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说到离开塞尔维亚前,还有一处值得一去的地方,gogogo!
TRIP乌瓦茨(Uvac)大峡谷这个峡谷最初出现在塞尔维亚对中国免签时的旅游宣传册里,国内旅游攻略很少提到。数个回头弯皱皱巴巴挤在一截短短的河道里,让人印象很深。到这儿只有开车,先到小城谢尼察(Sjecina),再往山离开。如果想看峡谷全貌,不要跟着沿途的提示牌走,那样只能开到峡谷最下方的露营地。真正能看到峡谷全貌的地方在东岸一个观景台,沿着土路开到尽头的一户农家,穿过他家后面的山坡地,翻过山顶,豁然开朗。多个°的大弯在脚下排开,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河道回头弯我见过很多,但是很少看到如此密集的,这张拼接出来的照片是在离水面米高的山顶把无人机升高到米拍的,可以想象这个峡谷的规模了吧!
在这里也看到当地农民朴素、艰苦的生活。山里很多农民在放牧,当我们离开时,很多都跟我们挥手说拜拜,四周牛羊成群叫着,给人感觉就是大自然牧场很天然。
TRIP从塞尔维亚到波黑离开峡谷,沿着乌瓦茨河一路开就到了塞尔维亚-波黑边境。之前看游记,有人因为开的太快,直接飞过了关口,被警察追。我们一路还在想这是怎么做到的,直到看见了这个边检盖章的小房子,好吧,简直和我们省道上的收费站一样。
进入波黑之后,我们的“飞车”基本变成了“老年车”。波黑交警实在是太敬业了,进出城市都设了测速点,眼看速度刚起来,一个热血沸腾,马上可能被抓个现行!但凡看到来车闪大灯,大家心领神会:交警在前面,slowslowslow.
TRIP维舍格勒(Vi?egrad)进入波黑到达的第一个城市就是大名鼎鼎的维舍格勒。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内的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络维奇大桥因为安德里奇的小说《德里那河上的桥》蜚声世界。这座桥的历史、文化意义远大于它看上去的样子,地理上沟通了萨拉热窝以东,文化上沟通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因为当地旅游资源并没有被很好开发,这里就成为了一座拥有王牌的宁静小城。在这里桥头吃到了此次旅行最好吃的烤鸡肉,鲜嫩多汁,不像其他地方做出来柴的卡牙。
在即将出城的时候看见有个大爷招手拦车,我们热情地停在他前面,问他去哪。
大爷:
#¥¥%!江西西:Excuseme?
大爷:#¥%#……#¥#¥
江西西:Excuseme?
大爷:¥%#
%#……这就很尴尬了,你说这车都停了,虽然互相听不懂,两方也算交流了,不拉人家不合适吧,掏出手机,输入Sarajevo,他大拇指一竖。行!就这样,我们车上多了一个不知道要去哪里的大爷。
在车上,大爷和我们各自热情地介绍自己,各自激动地对牛弹琴,各自也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总算清楚一件事就是,大爷是个完全的波斯尼亚人,不会英语。我们说来自China,大爷:“GoodThailand.”我靠,这可不行,我乐于助人咋功劳就算在泰国人头上了!想了半天,我们突然想起了一个人,说道:“BruceLee!”
你别说,李哥就是李哥,大爷一下秒懂,竖起了大拇指,瞬间大家就亲切了。开过一片山区大爷突然拍拍我的肩膀,懂了!大爷您走好,感觉胸口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
TRIP萨拉热窝(Sarajevo)不知道在山头绕了多久,太阳都要下班了,导航显示萨拉热窝老城就在面前,可是我们往前看,仍然还是山山山。拐过一个弯,一大片城区突然出现在面前,毫无征兆,愣了一下反应过来,萨拉热窝!就这样到了这座战争、历史、宗教、烤肉之城。
萨拉热窝在中世纪之前就有了人居住,历经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的统治,这里成为了巴尔干南方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工业化让这座城市拥有了世界第一座有电气照明的清真寺和第一条投入商运的有轨电车。而我们优秀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在拉丁桥暗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两口子,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此,萨拉热窝这座城市因南斯拉夫被我们熟知。好不容易摆脱了一战,二战的到来让这座城市又被炸了一遍,那个历史上正面硬刚斯大林的铁托大哥率领游击队抵抗纳粹。解放后,萨拉热窝举办了年冬奥会,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的冬奥会,咱北京的要年。
这座美丽又有活力的城市在有如此多的经历后,似乎磨难还不够,波黑战争让萨拉热窝又来了一次战后重建。巴尔干就是欧洲的火药桶,民族、宗教、政治矛盾太复杂了!波黑战争已经过去20多年,但是留下的创伤随处可见,墙上的弹孔、街上缺胳膊少腿的路人、一大片定格在92、93年的墓碑……
瓦尔特保卫的萨拉热窝是二战的光荣城市,这么多年过去,城市的布局没有大的改变,在街头巷尾都能找到电影里的场景:掩护瓦尔特撤退的铜匠街、钟表匠牺牲的清真寺、激战的钟楼。铜匠街虽然是旅游景点,附近仍然汇聚了很多真资格的手工艺人,当地的铜壶、铜盘真的很值的买来作纪念,因为这个真的只有萨拉热窝才买得到。
萨拉热窝是一个生活气很重的城市。走在路上,也能感觉到当地人的慵懒和随意。坐在黄堡俯瞰着整个城市,想起那句经典的台词“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傍晚,炊烟从城市的每一个烟囱冒出来,空气中弥漫着烤肉和面包味。趁着夜色,走进迷宫一般的巴什察尔希亚(Ba??ar?ija),恰好碰见了老年娱乐演唱会,广场上几乎所有人都跟着手风琴的节奏摇了起来,这不是普通的disco,所以不能普通的摇。在这里还无意闯进了“九眼桥”。阴暗的灯光,年轻的男女特么都蹲在地上,一人抽着一个水烟壶,统一喝着血红色的不知道什么玩意,我俩又是唯一的东亚面孔,面对众人凶杀的眼神,只得赶紧走出去。
清晨,在广场体验一把梁朝伟先生的生活,就是鸽子爪子有点硬,手臂上全留下红印子。在波黑如果想喝那种铜壶煮出来的咖啡,不要说Turkishcoffee,一定是Bosniacoffee,因为他们是有区别的,当地人很引以为傲。
在萨拉热窝有一座犹太人纪念馆,里面收藏了很多有意思的资料。在我们看来,犹太人的标签就是聪明、商人、被屠杀,但凡是世界重要的地区、历史重要的时刻,似乎都有犹太人的身影,他们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萨拉热窝城内几乎所有的景点都要收费,这点和塞尔维亚不同。城内的旅行社开辟了数十条旅游路线,什么南斯拉夫之旅、波黑自然之旅啦,如果没有开车,报个一日游是很不错的选择,价格也不高。
由东进入萨拉热窝,看到的第一个建筑就是市政厅,里面收录了很多照片,也对整个城市的历史做了详细的介绍,如果想要集中了解萨拉热窝,这里最值得一去。
TRIP莫斯塔尔(Mostar)离开萨拉热窝前往莫斯塔尔(Mostar),路上会经过冬奥会滑雪项目的举办地。冬季到这边应该有点爽,沿途都是数不清的滑雪度假村。
莫斯塔尔和萨拉热窝一样,在波黑战争中被打的遍体鳞伤,我们的民宿屋主Ricky家的墙外、车库门上,弹孔清晰可见,就觉得实在太真实了。Ricky是一个很好的房东,还要帮忙洗车,而且流程和洗车场一样的:全套!聊着聊着发现Ricky和我同年,他做着当地导游、房东的工作,有着两辆车、三辆摩托,最让人羡慕的是他有自己的车库,他的中国朋友在阿里巴巴上班,好吧,我也在世界五百强上班,不怂。聊得开心,他还拿出自己酿的BosniaWhisky,感情深,一口闷。
莫斯塔尔出名在于它的老桥(Starimost),这座桥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和维舍格勒的桥一样,文化、历史的加持让它也成为了世界遗产。一侧是伊斯兰的聚集地,清真寺为主,另一侧则是基督教的聚集地,教堂为主。在桥下碰见了一大家子拉着我给他们拍照,无比欢乐,回房间后拿着照片突然反应过来,他们好能生啊。
在桥头要推荐一家餐馆,一家经营了60年的家庭餐馆,主打“分量大”,以至于最后还打包带走了一部分,旁边等候的人问我们这家餐厅怎么样,只能说“太好吃了,就是分量太足”,老板结账时也笑着说“一看就知道你们不是很能吃的那种”。
晚上回房间路上看见了当地人吃煮玉米,惊得张大了嘴巴,就是那种整根的玉米,水里煮了之后在上面狠狠得撒盐、撒盐、撒盐…然后愉快地吃掉。莫斯塔尔有个意外就是城里有一尊李小龙1:1的雕像,当年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在谁能代表城市和平这件事上争论不休,全民公投时,李小龙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圣雄甘地和罗马教皇。
莫斯塔尔周围有一个出网红照片的地方叫布拉加伊特基雅(BlagajTekke),是一座苦行僧自己修的苏菲派驿站,这里也是波黑伊斯兰圣地之一。驿站旁边就是欧洲最美泉水之一的布纳泉,水真的是清澈泛蓝,冰冷刺骨。好,说了这么多,对于我们这种不是穆斯林的来说,这里就有点那个啥了!因为被旅行社承包了经营权,开车进去景点的短短一截山路需要给4KM(波黑马克)停车费,进驿站需要每人5KM门票,进去之后所有人要脱鞋,女孩子需要裹头巾,关键是里面空空的,没有太多内容,给人感觉就有点坑。其实最好的拍摄地在河对面的山坡,除了蚊子多,景好还免费!
波切蒂(Pocitelj)距离莫斯塔尔20分钟车距。作为一座中世纪古城,这里几乎没有现代化的痕迹,一切都保持着最古老的的样子。山坡上,石头小屋层层叠叠,灰色的建筑和蓝绿的河水相得益彰。在这里爬山的路上,碰见一个白人大哥,看见我们特别热情招呼,满嘴抹蜜一般的夸中国,中国这里好那里好,完完全全一个SuperPower。想起当时在萨拉热窝去学铺路的时候,几个工人都想到中国打工,最后听到我们说、月薪和他们一样之后,被劝退了。好想读读他们的报纸,看看是如何评价中国的。
莫斯塔尔附近有个很像德天瀑布的叫KraviceWaterfalls,冬天去的人都说这里夏天一定很好,可以下去游泳。到那里,江西西迅速换上泳衣,准备下水,结果脚一碰,火速缩到岸上。摸了水温后,我就呵呵了,身体那么刚的外国朋友也只是在岸边晒晒太阳嘛。那个水多冷呢,下水沿着河岸走一分钟,脚就又红又冻。这边河岸的餐厅很棒,桌子、椅子直接在水里,吃着烤肉、哈着啤酒、看着瀑布,神仙生活。在这里又遇见了那个在波切蒂各种夸中国的大哥,在路上看到我们,疯狂地打招呼“HI,CHINA!!!”
TRIP比哈奇(Bihac)离开莫斯塔尔,经过BuskoLake后一路向北,朝着这次最偏僻最远的目的地——比哈奇(Bihac)前进。Ricky在我们离开莫斯塔尔前特别提醒,在比哈奇一定要注意人身、财务安全,加上我们是塞尔维亚的车牌,战争、历史、宗教、民族各种因素都让当地人对塞尔维亚充满不友好。当时开车到这边差点就学冷锋把国旗拿出来了。因为比哈奇靠近克罗地亚,很多国人在游玩克罗地亚十六湖时,把比哈奇作为吃中午饭的地方。一是这边相对较低的物价,二是能满足很多人再去一个国家的想法。
路上,我们还途径了乌纳河国家公园(Una),这是波黑最大的国家公园,但是知名度和客流量都很少。在比哈奇住的旅店老板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知道这个地方,他拿出手机,Google照片、视频,极力给我们推荐。乌纳河的水矿化度很高,整条河都是蓝色见底,而河床上矿化的植物在阳光下是金黄色。乌纳河直接穿城而过,偶尔可以看见河滩上还有住家。鸭子在水里游泳,阳光洒在河面上,宁静又祥和。
在比哈奇遇到的人也很有趣,从旅馆出来碰到三个青年,拉着我们聊天拍照,聊着聊着开始说各自从哪里来,一个说他来自M开头的非洲国家,我们想了半天也不知道他的那个发音是个啥,他也很无奈,反复问我们听没听过。另外一个就很健谈,先是一只手放在胸口,跟我们鞠个躬,接着说自己从阿尔及利亚来。
“Commentallez-vous?”“Trèsbien!”……学法语7年来第一次派上用场,而且居然在波黑,和一个阿尔及利亚人,真是奇妙。聊着聊着,小哥跟我们提到一个群体,因为是伊斯兰文,他没办法跟我拼字母。听介绍,他说这种人走路走到国境线,有人管就被送回家,没人管就一路走到欧洲,我们感觉像难民,但他又摇了摇头。不过没关系,毕竟聊得很开心,分别时候,小哥提醒我们,比哈奇当地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人,但不是每个人都友好,特别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手机和钱包,不要放在屁股包包里。一听这个还得了,吓得赶紧收起了相机。
和这帮人告别后在城里逛逛,碰见了一对洛杉矶来的老华侨,年龄和我们爸妈差不多。俩人在意大利参加完展览,一路开车游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这生活真是让人羡慕。就这样,四个黄种人组团走在街上,胆子才大了起来。最后在河边上找了一家餐厅尝了尝当地的鱼,肉质鲜嫩,不过是时候教他们水煮麻辣了。
比哈奇附近有一个奥斯特洛扎茨城堡(Ostro?acCastle),是波黑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城堡建筑。奥匈帝国接管波黑后,一个家族住在这里,后面比哈奇建市后,这个家族把城堡送给了市长。城堡保存完好,植物长进了建筑,蝙蝠在黑暗处扎堆,倒是有几分生化危机感觉。
TRIP前往“瀑布城”从比哈奇出发前往巴尼亚卢卡,途径古城亚伊采(Jajce),它是欧洲唯一一座在市区拥有天然瀑布的城市,老城区就在瀑布的正上方,中世纪堡垒位于城市的最高点。这个瀑布不是一条河的上下,而是两条河流交汇,Pliva河从上面掉入Vrbas河当中。可惜在波黑战争期间,亚伊采水电站停机,汛期破坏了右边一部分的地貌,导致我们今天看到的瀑布比二十几年前打了不少折扣。
在出亚伊采不远处,会看到一个明显不一样的建筑,NovaCrkvaSvetogIve教堂,将传统教堂设计融合了现代抽象艺术,这个教堂正面有个十字架,光线打进去会在地面上投出一个十字架,从03年就开始修的,到现在还没有完工的迹象。这边好像修东西都没有工期一样,动不动就是几十年、百年工程,工地上人寥寥无几,干着干着就开始休息。
TRIP第二首都:巴尼亚卢卡(BanjaLuka)到了巴尼亚卢卡(BanjaLuka)让人觉得惊奇,或者说波黑这个国家让人惊奇的是它有两个首都!波黑境内的两个政治实体——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首都分别为萨拉热窝和巴尼亚卢卡。二战时候,克罗地亚人清洗了巴尼亚卢卡的塞尔维亚人,南斯拉夫时期塞尔维亚人回到这里重新建设,而波黑战争期间塞尔维亚人又清理了这里波斯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还把地标性的清真寺给拆了,最后国际法庭判它重新修一座一模一样的。现在,作为塞族共和国的首都,当地复原了很多历史建筑,这里还有一个孔子学院。巴尼亚卢卡的生活节奏、城市氛围和贝尔格莱德如出一辙,物价相对较低,入住的HotelPalace酒店修在一个国家遗产建筑内,看酒店墙上的照片似乎还经历了二战,有点意思。街头的牛奶广告,意思是喝了要秃头的意思吗?
巴尼亚卢卡是此次波黑之行的最后一个城市,出城不远有一个又像工厂又像修道院的建筑叫玛莉亚严规隐修院(TrapistaMarijaZvijezda),这是巴尔干地区唯一一座现存的隐修院。隐修院历史悠久且复杂,总的说来就是修士们带领巴尼亚卢卡进入了现代化,也引入商品化。如果不来这个地方,可以从巴尼亚卢卡直接上高速公路到多博伊(Doboj)。在多博伊这个小镇还有一个堡垒,不过由于去的时间不合适,已经关门,只好飞无人机看了一眼。虽然是斯拉夫人修建,但是保留了罗马元素,据说国家一度放弃了这个堡垒的维护,不过最近的一些考古价值让它重回人们的视线。
TRIP斯雷布雷尼克堡垒(SrebrenikFortress)在波黑战火纷飞的历史中,只有一个堡垒从来没有被攻破过,这就是斯雷布雷尼克堡垒(SrebrenikFortress)。故事是这样说的:在奥斯曼帝国入侵波斯尼亚时,即便在亚伊采杀害了时任的波斯尼亚国王,但在斯雷布雷尼克堡垒这个天险地带一直久攻不下。当守城的波斯尼亚军队得知亡国的消息后在夜里撤离时,把马蹄铁反过来钉,导致离开后的马蹄印像是往堡垒走的,如同有新的增援进入堡垒一般,使得奥斯曼军队不敢贸然进攻,足足被一座空城震慑了数十年才发现已经空无一人,后来这座堡垒已经失去了战略地位,才得以完整保留到今天,是目前波黑境内保存得最好的中世纪堡垒遗迹。除了这个神奇的欧洲空城计,更让人感慨的是堡垒的险要,像极了权利的游戏中的鹰巢城。
由于没有办克罗地亚签证,我们不能直接走跨国高速回贝尔格莱德。只好沿着波黑-克罗地亚边境线,小心试探、一路往东。一过边检,所有车都很自觉地提高了车速,往+靠近。窗外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初次到贝尔格莱德看到的一样。
自此,塞尔维亚-波黑的主要经历都留在这份游记当中,这次最大的收获是,旅行除了自然美景之外,人文与历史也同样值的探寻。巴尔干半岛作为欧洲火药桶,有着复杂的人文、政治、宗教背景。和平是大家所珍惜的,但矛盾是永恒的,战争、宗教、民族引发的对抗,除了带来血泪,也带来了交融与进步。对普通人来说,在一个国家旅行往往只有一次机会,当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人文之后,看到和感受到的,远不止相机里那些风景绚丽的照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