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当地气候 >> 历史研究文明兴衰的密码
书名:《历史研究》
作者:阿诺德·汤因比
这是读书会的第31本书
全书简介本书写作缘起
汤因比是个历史学者,他生在乱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在学校中的朋友同事有半数死于战争。如果没有世界大战,汤因比会和他同时代的很多人一样,相信他生活在一个理性的、秩序井然的、和平、先进的世界。而两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这一幻梦。彼时汤因比深为世界分崩离析、各国间的血腥战争感到震撼,便义无反顾投身到《历史研究》的写作中。
彼时,西方文明的欧洲部分又一次跌入了雅典与斯巴达式的,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必有一战的“修昔底德陷阱”,在工业化和成熟动员系统的助推下,这次大战的规模和破坏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在四年的相持后,欧洲几乎陷入崩溃边缘,与国家和生灵崩溃同步发生的,还有精神世界的崩溃,于是斯宾格勒怀着对现实的失望,埋头写作《西方的没落》;茨威格怀念于过去沐浴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德语中产文化圈的“昨日的世界”;这正如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子爵早在对德宣战伊始的感慨:“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将不会再看到它们被重新点燃”,这句话是这个文明黑暗岁月最苍凉的一个注脚。
汤因比在年的简编本的自序中曾说:
“我在世上活得越久,我对恶毒地夺走这些人生命的行为便越发悲痛和愤慨。我不愿我的子孙后代再遭受同样的命运。这种对人类犯下的疯狂罪行对我提出了挑战,我写这部书便是对各种挑战的反应之一。”
关于书的版本
我看的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由D.C.萨默维尔编写的节略本,不过不太影响,节略本只是对原书中所举的洋洋洒洒的例证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压缩等,主要的结构和例证仍然保留了下来(而且也够多的了!)。且萨默维尔在开篇“节录本编者的说明”中说道“我整个手稿都经过汤因比先生的悉心审校”,想来问题不大。
《历史研究》的原书卷帙浩繁,煌煌十二巨册。尽管我看的是节略本,都有上下两册,共计多页,可见原著更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了。
本书研究的问题和写作方式
好了,回到正题。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试图研究一个大问题——文明兴衰的原因和过程,然后试图探索文明未来的发展前景。研究的过程是比较各种文明的历史(本书中共研究了21个文明社会,以及另外5个已经停滞的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大一统史学”写法。当时,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兴起,将历史“科学化”的呼声风起云涌,以往的“国家主义史学”(以某个国家为中心的历史视角)和“叙述主义史学”的弊端逐渐显现。汤因比继承了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传统开始,马克思、孔德等19世纪著名思想家参与的西方史学的另一重要分支—“大一统史学”的衣钵,试图为整个历史归纳出普遍的历史解释范式,他的《历史研究》,就是作为他这种思想的汇总而出现的。
他的野心很大。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的开头中提到,他极反感那些打着世界史称号下的民族主义历史,因此他力图写出一部不偏不倚的历史,不带有任何民族感情色彩。这一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没有任何人能超然社会之外,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作为一个深受西方传统和古典学熏陶的学者,尽管汤因比考察了世界各地代表性文明的演进过程,但依然无法脱离西方中心,或者说自我本位的视角,他过于强调高级宗教在文明演化中的重要作用,而忽略了不同文明真正的价值观与推动因素。从文本而言,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使用了大量的宗教和哲学话语,使得文本比较晦涩难懂。但他为努力构建的所谓“新史学”而得出的这个范式,仍有很多可取之处,不失为一个观察研究历史乃至当代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
对26个文明的剖析
《历史研究》共12卷,前后出版费时27年,于年至年间出齐。作者在书中纵览世界各大文明的兴衰(共探讨了26个文明),考察了各类文明在时间、空间上中的碰撞、接触和融合。他认为每个文明都要经历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其中挑战和应战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啥是文明?和人类本身的历史相比,文明其实只是一小段历史,文明是人类历史晚近才出现的现象,因为最早的文明也只是诞生在六千年前。而本书探讨了各个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过程,由此希望探索出人类当今文明的前途何在。
这26个文明具体如下(包括5个已经停滞的文明):
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进一步划分为拜占庭东正教社会和俄罗斯东正教社会)、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进一步划分为中国社会和日本-朝鲜社会)、古希腊文明、 古叙利亚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米诺斯文明、苏美尔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墨西哥文明、于加丹文明和玛雅文明。
5个停滞发展的文明是:波斯尼亚文明、爱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奥斯曼文明和斯巴达文明。
那么,下面就从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等章节分别概述全书内容。
精华概要文明的起源
关于文明的起源之前已经有种种假说,主要有两种观点,起源于种族和起源于环境,皆被汤因比举反例反驳了。
那么文明到底起源什么呢?
说来可怜,文明是被逼出来的。
文明起源于挑战和应战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对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刺激的回应。当然,挑战不能过大和过小,挑战太大,过度刺激,文明无法成长,甚至容易流产,挑战过小,文明容易在舒适缺乏动力。
这一点,对于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启发。个人不要老是处于特别安逸的条件下,要不断应对新的挑战才能够不断成长。(书中有诸多例子均能让人浮想联翩,获得在其他领域的启发,因此单是随意翻翻例子也能值回票价哦)。
文明的成长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一个文明一旦生成,就会自然而然地成长(文明可跟婴儿不一样!)。反例就是现存的一些文明处于停滞状态(书中提到5个),停滞的原因是来自自然等的挑战有些大了,达到了一定的临界点,使得文明只能勉强维持生存,而无法有进一步的发展。比如爱斯基摩人,几乎把所有的力气都用来应对严酷的冰天雪地的环境了,导致他们没有余力用来发展更为高级的文明,所以他们的文明停滞了。
那么文明怎样才能成长呢?需要刺激,而且是适度的挑战刺激。适度的挑战刺激文明成功应战,并催生新一轮应战。文明如此从失衡到平衡再到失衡循环累加。文明成长的本质是能够进一步应对挑战。
成长的具体方式是多数无创造性的人模仿少数有创造性的人,因为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少数,他们会在改变的初期被视为异端,但他们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似乎是很熟悉的剧情)。
文明的衰落
26个文明中(包括已经停滞的文明),作者认为已经有16个文明死亡,其余10个文明中的9个——除了西方文明外——都已走向衰落了。(没错,中华文明在书中被认为自唐朝以前就已经走向衰落了。对此别着急上火,先搞懂衰落的定义以及后面说的文明之间的关系再说)
衰落并非来自于外部的攻击者或者技术退步等,而是来源自文明内部。具体而言,衰落的原因是创造性个体释放出来的新社会力量不能够顺利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社会制度,这可能导致:一是旧制度的毁灭(即爆发革命)或者旧制度继续残留;二是新的社会力量在旧制度中被扭曲(作者称之为畸形现象,类似于长大的脚穿在旧鞋子里面不得劲儿吧!)。革命的前途是未卜的,因此会使社会处于危险之中。而如果结果是畸形现象,那么社会就会走向衰落,因为“旧瓶装不了新酒”。新社会力量对旧制度的冲击的例子包括:工业主义和民主对于奴隶制度的冲击,民主和工业主义对于区域政权的冲击(比如民主思想的冲击导致了民族主义的兴起,瓦解了20世纪初期西方的殖民统治)。
为何会出现这种旧制度无法改变来适应新社会力量的情况呢?
作者指出存在一种“对创造性的报复”的现象。历史证明,对于第一次挑战成功应战的某个群体很少能够取得第二次挑战的胜利。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在文明层面,企业层面,似乎都存在着一种“胜利者的诅咒”。企业层面的案例不禁让我想起了《创新者的窘境》中的种种案例,一个原本的领头羊企业因为依靠以往的成功经验不可自拔,导致无法成功应对新的变革。对于文明而言也是如此,“对创造性的报复”主要是因为胜利者在胜利之后,容易“靠着船桨休息”,容易依赖过去的经验,且形成了自我崇拜,崇拜自己现有的制度,领导阶级、技术等,因此失去了革新的力量,导致其无法应对新的一轮挑战。
文明的解体
解体文明将面临横向和纵向的分裂:
1、横向的分裂:地理上分类成多个政权(中国人很熟悉)。
2、纵向的分裂:社会阶级的分裂,社会分裂成为当权少数者、内部无产者、外部无产者(蛮族)三股主要势力。内部的无产者自感生活在社会之中,却又被社会排斥在外,由此导致种种冲突。
文明解体的三种结局
在本书的下半部分,也即从第六部开始,作者开始探讨文明与宗教的关系,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以及在最后一个章节,探讨了西方文明的未来。
首先,第六至第八部中,汤因比带领我们探索了文明解体的三种结局:大一统国家、大一统教会、蛮族入侵。
作者发现,大一统的国家往往出现在文明衰落和解体的阶段(这听起来很反常识对吧?继续往下看)。不过大一统国家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文明的兴衰问题。尽管大一统的国家可能自身最终会不再生存,但是它促进了各种制度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宗教的发展。国家统一后,交通系统,语言文字、历法、度量衡等均得到统一,这些都有助于将原本在地域上隔绝的地区性国家连接起来,有助于统一的宗教的形成此外,大一统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必须推行宽容政策,这种政策有利于高级宗教的传播。举个例子,弥尔顿就曾说,“上天注定罗马帝国的存在乃是为了促进基督教的传播”。所以,大一统国家的存在为了统一高级宗教的传播做了嫁衣裳。
汤因比对于宗教的评价较高,认为宗教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人类克服天性中的自我中心,只有克服了自我中心,才能处理社会关系。而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必须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人无限的自由只会导致争斗和毁灭。宗教在本书中被视为一个可能的甚至是唯一的解决人类不间断斗争的方法(对于此处的宗教我们可以不作狭隘的理解,可以广义上理解为一种共同的精神)。
所以,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的目标本来是世俗的:维护少数当权者的统治。但结果却是精神的:各种制度有利催生了大一统教会。文明的兴衰可以比作车轮的循环运动,其目标是推动宗教战车前进。比如亚伯拉罕、摩西、希伯来先知和基督等人代表的宗教进步,可以分别视为苏美尔、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社会解体的产物。
宗教在本书后半部分开始占据越来越大的篇幅。对此,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读者可能会感到较为晦涩难懂,也难以感同身受。不过,我们可以从更广泛的意思上去理解书中所说的宗教。汤因比后期的思想转变据说是有背景的。二战中德国胜利、法国战败等政治局势的恶化,令汤因比转变了对文明与宗教关系的看法。在此之前,他认为宗教是孕育文明的蚕茧。此时,他转而认为文明是为宗教服务的,文明的烟花是周期性的,而宗教的发展是线性上升的,世俗文明或许会灭亡,但宗教还能继续生存下去。就这样,宗教成为《历史研究》乃至其他后期著作中比重越来越大的主题。
汤因比在书中进一步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认为二者并不矛盾,宗教和科学分管不同的各自的领地。宗教是属于潜意识领域的,科学是属于理智领域的,二者可以做到不冲突。而一种好的宗教,能够实现全人类的统一(这是区域性的政治、国家永远无法做到的),因为人类的潜意识是相通的。所以,宗教可能是解决当前人与人的竞争、国与国的争斗的一个可能路径。(尽管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宗教之间也在斗争。。)
西方文明的前途
作者在书中多处明确指出——物质的进步和精神的堕落可以同时发生,二者的进步并不一定同步。这一不同步已经在诸多文明中发生。比如当下,人们虽然物质较过往极大地丰富了,但是精神的空虚,道德的滑坡也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人渴望获得“免于匮乏的自由”。如何实现所有人幸福生活的愿望?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之间是存在一定冲突的,个人不可能获得无限度的自由,因为这样就没有社会的福祉了(那么个人也会受到极大影响)。社会和个人必须是平衡的,必须是辩证的关系,不可完全依赖其中任何一方。
作者撰写此书最后的部分约是在1年前后,他预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死亡率显著降低,未来人类会毫无控制地繁衍,可能导致大饥荒的出现。目前在我看来,这一预言或许并没有实现,因为目前地球上大多数人已脱离饥荒,且与此同时很多社会并未毫无控制地繁衍,比如说中国当前的总和生育率就已经降至比日本还低的水平。这或许是因为经济增速的下滑,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导致人们自发地降低了生育率。
解决之道?作者其实没有明说。但是在最后的章节里他写道——
“西方社会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上受到管制,也许可以解放西方人的心灵,重新崇拜上帝、愉悦上帝,进而实现人类真正的目标。”
换而言之,汤因比或许在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起码看明白了一点,那就是——对于财富、权利的无限追逐永远不是文明发展的最终答案,这种竞争反而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倾轧、加剧对地球资源的过度使用。一定程度的节制是需要的。文明的繁盛从来不是取决于在物质上进步了多少,而是体现在精神的进步上。精神,或许是宗教(指广义上的)未来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科学对此难以覆盖。
读此书方式的建议
对于历史小白而言,看此书的最好方法或许是,随意翻开一页,若有感兴趣的部分则继续读,若无则翻到另外一页再重复同样的过程。因为书中例证浩繁,且牵涉时代、地域极为广泛,若从头试图专心读起,恐怕十有八九会因文字困难和晦涩而放弃。而若是随意翻看,反而可能因为几个能看懂的例证而受到启发,心生兴趣,更有可能看完此书。辅以本文,我相信你可以的。
miss3sec欢迎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