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人口民族 >> 不懂国际法和战争机理,让中国吃尽苦头
兵凶战危,国宜慎战,不要以为打了败仗自已就是正义的,就是无辜的。从国际法和战争法的角度,会看到一些在官订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教育下,很难理解的“真相”观点。
比如甲午战争中,清朝和日本的战争即使按马克思的战争观,也是“帝国主义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争夺朝鲜)。清朝的正义性,并不比日俄战争中的俄国更多一点点。在甲午战争开端的丰岛海战中,由于先前两艘清朝军舰已经败退,英国运输船“高升”号上的清兵的确开枪,却不是向日本军舰开枪,而是向落水的中国和英国水手开枪。
中方认为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中国租用外轮,违反“国际法”;日方则以“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的报告,及英国船长T.R.Galsworthy的证言为依据,指出根据“战时国际法”,日方可以根据需要拦截、检查、俘获甚至击沉敌方舰船。英国政府考虑自身利益,不希望朝鲜经由清廷之手,最终转入当时实力强大的俄国手中,所以在朝野一度抗议后,转而支持日方立场。
再如抗日战争中,按当时的国际法和战争法,“挑起战争”的并不是日本,而是蒋介石的中国国民政府。是年8月13日中方直接撕毁条约,向上海日本租界和陆战队发动进攻。而在此之前的卢沟桥事件,实际上已经平息,双方都退回到出发点。差不多一个世纪过去后,从双方解密的资料看,无论是军部还是政府,日本当时并没有与中国发生冲突的战略计划,是仓促应战。
相反,中方对于中日大战的开始,倒可以说是“处心积虑”。虽说中国自和到77几个事件中的屈辱早为人知,但历史屈辱仇恨,显然不是发动战争的理由。因此,至少在日军年底深入南京以前,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中国多少是有点理亏的。当时中国的形象,就跟今天的巴勒斯坦相似,打不过人家,又爱惹些事,让大家麻烦。假如不是日方后来得寸进尺,被中国的虚伪鼓舞,乘胜扩大入侵,还和德国结盟,让英美像戒备伊拉克吞并科威特一样戒备日本,年的中日战争中,中国真可能像今天的巴勒斯坦一样,赔了夫人又折兵。
日本之败,不是败在对中国领土的“野心”上,而是因为高估了日本人“精神原子弹”对日本国力不足的补偿作用,低估了美国藏富于民的深厚实力。战争算盘打错了加减法,最终一败涂地。正由于日本内部政治动机的不确定性,尽管蒋介石当时发动对日战争是一个错误,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历史当事中人,要说谁对谁错,实在说不清。
“一物降一物”之日苏德中战力换算日本陆军是针对中国军队的弱点构筑的军队,而不是针对“年代先进科技”构筑的科幻部队。这是很多国人包括军事史家所没有搞清楚的细节。在东方,在中日战争中占尽上风的日本陆军,年春夏在诺门坎与苏联朱可夫的新锐装甲步兵对阵,就收获了一次无法预知的,被屠宰的5:1伤亡的命运。
被胜利鼓舞的斯大林感到自已掌握有一个比沙俄要强大的军事帝国,在年冬发起了对北欧小国芬兰的野蛮挑战,要求芬兰割让占芬兰1/3农产量的维堡地峡。结果是,苏芬战争中,作为侵略者的苏联,以几乎10倍的损失,勉强打败了芬兰,割走了芬兰最富庶的维堡地峡,令芬兰一下子成为一个农业进口国。
年芬兰联合德国对苏作战,收复维堡地峡。年苏联再次进攻维堡地峡,并乘胜追击,却在芬兰的反击中,再次遭受到一场5:1伤亡的惨败,不得不接受停战。芬兰电影《TALI》,很真实地重现了这一幕步兵和装甲部队,在针叶林中生死相搏的丛林战争。这部电影,也是笔者见过的,比《兄弟连》更真实的战争片,真实到了“平淡”的程度。
言归正传,斯大林年在芬兰丢脸的际遇,令希特勒的参谋部意识到,现代化的德国陆军对苏军拥有至少超过10:1的作战效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立刻让位于《巴巴罗萨计划》。的确,在对日本作战中占尽上风的苏联部队,面对德军新锐装甲战术的进攻,在长达两年的战争中,遭受到50-:1的惨重损失。这样的损失比,已经达到了美军和萨达姆军队陆战的水平。
照此类推,日本军队应该完全不是德军的对手才对。但是实际上,在年的华东战场,日本收拾被德国顾问评估为相当于德军同类师1/3作战能力的中国德械师,双方损失比例约为1:3(中方损失大)。那么同类换算,日军与轻装德国师的战斗力换算比例,应是1:1。在上海,日军取得了5:1以上的战役优势,说明日军的指挥是超过国军的。
实际上,中国的德械师并不是德军翻版,而是翻版自德国的轻掷弹兵师,即剥离了重武器和后勤单元的德军。塞克特(德国前总参谋长,蒋介石的顾问)这样的设计,是针对中国士兵文化素质低,中国战场广阔而运输条件差,因而对中国军队加以轻型化。而日本军队,偏偏就是针对中国这种大陆环境的轻型化师设计的部队。日本陆军甚至比德械师还要轻!而依靠空中和海军提供火力补充。这样,就令日本陆军在战场上拥有压倒国军的火力,和更佳的机动能力,从而具备歼灭劣势国军的能力。
这样轻的日本陆军,碰上用坦克冲锋的苏军,当然是顶不住的。苏军对坦克的使用落后,一直到二战将近结束时,仍当成步兵冲锋车使用。这种钢铁冲锋部队,一旦被机动性更强的德军装甲部队切断了后勤供应线,自已密集的部队就成了对方火力杀伤的活靶。这是苏军对阵德军极高的伤亡比例的原因。但是当苏军正面冲锋,连德军也不得不牺牲装甲部队,改装坦克为强击炮,才能制止俄国蛮牛的冲锋队;轻型的日本军队在诺门坎,不就给屠了吗?
正因为战前把握战役战略要素是困难的,兵凶益显战危。德国总参谋部和美国各兵种参谋部这样的专业机构,可以做到对自已战略和战役资源要素的统筹(当然,希特勒后期的干涉基本破坏了这种统筹),将领只不过是对详定方案的核证(演习)和定稿。参谋团的作用,在现代战争中要超过“将领”的作用。而纵观蒋介石在抗战和内战中的表现,蒋的参谋部门,可以用两个字评价:业余!
游击战不是一个有效的抗击主战略13世纪的威尔士亲王卢埃林王子抗击英格兰的战术,就是纯粹的“人民战争”。而爱德华一世征服威尔士的战术,也是碉堡要塞控制占领区,配合对占领区的怀柔政策。
今天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掩盖了一些事实,一是日军实际上很好地控制着占领区,并收取轻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赋税;二是日占区反抗日军的意向并不强,三是日军在压制游击战中,占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与当年威尔士山区面对英格兰的入侵,几乎一模一样!原因在于,一旦人民军队,成了“躲在人民背后”的军队,那么,就等于让人民承受战争成本。那么,只要侵略者建立起堡垒消除原统治者“反威尔士奸”、“反汉奸”的恐怖活动,令本地民众在“侵略者”的统治下,生存成本低于原统治者,那么,征服这一地区就并非很难。
在第一次国共内战过程中,德国顾问教蒋介石的碉堡合围,打中了游击的要害。事实上,当时朱毛红军是运动战,而不是游击战。中央红军没有在围剿中被全歼,更可能是蒋低估了朱毛红军的威胁,故意放出红军,由中央军在背后加以保护。(保护?)对,是保护!这样蒋军就护送着红军把西南的军阀赶走了,名正言顺地兼并了西南西北各政权。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还缺乏史料方面的详实证据。
在抗日战争中,如果说未战而放弃最主要的战略利益,寻求在敌人吞并后,以牺牲民众利益的办法,增加敌国占领和吞并的成本,那么,根据地人民,确实也没有义务不惜一切代价打游击。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没有不惜一切代价打游击!因此,重庆政府攻击八路军“游而不击”,是不公正的。敌后游击队成功地在日占区“政治真空地带”站稳脚跟,是抗战中的意外收获。八路军的存在,提高了日本占领者利用占领区资源的代价,双方暗中的,或不成文的妥协,非但不是卖国,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抗争!
冈村宁次在战后与蒋介石交底时,告诉蒋介石:“日军在8年战争中的治安损失总数是6万人死亡。”治安,也就是所谓的反游击战;不仅仅是八路,还有九路十路……的武装。这里不谈“信谁不信谁”的争论,只是列举这个数字,然后,再列举另一个数字:美国政府宣称美军在越南战争总的死亡人数是5.6万人;俄罗斯国防部宣称在阿富汗战争中俄军死亡1.5万人。游击战的实际效果,也就是给敌方带来的战争成本,究竟如何,还是读者自已考究吧;而其代价呢?
根据前述游击战的战略对应选择方式,防守方要使用游击战手段,至少要考虑民众的承受成本。否则,本地民众有可能在保家保命的情况下,与侵略军联手,共同抵制在该地的游击战形成。我们可以敬仰某些爱国者自已摧毁家园,或以自杀帮助对抗侵略军(假如不是关键作战地区,有点愚蠢),但应当允许人民不爱国。如果强迫人民游击战,剥夺人民评估游击战效益的权利,本身就是叛国行为!
这种本地民众保家保命抵制游击战的局势机理,在二战德占区,成为压制游击战的强烈机理。甚至于今天俄苏解密,贝利亚曾经派契卡士兵装扮成德国士兵,到苏联老百姓家里,杀人放火强奸做坏事,迫使德占区居民“打游击”,也没听说过苏联德占区有过什么游击战。著名的卓娅,也就是在刚沦陷,还在拉锯状态(莫斯科战役)时,跑去烧马棚而已。被作为间谍处决,这在当时欧洲是通例:穿军服是战俘,不穿军服是间谍;后者可以合法处死。著名的美国英雄黑利上尉,也是这样被英军处死的。
即使是著名的铁托的“游击战”,也是呆在没有人烟的山区。至于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只存在于电影故事。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首府,波斯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素有嫌隙,被德国人分而治之。波斯尼亚人在整个二战期间,与德国结盟对付塞尔维亚,又怎么会出现塞尔维亚的瓦尔特“保卫”波斯尼亚的首府呢?就算有,对付的也不是德军,而是波斯尼亚的警察。真的想回味“游击战”,不如拍拍《切?格瓦拉保卫纽约城》,改行当蝙蝠侠好了。反正编故事不犯法!“切?格瓦拉在纽约抵抗了全美3亿资产阶级”……多酷!
战争是“实施火力物流的准确投放”笔者眼中的军事,是现代工业领域的一种技术行业,可以简化为一句话:“实施火力物流的准确投放。”军事、国防本质上只不过是:为了“令敌人流血”而由国家组织经营的、从事军火物流快递的政府无限责任公司。军队、军人,只不过是快递公司的投递员、跑腿。
生产商供应的物流对象,经由发货办公室(政治统帅部)发货,由快递工人(军队)向收货人(敌人)送货,货到付款(赔款条约);在收到货款前,(外交官)不停催货。没有勇气,没有怜悯,没有仇恨,用西方常用的一句话形容:BUSSINESSONLY!这就是现代的战争,而且,还是大规模战争的标准模式,和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普通工业产业,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如果普通产业中不是所有项目都可以投资,都可以赚钱的话,那么战争也不是总能投资的。所谓的“强硬就是爱国”,和商业炒股中“强硬就能赚钱”一样愚昧无知。
使用战争作为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手段,而不是辅助政治问题解决的可选手段,那么,无论如何勒紧腰带饿死自已的国民,所积下的自力更生成果,都会注定很容易地在外交官的谈判桌上的战败和约上,输个一干二净。然后,中国社会就会把这个和军事失败无关的外交官,称为汉奸。
东方国家的战争,多是组织炮灰送死的战争。这种战争,最早始自宋朝,时人称为“金有狼牙棒,宋有天灵盖”。现代社会,中日两国面对美国军事机器的悲惨故事就不多说了。看上去,这些战争似乎是“很蠢的”,但是在政治上,却不见得是蠢的。
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几乎所有对外的重大战争行动,都是想重回到近似闭关锁国的“安全状态”。严格意义上,只有蒋介石领导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战争,和年邓小平的对越战争、年毛的对印反击,算是例外。这类战争倘暂时战胜,固然可以安全地闭关锁国一段日子,典型如年的中法战争;如果战败的话,鼓吹一下送死炮灰的悲惨故事,是更为廉价的提高国内政治压力水银柱的有效办法。即,为了军事的原因,必须无条件爱国(也就是爱政府),否则就是汉奸。
为了达到更有效组织炮灰送死(不是作战)的目的,有时,甚至会找一些相对优秀的、相对职业的军人,作为反派典型,为下一批次战争失败的炮灰供应,准备材料。典型例子,像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原因仅在于,中国式战争的维持,依靠的是失败战争中炮灰送死的悲惨故事,而不是西方国家那样,依靠在战争胜利中表现出来的职业军人的专业运作。
禁降是非常落后的军事观念既然军事是一种工业,那么,它的恢复能力,取决于它的专业人员、专业组织的健全。当这些专业技术(整整一个行业)被当成炮灰轻率牺牲后,在一个“国际天然性禁运”的行业,要恢复过来,真是谈何容易?!
所以说,禁降是非常落后的军事观念。现代战争,如果真的要沦落到迫使职业军人成为炮灰,那么早在这一切发生以前,政治家就应该寻求政治解决的途径,寻求同盟干预的途径,哪怕是派出某个勇敢的汉奸“求和”,也好过,等整个军事阶层做了炮灰后,再接受更为苛刻的和约。通常,一国的军事力量因为“禁降”化为灰烟后,这个国家来不及“投降”,就已经被群狼瓜分。这就是二战中波兰的故事。
部分人士认为不投降是被迫的,“武士道战争里,投降者会被杀死”。建议这些朋友再仔细分析一下历史上的日本武士道是不是“不能投降,降者必死”。请问,日本自己是玉碎了,还是投降了?
日本所谓的武士道,暗合三国汉秦文化的战争投降观,“尚能战者降,全!不能战者降,死!”换言之,你还能作战时,接受对方的投降条件,对方一般会接受投降并改编你,如向曹操投降的青州黄巾军;但如果不能战者降,则被认为无真心投降,将被屠杀,例如曹操坑杀袁绍军8万人。遍及整个三国,和日本战国的历史,成编制能战者降,充其量是为安全见,杀了对方的首领,而存其众;但如果成编制战败,而余众欲降,被屠杀者,不绝于书。日本的武士道,是不是只不过是三国时中国战争价值观的现代翻版?
何况,“求和”不等于投降;投降,也还有“有条件投降”和“无条件投降”两种呢。日本军人向美国投降,被屠杀了吗?职业军人,是在他们活着的时侯,作为火力物流的专业操纵者,用作对敌人的压力;而不是利用他们炮灰等级的死,作为对自已内部人民反战寻求和平的压力。古人云,“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可从来没有说过,“养兵千日,死在一时”!
战争只是政治工具中的一种。忘记它,或者过分强调它,都是自取灭亡。战争的目的,就是寻求政治妥协的最佳条件。胜利者善待失败者,也是一种妥协。如果不是为了妥协的目的,战争不是毫无意义,就是自取灭亡。通常,是两者兼而有之:毫无意义地自取灭亡!笔者,把它总结为一句话:“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国家兴亡,战争结果只是表象武力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从来没有决定性的意义。
古代鲜活的例子是楚汉战争,近代鲜活的例子是国共内战。前者,很可能是拥有当时唯一的重甲步兵编队(八千子弟)和机动骑兵(楼烦骑兵)的项羽百战百胜,以力战经营天下,四年而亡其国。后者,蒋介石无视政治经济的危机迹象,“财政平衡很重要,剿共,更重要”,企图以军事进攻取代经济民主建设,“统一全国”,四年同样自亡其国。
即使是就战争本身来说,如果不明白战争的需要,那么讨论战役上的成功,就完全没有意义;不明白战役策划上的需要,讨论战术上的动作,也是很外行;不明白战术的目的,讨论武器的优劣,那是业余爱好者;不明白战术运作的机理,讨论武器等级的“兵器谱”,那是十足的军盲。
笔者在部队的工作是后勤。职务习惯,令笔者养成了用后勤看待战争的思维模式。在笔者看来,战争就是后勤,后勤就是战争;后勤就是物流,军事中的物流,两者在英文中有共同的称谓——logistics!军队作为战争机器的一部分,其作用,就在于服从战役战术目的,向目标倾泻火力物流。这样,战役后勤计划(物流方案),也就成了战术作战方案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笔者在演习时,偶尔会客串“作战方案”,出具演习计划、战术草案的一个原因吧。
士兵,不过是战争物流中的一种元素。对于武器要素构成偏向于“人”的一方,士兵物流相当于火力物流。也就是,用士兵的血肉之躯交换对方的火力消耗。这,就是中苏两国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需要鼓吹“最可爱的人”的原因。其实,那种围绕士兵组织的动人故事,是现代化战争中最不重要、最不需要关心的细节。
把战争看作国民经济的产业分支,战争主体如果是国家,而不是罗马式的战争承包商(皇帝、行省长官),那么战争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就是一种特别税收。如果不能从税收中获得既定收益,那么,战争就成了一种纯粹的消耗。由此,战争也成了一种可以衡量成本利润的国民经济活动。
再换个角度,战争只是政治上讨价还价的一种延续,不应为了战争而战争。年的芬兰,失去维堡地峡,确实是切肤之痛,关系到芬兰这个农业国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rkmz/18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