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最后的围城帝国在这里转向上

发布时间:2020/10/24 17:11:54   点击数:

提要:

年,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亲自率兵攻打蒙古部落瓦剌,却惨被俘虏。瓦剌人一路打到北京城下,围城长达28天。兵部尚书于谦领导军民奋力抵抗取得胜利,北京得以安全。

年,突厥后裔奥斯曼帝国苏丹(即首领)穆罕穆德二世指挥大军围攻东罗马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东罗马人近60天的死守无果,墙毁城破,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东罗马帝国就此覆灭。

北京城守住了,大明王朝的军事力量却被极大削弱,国力愈加衰败,朝廷抱残守缺,闭关锁国,中华帝国一天天衰败下去;

君士坦丁堡没守住,基督徒却终于认清形势,痛定思痛,加快科技和贸易进步,发现新大陆,走出中世纪阴影,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陆一天天好起来。

这两场相隔仅4年的围城之战,让东西方文明走上了两条完全迥异的发展之路。

1

年,78岁的杨士奇病故。他是前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托孤重臣。朝廷上下哀悼不绝,17岁的小皇帝朱祁镇心里却乐开了花。

就在上一年,管了他这么多年的太皇太后撒手人寰,这下终于没人能镇得住他了。

自从8岁开始做皇帝,太皇太后加上父亲给自己留下的顾命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就全权处理朝政,自己只需要坐在龙椅上接受群臣礼仪叩拜。

举目上下,爷爷奶奶辈的这些长者,天天都要求自己正襟危坐,心惊胆寒之下,哪有什么皇帝威严可谈。

少年心性,青春叛逆,朱祁镇最渴望的就是能有要好的朋友玩伴。这个时候,太监王振适时出现了。

王振是河北蔚州人,一个落魄的秀才,考举无望,便在乡间做了一个基层教育小官。永乐末年,中央突然出了一条政策:地方教育系统中表现不佳的官员,可以调到宫里任职,给宫女上课当老师。

还有这等好事?

别激动,政策有一个附带条件:需净身入宫。

一世英明的永乐皇帝为什么要下这么一道旨意?或许是修完《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七下西洋,煌煌文治武功,让永乐对周边人的要求不由得提高了不少,缺乏基础教育的宫女们天天侍奉皇子贵妃,也得接受些改造。

不管怎么样,王振的机会来了。与其在蔚州老家穷困潦倒,不如去天子眼皮子底下碰碰运气。至于净身这件事情,反正老子已经穷得一干二净了,哪里净不是净?

就这样,一身干净的王振顺利进宫,给宫婢侍女们做起了老师。

尽管王振学问不咋地,可架不住宫女们完全就没读过书,矬子堆里拔将军,王老师的水平一下子就显出来了。没几年,时任皇帝明宣宗便叫王振去陪太子读书。

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王振的出生年月,也没记载他去给太子朱祁镇当老师的时间,但我们不妨推断一下。永乐皇帝下旨意的时间不会晚于年,而这个时候王振已经是乡间教官,年龄应在20岁出头。所以,王振至少要比朱祁镇年长20岁。

我们可以想象,年幼的朱祁镇面对一个比自己大这么多的老师,起初内心一定是忐忑的,史书上也的确说,王振对太子管理严格,朱祁镇一度不敢直呼其名。但几年之后,朱祁镇却开始亲切地称王振为“王伴伴”。显然,王振以自己独有的魅力,赢得了朱祁镇的依恋。

在虎狼环伺的皇宫里,王振终于成为了未来皇帝朱祁镇最信赖的大哥。

如果永乐大帝朱棣知道几十年后发生的事情,他一定会后悔下那道旨意:我真是坑重孙子啊。

2

年,17岁的明朝少年皇帝朱祁镇开开心心在北京城准备迎接自己独立掌权的第一个年头。他不知道的是,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阿德里安堡(现在的土耳其西部城市埃迪尔内),一个年仅12岁的小孩,穆罕穆德二世(以下简称穆二),准备开始接任奥斯曼帝国苏丹一职(可以理解为皇帝)。

奥斯曼最开始只是一个突厥游牧小部落,从伊朗高原到小亚细亚,到处流浪,受尽欺辱。后来在一个叫奥斯曼的部落首领的带领下,建立起了伊斯兰教政权。

到了第六任苏丹穆拉德二世(也就是穆二的爸爸),奥斯曼帝国已经像模像样,成了横跨亚欧大陆的一个新兴国家。

年,穆拉德二世打败了当时的海上强国威尼斯——是的,就是那个你熟悉的威尼斯,当时是一个在地中海区域横行霸道的有钱了不起的小国家。年,他又击败了来自西方的联合部队——历史上称之为又一次十字军东征,其实就是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的一些基督徒乌合之众,打着讨伐异教徒的旗号,企图向奥斯曼人抢地盘。

总之,穆拉德二世武功卓绝,稳定了帝国的局势。这个时候,40岁的他却萌生了归隐的想法。

他决定让12岁的儿子穆二当苏丹。

穆拉德二世其实不喜欢这个儿子,他只是自己和一个女奴随意发生关系后的衍生品。但没办法,自己中意的另外两个儿子早早去世,穆二便成了第一顺位继承人。

所以,人品爆表,挡也挡不住。

一般的小孩当上皇帝,总得有皇太后、顾命大臣来掌握真实权力,以免帝国的大船倾覆。但穆二不同。12岁的他一上任,就要独立面对凶险的政治环境。

当时有一个波斯人来奥斯曼传教,还宣扬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很多密切联系,穆二听了很感兴趣,把他迎接入宫款待。这让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正统派义愤填膺。

传统古板的帝国大臣们给穆二施加压力,让他把这个波斯人交出来,然后活活烧死。穆二没能保护好自己喜欢的人,对传统派产生了仇视感,却又无能为力。

随即,他又因为拒绝给近卫军加饷,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近卫军四处烧杀抢掠,穆二不得不再次妥协。

看到执拗倔强的儿子和老臣们实在尿不到一个壶里,穆拉德二世只好重新出山。12岁的穆二当了没几天的苏丹,就匆匆靠边站,看老爸怎么给自己收拾乱局。

3

独掌大权就败兴而归的,不只有穆二,朱祁镇的开门红也碰了一鼻子灰。

这件事在正史上没有记载。但后人在一个地方官员的墓志铭中发现了朱祁镇的这桩尴尬事。

这位叫郭琰的官员是山东泰安人。正统八年,也就是年,太皇太后死的那一年,郭琰正在福州做官,接到朝廷命令,要求督造下南洋用的海船艘。

要知道,自从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后,朝廷有整整十年没搞这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宏伟工程了。太皇太后一入土,朱祁镇就想迫不及待重拾太爷爷永乐大帝的伟业,给自己的独立掌权添光彩。

福州本身就是南洋航运的重要基地,造船有完备的产业链。皇帝下旨,郭琰自然是尽心尽力督办。几个月之后,船只营造妥当,就等皇帝派人领衔出海。左等右等,却没了音信。

原来,皇帝被臣下拦住了。有一个叫张昭的官员听说皇帝又想劳民伤财搞下西洋的游戏,连忙给皇帝上了道折子,痛陈弊端。朱祁镇刚刚当权,心里还是有些发虚,没敢再坚持己见,这事就这么匆匆结束,苦了郭琰在福州望眼欲穿。

大明朝的下西洋就这么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当局主动放弃了海洋探索,切断了和海外的官方联系。仅仅数十年之后,西方的海洋地理大发现就把人类文明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而朱祁镇的含糊软化,也造成了大明水师的羸弱,海上力量逐渐废弛。没有强大的水师,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倭寇猖獗也由此埋下祸根。

但朱祁镇也不怎么在意,因为他在自己的新房子里住得不亦乐乎。

年秋天,皇帝营造的几栋新大殿落成,他大宴群臣以示庆祝。按道理,这种场合之下,宦官是根本没资格列席的。

所以,当大家其乐融融大吃大喝的时候,有一个人很不高兴。

皇帝的王大伴,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他在自己的住处生着闷气,给手下人说,我好比周公辅佐周成王,现在皇帝新房子盖好了,我竟然不能去参加宴会。手下人心领神会,马上报告给了皇帝。

朱祁镇一听,这还了得,我最依赖的老师竟然没来参加我的交房庆典。他马上命人打开紫禁城东门中间的大门,在百官瞠目结舌之下,让王振大摇大摆走进来。

在这几年,深得皇帝信赖的王振在朝野大肆提拔自己的死忠党徒,极力打压敢于反抗的人。此时的王振,气焰熏天,但为了让所有人屈服于他的淫威,还需要一个更大的招。

他盯上了开国皇帝朱元璋。

早年间,朱元璋为了提防宦官乱政,特意在宫门口立了一个铁碑,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这块碑一立就是五十多年。

现在,王振决心挑战一下。

年,王振让人把碑移走。第二天,百官上朝,发现开国皇帝的手书铁碑不见了。谁干的?

没人问,没人提。这事就这么落定了。王振成为明朝第一个开始专权的大太监。

话说回来,王振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权力,除了朱祁镇信任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是上一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留下的祸根。

早年间的明朝皇帝是不怎么信任太监的。但到了朱瞻基这里,在传统的政治格局之外,又新设立一个司礼监。内阁大臣的行政意见如果皇帝不满意,司礼监就可以代表皇帝出面干涉。

皇帝的本意是为了制衡内阁,让这些牛哄哄的外臣知识分子们不要太骄傲。但这样一来,内阁和宦官就开始了激烈的权力斗争。这种局面贯穿了整个明朝中后期,贻害无穷。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怕王振。有一个硬骨头,就不买他的帐。

留下千古名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即将和王振展开正面交锋。

4

就在王振只手遮天作威作福的时候,远在西方土耳其的穆二,正跟随重新出山的父亲四处征战。

当了预备皇帝没多久就被迫下野的穆二,显然更喜欢在战场上的杀戮。

在塞尔维亚,在匈牙利,在波斯尼亚,到处可以看到穆二的铁蹄。在征战的岁月里,穆二喜欢上了一个女奴。他的母亲是女奴,他深爱的女人也是女奴。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特殊的恋母情结。

老皇帝给他安排了一桩高贵的婚姻,一位土库曼王公的女儿成为了正牌皇后,但穆二却从没有喜欢过她,他只钟情于自己的女奴爱人。这个事情让老皇帝和穆二之间的父子关系愈发紧张。

但再紧张,也是父子。

年,父子二人最后合作打了一次阿尔巴尼亚战争。可惜,奥斯曼人打输了。

第二年,老皇帝中风去世。穆二终于重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一年,他也不过才19岁。

在登基大典的当日,穆二做了一件让人惊掉下巴的事情。这件事影响了奥斯曼帝国之后数百年。

他派人把老皇帝的爱妃刚生下来的小婴儿溺死在浴盆里,然后把自己这位名义上的母后嫁给了一个地方总督。

登基之日,就要把自己的兄弟杀死,以免威胁皇权。更重要的是,穆二把这种行为法律化。

这就是奥斯曼帝国独有的“屠戮兄弟法条”:我的任何一个儿子,由真主选为苏丹,他为了更好的世界秩序而杀死他的兄弟们,都是恰当的。大多数乌里玛(伊斯兰教学者)已经宣告了这个许可。

此后几百年,奥斯曼的苏丹都遵循这个原则,登基之日即杀死所有兄弟。

新苏丹上位,奥斯曼的西方邻居们都没把这个小年轻放在心上。

当时,奥斯曼人已经占有了小亚细亚的大片领土,所谓的东罗马帝国,其实早就只剩君士坦丁堡一个孤零零的城池,周围的土地都被奥斯曼人收入囊中。作为罗马帝国的衣钵继承者,东罗马皇帝只能勉强靠着这份虚荣,让奥斯曼人施舍一点最后的体面。

奥斯曼帝国的前几任皇帝并非没有实力吞并君士坦丁堡。只不过,作为和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对抗的缓冲器,把东罗马帝国留下来,也是有好处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年毛主席没有收复香港,也不过是为了和西方能有一个通气的地方。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奥斯曼人只要不把基督徒这座最后的堡垒攻破,他们也不会主动挑衅,反而乐得和奥斯曼人做生意。

毕竟,谁不爱钱呢,当了皇帝也得赚钱啊。

可惜,他们没看懂穆二。

他要的不只是钱,他还要尊严和光荣。因为毕竟,伊斯兰教的老祖宗,先知穆罕默德曾预言说:他们将征服君士坦丁堡,完成这一伟业的君王和军队将获得荣耀。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dlwz/1869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