导火索;

图二是永恒之火,二战后萨拉热窝解放于纳粹统治的纪念;

图三是血色玫瑰,城中一共有超过两百个,是波黑内战时留下的弹坑,后来被人用红色树脂填上,每朵玫瑰都意味着至少三个生命的丧失;

这是一个有过辉煌历史但至今仍很混乱的地方

这里有第一座电力照明的清真寺;第一辆电力运行的有轨电车;第一个公共厕所,为原本修建大清真寺的工人所建和世界唯一一座月时钟,十二点时斋月中的msl可以进食。

同时,这个国家有3个分属不同族裔的国家主席,14个政府和超过40%的失业率。

围城、狙击、屠杀和种族清洗,这里的人们对塞尔维亚至今都有着复杂的情感,城市的各个角落都铭刻着他们对于惨烈历史的铭记。

但同时,这也是个让人感受到希望和朝气的地方。

在城里闲逛的时候,当地人给我的感觉都是蓬勃向上的。老城广场上有露天表演的民族歌手和跳舞的人群;市中心的商场前是当地中学生的露天排球赛,引得不少人围观;还正巧赶上了当地高中生的毕业舞会,一群年轻人盛装打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还有不得不提的黄堡日落,不知是因为山谷的雾气还是红顶白瓦建筑风格,更像是朝阳初升的氛围,就算山脚的那片白色墓碑依然扎眼,我却能看到袅袅升起的希望。

当时walkingtour的向导说,塞尔维亚人在波黑摧毁了超过五百座清真寺,而波黑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尽力保护了城里的教堂,试图保留历史的遗赠。

铭记,而不仇恨;生于苦难,而蓬勃向前。

全文完。

-相关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dlwz/2116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