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张志刚ldquo全球宗教格局rdq

发布时间:2021/6/19 16:22:45   点击数:
白癜风形象大使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495.html

作者简介

张志刚,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

摘要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诸宗教的相互联系空前密切,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如对立、冲突、交流、对话、合作等,对整个国际局势的影响也愈益增强,这就客观地要求研究者转变观念、拓宽视野,放眼于“全球宗教格局”来认识世界宗教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全面探析“全球宗教格局”,既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宗教因素、宗教问题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家安全等的广泛影响,又可促使我们意识到加强世界宗教研究、具备世界宗教知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

全球宗教格局;错综复杂性;信仰群体地缘分布;多元化与两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1]。从中国学术史看,这是首次把宗教学列为具有支撑作用的重要学科之一,对我国学界深化宗教研究、普及宗教知识与宗教政策具有引导意义。本文所要探析的“全球宗教格局”,相对以往的世界宗教研究而论,可谓一种新尝试、新观念、新思路。我们之所以要将这一新尝试、新观念、新思路引入世界宗教现状研究,主要理由即在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诸宗教的相互联系空前密切,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如对立、冲突、交流、对话、合作等,对整个国际局势的影响也愈益增强,这就客观地要求研究者转变观念、拓宽视野,放眼于“全球宗教格局”来认识世界宗教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那么,何谓“全球宗教格局”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家关系等研究领域所重视的“格局”概念,做出这样的理论假设:“全球宗教格局”就是指,世界诸宗教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呈现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结构”,这种格局主要由“三变量”构成,即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行为主体”的世界诸宗教、它们的“地缘分布”、以及它们的“软、硬势力对比”;着重分析这三者的结构关系、互动作用、演变态势,或许能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宗教因素、宗教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何以能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产生广泛且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对如此定义的“全球宗教格局”展开探讨与分析。

一、世界诸宗教的

错综复杂性

若要分析全球宗教格局,首先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世界诸宗教的错综复杂性。这里说的“错综复杂性”,不仅指世界宗教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强调各大宗教传统内部也是错综复杂的。比较宗教学家、宗教现象学家斯马特(NinianSmart)在《世界宗教》“导言”里指出,一旦我们遨游于世界宗教,便不能狭隘地理解或界定宗教,而应当抱以“跨文化比较”的探索精神。当我们具体地考察诸多宗教传统时,像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切莫忘记它们的多样性或多元化。以基督教为例[2],尽管人们用“一个标签”来指称这种宗教传统,可事实上,基督教是形形色色的,只要列举其部分宗派便可以印证这一点:东正教、天主教、科普特教派、聂斯脱利教派、阿明尼乌教派、马多马教派、路德宗、加尔文宗、殉道宗、浸礼宗、一位论派、门诺派、公理会,以及许多新出现的、有争议的宗派,像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派、基督教科学派、统一教派和祖鲁锡安派,等等。[3]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内部是复杂多样的,其他宗教传统内部也是如此。

然而,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宗教?据现有资料,没有人做出过准确的回答,这不但因为世界上的宗教现象林林总总、数不胜数,还在基础理论上涉及“宗教定义问题”,即面对世界宗教现象的复杂多样性,国际学术界至今尚无统一的或公认的宗教定义。[4]因而,论及世界宗教的复杂多样性,目前较有影响的教材或论著大多采用“分类描述方法”,或按宗教源流分类,或按地区国家分类,但往往二者并用。

例如,霍普费(LewisM.Hopfe)主编的第13版《世界宗教》,将世界上现存的诸宗教源流大体分为四类:(1)源于非洲和美洲的诸宗教,这部分内容是指该地区数以百计、甚至千计的“本土宗教”(nativereligions),可谓此版教材的新尝试、新突破,旨在弥补以往世界宗教研究的一处不足或缺陷,即因多方面因素的偏颇影响,像欧洲殖民主义统治、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强势传入、西方学界的进化论宗教观等,而把该地区诸多部落或民族的宗教传统边缘化,将其信仰仪式和生活习俗等鄙视为“原始人的迷信残余”,该版教材则尝试从共性入手,力求揭示该地区本土宗教传统的丰富多样性、它们的现存影响、以及它们与外来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之间的张力关系;(2)源于印度的诸宗教,即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和佛教,如今前三种宗教主要活跃于印度,佛教则广为传入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3)源于中国和日本的诸宗教,主要包括道教、儒教、神道教等;(4)源于中东的诸宗教,主要包括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教,这些宗教都信奉“一位最高的造物主”,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历来就是世界上的两大传教性宗教,目前它们的信徒遍布全球,多达数十亿。[5]

“世界宗教与文明对话”倡导者、“全球宗教伦理”起草人汉斯·昆(HansKüng,又译孔汉思)的晚年著作《世界宗教寻踪》,也灵活并用“宗教源流”与“地区国家”两种分类描述方法。该书“前言”指出,在人类生活的星球上,可以分辨“三大宗教河系”:(1)源于印度的宗教传统,主要是印度教和佛教;(2)源于中国的宗教传统,主要是儒教和道教;(3)源于近东的宗教传统,主要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在概述世界宗教的历史与现状时,汉斯·昆首先强调:请不要再轻言“原始文化”!因而,他着笔于澳洲与非洲的诸种“部落宗教”(Stammesreligionen),通过考察其原住民的“源初伦理”(Ur-Ethos)、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化、基督教会的非洲化等,既展现了该地区宗教现状的复杂形成过程,又力图揭示“黑非洲宗教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及其对“人类共同伦理”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又如,在论述中国宗教文化传统及其广泛影响时,汉斯·昆首先举例“狮城——新加坡”的社会现代化、不同宗教与不同族群的和谐共存,接着阐释“中国宗教观的核心内容”——祖先崇拜,中国民间信仰的宗教性,儒家价值观与“作为国教的儒教”,道家与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本土化或中国化等;再如,鉴于“近东宗教传统”的错综复杂性,汉斯·昆将“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分而论之,以充分描述它们的经典教义、传播范围及其深远影响等。[6]如上多种灵活的描述方式,均有助于我们从源流上来分析全球宗教格局的复杂结构、地缘分布、主要特征等。

二、主要信仰群体的地缘分布

(一)世界宗教的传统格局

斯马特所撰《世界宗教》大体分两部分,即“近代史之前的世界宗教”(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年)与“近代史以来的世界宗教”(约公元年至年)。在第一部分,斯马特主要是从“区域性的宗教源头”来展开叙述的,这部分内容可使我们大致了解如下“世界宗教的传统格局”:

(1)南亚宗教,主要包括婆罗门教、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秘密佛教、伊斯兰教等;(2)中国宗教,主要包括儒教、道教、外来的佛教诸宗派、本土创立的佛教诸宗派、外来的基督教、外来的伊斯兰教,以及诸多少数民族宗教等;(3)日本宗教,主要包括神道教、外来的佛教诸宗派和本土创立的佛教诸宗派、外来的基督教等;(4)东南亚宗教,主要包括伊斯兰教、南传佛教,以及诸多本土宗教等;(5)太平洋地区宗教,主要包括波利尼西亚宗教、美拉尼西亚宗教、密克罗尼西亚宗教等;(6)美洲宗教,主要包括印加宗教,南美洲、加勒比地区、中美洲、北美等地区的诸多土著或民间宗教等;(7)近东宗教,主要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宗教、古埃及宗教、迦南宗教、以色列宗教等;(8)波斯与中亚宗教,主要包括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萨满教等;(9)希腊与罗马宗教,主要包括希腊宗教、罗马宗教、外来的诸种巴勒斯坦宗教等。[7]

在晚近的世界宗教研究中,各大宗教的传播范围,尤其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地缘分布状况,越来越受重视。关于当今的全球宗教格局,现有下列两种较为详细的调研统计数据。

(二)《大英百科全书》:世界三大宗教的地缘分布状况()

1.基督教,年的信教人口为17.47亿,年预计30.52亿,其三大分支的分布状况:(1)天主教主要在欧洲的法国、比利时、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奥地利、波兰、斯洛伐克等国,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乌拉圭等国,以及亚洲的菲律宾占优势;(2)新教诸教派主要在欧洲的英国、德国、荷兰、瑞士、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等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非洲的南非、加蓬、纳米比亚等国占优势;(3)东正教主要在俄罗斯、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国占优势。

2.伊斯兰教,年的信教人口为9.62亿,年预计22.29亿,主要分布状况:(1)在所有的阿拉伯国家均占绝对优势,这22个阿拉伯国家聚集于西亚和非洲,即西亚的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也门、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非洲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苏丹、埃及、毛里塔尼亚、吉布提、索马里、科摩罗;(2)在亚洲的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以及非洲的马里、乍得等国也占明显优势。

3.佛教,年的信教人口为3.23亿,年预计4.25亿,主要分布状况: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蒙古国、日本、韩国、中国等。

(三)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世界八大信仰群体的地缘分布状况()

1.基督教徒约22亿,主要分布状况:美洲的基督徒约占37%,欧洲的基督徒约占26%,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基督徒约占24%,三者合计为基督教徒总数的87%。

2.伊斯兰教徒约16亿,主要分布状况: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穆斯林约占62%,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穆斯林约占20%,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穆斯林约占16%,三者合计为穆斯林总数的98%。

3.印度教徒约10.2亿,99%生活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4.佛教徒约4.9亿,99%生活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5.犹太教徒约万,主要生活在以色列、美国、西欧国家。

6.民间或传统宗教信徒,主要包括中国民间宗教、非洲传统宗教、美洲原住民宗教、澳大利亚原住民宗教等,约4亿,90%生活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7.其他宗教信徒,主要包括巴哈伊教、耆那教、锡克教、神道教、道教、天理教、拜火教等,约万,89%生活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8.不信教者,包括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以及那些不认同任何特定宗教的人,约11亿,76%生活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8]

现把上述主要数据汇总为下表。

三、格局的“多元化与两极性”

我们试用两组概念来进一步探析全球宗教格局,这就是将其“基本特征”概括为“多元化”,将其“显著特点”聚焦于“两极性”,下面依次展开分析。

(一)多元化:全球宗教格局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所谓的“全球宗教格局”并非“上天安排”,而是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的现实反映。若从整体上考察,国际理论界现已认识到,全球化进程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充满张力或矛盾的三化”,即“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由此可以推断,如果说全球宗教格局的基本特征主要是相应于“文化多元化”而形成的,那么,它所反映的便主要是,多元化的人类文化传统所深含的不同信仰之间的张力或矛盾。从哲学观点来看,人类文化传统本来就是有差异、多元化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诸多宗教信仰也是如此;但目前需要加强研究的关键问题即在于,为什么“宗教多元化”的张力或矛盾力会在全球化背景下凸显出来,且强烈地“反作用于看似世俗的人类社会生活”,甚至影响整个世界政治格局呢?面对上述全球化背景下所浮现的新问题,国际上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历史的沉思。

通过考察世界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到,宗教在人类社会和诸种文化里扮演着多重角色。在这个日趋全球化的时代里,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同一国家的不同教派之间的冲突,仍将是许多国家和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宗教冲突并非最近才出现的。回首往事,佛教在亚洲的传播、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伊斯兰教在中东等地的传播,它们所引发的文化交融,皆已成为世界史的大事记。人们因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且战且爱,生死离别,最终却为了共存,各个宗教都有所改变或有所更新。而现在不同于过去之处即在于,各宗教的传播速度之快、宗教间交流程度之强,都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移民潮的涌现、交通的发达、网络的普及等,某些过去只有一种宗教的国家或地区,现已涌入其他诸种宗教。全球化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争事实,这便使各种宗教自然而然地相遇了。就世界宗教现状而言,人类若想和平相处,无论一个人是否信教,都应对不同的宗教信仰者有所认知,都要了解他们各自的教义及其价值观。[9]

(二)两极性:全球宗教格局的显著特点

从目前的全球宗教格局来看,首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众最多、传播最广、影响最大。这两大世界性宗教的地缘分布、势力对比、矛盾冲突等,对冷战后的全球局势、世界秩序、特别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有什么重要影响,已成为国际理论界所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rkmz/2112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