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大学middot城市22兰州

发布时间:2020/10/31 22:00:06   点击数:

兰州市

兰州,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县,以及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

兰州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城区海拔约米,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六联”的独特位置,区域优势明显。兰州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兰州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秦朝时设榆中县,西汉时设金城县,东汉时设金城郡,五胡十六国的西秦曾建都兰州。西汉名将霍去病两次从兰州渡黄河北击匈奴,将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由李息在今兰州西固区修筑城池,以“金城汤池”之意而名金城。隋朝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兰州因之得名。早在年前,西汉张骞经兰州出使西域,开辟了贯穿亚欧大陆、联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使兰州成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茶马互市”和商埠重镇,在沟通和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班超出使西域、法显和玄奘取经求法、达摩讲学,都在兰州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沿河而建的兰州水车雄浑粗犷、独具特色;中山铁桥是第一座横跨黄河的铁桥,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黄河母亲雕塑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民族母亲形象的代表,是全国最美的城市雕塑之一;百里黄河风情线是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公园和最大的城市带状公园,被誉为“兰州外滩”。两山对峙、大河中流,多样化的自然景观,造就了得山独厚、得水独秀的独特城市魅力。

兰州处于大西北的“十字路口”,接南通北、承东启西,是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有西北地区最为密集的铁路网,是新亚欧大陆桥和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开放的战略通道。

兰州是全国最早接受近代工业文明的城市之一。清朝末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督甘兴办“洋务”,先后创办兰州制造局和甘肃机器织呢局。新中国成立后,兰州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在“一五”“二五”“三线建设”期间,布局建设了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中国石油工业部兰州炼油厂、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创造了共和国工业领域许多“中国第一”和“中国之最”,成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生物制药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深入实施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千亿级产业和有色冶金、建材、烟草、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食品及轻工七大百亿级产业,致力重振“兰州制造”,大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全市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1、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现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校园面积.32亩。

学校创建于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入选“工程”“工程”建设高校,年和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守在西部、奋斗为国家,走出了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创造了化学“一门八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科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

学校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具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之一。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农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总论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坚持“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构建引进、培养、稳定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人,在站博士后人,教授等正高职人,副教授等副高职人,临床医学教授人,副教授人。研究生导师1,人。两院院士18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5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7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6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人。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是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9所高校之一。现个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7万余名校友以浓郁的家国情怀、独特的坚守奋斗,赢得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的美誉。

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化地域和经济的比较劣势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西北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评价、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围绕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均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的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医院、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医院,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疗机构,在区域医疗和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医院是医院。

2、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前身是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年,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基本建成了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进入国内同类高校高水平大学行列。学校现有兰工坪校区、彭家坪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亩,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形成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年),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稳定增长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逐步形成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格局。

学校设有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分院。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学校现有教职工人,专任教师人,其中教授人、副教授人、博士生导师人、硕士生导师人、博士学位人。有双聘院士4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年学校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柔性引进“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人,聘请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

学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是甘肃省第一所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所设置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有20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三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6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10个专业获批国家级“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获批省级“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2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

学校大力推进学研产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先进加工、高端装备及数控加工设备、新能源技术及装备、石油化工流程装备、工业控制及信息技术、土木工程及防灾减灾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特色。现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基地5个、教育部科研基地6个。

学校积极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与20多个省内外城市、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有色金属先进加工技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与华为公司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甘肃省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依托我校成立并挂牌运行,“西北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攻克兰州地铁施工世界性难题。

学校不断拓展合作交流空间,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获批建设。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与国外4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台湾中正大学、昆山科技大学、静宜大学等签署了校际合作交流协议,与东南大学签署了第二轮(—年)对口支援协议。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顺利通过首批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3、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坐落在甘肃省省会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兰州,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教育部“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可追溯到年成立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和年成立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年,铁道部决定在兰州创办我国第三所铁路本科高校——兰州铁道学院,铁道运输、铁道电机、铁道建筑、铁道桥梁与隧道、铁道机械5个系7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由北京铁道学院(即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现北京交通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即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成建制迁入兰州。60年代,又抽调了一批留苏科学技术副博士和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老一辈教育家们带领五湖四海的学子一起,在西北艰苦的环境下初心不改、孜孜以求,以他们建校、爱校、荣校的智慧和情感开启了兰州交大的第一个甲子岁月。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年,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经过62年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以交通为核心的特色办学之路,发展成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突出、享誉国内、在西北地区轨道交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等院校。

学校现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亩,校舍建筑面积88.74万平方米。有19个学院,1个教学部,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多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毕业生中,45%签约轨道交通相关企事业单位;毕业生签约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人数占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总招聘人数的近1/4,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学生就业人数最多的高校。

学校始终秉承交通大学“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办学传统,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推进一流本科专业提升工程,学校研究生培养规模稳中有升,形成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格局,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积极开展“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结构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器人”“外研社杯”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62年来,学校为国家交通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培养了以中科院院士赖远明、万科集团原董事会主席王石等为代表的20余万名优秀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业务精、能力强、能吃苦、留得住、用得上,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学校现有教职工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教授人、副教授人,有博士生导师91人、硕士生导师2人。有双聘院士2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3人,国家百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宝钢教育奖获得者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人。

现有本科招生专业67个。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运输、物流管理),6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和住建部专业评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5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学科特色鲜明、门类齐全,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现有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年5个学科(群)入选甘肃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其中包括2个优势学科、3个A类特色学科;年6个学科入选甘肃省“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项目,其中Ⅱ类学科1个、Ⅲ类学科3个、Ⅳ类学科2个。现有24个省级重点学科,占学校目前学科总数的92.3%。“工程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学校始终坚持产学研合作,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在土木结构、环境保护、信息工程、自动控制、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装备制造、绿色能源、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形成了核心技术和优势产业,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水平。参与了青藏、兰新、兰渝等多个铁路重大项目的研究与建设工作,是全国承担青藏铁路科研项目最早最多的高校,解决了青藏铁路冻土世界性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现有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地理国情检测技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6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天津大学签署对口支援协议,在博士生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西班牙、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自年起,开展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2+2双学位合作联合办学项目。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通过首批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现有57个国家和地区的余名国际学生。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强国”战略和“高铁走出去”战略,为“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单位,与孟加拉国、俄罗斯、马其顿、泰国等“一带一路”国家和高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为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多名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国际人才。

4、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是农业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中西部百所高校之一、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前身是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现设有24个学院(教学部),64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8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以及各类研究中心(基地)40个。

学校有教职工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有高级职称人员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入选“万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3人、领军人才25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16人,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8人、飞天学者23人。

目前,全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多项,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秘鲁、加纳、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6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国际原子能、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等国际机构开展多项合作研究,设有校派访问学者项目、学生赴美双学位项目、留学甘农校长奖学金等项目,学校国际交流日趋活跃,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5、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

学校前身是年创立的甘肃中医学院;年,学校在甘南州卫生学校藏医学专业基础上创办藏医系,逐渐发展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藏医学院;年,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年,和平校区一期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逐渐完成教学及行政整体迁入。经过四十载薪火相传和砥砺奋进,学校已实现“办学层次提升”和“办学空间拓展”两大目标。

学校现有和平校区、五里铺校区、定西校区及甘南校区四个校区,形成“一校四区”办学格局,四个校区的功能布局分别为:本科专业人才教育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成人继续教育基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民族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校本部所在的和平校区占地面积亩,坐落于兰州市和平开发区,居于甘肃省会东大门,东襟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西拥金城锁钥皋兰山,南倚钟灵毓秀官滩沟,北接丝路通衢连霍高速,遥对滔滔黄河,毗邻座座学府,人文气脉生生不息,医药教育别具特色。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校,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实现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及适应中医药国际化的外向型人才。

学校本部设有20个教学机构,4个直属机构,3个科研机构。有4医院,8医院,家实践教学基地(含10医院)。有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学校本部现有教职工人,其中专任教师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双聘院士3人,岐黄学者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人,1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8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8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

学校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类高校。现有7个学科门类,其中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有19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31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教学团队。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权。有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6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

学校是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医院拥有院内制剂个,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本着“文化先行、医药互促、强化认同、实体合作”的思路,坚持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向西交流发展,已与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共建了8所“岐黄中医学院”和4个中医中心,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乌克兰、匈牙利、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中医药研修班、中医实践和中医理论研修班,开展中医药培训、文化推广和义诊,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了大批中医药工作者。每年选派教师赴外参加学术交流及研修培训,接待多批国(境)外高校和卫生机构来访团组,不定期邀请国际专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加强学术交流。已招收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8个国家的名留学生在校学习。设立“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资助在甘接受本科、研究生层次教育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及在甘肃就读的品学兼优的长期外国进修生。“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持续提升。

6、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1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研究中心20个,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省创新群体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9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级联合实验室3个。学校现设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孔子学院。

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亩,新校区占地面积.8亩、生态实训基地.5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0.7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万元,各类文献资源.3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25万余人。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人,正高级职称人员人,副高级职称人员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教授(研究员)人,副教授(副研究员)人。博士导师人(含校外兼职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1人(含校外兼职导师人)。现有双聘院士5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职人员1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5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人选34人,省级教学名师27人。学校聘请了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其中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2人。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1个教育博士专业博士授权类别,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化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80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广播电视编导等13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法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学、美术学等5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10个学科门类。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近年来,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

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学校已与苏丹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大学分别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成立于年6月,是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由西北师范大学和敦煌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实施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校属学院。学院位于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甘肃省敦煌市,为敦煌唯一高等院校。敦煌学院依托百年老校西北师范大学的优质学科资源和深厚丰富的敦煌文化资源,着眼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特色化、国际化、精品化和高端化为目标,紧密结合敦煌文化开展高等教育教学和研究实践。学院以“西进精神”为引领,坚守大漠,弘扬大漠情怀,探索敦煌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建设敦煌文化传承、研究、保护及艺术创作的高层次开放平台,致力于培养具有传统学养、艺术心性、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的敦煌文化传承者、传播者和创新创造人才。敦煌学院现有敦煌美术系(中国画、油画、动画方向)、舞蹈艺术系(舞蹈表演方向)、旅游与公共文化系(旅游管理方向)等,并招收敦煌学、敦煌美术硕士研究生。学院为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设有西北师范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及敦煌学研究中心、敦煌美术研究生教学中心,建立了敦煌彩塑传习所、敦煌当代美术馆、敦煌壁画临摹室、敦煌艺术创作中心等教学实践机构与十余个敦煌艺术工作坊。有驻校教师、兼职教师、客座教授60余人,年在校本科生名,硕士研究生4名。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招生计划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统招计划,同时接受相关专业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西北师范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学校充分发挥区位办学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智库服务、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教育资源输出、文化资源开放为主要内容,不断促进开放办学,拓展社会服务空间,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7、兰州城市学院

兰州城市学院是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始建于年6月的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于年5月创办的培黎石油学校。7年8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甘肃省幼儿师范学校整体并入学校。

学校现有校本部、培黎校区、东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5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4.9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2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5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人,其中教授人、副教授人、博士人、硕士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5人、甘肃省飞天学者1人、甘肃省“”“”人才工程5人、甘肃省优秀专家3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11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5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创新创业教学名师3人。

学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和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甘肃文化翻译中心、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等23个研究院(所)。有各类本科专业60个,涵盖9个学科门类,形成了服务城市类、教师教育类、工程技术类三大专业集群。拥有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项目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高校省级新型智库1个。

学校秉承路易·艾黎先生倡导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校训,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校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风和“乐学善思、学以致用”的学风。培养的毕业生以勤奋踏实、积极上进的作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基本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可。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际校所合作和国(境)外交流,先后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个;与塞浦路斯欧洲大学、美国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俄罗斯奔萨国立大学、法国欧亚高等管理学院、新西兰ARA坎特伯雷理工学院等1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国际教育合作关系,与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数十家国内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合作关系;与省内7所高校建立了教师教育联盟,与全国12所石油高校建立了行业战略联盟。年被教育部列为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学校。

学校以建设城市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坚持城市类、应用型、地方性办学定位,确立做大“城市”、做优“教育”、做强“工科”的办学思路,服务城市发展,对接地方经济,努力把学校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城市规划建设咨询智库、工程技术研发应用中心、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平台。

-----------------------------------

8、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成立于年,年经国家教育部确认为首批独立学院,是以全新机制和模式办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学院坐落于兰州市安宁区,与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政法大学隔街相望。校园环境整洁,交通便利。

学院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现设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传媒系、法律系、数学系、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教育管理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及公共课程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等12个系(部),10个职能处室和2个教辅单位。开设有32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专职专任教师名、专任教师余名,外籍教师4名。同时,与西北师范大学的资源共享、师资共有的渊源关系,进一步保证了学院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择优执教的教师资源。

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有各类教室余间,可同时容纳万余名学生学习使用。学院有微机室和各类实验室余间,能够满足学生实验、实训需要。学院图书馆藏书71万余册,馆内布局科学合理,阅读环境优雅舒适。学院建有校园宽带网络、外语教学广播系统、大学生活动中心、体操训练室、美术展览室等设施,各类运动场地面积约平方米,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学院紧密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充分共享其优质教育资源,共同使用高水平现代化图书馆、博物馆、阅览室、实验室等教育教学设施和宽带网络、通讯网络等。

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跃广泛。“体育之春”、“夏季创新创业活动”、“艺术之秋”、“冬季读书学术活动”等一系列文化艺术、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朝着人格有魅力、专业有实力、学习有活力、发展有动力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学院活动“精品化、届次化”,系(部)活动“特色化、深入化”,社团活动“经常化、小型化”的全程育人、广泛参与、品味独特的大学生工作理念;“原上草”文学社、演讲辩论协会、大学生艺术团等社团活动丰富广泛。

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甘肃省金城大专辩论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甘肃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手工会计分岗位技能大赛、大学生ERP应用能力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多次取得骄人成绩,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精神文明单位”等多项奖励。

9、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年由兰州交通大学申办成立,年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院秉承兰州交通大学“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办学传统,遵循“博衍明德,文倡格物”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产教融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与众多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被几十家企业确立为人才培养基地,并在校外建有80多家实习实训基地。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电信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交通运输系、经济管理系、信息管理系、外国语系、艺术设计系等九个系,基础课部、体育部、思政教学部三个教学部,现有38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六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专业群。

学院基础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先进,校园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83余万册,电子图书56余万册,教职工人。学院依托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优质资源,突出铁路行业特色,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学院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学院建有完善的“奖、助、贷、勤、减、补”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与体系,助力有志学子,圆梦大学。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毕业生主要面向各大铁路局、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各大工程局、水利水电局、新疆兵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就业。现阶段,国家提出奋勇担当“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学院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毕业生就业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10、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成立于年,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和甘肃省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已成长为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协调发展、教学质量优秀、办学特色鲜明、社会美誉度高的区域知名应用型大学。

学校开设40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以工学为主,具有一定行业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构建了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机械类、电气类、信息类、材料化工类、特色文管类学科专业群和特色专业方向,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学校现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等11个二级教学单位。学校基本形成以工学为主,管理学、文学和理学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构建了具有一定产业面向优势的机械类、电气类以及信息类、土木类、材料类、化工类、能源动力类、食品健康类和文管类学科专业群,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金属材料工程4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名,其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超过45%,具有硕士、博士学历以上教师人员超过43%,与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共享部分实践教学资源,学院现有甘肃省园丁奖和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学校聘任资深的专家、教授担任各学科带头人或专业负责人,同时还聘请了“长江学者”“全国教学名师”“优秀企业导师”等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学校着眼于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根据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开发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的广度和维度,探索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思路,在专业培养的基础上,打破专业限制,实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已形成“求是班”“砺志书院”“机器人学院”“国际留职班(日本)”“中德卓越工程师学院”“汽车制造工程师(雏雁计划)”“纬创卓越工程师班”“杰普软件定向班”等以高质量就业为特色的优秀人才培养项目。学校与国家电网、中建集团、中铁集团、浙江吉利集团在内的世界强企业在内的近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与就业基地,形成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学校在桁架机器人、电子信息、汽车工程等产业有一定影响力,一大批毕业生成长为单位管理骨干和技术精英。

学校办学环境宜人,基础设施一流。校园占地面积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近24万多平方米,校园位于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园区内高校云集,文化氛围浓郁,是修身治学的理想园地。校园着力打造“百年校园、人文校园、秀美校园、生态校园、智慧校园”,建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校企协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37个专业实验室。学校各类基础设施齐全,生活服务设施完善,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和服务。

学校面向生产和应用层次建有高标准的完善的学生校内外实践平台和体系。学校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万元,建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电气控制与自动化实验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物联网工程),和37个专业实验室,同时,学校拥有甘肃省第八十九职业技能鉴定所、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CAXC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认证考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全国机械设计工程师培训与考试基地、中国电子学会电子设计工程师考试中心等政府、行业培训考试机构。

学校与“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服务保障中心”签订了“产业研创中心”共建共享协议,该中心位于职教园区中心腹地,与学校主校区仅相距2公里,拥有各种大型实习、实验、实训、实战仪器设备台件,包含42个实训室,面向相关专业的产业生产、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智能物流、能源与化工等行业进行综合型专业实践和训练,能开设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等产教融合项目,是甘肃省按照“面向园区、服务全省、创新模式、引领西部”的理念建设的综合实训中心。每年能完成全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与校内工程实践中心融合互补,共同为全校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教学训练服务,形成了学校“理论与实践并重,素质与技术融通”的实践教学特色。

年5月,《甘肃省“十三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依托学校设置“甘肃信息科技学院”。学校积极落实《规划》精神,启动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校区暨甘肃信息科技学院(筹)建设项目。学校将以《甘肃省“十三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为契机,以建设“甘肃信息科技学院”为目标,早日实现学校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再上新台阶,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一流、行业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努力奋斗。

*以上图片、文字、视频转载自兰州市人民政府、各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syg/1877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