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当地气候 >> 莫斯塔尔古城与古桥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的波斯尼亚王国于年被奥斯曼帝国(OttomanEmpire,—)吞并。作为边境小镇,莫斯塔尔是在15—16世纪由土耳其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年的《柏林条约》(TreatyofBerlin)规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由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Empire,—)代管。年10月7日,奥匈帝国正式宣布将波、黑两省并入自己的版图。于是,莫斯塔尔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又得到奥匈帝国的进一步发展。一战(WorldWarI,—)后,这里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领土;二战(WorldWarII,—)中被纳粹德国占领,后成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
3莫斯塔尔一直以莫斯塔尔古桥(StariMost)而闻名于世。古桥由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SuleimanI,—)委托米玛·海鲁丁(MimarHayruddin)建于—年间。桥长27.34米,宽4.55米,桥拱最高处距水面约20米,两端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与河岸悬崖相连。共使用了长方形巨石1,块,竣工后成为当时跨度最大的人造拱桥,宛如一道彩虹飞跨河上,堪称世界建桥史上的一大奇观。4
年11月18日,波黑克罗地亚民主同盟宣布:在政治、文化、经济和领土等各方面从波黑分离,黑塞哥-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共和国独立。此时的波黑共和国军队随即展开了对莫斯塔尔的围攻,与西侧的克罗地亚人武装形成长时间的对峙。期间,莫斯塔尔古城有很多建筑受损,这座矗立在涅雷特瓦河上长达年的古桥也于年11月9日遭到彻底毁坏,成为了波黑种族仇恨的永久见证(莫斯塔尔城区当时约有人口7万,4年的波黑战争减员达万余)。这条大街曾是波黑战争的主战场,图片为被炮击后仅存的建筑框架,为私人房产,主人已惨烈死去,政府及他人都无法对其修复
波黑克族发言人承认是出于对战略的考虑,他们将古桥炮击摧毁;克罗地亚防卫委员会(波黑)指挥官斯洛博丹·普拉利亚克(SlobodanPraljak,—)因下令破坏大桥,被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指控;然而,一位萨格勒布(Zagreb,克罗地亚首都)工程师在审讯中作证,桥梁是毁于在波斯尼亚控制区引爆的地雷,且德国专家认为这个分析在技术角度上是合理的;主审法官让-克劳德·安东内蒂(Jean-ClaudeAntonetti)表示,不能证明是克罗地亚防卫委员会的军队毁坏了古桥,现在也没有证据证明是谁以何种方式毁坏了古桥。于是,古桥毁于谁手便成了罗生门,至今也没有结果。图片右上角建筑侧面是波黑战争留下的累累伤痕,在莫斯塔尔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不要忘记年!
5
波黑战争(Bosnianwar,—)结束后,由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加汗文化信托基金会(AgaKhanTrustforCulture)和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牵头、意大利、荷兰、土耳其、克罗地亚、波黑政府以及欧洲理事会发展银行等参与资金提供,莫斯塔尔以极快的速度复兴。对于莫斯塔尔古桥的复建,波黑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诺按原样修复。年开始筹备;年开始施工,工程所用石料以沉入河底的原始石料为主,不足部分由当地采石场提供新料;耗时3年,于年7月23日完成复建。与此同时,在古城许多因战争而化为废墟的场所上,又建设了一批新的住宅和购物中心等。年7月,莫斯塔尔古桥和其附近的老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6莫斯塔尔是一个典型的多元文化城市,原汁原味的民房在高高矗立的宣礼塔的衬托下,充满浓郁的奥斯曼风韵。由于城市沉重的历史和桥梁本身的寓意,复建后的古桥被视为协调和解与国际合作的象征,也被寄予了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社会间和睦相处的希望。每到夏天,年轻的小伙子们会站在高高的古桥中央栏杆之上,然后纵身跳入涅雷特瓦河,以展示他们矫健的身姿。众多聚集在河岸享受阳光浴的游客们则会为他们的壮举欢呼与赞叹。这是古桥独特的一个运动项目。历经多年沧桑岁月的洗礼,古桥的定义不再是一座普通的连接东、西城区的石桥或通道,已然成为了不同民族、宗教、习俗的人们相互交流沟通与融合互助的一座精神桥梁,不断地引领人们走向宽容和睦和幸福的明天。莫斯塔尔最高建筑——天主教大教堂钟楼
7
波斯尼亚人(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在此分居两岸;一边是宣礼塔林立,而另一边的天主教堂则与之呼应。以古老岩石为主体且融合了前土耳其、地中海以及西欧遗风的古建筑,和卵石铺砌的古街道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16世纪波斯尼亚的古朴风情。“桥头从一个悬崖延伸至另一个悬崖,就像空中的彩虹”横跨在碧波如翠的涅雷特瓦河上,这宏伟的形态和优美的弧度,让人流连令人心醉。莫斯塔尔,是一座以古桥而命名的城市;莫斯塔尔,是一座以古桥而闻名的城市。莫斯塔尔天主教大教堂内部壁画
(文+图:王永云)
推荐(波黑专题)阅读:
莫斯塔尔——古城与古桥的前世今生
萨拉热窝——瓦尔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战争过后,波黑人的笑容依然灿烂
王永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