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大国解体奥地利篇下

发布时间:2020/11/25 14:09:58   点击数:
白癜风的治疗原则 http://m.39.net/pf/a_4575560.html
“碰到国家危难,你们一个个跑得比梅特涅还快。”照例-几句废话这些天一直在刷《走向共和》,我也不记得这是第几遍了,不过这“海外版”倒是第一次看,于是就连着几天看完了。一天十几集地看,现在我倒是略微体会了女同志们看剧的热情,找一点有意思的事做,还是蛮不错的。看完剧,该干的活还是要干。《走进共和》里巩金瓯用得太多太早,不太合适。等哪天可以把旧国歌都找来,给大家做个专题玩。上回推送之后,L君补充道,不仅匈牙利人比其他人更平等,而且克罗地亚人、捷克人、波兰人、斯洛文尼亚人比鲁塞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和罗马尼亚人也要更平等。事情确实是这样的。奥匈帝国的正式名称是“帝国议会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奥匈帝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而它们还有“俗称”,即“内莱塔尼亚”和“外莱塔尼亚”。莱塔河是一条很短的河流,大致从奥地利下奥地利州的兰岑基兴起,至匈牙利的莫雄马扎尔古堡附近汇入了多瑙河的一条分流。奥地利曾经征服过莱塔河以东的布尔根兰,后来又归还了匈牙利。在莱塔河以西的维也纳是“内莱塔尼亚”,即“帝国议会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的首都;莱塔河以东的布达佩斯是“外莱塔尼亚”,即“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的首都。不过这莱塔河,用谷歌地图搜,用的大概是匈牙利语的音译“劳伊陶河”。(匈牙利语那该死的a啊……16、17为匈牙利王国和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外莱塔尼亚”还包括阜姆自由市(今克罗地亚里耶卡)18为年并入的波斯尼亚帝国直辖区,由双方共同治理其余为“内莱塔尼亚”那么,“更平等”是怎么回事呢?首先,奥地利的国教是天主教,天主教在内莱塔尼亚所占人口比例达90%以上,在全国则有77%左右。在外莱塔尼亚,虽然天主教人口也居主流,但匈牙利人仍有大部分信仰新教,东、南侧的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则是以希腊正教为主。在传统宗教势力非常强大的奥地利,不信国教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奥匈帝国宗教分布情况蓝色为天主教粉色为新教黄色为正教绿色为伊斯兰教另外,内外莱塔尼亚的人口素质也有较大的差异。奥地利、捷克等地的识字率明显要高于匈牙利人聚居区域,而这三个地区的识字率又明显高于国家其他地区。人口素质和宗教引发的问题直接体现在了帝国的各级政府里。奥匈帝国的识字率情况奥匈帝国是一个二元帝国,有三个政府:奥地利政府、匈牙利政府和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是一个奥匈双方组成的共同部长会议,其中有皇帝的外交军事财政三个大臣、奥匈两个政府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部长会议主席由外交大臣担任。一般来说,这种外长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府形式在世界上并不多见(美国:“你说啥?”),可能是因为外交对于奥匈帝国的生存异常重要,在奥地利历史上外交也比军事和财政表现得更出色,比如结婚什么的。宗教和人口素质造成了三个政府首脑的人选长期被某些民族把持。匈牙利首相自不必说,都是匈牙利人;奥地利首相则出现过几个波兰人,外长也有过几个波兰人,其余都是奥地利人,连人口众多的捷克人都很少有机会居身高位。奥匈帝国毕竟是欧陆强国,比起连大清都评之为“古强国也”的西班牙,还是有些志气的。虽然奥匈的药丸之气从立国之日开始就已经一目了然,但大国毕竟是大国,还是需要一些势力范围的。然而,奥匈帝国连一块正经的殖民地都没有,想要在19世纪末扩展海外势力几乎等于天方夜谭。再加上奥地利在帝国时代就已经被驱逐出了中欧,西北有普鲁士独自建立起了德意志帝国,东北有俄罗斯帝国虎视眈眈,西南意大利王国达成一统,奥匈帝国就只剩东南方向土耳其疲软之后的巴尔干地区可以有所作为。年的奥匈帝国周边然而,上回我们已经说到,帝国境内起支配作用的两个民族都不是绝对多数。奥地利一边的情况还不是非常严峻,少数民族一直试图提高自己的发言权;而在匈牙利一边,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则都有脱离帝国,和新生的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合并的诉求。奥匈帝国势力向东南扩张必然会牵涉更多国内本已存在的民族问题。东南方向的地区多为塞尔维亚、波斯尼亚等斯拉夫人和罗马尼亚人居住,再向南则是土耳其遗留下来的穆斯林聚居区。这些地方聚居的民族在奥匈帝国境内都有分布,而且识字率比奥匈帝国境内的同胞只低不高。将他们吸纳进入帝国,只会加剧民族间的不平等,激化旧有的民族问题。另外,匈牙利人也唯恐帝国扩大会影响自己的利益。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的具体体现之一。虽然有据说完全掌握了帝国子民各种语言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作为帝国统一的象征和纽带,但少数民族仍然希望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生产生活和教学。奥匈政府一直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德语教育等德意志化措施,然而遭到了少数民族的各种抵制。另一面,主体民族的民族主义也和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一样可怕。年,奥地利首相卡西米尔·菲利克斯·巴德尼伯爵曾下令在波西米亚同时使用捷克语和德语作为工作语言,虽然命令不出波西米亚,但仍遭到了帝国全境德意志人的反对。然而,这位可怜的首相其实是个波兰人。我一个波兰人因为撑捷克语被解职,我容易吗?虽然外交大臣有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地位,但一定如坐针毡。奥匈帝国在被迫退出中欧之后,不得不向土耳其虚弱控制之下的巴尔干地区伸手来弥补西边的损失。然而,俄罗斯帝国一直视自己为斯拉夫人的守护者,把巴尔干地区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其野心是想要将斯拉夫人都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然而嘛,奥地利和俄罗斯一直是欧洲的两大封建堡垒,在历史上也有比较深厚的友好关系。奥匈帝国向巴尔干伸手,必然导致二者反目成仇。和俄罗斯闹僵,奥匈帝国就不可避免地要和德意志帝国妥协、亲善,共同对抗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俄皇。虽说德国刚刚揍过自己,但毕竟同文同种,难不成要到东方去找大清么?年的柏林会议上,奥匈帝国获得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行政统治权,而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则被严重削弱,这令俄国难以接受。年,土耳其局势不稳,奥匈帝国正式吞并了波黑地区。这令塞尔维亚感到十分屈辱,毕竟作为一个地区强国,它也是有统治所有南斯拉夫人的野心的。奥匈帝国的这一举措在塞尔维亚境内点燃了强烈的反奥情绪。俄罗斯也很不满,毕竟在之前俄奥两国有商议,奥匈帝国要帮助俄罗斯修改柏林条约,但最终奥匈单方面采取了行动,废弃了和俄国的协议。这么一来,俄罗斯和塞尔维亚算是站在了一条船上。塞尔维亚唯有接受波黑被吞并,无力西进的塞尔维亚选择了南下。年,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组成联盟进攻土耳其,最终使土耳其放弃了除伊斯坦布尔附近的所有巴尔干领土。然而,奥匈帝国不愿意看见塞尔维亚坐大,于是在战后会议上鼓吹在亚得里亚海海岸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即阿尔巴尼亚,奥塞矛盾进一步加深。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也因为马其顿的归属产生矛盾。保加利亚认为自己出力多,理应多得土地,塞尔维亚也难以接受保加利亚吞并整个马其顿的要求。年,在奥匈帝国的支持下,保加利亚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宣战,结果却遭到围攻。最终马其顿地区三分,土耳其也夺回了东色雷斯的一点土地。塞尔维亚通过这一战变强,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扩张进一步遭到妨碍。到了年,我们都知道,枪响了,太子挂了,然后欧洲打成了一锅粥。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在南线推掉了塞尔维亚,将其瓜分。然而在东线,奥匈帝国的军队面对俄军连续吃瘪,直到德军回援才勉强止住败势。我家孩子连继承权都没有,你杀我作甚?奥匈军队主要由奥地利皇家禁卫军、匈牙利王室警卫军组成,此外还有波西米亚军和波斯尼亚军,奥地利军队中的民族组成成了一个问题。而民族问题在军队中出现,就会变得特别严重。就算不是民族矛盾,语言不通也会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障碍。总动员开始后,只要不是匈牙利征来的士兵,都会被分进奥地利军。一个普通军官很难像皇帝那样姿势水平高,掌握众多语言,到了最后,甚至一个排长手下都可能有好几种语言的兵,指挥作战大有问题。即使奥匈帝国拥有当时欧洲一流的斯柯达兵工厂,然而当军队末端信息不畅、指挥不灵时,再好的武器也无法充分发挥其战斗力了。忠诚是另一个问题,奥匈帝国有很深的封建色彩,预备兵和动员兵很难有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的维系,甚至要在战场上和同胞厮杀,这让他们心生抵触。此外,奥匈帝国在一战中阵亡了约万士兵,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素质优秀的奥地利兵和捷克兵。在战争临近尾声,同盟国经济凋敝,境内少数民族开始起义的时候,少数民族军人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就要大打问号了。哈布斯堡皇室也遇到了大麻烦,帝国统一的象征与纽带,人人敬爱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在战争期间续不动了。继位者卡尔一世很难再有先帝一样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到战争末期,虽然少数民族领导人仍然想对哈布斯堡皇室保持忠诚,但他们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当奥匈帝国败局已定的时候,本来就想脱离,在帝国之外另有祖国的一些民族也看到了脱离的最佳时机,帝国的崩解也最终到来了。加利西亚地区首先独立,捷克斯洛伐克也宣布独立,然后更平等的匈牙利也抛弃了奥地利,随后是特兰西瓦尼亚加入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地区脱离后与塞尔维亚合并,战后南蒂罗尔也被意大利割去,甚至本来已经基本等于依附奥地利的永久中立国列支敦士登也投入了瑞士的怀抱。奥地利彻底丸了,丸成什么样呢?天下谁人认识君?我是奥地利找我有什么事儿吗什么谁是澳大利亚你全家都澳大利亚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ddqh/1902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