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历史沿革 >> 历史上的今天第十四届冬奥会开幕
会徽
吉祥物
火炬
奖牌
海报
第十四届:年萨拉热窝冬奥会
开幕时间:年2月8日
闭幕时间:年2月19日
举办地:南斯拉夫萨拉热窝
运动员:名(女选手名、男选手名)
项目数量:6个大项39个小项
年,冬季奥运会第一来到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击败日本的札幌和瑞典法伦/哥特堡获得第十四届冬奥会的举办权。南斯拉夫国民对这次冬奥会来到萨拉热窝非常重视,以极大的热诚欢迎各国运动员。当时没有任何人预料到,几年后,这座美丽的城市会陷入战争的火海中。东道主运动员弗兰柯(JureFranko)在大回转比赛赢得一枚银牌,成为南斯拉夫历史一位获得冬奥会奖牌的运动员。芬兰女子运动员玛丽娅-莉萨海曼莱宁(Marja-LiisaHamalainen)在越野滑雪比赛中,夺得全部3个项目的金牌,她拿下了女子5、10、20公里越野滑雪3项冠军,成为这届冬奥会获冠军最多的运动员。鲍彻(GatanBoucher)和恩克同时夺得两金。冬季两项运动员埃里克(EirikKvalfoss)包揽了这个项目的全部金牌。在花样滑冰比赛中,来自英国的运动员英国运动员杰恩托尔维尔(JayneTorvill)和克里斯托弗迪安(ChristopherDean)在冰上舞蹈比赛中共得到9个裁判的19个满分,其中艺术印象分全是满分,创造了历届奥运会得分最高纪录。
中国情况
继年冬季奥运会之后,中国奥委会第二次派队出席了这次盛会。运动员共37人,参加了滑冰、滑雪和现代冬季两项的26个单项比赛中国台北奥委会也派了14名运动员,参加了有舵雪橇、运动雪橇、现代冬季两项等比赛。这是海峡两岸中国选手第一次同时参加奥运会。
申办与筹备
第十四届冬季奥运会于年2月8日至19日举行。南斯拉夫历史名城萨拉热窝在与瑞典法伦/哥德堡、日本札幌竞选主办权时,获得了国际奥委会大多数赞成票,而成为这次盛会的会址。
萨拉热窝建于年,是南斯拉夫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首府。城周山峦起伏,积雪长达半年,有时虽是5月时令,山上仍有雪花飞飘。这座名城,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地,又是南斯拉夫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反击法西斯的光荣城市。近些年来,它又以多次举办世界性体育比赛,(如第三十二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年世界杯滑雪赛等闻)名于世界体坛。
年,在这里被选为第14届冬奥会会址后,南斯拉夫着手开展各方面的准备王作,新建了奥林匹克村,整修和扩建了科舍沃体育场及其相邻的泽特拉体育馆,以及其它比赛场地。筹委会工作出色,受到各国好评。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南斯拉夫所作的贡献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是"冬季奥运会60年历史上开得最好、最精彩的一届",并代表国际奥委会授予本届组委会主席希兰科·米库利奇1枚奥林匹克金质勋章。
本届组委会还与当年夏季奥委会洛杉矶组委会联合发行了友谊纪念章。这在奥运会史上也是第一次。
参与报道本届赛会的新闻记者共有名,其中文字记者名,广播记者名。大会共招募到名志愿服务者。
基本情况
应邀参加本届运动会的有49个国家和地区,共1名运动员,其中女子人,男运动员人。以往各届,参赛代表团从未超过40个,本届猛增到49个,表明近年来冰雪运动已在更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开展。丹麦、葡萄牙曾报名参加,但在大会开幕前夕退出。首次参赛的有波多黎各、维尔京群岛、塞内加尔、摩纳哥、墨西哥。维尔京群岛派出的唯一选手是一名黑人,这也是冬季奥运会自创办以来首次有黑人运动员出席。
本届比赛项目增加了1项女子20公里越野滑雪,使原先的38个单项增至39个。赛区较为分散,越野滑雪、现代冬季两项、跳台跳雪等在伊格曼山;高山滑雪男子项目在贝利亚什尼察,女子则在贾哈里那;雪橇比赛在离市区最近的特雷贝维奇山;滑冰、冰球等在泽特拉体育中心。各项设施都较完美,如伊格曼山的雪场可属世界一流水平。
2月9日,各项比赛陆续开始。但气候恶劣,风雪交加,有些项目被迫推迟,泽特拉露天滑冰场,扫雪机忙个不停,仍无济于事。原定10日上午举行的速滑比赛不得不延至下午,下午也是边扫雪,边比赛。本届男子速滑成绩平平,无一人突破奥运会纪录,与风雪不无关系。
火炬传递与开幕式
运动会于2月8日下午2时半正式开幕。虽然大雪纷飞,但能容55,名观众的科舍沃体育场仍座无虚席。萨马兰奇参加了大会。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主席米·什皮利亚克出席和宣布了大会开幕。
本届奥林匹克火炬于1月29日从希腊运到南斯拉夫滨海城市杜布罗伏尼克后,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传递方式,分南北两路进行火炬接力,最后于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会合。点燃主体场火焰的是南斯拉夫女子花样滑冰冠军、21岁的桑德拉·杜布拉夫西奇。而在开幕式上代表运动员和比赛官员宣誓的分别是来自东道主的高山滑雪运动员博扬·克里萨伊和高山滑雪裁判员德拉根·佩罗维奇。
竞赛情况
男子米比赛,世界纪录(36秒57)保持者、苏联的别哥夫训练时受伤,改由名气不大、21岁的谢尔盖·福基切夫出场。日本名手黑岩彰满以为苏联人选变化会使他夺冠有望,但后来仍输给了福基切夫。苏联19岁的伊戈尔·马尔科夫在5米比赛中,因经验不足,败给了24岁的瑞典名将斯·托马斯·古斯塔夫松。但是他6天之后在0米比赛中,终报一箭之仇,战胜了古斯塔夫松,取得了金牌。男子、1米项目,主要竞争对手是加拿大的盖坦·鲍彻和苏联的谢尔盖·赫列布尼科夫。25岁的鲍彻是从年开始第三次参加奥运会的。但在前两届,仅在米比赛中得了1枚银牌。这次他发挥了超水平,战胜了世界纪录保持者赫列布尼科夫,连获两项金牌。
民主德国在这次女子速滑中,取得了空前成绩,包下了全部4项冠军。其中成绩突出的是上届米金牌获得者、23岁的卡琳·恩克。她在、1米赛中两次夺冠,并在1米赛中以2分03秒42创造了本届速滑中唯一的1项世界纪录。恩克还在另两项比赛中获得两枚银牌。她的队友克里斯塔·罗滕布格尔和安德烈亚·舍内分夺了、3米金牌。
在泽特拉体育中心进行的花样滑冰和冰上舞蹈比赛,是一次精彩表演,是冰上运动爱好者的一次高度艺术享受。男子单人滑桂冠获得者、25岁的美国斯科特·汉密尔顿,使观众的心伴随着他那优美的动作节奏一起跳动,一起旋转。汉密尔身高仅1.59米,体型并不理想,但勤劳的汗水使他获得了技术的丰收。年他在冬季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上均得第五,步入了世界优秀选手行列。、、年接连在世界锦标赛中夺冠,这次在萨拉热窝又登上了冠军宝座。
民主德国18岁的卡塔丽娜·维特获得了女子单人滑冠军。这是一颗上升的新星。年她除获奥运会金牌外,还夺得世界、欧洲冠军。年她在欧洲、世界锦标赛上继续鳌头独占,一时成为冰坛上的佼佼者。
冰上舞蹈夺标者也是驰名世界的选手——英国的杰恩·托尔维尔和克里斯托弗·迪安。14日晚上,他们在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中以优美动人的表演征服了所有裁判员,艺术印象分得到了满分。比赛厅内掌声震耳欲聋,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把两枚金牌挂在他俩胸前时,也对二人的表现连声赞美。这对情侣在上届(年)时只名列第五,可是从翌年起就在、、年世界锦标赛上三度夺标。萨拉热窝运动会以后,他们又在同年3月于渥太华举行的第74届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获得了这项桂冠。此后他们即转为职业运动员,使英国业余冰上舞蹈的水平大受影响。
瑞典在越野雪赛中共获取了3枚金牌。上届15公里冠军、28岁的老将托马斯·瓦斯伯格此次又夺得了50公里桂冠。22岁的年轻滑雪手贡德·斯万在15公里中取胜,首次获奥运会冠军。他们两人还和另两名队友合作,在接力赛中战胜了上届冠军苏联队,再为瑞典取得了1枚金牌。上届3枚金牌获得者、苏联的尼古拉·齐米亚托夫这次只在30公里项目中夺冠。
不过伊格曼山的英雄是芬兰女滑雪选手玛尔娅——利萨·海曼莱宁。她虽然年龄已到28岁,但身体素质好,意志顽强。这是她第三次参加奥运会。但前两届成绩不佳,仅分别得第二十二、第十八名。因此,她来到萨拉热窝后并未引起人们注意。可是开赛后,却成了大会新闻人物。首先在其主项10公里赛中获金牌,接着在5公里中夺标,随后又在首次列入的20公里比中,成为该项第一个奥运会女冠军。她还在接力赛中得了第三名,最终共获3枚金牌和1枚铜牌,是奥运会滑雪史上第一个取得这样成就的女选手。
美国接连在男女高山滑雪赛中夺取了男子速降(威·约翰逊)、小回转(菲·马尔)和女子大回转(戴·阿姆斯特朗)中夺魁,共获得了3枚金牌,这是美国在滑雪中成绩最辉煌的一次。美国人得意忘形地说,我们为欧洲人作了一次出色的表演。
本届大赛的特点是新手不断涌现。除冰球外,获得到枚金牌的全部选手平均年龄仅23岁。加拿大冰球队以4:2战胜上届冬奥会冠军美国队,获得本届冰球冠军。
本届运动会民主德国获金牌9枚、银牌9枚、铜牌6枚,首次居各国之首,超过了近几届的霸主苏联。后者这次金牌为6枚、银牌10枚、铜牌9枚。这是苏联自年参加比赛以来,继年第二次金牌数居他国之后。美国名列第三,金、银牌各4枚。芬兰、瑞典也各获得4枚金牌。两国银、铜牌数,芬兰分别为3、6枚,瑞典分别为2、2枚。
其他
2月19日晚上8时,本届盛会落下帷幕。在隆重的闭幕式上,东道主安排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4个扮成"韦茨科"(狼,本届吉祥物)和两个扮成"小熊"(下届吉祥物)的运动员紧紧地搂抱在一起。他们象征着友谊和团结,标志着萨拉热窝大会已经胜利结束,年将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再次燃起奥林匹克熊熊的火焰。
在本届比赛中,民主德国(东德)以9金9银6铜共24枚奖牌的成绩成为“老大”,领先第二名苏联的优势达到3枚金牌,这在金牌总数较少的冬奥会的历史上是很罕见的。美国则以4金4银的成绩位列第三。
东道主南斯拉夫只获得一块银牌,成绩不尽如人意。而日本选手收获的银牌也成为了亚洲国家在本次比赛中获得的唯一一枚奖牌。17个获得奖牌的国家中有14个是欧洲国家。
年萨拉热窝冬奥会奖牌榜名次国家/地区金牌银牌铜牌总数1民主德国苏联美国芬兰瑞典挪威瑞士联邦德国加拿大意大利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日本南斯拉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