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历史沿革 >> 新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难道是奥匈帝国出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作者崔鹏(笔名:慵懒·山月;溯古追风会员名:帝国魔爵),发布于溯古追风世界历史论坛。未经原作者及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溯古追风世界历史网”。
试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
作者:慵懒·山月
年——年,爆发了以英法俄为主体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匈为主体的同盟国集团之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奥匈帝国作为向塞尔维亚宣战借口的“萨拉热窝事件”被诸多研究此战的学者专家定位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而涵盖萨拉热窝的巴尔干则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火药桶。但是我个人认为,“萨拉热窝事件”只是奥匈帝国,乃至整个同盟国的宣战借口,而真正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应该是奥匈帝国否定塞尔维亚提交条件悍然出兵侵略。
一、概述萨拉热窝事件与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
19世界末20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撤出巴尔干的统治势力,一系列民族国家在巴尔干地区兴起,同时民族主义也开始扩散蔓延整个中东欧地区。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强大起来,成为南部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被奥匈帝国吞并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为不安。
年,奥匈帝国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年6月28日)。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奥匈王储斐迪南夫妇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奥匈帝国的这一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爱国者,“黑手会”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
6月28日上午,在检阅完军事演习后,斐迪南偕同妻子,乘敞篷汽车,在总督和市长陪同下,傲然自得地前往萨拉热窝市政厅。街道两旁站满了观看的人群。当车队行驶到闹市中心时,事先埋伏在路旁的波斯尼亚青年查卜林诺维奇冲上前去,向斐迪南乘坐的汽车投掷一枚炸弹,但没有命中,炸弹在车的后面爆炸,只伤了一名随从军官。斐迪南故作镇静,命令车队继续前进,开往市政厅。当斐迪南夫妇参加完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乘车返回,行驶到一个街口的转弯处时,汽车缓慢下来,这时,隐蔽在路旁的塞尔维亚族爱国青年17岁的加弗利尔?普林西波,急步上前,用手枪对准斐迪南夫妇连发两弹。一弹射中斐迪南的颈部,打断了他的颈静脉;一弹打穿了斐迪南妻子的腹部,切断一根动脉。几小时后,斐迪南夫妇都因内出血而死。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之后,奥匈帝国同德国进行紧急磋商。在得到德国全力支持的诺言后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发出相当苛刻而具有相当侮辱语气的最后通牒。而塞尔维亚在俄国的劝说下,尽力避免战争,答应除了干涉塞尔维亚内政的全部条款。但是奥匈帝国未改侵略计划,于7月28日悍然出兵塞尔维亚,引起俄国的强烈不满和坚决敌对。随着俄奥的宣战,德国、法国、英国也相继向敌对的集团宣战,从而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战争浩劫——长达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萨拉热窝事件并非导火线
纵观整个萨拉热窝事件,最大的影响莫非于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身亡。身为帝国皇储,外出巡视则代表整个国家的形象。斐迪南夫妇的被刺,则代表奥匈帝国的国威受辱,国家地位受到挑战。但是,单单因为斐迪南大公而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恐怕奥匈帝国还没这么强的实力和雄心。何况,斐迪南大公在奥匈帝国中的地位并非万众归心,无与伦比。况且塞尔维亚几乎全盘接受奥匈帝国极其苛刻而又极具侮辱性的最后通牒。
民族主义狂潮泛滥的奥匈帝国面对巴尔干地区纷纷成立的民族国家,一方面国内民族风起云涌的要求更多的民族权利,另一方面奥匈帝国舍不得巴尔干地区的“政治真空”,通过一系列的蚕食吞并转移国内人民视线,反而为帝国增添了更多的动乱和不安定。斐迪南大公作为未来的奥匈帝国皇帝,解决奥匈帝国的统治危机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三元制方案”。斐迪南大公主张在奥匈帝国二元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国将斯拉夫人的地位提升到第三元的级别。不但可以平息当时奥匈帝国内部的复杂民族矛盾,稳定斯拉夫人的心理,维持奥匈帝国的统一,保持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地位,而且可以通过斯拉夫人的第三元来平衡已经获得一定统治权力的作为第二元的匈牙利人,反之亦然。在年10月,斐迪南大公的亲信里赫坦斯坦因对俄驻奥武官说:“将要建立的不是二元制而是三元制帝国,而且第三元将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国。这样做将约束匈牙利人。”奥地利商务部秘书里德尔年11月25日向商界作报告时指出,三元制的目的是防止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接近,使它成为对抗塞尔维亚领导权的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中心,为此可以答应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划归克罗地亚。但是斐迪南大公的挽救方案遭到了帝国军国主义份子的强烈抵制,同时也引起了匈牙利统治上层的反对。提升斯拉夫民族为第三元,这种缓和矛盾的措施严重冲击了帝国军国主义思潮,让帝国军国主义份子感到颜面尽失,同时也丢失了更多的统治权力。帝国总参谋部总长孔拉德直接说:“我们需要的不是改革,而是坚定的民族政策。”当时奥匈帝国实行的民族政策则是通过强硬的军事手段镇压民族骚动,使用卑鄙的政治手段破坏民族统一,而非所谓的缓和的具有退让性质的安抚。萨拉热窝事件两周之前,《奥地利周报》上载文:“我们国内状况迫使我们从外部显示我们的力量”,“国内政局等待着从外部到来的有力推动的拯救”同时,匈牙利统治上层同样以巩固帝国统治基础和维护帝国的统一来反驳斐迪南大公的“三元制方案”。他们认为,提高帝国境内斯拉夫人的政治地位,会使他们得寸进尺,从而更靠近独立的目标,增强他们的离心倾向。由此可知,斐迪南大公在国内的地位并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而奥匈地位为斐迪南大公举办的葬礼更能显示出一代皇储的悲哀——深夜安葬,皇帝和一些贵族并未参加。伦敦《泰唔士报》政治观察家亨利?斯蒂德写道:“大公像一只狗一样被埋葬了。”后来任奥匈帝国外交大臣的奥托卡尔?切尔宁写道:“维亚纳宫廷和布达佩斯政界感到满意的人比悲伤的人多;许多官员轻舒一口气,因为他们曾担心,要是弗兰茨?斐迪南活着,将发生对朝臣的切实的清晰。”奥匈帝国驻德大使赛切尼表达了专制统治集团对斐迪南及其改革的态度:“我作为基督徒和匈牙利贵族,对大公和他的夫人的命运表示惋惜。但从政治上我觉得,消除这个皇位继承人是上帝的恩赐。他如果活着的话,会产生内部矛盾和国内战争。”如此的葬礼,如此的评论,可见斐迪南大公在奥匈帝国的统治阶层中的地位和威望。这样的话,单纯的因为萨拉热窝事件而发动对塞尔维亚的战争,拉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将自己卷入无止境的漩涡,对奥匈帝国自身来说也是无利可图的,更是不可能的。毕竟一个连皇储葬礼都不愿按照应有规格的国家,会因皇储被刺身亡而战吗?
萨拉热窝事件惊动天下之后,奥匈帝国并没有立即作出应有的反应,而是一方面揣摩协约国集团的意图,另一方面紧急同德国磋商“战和”之事。直到7月23日,奥匈帝国发出对塞尔维亚的颇具侮辱语气的最后通牒——“取缔塞尔维亚的一切反奥组织;严惩各种反奥宣传活动;开除赞助反奥的学校教师;按奥匈政府提出的名单开出军队中的军官;承办边防警卫部队中协助刺杀斐迪南的组织者、潜越国境的人员;塞尔维亚政府须在政府公报中发布宣言和对军队的文告,表示反对有碍奥匈领土完整的一切宣传与行动,违者无论任何官民或团体,一律重惩;要求由奥匈统帅部的代表来塞尔维亚参加调查刺杀奥匈皇储被刺事件。”同时,奥匈帝国要求塞尔维亚在48小时内答复,倘若最后通牒在限定时间内未被全部接受,奥匈帝国则以断绝同塞尔维亚的外交关系相威胁,即等于以战争相威胁。自诩为塞尔维亚“保护国”的俄国在拿到这份最后通牒的消息时,其外交大臣萨佐诺夫惊呼:“这是欧洲大战。”塞尔维亚即使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不得不屈服于俄国的意志,毕竟奥匈帝国作为中欧大国对塞尔维亚拥有压倒性优势,同时塞尔维亚同俄国均为斯拉夫族人。当时塞尔维亚政府要求俄国给予“同盟性质”的援助,而欲奋力同奥匈帝国一战,以正视迟早要发生的战事。但是俄国却在进行一系列盘算——虽然法国表示支持俄国,但是英国的态度一直在中立方向徘徊;同时,具有封建残余,军国主义的俄国内部面临着诸多社会、阶级矛盾,而且其国力在日俄战争的惨败中尚未得到足够恢复,面对欧洲一触即发的战事,它的内部动员工作仍在进行,不像此时已经做好战争准备的德国。由此,俄国以自己的力量尚不足以同德奥两国对抗为由,劝告塞尔维亚放弃抵抗,在答复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中尽量委曲求全,从而达到同同盟国集团达成妥协的目的。塞尔维亚政府无力单独抵抗奥匈帝国的优势军队,又不愿放弃自身的独立地位,而不得不忍辱负重,于7月25日,最后通牒期限的最后十分钟,将政府的答复交给奥匈帝国公使。除了不同意奥匈帝国警察在塞尔维亚国土上参加调查与萨拉热窝事件有牵连的人之外,塞尔维亚政府答应了全部条款。但是奥匈帝国并未因自己提出的苛刻条件得到满足而满足,悍然于7月28日午夜炮击贝尔格莱德,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认为,关于萨拉热窝事件,应该在7月25日塞尔维亚答应大部分最后通牒中的要求之后完全结束。如果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的话,那么塞尔维亚对最后通牒的答复则是一盆冷水。而奥匈帝国依旧侵略塞尔维亚则应该是这之间的24天中的运筹谋划。
为了一个连葬礼都冷冷清清、毫不重视的皇储而花24天时间同德国紧急磋商,制订一份明显要挑起战争的最后通牒,并在通牒被大部分答应之后仍发动战争,从逻辑推理来看是不合理的,同时在史实证明方面也是不符合历史的。虽然无法割断萨拉热窝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联系,但是作为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应是不称职的,不完全正确的。
三、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才是导火线
年7月26日,奥匈帝国拒绝一切调停向塞尔维亚宣战。作为奥匈帝国的同盟国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暗中推动者,德国分别于8月1日,3日,向俄过和法国宣战。作为协约国实力最强的英国于8月4日向德国宣战,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在这一系列宣战中,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是基本前提,更应该是所谓的“导火线”。
年2月,奥匈帝国成立。而民族问题就已经成为其统治稳定的潜伏危机,甚至哈布斯堡王朝将帝国改组为二元制的奥匈帝国也是为民族主义狂潮所导致。整个奥匈帝国中,日耳曼人占24%、匈牙利人占20%、波兰人占10%、乌克兰人占8%、捷克人、罗马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共占35%。在奥匈帝国占据统治地位的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合起来才只达到整个帝国人口的44%,尚未过半。而处于被压迫地位的波兰、斯拉夫等民族却占据着56%的多数。权力分配的不平衡性、民族多元化的复杂性、封建残余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性使这个帝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觉醒大浪潮中呈现出几分摇摇欲坠的态势。然而,奥匈帝国为了转移国内视线,在由于奥斯曼土耳其的衰微退出而导致“政治真空”的巴尔干地区展开同俄国的较量。其间,其不惜出兵造成“波斯尼亚危机”,通过最后通牒向塞尔维亚要求领土,但是“这无异于接收了一颗随时可能毁坏帝国根基的炸弹。”奥匈帝国的兼并涉足行为引起了巴尔干独立民族国家的反感,纷纷拒绝与它签订和续订经贸条约。这无异于给欲插手涉足巴尔干的德国一个机会,同时也使奥匈帝国岌岌可危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奥匈帝国参谋总长孔拉德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存在着两种激烈冲突的原则,或者维持奥匈帝国作为一个民族混合体,它应以一种统一的整体出现在外部世界,用一个君主统治下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利益;或者是独立的单个国家的成长,它们渴望奥匈帝国国家中自己的种族领土,并由此导致王朝的毁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奥匈帝国总参谋部的机关刊物《军事周报》当时载文:“我们的威望,我们大国的地位,我们的荣誉,都已成为问题。更有甚者,因为从种种迹象看来,事关我国生存。”(页)。不难看出,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巴尔干斯拉夫族人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已把混乱不堪的奥匈帝国拖向奄奄一息的境地。但是为了维持奥匈帝国的苟延残喘,出现了“坚定的民族政策”和“三元改制方案”两种方式,而占据上风的则是强硬的“坚定的民族政策”。奥匈帝国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必须扑灭塞尔维亚等巴尔干独立国家的民族独立火焰,而最佳的灭火方法则是军事干预——战争。而所谓的“萨拉热窝事件”只是充当了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进程中的欺骗大众的堂皇借口。综上,即使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的突发,奥匈帝国一样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寻找借口,出兵塞尔维亚,借战争的方式在转移国内注意力的同时,击溃这个巴尔干民族主义运动策源地。
而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入侵势必让以巴尔干地区斯拉夫人庇护者自居的俄国出兵干涉,即使它尚未动员成功。泛斯拉夫主义是19世纪上半期东欧、东南欧遭受民族压迫的斯拉夫民族,受法国大革命激发的民族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主张和倡导斯拉夫文化和民族的解放、各斯拉夫民族的联合和共同振兴。而泛斯拉夫主义正好迎合了俄国的大俄罗斯主义。俄国政府官员伊格纳季耶夫伯爵说:“奥地利和土耳其境内的斯拉夫人,都应成为我们反对日耳曼人政策的同盟和工具。”年,俄国以解放土耳其压迫下的东正教信徒和斯拉夫民族的名义对奥斯曼土耳其发动战争,得到了巴尔干斯拉夫民族以及大部分居民信奉东正教的罗马尼亚的支持。而此战使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获得独立,保加利亚获得较大的自治地位。但是恩格斯一句话道破了其中的玄机:“泛斯拉夫主义的直接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由俄国统治的从厄尔士山和喀尔巴阡山脉直到黑海、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的斯拉夫国家。”但是俄国并未明目张胆地大肆干涉,而是在暗中支持。一方面是俄国要顾及西欧大国的政治嗅觉,另一方面奥匈帝国也在积极干涉巴尔干事务,而俄国尚未完成应战动员准备。俄国外交大臣伊兹沃尔斯基曾说:“在奥匈帝国还没有崩溃之前,塞尔维亚注定是要忍受委屈的。波黑的归并使奥匈帝国的崩溃日子近了,当果真来到的时候,俄国便要挺身而出解决塞尔维亚的问题。”为了得到黑海海峡,控制巴尔干地区俄国不但支持南斯拉夫国家的正当要求,甚至支持其大民族主义倾向,从而得到斯拉夫族人的支持。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俄对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提供了枪支、医务。而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后,俄国送给塞尔维亚12万支步枪。从俄国政府的官员态度和其实际行动来看,在巴尔干地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塞尔维亚是不会为俄国所放弃的。特别是俄国希望得到通往地中海的出海口和同中欧乃至西欧国家抗衡的实力,更不会在巴尔干地区向奥匈帝国妥协,而使日耳曼人的势力蔓延到斯拉夫人占多数的巴尔干地区——俄国的家门口!面对萨拉热窝事件,俄国以自己尚未做好作战准备而督促塞尔维亚采取克制态度;但是面对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俄国就无法忍受如此妥协,在全国动员尚未成功的情况下,毅然支持塞尔维亚应战。而作为协约集团一员的法国则肯定会支持俄国作战——年普法战争后,法国的实力大减,虽然在将近四十年的恢复中,得到很大的补充,但是依然无法同德国单边作战。随着德国世界政策的退出,法国担心自己单独作战而使自己再次陷入灾难之中。由此它必须保持同俄国的关系,双边作战,以图击败德国——在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三周之后,7月20日,法国总统普恩加来抵达彼得堡,对沙皇进行正式访问,以便使俄国政府相信法国不会改变政策,一旦发生欧洲战争,法国将支持俄国。法国也得到沙皇政府同样的保证。法国同时向俄国保证,如果俄国与德国发生战争,法国定将履行自己的同盟义务。虽然英国一直在向柏林表示中立,但是其暗中则在支持法国和俄国。德国的世界政策严重威胁着英国的世界帝国,德国的崛起打破了英国的传统——欧洲大陆均势政治,一旦俄国或者法国为德国所败,那么英国将在大陆失去同德国抗衡的资本,不亚于当年拿破仑战争那般困境,这诸多利益冲突使英国一边释放和平烟幕,一边积极备战。这样的话,一旦俄国涉足战争,法国和英国绝不会袖手旁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集团就这样走向了战争。
从“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到奥匈帝国最后通牒的发出,中间有24天的间隔。而这24天并非意味着奥匈帝国政治机器运转的残喘,而是预示着更为不祥的阴谋诡计。面对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之事,奥匈帝国并不敢当即出兵塞尔维亚,而是进行军事动员,即使它拥有绝对胜利的把握,但是俄国的实力远远在奥匈帝国之上,它需要进一步得到德国的支持承诺。英法等国则是开动外交宣传机器,希望在其中充当调停人,而平息这件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事情。而俄国则是要求塞尔维亚政府保持克制态度,争取达到同奥匈帝国的最小妥协而换取足够的时间使其充分准备大战。而从大陆政策转向世界政策的德国的态度与众不同——德国外交部的亲信、著名的记者瑙曼对奥匈帝国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国约斯说:“萨拉热窝事件后,不要让这一罪行缺乏报偿而是消灭塞尔维亚,成为王朝的生存问题,”“奥匈帝国作为一个君主国和大国将会死亡,假如不利用眼前的时机的话。”7月30日,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对奥匈帝国总参谋部说:“不要理会英国一再提出的维持和平的前提条件,坚定地迎接欧洲战争——这是挽救奥匈帝国的最后机会。”同时,7月4日,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弗兰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一封信件以探明德国的态度。而威廉二世的回答则是不必踌躇,如果俄奥发生战争,德国将全力履行盟约。由此不难得知,整个德国政府都在以奥匈帝国的生存问题而支持其发兵塞尔维亚。此时的德国已是世界强国,欧洲大国,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均达到一定的顶峰时期。而相对实力最强的英国一直在释放和平烟幕,法国经过普法战争后实力也在恢复中,俄国则是还处于笨拙的备战阶段。此时发动战争,德国相信自己的实力加上奥匈帝国的协助能够摧毁恢复中的法国和未完成动员作战的俄国。但是德奥两国筹划的最后通牒并未引发战争,这也就说明萨拉热窝事件无法完成它导火线的任务,而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把俄国逼上绝路则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迅速地燃烧,引爆欧洲战火。
“萨拉热窝事件”无法完成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任务,早在塞尔维亚接受奥匈帝国提出的大部分最后通牒,它就已经作为一次突发事件而完成它的历史任务。而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则引发的俄国的对抗,其中德国的暗中支持也明朗化,法国和英国也表明自己忠于协约的态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两大集团逐步转入热战火拼。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作为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的堂皇借口,充其量它也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的包装而已,真正的导火线则是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