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历史沿革 >> 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读书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7.2-.8.9),德裔瑞士作家。年46岁入瑞士籍,诗人、小说家。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年于瑞士家中去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从他的最初诗集《浪漫之歌》的书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以致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黑塞说书》等。《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译作概况及其主旨
收录于高中语文课本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是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节选自《黑塞说书》,杨武能译,《读书》年第四期、年第三期,标题为编者译。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黑塞揭示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写作内容及其思路
本文以“获得教养的途径——读书”这一主题为主线展开论述,首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这为下文张本。
接着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然后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最后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而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告诉读者,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黑塞高瞻远瞩,既有理性思考,又有感性叙说,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文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文章用的是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和诗意。
△黑塞画作
△黑塞画作《蒙塔诺拉的向日葵》
给予读者的五点启示
一、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
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名片。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获得教养,能提高生存质量,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阅读经典,能够让教养在我们的骨髓里繁衍,假以足够的时日,就将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人格的芳香。
△赫尔曼·黑塞的书房二、阅读要以人格追求为前提
黑塞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黑塞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他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文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有轻视读书的倾向。
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赫尔曼·黑塞的书架三、阅读要有虔诚、敬重之心
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四、经典需要人们反复阅读
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五、阅读视野要扩至世界文学
黑塞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他在具体解说的时候,认为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特别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年黑塞刚结婚,就在他的书房中设了一个“中国角”,专门收藏和中国有关的图书,他称之为“美丽、和平、幸福的角落”。年,他写下了第一篇评论中国的文字《论〈中国的笛子〉》,评论被译成德文的中国抒情诗集《中国的笛子》。在文章中,他对李白的诗给予极高的评价:“李太白用他的诗句形成了顶峰,一位忧郁的豪饮者和爱心大使,诗歌表面光彩夺目,内里却充盈着无法安慰的悲哀。”可以看出他对异国诗人作品和心灵的准确把握。
随着对中国古代经典的充分阅读,黑塞深深地为中国圣贤的智慧所吸引,他最推崇的有《老子》《论语》《礼记》《孟子》《吕氏春秋》等。他认为“它们的叙述都与西方的慷慨激昂相反,都惊人地简单质朴,都接近普通人和日常生活”。黑塞在作品中大量吸收、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创造了阴阳互化的“双极性”手法,极具抒情性、感染力的文字风格,在东方和西方、不同民族和意识形态的读者中都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对于中国文化对他的滋养,他一直怀着感恩的心情,他在年时曾这样说过:“我绝未料想到,竟有如此奇妙的中国文学,如此特殊的中国人和中国精神,使我从30岁以后不仅热爱和尊重,而且还越出界限,让中国成为了第二故乡和精神避难所。”
一位欧洲人,竟如此痴迷中国文化,不得不令国人感叹,甚至愧疚。
赞赏
长按白癜风早期症状白癜风有那些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syg/14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