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历史沿革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学案
第一单元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
1.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3.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二、构建知识结构
1.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基本形成一个整体,但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了争夺和殖民地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三对主要矛盾,即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矛盾。
(2)形成过程
三国同盟:①年,德奥首先缔结同盟条约,该条约具有明显的性质;②意大利因与法国争夺殖民地被拉入,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核心是德国
三国协约:①年,和首先缔结军事协定。从此,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初步形成; ②20世纪初,为了对付德国,英国放弃了传统的“ ”的外交政策,分别在年和年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矛盾的焦点在地区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年6月28日,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3.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①根本原因:,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②具体原因: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③直接原因:。
(2)条件:①客观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形成统一的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 ”的局面。
②现实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 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更加激烈,并影响到整个世界。
③可能条件:20世纪生产力的发展和 的进步,提供了必要的 和技术基础。
三、巩固练习
1.“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2.有人把经济上的竞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年以前,这种“竞争”最激烈的国家是
A.英国和美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德国D.英国和德国
3.年5月,欧洲某几个国家签订的“同盟条约”中有这样的规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这里的“其他两缔约国”是
A.德国和奥匈帝国B.俄国和奥地利C.德国和奥地利D.英国和俄国
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五个:经济上的竞争、殖
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欧美列强在一战前已制定军事时间表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C.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D.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5.若为右侧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
A.克里米亚B.波斯尼亚C.黑塞哥维那D.萨拉热窝
6.一战前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有①地理位置②民族矛盾③资源丰富④大国干预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结合下面讽刺漫画,思考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到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协约国集团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英、法、俄等国
A.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B.有共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
C.对德奥意集团争夺霸权的野心怀有恐惧德皇威廉二世贪婪地吞食世界
D.都是为了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格局
第一单元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
1.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2.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3.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
二、构建知识结构
1.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
战线
地理范围
作战双方
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南线
巴尔干地区
西线和东线是主战场。其中西线起决定性作用。
2.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大战第一阶段:年战争重心在西线
西线:战役.9英法联军→德军德军撤退
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东线:俄→德奥(一胜一败)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大战第二阶段:—年
①重心在东线:德奥一举击溃俄国计划落空
②②年关键性一年:重心回到西线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征或意义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3.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这是因为
A.德军主力部队被消灭B.德国在军事上犯了严重战略错误
C.德军由进攻转入防御D.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
2.右图中的人物是德国战略家施里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
订的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3.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态势的主要特点是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4.法国贝当将军在回忆某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这旨在说明
A.索姆河战役的巨大消耗B.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C.战争成为新技术催化剂D.贝当为投降德国辩解
5.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6.某亲历者写道:“那年夏天,在比利时的沙滩上,唯一发出噪音是到处叫喊的报童。他们喊着巴黎报纸上吓人标题‘奥地利向俄国挑衅’、‘德国准备战争总动员’,以此来向游客们兜售报纸。”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B.德国实施“施里芬计划”
C.俄国参战攻入东普鲁士后D.德国准备出兵吞并奥地利
7.年,德军实施“施里芬计划”,企图速战速决,但这一计划未能得逞,年年底,西线战争进入对峙相持阶段。下图4条线中最能反映年底之后相持形势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第一单元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
1.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二、构建知识结构
1.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年4月)
原因:
实质:
影响:
(2)中国参战:年,中国 政府向同盟国宣战,并向欧洲战场派出了大批 。
(3)俄国退出战争
原因:年爆发 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 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
退出: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 》,退出一战。
影响: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
(1)过程:年,随着德军西线攻势失败,协约国军队在战争后期发动大反攻, 开始瓦解。
年11月3日,德国 水兵发动兵变;11月9日,柏林人民起义,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2)结束时间和标志: 年11月,,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同盟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处于 。
(2)战略失误:“施里芬计划”过分低估了 。
(3)同盟国内部的矛盾:长期的战争激化了参战各国的矛盾,同盟国表现得更加明显。奥匈帝国境内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
(4) 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战争初期 参战,夺取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 背弃盟约,倒向协约国; 参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一大批国家加入协约国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的退出。
三、巩固练习
1.年奥匈皇储被刺事发生后,美国芝加哥一家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也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这一态度促使美国
A.釆取中立政策借机大发战争B.超脱战争之外而严格恪守中立
C.倡议建立国际联盟以维和平D.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法西斯
2.照片有时也是珍贵的史料,记录了历史上的重大时刻,右图照片反映了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关于一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爆发根源是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B.出现坦克、毒气弹、导弹等新式武器
C.一战结束前德国皇帝已被迫宣布退位D.战争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3.年3月,严复撰文指出:“若察欧洲战势,德人乃处强弩之末。潜艇虽烈,不足制英人死命……固不敢料德、奥之即败,然以一盈一竭之理言,则最终胜负,皦然可睹。……本月二日美总统威尔逊亲临国会,与德已宣战矣。而吾国走到第二步(指与德断交)之后,忽然中止,颇闻国会中党派尚有借此时机,作种种顾党人不顾国之计划。”这反映出严复
A.看清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B.主张中国应尽快加入协约国集团
C.建议政府要继续严守“中立”D.认为中国应先整顿内政而后参战
4.有史学家对一战时期某一战役的叙述是:“年7月15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越过马恩河,楔入法军阵地3—10千米。7月18日,协约国联军夺取德军占领的马恩河突出部、亚眠突出地带和圣米耶尔突出部。德军遭受重大损失,退守兴登堡防线。”该战役
A.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B.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C.首次投入了新式武器——坦克D.是协约国在战争后期发动的反攻
5、右图的站立者是美国总统威尔逊,他对鹰说“啊!我把你变成了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但年美国放弃中立,对德宣战。下列关于美国政策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战前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
B、美国参战,虽使一战规模升级,但加速了一战结束进程
C、美国由中立到对德宣战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
D、一战后期,美国为了“捍卫和平、民主和自由”而对德国宣战
6、下列各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并对战争结束起了加速作用的有
①美国参加对德宣战②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③参战国国内革命形势高涨④意大利倒向协约国一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倒戈,加入了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列强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处理对外关系B.意大利背信弃义、不守信用
C.同盟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D.协约国方面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第一单元第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
二、构建知识结构
1.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精神损害。
(2)国际地位下降。①引发了欧洲严重的经济危机:欧洲失去了大量的 ,工业遭到严重破坏;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 不断减弱。②带来了欧洲政治的变化: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德意志、奥匈帝国战败,英、法等战胜国受到重创。③引发国际格局变动: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以欧洲为中心的 受到挑战。
(3)美、日迅速崛起
①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欧洲最大的债主。
②日本大大扩张了自己的 ,经济迅速发展,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4)推动了民族觉醒: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在战后出现了 高潮。
(5)推动了新的国际组织的产生: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组织——国际联盟。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
(1)一战的性质:是一场 之间的战争( 、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这可以从两大军事集团的主要参战国是帝国主义列强,以及参战的目的是争夺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与民族反映出来。
(2)一战的影响:①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摧毁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 四个帝国;促成了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②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军用 和汽车为人们所 的发展;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③加强了 职能:促使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其表现有政府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政府负责分配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垄断 。④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一战使社会主义思想和观念及 思潮盛行一时。
三、巩固练习
1.从国际格局来看,一战的重要影响是
A.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B.欧洲在世界中心地位开始动摇C.美国开始独霸世界D.英国霸权地得到进一步加强
2.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年十月革命胜利主要意义体现在
A.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B.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C.推翻了腐败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3.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相关历史,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言论,正确的是
①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德国皮洛夫)②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中国段祺瑞)③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英国格雷)④这场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意识。(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③①④②
4.有学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指出,在20世纪初的欧洲,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作者意在
A.强调民族主义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B.批判极端民族主义
C.说明民族利益应该与国家利益一致D.强调战后民族自决的重要性
5.有学者指出:“在年以前,所有欧洲的大国都处在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国家主义情绪的状态中,而且越来越趋向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德国政府只不过是这场普遍性的运动的引导者而已。”该学者的观点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B.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特征
C.德国不应承担战争责任,因为并不是它发动了大战D.德国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它利用民族情绪侵略他国
儿童白癜风的饮食症状是怎样儿童白癜风的饮食症状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