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者的三言两语
关于故事悉达多长于优渥的环境,为了追求终极觉悟,他离开家人朋友,踏上修行之路,在自我的精神世界和世俗的物质世界之间来往反复,以寻得最终的和谐统一。
他去品尝世人所应知道的一切,让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接受最极致的磨砺。他主动去经历饥饿、寒冷、疾病,去体验情欲、贪婪、绝望、愚蠢。
最初,他对世人充满蔑视,把他们的追求和渴望看成是无聊的儿童游戏;之后,他以旁观者的姿态参与到俗世之中,在经历痛苦绝望之后,终于理解了世界的美好,懂得尊重人们的虚荣心、贪心和可笑之处。
也许这就是佛家所言的“我执”,悉达多放下了固有的傲慢和执念,终得大自在,能够和谐地和世界相处,和自己相处。
关于思想这本《悉达多》的哲学和宗教观念浓厚,中国读者或可从中领悟出熟悉的佛学和道学思想。
悉达多认为语言所能表达的都是片面的,正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或庄子的“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纯然的宇宙终极,无法言说,只有了悟的人能够体会。
他的修行都是从实践中来,只有摒弃了思想的禁锢,灵魂才得到升华,印证了庄子的“道行之而成”,单纯的坐而论道,只会离“道”越来越远。
他坚信“一个真诚探索真实的人,不可能接受任何学说”,就像佛陀教导弟子所说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学说和法门,终究只是工具,不是修行的终点。
为达彼岸,悉达多向众生学习,向大河聆听,在一块石头上看到永恒,这或许就是“一沙一世界”,“道通为一”,刹那即是永恒,道或佛法凌驾一切之上,更在万物之中。
悉达多最后达到完美境界,他如儿童一般重新接受世界,热爱世界,但他又不是一般的儿童,是“抟气致柔”的婴儿境界,是“心无挂碍,无有恐怖”的佛性觉醒。
无论作者的初心倾向的哪种思想,故事中的悉达多都承载着他对解放人类精神的探索,代表了灵魂旅途的终点——和谐自我。
2
故事概述
尊贵少年
悉达多是婆罗门的儿子,他拥有高贵的血统,聪慧的头脑,是让父母师长骄傲,让所有人都心生敬爱的英俊青年。他拥有可预见的美好未来,但是在他平静的外表下是一颗不满足,不平静的内心。
于是,他用自己的倔强逼迫父亲同意他跟随沙门离开家乡,在风餐露宿中开始苦行潜修。陪在他身边的只有好友戈文达。
苦修肉身
在和沙门一起生活的三年里,悉达多让自己的身体经受最严酷的考验,他忍饥挨饿,在严寒酷暑中沉思潜修。
苦行实践没有帮助悉达多消除因渴望而产生的痛苦,他仍然在一次次的由摆脱自我的非我状态到重回自我的轮回之中感受生活的无意义。
此时的世界于悉达多而言是痛苦的,生活亦是苦涩的。
于是,在听说加泰玛的事迹时,他和戈文达毫不犹豫的放弃了沙门生活,再一次出发,去见传说中的“佛陀”。
朝见圣者
在加泰玛身上,悉达多见到了证得“神道”的圣者应该有的样子,感受到了“和谐统一”。
“他既不快活,也不悲伤,内心深处似乎在轻轻地发出微笑。”
加泰玛是进入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人,他自由自在、可尊可敬、内在含蓄、开朗坦率、和蔼可亲。
但悉达多坚信向他人学习是无意义的,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寻求到终极智慧。
虽然他的朋友戈文达决定留下来追随佛陀,悉达多还是决定听从内心最深处的呼唤,继续出走,继续寻找获得解脱的方法。
走进世俗
离开朋友和加泰玛的悉达多开始沉思,他意识到自己一直都是孤独地存在于世,他之所以还未找到真正的自我,是因为他用思想这张网捕捉,从未真正的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于是,悉达多决定去热爱生活,去感受世界的美好。
带着他的三样本领——思索、等待和斋戒——悉达多找到艺伎卡玛拉,跟她学习爱情的欢乐,并在卡玛拉的介绍下,开始和卡玛斯学习经商。
悉达多努力地释放自己的情欲,去感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但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是一个沙门,他对商业毫无兴趣,只是游戏般地去接触和了解不同的人。
他仍然无法真正的去爱任何人,更无法热爱世界,热爱生活。
他只是一个旁观者。
经受绝望
20多年的尘世生活,钝化了悉达多的灵魂,内心的丑恶不断暴露,最终贪婪压倒了他。
悉达多开始沉迷赌博、酒肉和歌舞。内心的呼唤之声已经许久没有出现,他感到空虚恶心,厌恶自己。
他终于决定放弃这场儿童玩的世俗游戏,告别了情人和财富,悉达多在绝望中再次出走。
渡船渡人
他来到河边,想用死亡来破坏掉痛苦的躯壳。在即将沉入水中的刹那,“神道”的召唤在内心再次清晰而深沉地响起。
悉达多再次回归到自我,绝望痛苦的生活淬炼了他的肉体和灵魂,一切又回到空白,他如婴孩一般重获新生,开始热爱一切。
他决定留下来,做一名渡船人,和另一位船夫华苏德瓦一起向河流学习,学习它倾听的本领,学习刹那即是永恒的真谛。
悉达多过着简易的生活,倾听过往船客叙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那张老态龙钟的脸上始终透着一股孩子气,既安宁平和,又欢愉自在。
终极考验
接近完美的悉达多,还要承受最后一道伤口——爱所带的痛苦。卡玛拉意外离世,留给悉达多一个骄傲自大又娇惯任性的儿子。
出于本能,悉达多盲目、痛苦、绝望,又幸福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试图用忍耐和等待来平息儿子对自己的反感和厌恶。
一切终究徒劳,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如悉达多当年决然离开父亲走入沙门一样,他的儿子从他那里逃走,投身到纷繁的世俗生活中。
经受了爱离别的痛苦,悉达多开了新的思索,并认识到他一生为之探索的目的是一种智慧,“它能够在生活中的每一瞬间进行和谐统一的思索,既能够感受到和谐统一,也能够吸入这种和谐统一”。
悉达多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界,了悟神道。
3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七岁开始写诗,曾游历多个城市,从事各种职业,大量阅读书籍,对东西方文学和哲学有深入研究。他的诗歌体现了对旅行、自然和朴素事物的喜爱,小说的主人公往往为追求个人与社会、理智与情感的和谐与统一而苦苦探求。
代表作《彼得﹒卡门青》,《悉达多》,《荒原狼》等
沐易赞赏
人赞赏
长按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rkmz/1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