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历史沿革 >> 韩国抄袭中国榫卯技术申遗民族主义如何改变
有网友近日发现,韩国曾经以“大木匠”(Daemokjang)之名为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申遗,其中没有提及中国的榫卯,但使用的技术与榫卯极为相似。据此,一些网民怒骂“中国的传统文化再次被韩国剽窃”。
在《深圳商报》的相关报道中,北京建筑大学历史建筑保护系讲师齐莹并不认为“大木匠”抄袭了中国木构技艺。齐莹表示,唐朝时东亚文化交流让韩国、日本的官式木构建筑对中国技艺有所借鉴,但他们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也演变出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是值得尊重的。这样的解释或许可以暂时平息争论,不过榫卯技术只是中韩之间矛盾的一个缩影。此前,两国之间有着关于端午节、中国结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相关的争夺战。
榫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谁的文明成就剽窃了谁,这类讨论其实深受“民族国家”框架的束缚。现在的中国和韩国看起来是严格区隔的两个民族国家,但就在一百多年前,在传统的东亚文明中,两者并没有泾渭分明的边界。19世纪之前,中国和民族国家标准有很大的出入,其自我认知更接近于世界中心、中央之国和“天下”。《分身:新日本论》作者李永晶看到,传统中华王朝是东亚世界秩序和安全的提供者,是一种普遍文明的中心。中央之国不需要名字,中国就是传统东亚世界体系,朝鲜也是这个世界体系和传统文明中的一员。近代以来,这一秩序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中国经过甲午中日战争,失去了它的最后一个朝贡国朝鲜,天下中心地位不再。抗日战争更是构成了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
在中国的自我意识从世界政治层面跌落回地方层面,从一个“世界国家”(aworldcountry)变成“世界一国”(onecountryintheworld)。在同一时间,朝鲜民族也在历经外国统治、外来势力干涉的历史中生存了下来,在历史悲情的渲染下,民族主义不断建构和发展起来,成为了社会认同的粘合剂。二战后,韩国经美国扶植走上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道路,成为经济强国,加之受冷战意识形态影响,认为自己拥有社会制度上的优势,相对而言中国更为贫穷落后。在这种情况下,韩国需要塑造和自己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历史。为了摆脱一直以来深受的来自中国的影响,提升文化独立性,彰显文化优越性,自然也会在历史问题上进行选择性的叙述。
由此可见,在传统中华帝国主导的东亚世界秩序中,中国以“提高野蛮国家的文明程度”为己任,朝鲜也没有排斥围绕礼制建立的“天下”秩序,扮演着朝贡国的角色,并不存在谁剽窃了谁的文明一说。但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波澜之中,我们对历史的运用就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样貌。不仅仅中国和韩国之间发生着关于传统文化归属权的争夺战,实际上,在世界各个地方,民族主义都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叙述。在《历史的运用与滥用》作者、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MargaretMacMillan)看来,“民族主义思潮几乎已经和法西斯主义一样具有强大的力量。”麦克米伦认为,民族主义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得非常晚,但是它却能带来强大的激情和仇恨,在其驱使之下,人们会为自己编织高贵而遥远的起源,并且选择性地讲述历史;历史也可以创造集体记忆,帮助民族共同体建立自己的国家。或许,读过此书之后,我们将对中韩两国网络骂战中的民族主义情绪有更多的反思。
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来源:麦克米伦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syg/20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