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割裂middot波黑01免费电车萨

发布时间:2021/7/28 10:51:41   点击数: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从奥斯曼土耳其到波黑——电车车头的苏菲派旋转托钵僧,萨拉热窝,波黑。

来时的夕阳仿佛还在昨日,透过舷窗,霞光中的伊斯坦布尔再次在眼前变得迷离起来,仿若初见的惊艳感也始终未曾衰退,让我对接下来的波黑之行更加期待了起来。

一个小时左右的机程,山间夜色下的星星点点是这趟空中之旅的主旋律,直到在远山淡影里,星点灯光开始汇成花团锦簇——只深深存在于历史课本里的萨拉热窝终于到了。

走出无论是从大小、还是建筑高度或基础服务来看都是一座地级市机场规模的首都机场,循着黯淡的灯光,对着手机地图,旅客需要穿过机场快速路对面的大片居民区,在晚上9点前赶上去老城中心的电车。还没坐上脏乱破旧、遍布涂鸦的无轨电车,波黑多山、贫穷、落后的印象就已经印入脑海。

没有自动投币机,也无从刷卡,而是司机兼任售票员,拿着上面只有一系列数字序号的小纸条,在一个铁疙瘩(打票机)上打下充满锈迹的圆孔,或是拉着早已脱色的拉环,或是漫步坐在坐垫早已不知所踪的灰色塑料或铁座椅上,虽然那随处可见的涂鸦,实在是和干净无缘。起始站时,面对排队而上的人流,司机也只是选择性的处理几个主动买票乘客递过来的零钱,确保队伍有序上下不至于发生堵塞,而随着电车与市区的越来越近,原本前门上后门下的规则也不再适用,随意上下,买票的人也就几乎绝迹。

灯光间或地越来越亮,萨拉热窝市中心也越来越近,乘客越来越多,车厢外部的躁动却和驾驶愈加平顺的司机连同整辆电车一起,在偶尔有手机强光亮起的灰暗的空间里营造出一种出奇的安静气氛。就这么在灰暗中安静地过了四十分钟左右,电车终于在有些灯火的拉丁桥附近的车站停了下来。

这样朝着夜色下的城市开的乘坐经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总是不免有些感触,这实在是太像社会主义老电影里的画面了。再想起面对一张面露焦急的遥远东方面孔找不开零钱而微笑喊出“Free”的友好司机大叔,这电影感实在是太浓了。这趟开向社会主义历史的免费电车,确实让人兄弟情满满。

穿梭在清晨——电车,萨拉热窝。

对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而言,特别是中国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绝对是大多数人对萨拉热窝这座城市的最深印象。作为曾经南斯拉夫的一员,萨拉热窝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以及地理区位条件,毫无疑问牵动了不少社会主义兄弟的心弦,而南斯拉夫时期,也确实是这座城市最为辉煌的时刻,那时拍摄的电影里的瓦尔特才能让人如此心心念念。

在这座瓦尔特誓死捍卫的城市里,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在这小小的山地间比邻而居,共同拱卫起了这里信仰世界的璀璨群星。虽然它更多是以“一战导火索”而闻名,但当漫步在那不足一两公里长的主街上时,就如同快速翻阅一本宗教建筑普及手册,那些从历史书上读过的故事也在眼前一一跳动了起来,“欧洲的耶路撒冷”名不虚传。这样一座有许多关于生活的故事与智慧需要传承下去的城市,也难怪让瓦尔特同志的保卫意志如此坚定。

萨拉热窝是如今波黑的首都。波黑,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位于东南欧的中部。其邻国包括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曾经都属于南斯拉夫。虽然该国人口不足四百万,但多民族、多政体、多官方语言的特点令波黑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丰富的面貌。特别是其一直以来的地区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萨拉热窝,对于外来游客而言,它有太多值得讲述的故事。

萨拉热窝的城市名字来自土耳其语,意为“环绕宫殿的平地”。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原住民伊利里亚人,不久,罗马人来了,公元6世纪时,斯拉夫人也来了。此后,入侵者便是不计其数……

公元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被兼并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至此,波黑这一地区文化概念才正式形成,萨拉热窝也开始真正进入全球视野。

在被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时代,这座城市不仅拥有了日后闻名世界的城市名字,也在经济、文化方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成为当时欧洲重要的文化与贸易之都,伊斯兰的文化基因也就此深种,如今市内许多伊斯兰风格的建筑正是这段历史的有力见证者。在老城中心有一座高约47米的宣礼塔,是整个老城区最容易识别的地标。循着宣礼塔的指引,就来到了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它是该地区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萨拉热窝奥斯曼风格建筑的代表,其设计师AdzemEsirAli曾是奥斯曼帝国的首席建筑设计师。清真寺前的院子里有两块墓碑,较大的那个就埋葬着格兹·胡色雷·贝格本人。他在年至年连续担任了萨拉热窝的四任总督,在二十年的任职期间,不仅参与了城市规划,还斥资建造了大量流芳后世的建筑,很多建筑都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座清真寺就是其中之一。也正是在他的任期中,萨拉热窝这座城市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期,因此,对这座日后享誉盛名的城市而言,格兹·胡色雷·贝格的影响无处不在。而在这座清真寺西面不远处,有一座约建于十七世纪的土耳其式钟楼,据称是整个波斯尼亚地区最高的钟楼。在那部老电影里,这座钟楼也有不少戏份。

钟楼——《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取景地之一,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波黑。

公元年,俄土战争爆发,更为腐朽的奥斯曼帝国战败,来自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匈帝国开始统治这片土地。虽然只有短短四十年,但就像上次突如其来的变故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一样,萨拉热窝再次搭上发展的快车。不仅摆脱了奥斯曼帝国腐朽落后的制度所带来的发展桎梏,还成了奥匈帝国的“工业试验田”,年,欧洲的第一条有轨电车正是在这里开始运营,如今坐落在老城外围的米利亚茨河畔的旧市政厅,就是奥匈帝国在这一时期对萨拉热窝在政策上极力倾斜照顾的最好证明。直到今天,这座旧市政厅也仍然是全萨拉热窝最精致、最奢华的建筑,不知是不是带着政府特殊诉求的缘故,建筑师AlexanderWittek在设计时,在将东西方元素融合的同时,既不会让早已在来自东方的奥斯曼文化下浸淫多年的萨拉热窝市民感到突变的难以接受,却又让人一瞬间就感受到来自当下新奥匈帝国那来自西方却同样盛大的奢华之美,建出了这座结构同欧洲古典风格相似,但细节处尽是精致雕花与尖拱的新萨拉热窝地标。这个尺度,方寸之间着实见功力。经历过二战战火后,旧市政厅仍保存完好,一直被用作波黑国家与大学图书馆,但是在随后世纪末的内战里,却几近毁于大火,约90%的馆藏付之一炬。如今看到的建筑其实是经修缮后于年重新开放的,此后这里便常举办主题展览与音乐会等艺术活动,有时也会被用作当地政府的政务活动,我去的时候就是如此。不过,神奇的是,即使是举办政务活动,大门口也没有警卫或者看守,只是大门紧闭而已,任何人都可以透着窗户朝里面看上几眼,里面内饰精美的穹顶确实让人惊艳。虽然此时,这座城市也面对着带有奥地利特色的西欧传统文化元素与传统伊斯兰文化间的激烈冲突,但它还是展现了极具包容性的一面,变得更加现代化,也有了日后“欧洲的耶路撒冷”的影子。

火种——饱经战火的旧市政厅,萨拉热窝。

之后,便是历史课本上著名的年的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在这件让萨拉热窝闻名于世的事件发生过后,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作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的一部分,正式加入了南斯拉夫的巴尔干大家庭。历经二战的洗礼,彼时,南斯拉夫的特殊地理位置,再加上铁托的强人统治,在冷战时代里,凭借制度优势,整个国家发展蒸蒸日上,成为巴尔干地区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政权。而作为联盟的一部分,波黑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再一次实现腾飞,年的萨拉热窝冬奥会,更是不仅让波黑,也让萨拉热窝再次臻至巅峰。这时萨拉热窝的地区影响力,直逼自己当年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黄金岁月。

街头闲逛——精美建筑,萨拉热窝。

街头闲逛——精美建筑,萨拉热窝。

人无百样好,花无百日红。

年,苏联解体,世界范围内的冷战结束,南斯拉夫则处在爆发内战的边缘。至此,萨拉热窝乃至整个波黑地区的“免费电车”之旅也宣告结束。年的冬奥会辉煌,就此成为镜花水月,只能畅想。

——冬奥会赛场,特雷贝维奇山Trebevi?,萨拉热窝。

对于波黑人而言,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文化和南斯拉夫的共产基因,让其分别在各自时代达到了发展巅峰,但同时也让其在欧洲地区的地位很尴尬,始终难以被主流文化认可。这也直接导致了如今其破败的经济现状,尤其是公共交通建设,不仅没有与时俱进,反而连维持上世纪末的水准都由于缺乏经济基础而疏于维护难以做到,每况愈下。如之前所提到的无轨电车,明文票价虽然是接近一欧元,但实际操作情况最终导致它的乘坐体验非常差,因此也有不少人调侃,波黑只有物价勉强赶上了欧洲水平。

在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也让当地人的生活节奏变得很慢,其中,咖啡馆的盛行便是其一大特色。

经济的不宽裕,多山地所带来的闭塞民风,再加上伊斯兰文化的盛行,让波黑人民的生活显得异常“质朴”。没有太多奢侈的娱乐活动,尤其是与网络时代的发展代差,几近让游客在沉湎历史之余无处可去。走上萨拉热窝街头,传统的面对面聊天是大家社交的常态。随意的“咖啡时光”,如同这里曾经作为社交场所流行一时的奥斯曼浴室一样,咖啡对于波黑人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社交媒介之一。破败的城市建设,低迷的经济与薪资水平,让咖啡馆里的不分日夜的人头攒动,更显怪异。

这些咖啡馆大多集中在以前老城的中心“Bascarsija”(源自土耳其语,意为“主要市场”),这里是萨拉热窝自十五世纪中期以来熙熙攘攘了几百年的贸易市场,主要以手工业制品为主,鼎盛时期曾汇聚了80多个不同的行当。如今,这里除了满眼奥斯曼式的各种铜质工艺品,充满伊斯兰风情外,一家接一家的咖啡馆也是一大特色,里面非常正宗的土耳其式咖啡,也在诉说着这里与奥斯曼土耳其文化的千丝万缕。

晨曦——街道,Bascarsija(主要市场),萨拉热窝。

以广场上的喷泉为中心,整个老城便散布在周边各个方向的咖啡馆所在的小路边。造型独特的Sebilj喷泉(“Sebilj”一词由阿拉伯语衍生,代指形似书报亭的公共喷泉)和由于游客和本地市民的专一宠爱而常年盘旋其上的鸽子群,作为广场的中心地标与萨拉热窝的城市地标之一,常出现在有关萨拉热窝的明信片上或旅游书籍里,成为许多游客对这座城市甚至这个国家的最初记忆。

中心——Sebilj喷泉,Bascarsija(主要市场),萨拉热窝。

从广场的建筑群里拐到萨拉热窝最热闹繁华、也最现代化的Ferhadija街,一路往前,在远远看到宏大的天主教圣心主教堂后,立刻停下,仔细查看脚下的地面,会发现一条并没有太多标识的分界线,这便是这座城市里最有意思的景点之一——萨拉热窝东西文化分隔线。在这条线的不远处,有了之前的游览经历,不难畅想在其东面的旧东正教堂与几座清真寺的身影,再加上此时身处分界线上,肉眼所看到的两侧的土耳其式市场建筑与老商铺楼上窗户的西式雕塑与花纹装饰,站在此处,就有如站在萨拉热窝的历史里,瞬间在这座城市的奥斯曼岁月与奥匈帝国时光间徜徉。

交汇——萨拉热窝东西文化分隔线,Ferhadija步行街,萨拉热窝。

如果此时还有多余的心力,也可继续往西逛下去,在与MarsalaTita街的三角形交汇处停下。回首望去,在两条街的夹角处、一幢黄白色房子前突出的空地上,有火焰正在黑色大理石所做的基座上熊熊燃烧着——这便是“永恒之火”,它最早于年4月6日(即萨拉热窝解放1周年纪念日)为纪念二战后被解放的萨拉热窝而点燃,直到今日。

永恒之火,Ferhadija步行街与Mar?alaTita街交汇处,萨拉热窝。

乘着奥斯曼的东风,又借着奥匈帝国的扶持,最终在南斯拉夫的共产迷梦里造就了“”的辉煌,一直搭着“免费电车”的萨拉热窝,“这座犹如一把播撒在四周群山陡峭斜坡上和河边谷子地的种子的城市”,有如霞光里的伊斯坦布尔,在“永恒之火”的照耀下,最终还是或主动或被迫地选择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一条并不容易的西方世俗之路。

停驻的电车——萨拉热窝火车站,萨拉热窝。

TIPS:

更多文章,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syg/2162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