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谈谈罗马人的故事上

发布时间:2020/11/25 14:09:58   点击数:
白蚀 http://pf.39.net/bdfyy/bdfyw/140224/4342802.html

朋友,您知道什么是“皮洛士的胜利”?什么是“卢库鲁斯的宴席”么?汉尼拔与阿提拉为何是西方人的噩梦,丘吉尔为何说英国的历史是从凯撒渡海开始?可以说,如果不读懂罗马史,就很难理解许多西方的文化起源。

我对《罗马人的故事》产生兴趣,主要源自于:

1,长期以来对罗马历史的好奇,之前看过《埃及艳后》、《角斗士》等精彩影片,但却对其历史背景相关甚少;

2,对女性书写的历史感兴趣---长久以来,历史似乎一直是男性的专利,而盐野七生,这位日本女性,旅居罗马,用了15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15册的巨著。那么,与传统男性观点相比,从女性角度出发书写的历史又到底有独特之处呢?

从年夏末到年春初,我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才慢慢将这15本书读完,不得不承认,《罗马人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这部书绝对值得您细细品读。

历史篇

如果您爱好严肃的历史,那么《罗马人的故事》一定会令您满意。作者耗尽数十年精力,投入到罗马历史的研究与整理,引用了大量的一手文献、图片、实物解读,忠实的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罗马。从山脚下的一群羊倌们建国,到与迦太基的世纪争霸,再到把整个地中海收入版图,罗马曾经是如此辉煌荣耀!如下图所示,如果您曾经到欧洲当过背包客,那就更容易理解罗马帝国究竟有多大:

注:罗马帝国版图曾包括:

欧洲: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安道尔、马耳他、塞浦路斯、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和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瑞士、比利时、法国、摩纳哥、卢森堡全境,奥地利、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大部,匈牙利、德国、罗马尼亚、英国、荷兰部分;

亚洲: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全境,土耳其大部,约旦部分;

非洲:突尼斯全境,埃及、利比亚、摩洛哥部分;

西起葡萄牙、东至亚美尼亚,北起英格兰,南至撒哈拉沙漠。在帝国的巅峰期,罗马人自豪的称地中海为“我们的海”,而罗马统治下的欧洲更是盛极一时。某种程度上,其后的中世纪相对于罗马帝国是一种文明的倒退,而文艺复兴,更多的是还原了罗马人的传统精神,罗马人从法律、政治、建筑、艺术等方面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罗马人开拓疆土并不是简单的征服:如果没有受到入侵与威胁,罗马人很少主动发起战争;但受到挑战与侵略时,罗马人却一定有仇必报、虽远必诛。每攻克一地,堪称建筑天才的罗马士兵就把罗马式的大道修到那里,随之而来的有兵站的建立,水道的铺设,法律的普及,浴场与角斗场的建设。

罗马人会把被征服者的神灵请入万神殿,成为自己的神灵。罗马人乐于接纳与同化被征服者,而不是掠夺与奴役,这与孔子的“修文德以安远人”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曾举例说明罗马与后世其他帝国的不同:在罗马时代,无论是高卢(欧洲)人,还是北非人,都会说自己是罗马人,并为成为罗马市民而骄傲;而在大英帝国时代,印度人却不会认为自己是英国人。即便是骄傲的英国人,也毫不掩饰对罗马人的尊崇,丘吉尔曾说,大英帝国的历史,开始于凯撒渡多佛尔海峡。某种程度上,罗马人,以及后世的拿破仑,更多的被认为是文明的传播者,其后才是征服者。

军事篇

古罗马的军阵以及军人造型,早已经随着好莱坞电影而深入人心。在现实中,屋大维实行军事改革后,一个罗马军团大约为人(罗马公民),同时配备-人的辅助部队(一般由行省兵担任)。罗马军队纪律严明,每天的行军里程,安营扎寨,甚至打扫和灭火,都有着详细的规定。饮食方面,罗马人不是喜欢食肉的民族,这与与日耳曼族和其后的蛮族不同。甚至有记载说,因为持续的战斗,小麦补给中断,罗马士兵不得不以肉果腹。罗马人的主食是小麦粉做的面包或者粥,他们喜欢吃蔬菜和水果,也喜欢奶制品和鱼。罗马士兵在行军途中的餐饮是加牛羊奶做成的粥,面包,一片奶酪、洋葱和一杯葡萄酒,他们就是靠这些东西征服世界的。与吃肉的蛮族相比,罗马士兵在体格上处于劣势。但是,罗马人对此不屑一顾,也许他们认为战斗的胜负不是靠体力决定的。现代的欧美人喜欢吃肉,是因为他们的祖先不是高卢人就是日耳曼人。

《罗马人的故事》中,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许多历史著名战役的刻画。从汉尼拔时代的扎马会战与坎尼会战,再到凯撒时代的阿莱夏攻防战,与庞培的内战,一定会让军事迷们大呼过瘾。许多战役都配备了细致的图片,通俗易懂。在罗马人的观念中,战争是罪恶,是不得已的手段。所以,如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少的牺牲获得胜利,就是罗马军队追求的目标,战略战术在罗马军队的经典战役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应用。

罗马军队的战术,起源于亚历山大大帝。这位来自马其顿的年轻国王,23岁时率领3.6万希腊联军横扫坐拥15万军队的波斯国王大流士。活用骑兵战术与阵型布局,亚历山大取得了傲人的战绩:希腊联军牺牲名士兵,而波斯军队死伤5万人。

注:亚历山大大帝击溃波斯大流士:亚历山大一改传统全军推进的简单PK模式,而率领右翼的精锐骑兵从波斯左翼杀入,直捣敌军中央大本营,随后又从敌方右翼后方杀出,气贯长虹,最终导致15万波斯大军崩溃。利用骑兵机动性,分类兵种,灵活布置军阵,亚历山大开创了西方军事战术的先河,年纪轻轻便已成就伟业。

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学习和继承了亚历山大大帝的战术思想,甚至为此学习了希腊语。汉尼拔的一生非常传奇,小时候,父亲让他在神殿立誓,终生与罗马为敌。他少年得志,20多岁便成为总督,随后,他不动声色的率军长途奔袭,翻越阿尔卑斯山,以2.6万兵力来攻打拥有75万兵力的意大利。这看似疯狂的行为伴随着军事天赋,却让他横扫意大利半岛,在几次战役中消灭了数十万意大利军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坎尼会战。

注:坎尼会战-布阵阶段

罗马方面,占优势的是中军步兵,尤其是重装步兵闻名天下;

迦太基方面,占优势的是左右两翼的骑兵,尤其是右翼的非洲努米底亚雇佣骑兵;所以,汉尼拔为了保护中军,诱敌深入,采用了极有创意的弧形步兵布阵,让前军的高卢雇佣军充当炮灰,拖延时间。

注:坎尼会战-中局阶段

罗马方面,中军势如破足,很容易就击溃了高卢雇佣军,并向汉尼伯的重装步兵团发起总冲锋;

迦太基方面,高卢步兵有意向两侧分散,边战边撤,诱敌深入,并无形间形成了包抄;而精锐骑兵在左翼和右翼已经分别将罗马骑兵赶到海边斩尽杀绝;

注:坎尼会战-最后阶段

罗马方面,当高卢步兵散去后,等待他们的是养精蓄锐已久的汉尼伯步兵精锐,罗马步兵经过之前的缠斗,已显疲态。

迦太基方面,之前向左右撤退的高卢步兵重新杀回,从左右翼反击罗马军;汉尼拔率领精锐重步兵向前方推进;更致命的是,得胜后的迦太基骑兵团突袭罗马军薄弱的后翼,完成了对罗马军队的全面包围。

最终,罗马军崩溃,汉尼拔只牺牲了名士兵,而罗马军队战死6万,被俘人。

以上几幅战役图片便是摘于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第二本---汉尼拔战记。作者用生动的文字,辅以清晰的图片,完美实现了对战役的刻画。后来,汉尼拔同样被一位来自意大利的美少年—西庇阿所击败,并最终服毒自尽。而西庇阿所采用的,正是汉尼拔的骑步兵结合战术,可以说,是学生最后击败了老师。类似的战争与人物描写在《罗马人的故事》中还有许多,比如凯撒与庞培的两雄相争,比如哲学家皇帝---马克奥勒留的悲情一生,一定不会让喜欢军事与英雄传记的朋友失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rkmz/1902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