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历史沿革 >> 电影哪些领袖在电影中被刺杀过
政治暗杀,现代文明的“魔咒”
1
金正恩去哪了?这是几天来全世界都在猜的一个谜语。
今天是金正恩“失联”的第40天。更微妙的是,金正恩没有如外界预期般在朝鲜两个重量级会议上“刷存在感”——9月25日,金正恩缺席朝鲜第13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二次会议,10月10日,金正恩缺席朝鲜劳动党69周年的纪念会。
两次罕见的“缺席”让人浮想联翩,再加上10月4日朝鲜“三大金刚”夜访韩国后,关于金正恩“被政变”、“被傀儡”、“失势了”的说法甚嚣尘上,善良的人们激烈的讨论着朝鲜政局的动向,也暗暗为三胖儿的命运捏一把汗。
当然这种狂欢的氛围仅限于地球之上朝鲜之外的版图里。
在所有幸灾乐祸的人们当中,来自好莱坞索尼影视娱乐有限公司的嘴脸尤其猥琐。该公司见近日朝鲜话题火爆,立马决定将原定于今年12月上映的电影《刺杀金正恩》提前到10月中下旬上映。刺!杀!金!正!恩!朝鲜人民的心脏受得了吗?
即便三胖的形象在全球互联网(朝鲜没有互联网)已经成功等同于一个逗比和笑料,这样的电影仍然是上不了台面的。三胖好歹也是个一国之君,一个真正的政治人物,拿“中文互联网最受欢迎政治家”、色艺双馨的三胖老师拿来恶搞,美帝真是臭不要脸。
在电影里,“金正恩”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怪癖的角色,比如他成天穿得像个机器人一样,且认为自己无需大小便,还能和海豚对话……可见敌人用心之歹毒。好在朝鲜方面已经就此片强势回应,骂其“肮脏且受到诅咒”,还提醒老美“小心你们家奥巴马”。
抛开美帝的险恶用心不说,政治暗杀一直都是文艺创作的经典题材。早在多年前,司马迁就在《刺客列传》里为那些用生命行刺的人树碑立传,让刺客名垂青史。无论古今中外,刺客在政治冲突中的身影从未消失,电影里的狙击手也一直瞄准着领袖随时准备开枪。
况且好莱坞不只刺杀共产主义战士,本国的总统也轮番屠戮了一回。
2
在人类的政治史上,“暗杀”的幽灵一直存在。按词源解释,“刺客”Assassin一词始于十一世纪波斯什叶派“伊斯迈支系”长老哈山,他在阿拉木山的古堡训练刺客,这些刺客服用的“印度麻药”Hashishim,即是“刺客”的字源。
远非电影般轻松,政治暗杀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的罪恶之手,其破坏作用罄竹难书。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激烈的无政府主义暗杀团体层出不穷,一九一四年发生于萨拉热窝的奥地利王储费迪南德大公遇刺事件,更是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二战后的美国也因暗杀带来血迹斑斑,多个总统、议员、候选人、民权领袖遇刺已是美国政坛的极大丑闻。
在民主制度健全的国家,靠除掉一个或几个政治领袖人物,对改变国家的运行轨迹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这些国家的针对首脑的行刺更多起源于党派利益纠纷,或既得利益集团为攫取更大的权力或利益,将敌对的政治领袖除掉。
但是在社会制度尚不完善、社会运行高度依赖政治强人的国家就不一样了,领袖的死亡将对国家发展的进程产生剧烈的影响。因为在这些国家民众的心里,值得信赖的不是可靠、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领导人的个人魅力。
然而悖论在于,秘密暴力不仅在道德上存在缺陷,即使作为国家战略效果上也值得商榷。以曾经热衷于暗杀的美国为例,行刺敌方领袖曾给白宫带来了短期的好处,却留下了长期的隐患——例如,美国的情报部门50年代推翻摩萨德领导的伊朗政府,却为美国带来了至今没有解决的麻烦。
那么,《刺杀金正恩》算什么呢?
理想主义者说,伟大的国家实现长久的影响力和自身的安全需要通过思想的力量;现实主义者说,政治暗杀是替代传统军事行动的最佳方案。但这些在好莱坞的商人看来都是bullshit,他们只想利用话题挣些快钱,正好,互联网和网民也需要意淫的快感,也想看逗比出丑。
倒霉“领袖”挨个数(按上映时间)1
影片:刺杀金正恩()
英文名:Theinterview
领袖:金正恩
刺客:脱口秀主持人和制片人
结果:未知
内容:此片将在10月中下旬上映,看预告就是一个胡闹的搞笑片——两位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和制作者前往朝鲜采访金正恩,因为金正恩是他们的节目《今夜胡闹秀》的忠实粉丝,两人在动身之际却被美国中央情报局要求刺杀金正恩。傻叉老美没看到新闻里朝鲜人民见了三胖就立马崩溃吗,如果三胖真的被刺杀了,朝鲜人民的生活你们负责吗?
2
影片:刺杀林肯()
英文名:KillingLincoln
领袖:林肯
刺客:JohnWilkesBooth
结果:成功
内容:影片描述了年亚伯拉罕·林肯遇刺前后发生在国王影院的故事,特别是他生前最后几天的经历及凶手策划刺杀行动的全过程。电影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叙述方式——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的,汤姆·汉克斯则是纪录片的主持人,在电影中解说故事。电影以大量的细节去还原发生在年的事件,所有的细节都尽量尊重历史。
3
影片:猎杀本拉登()
英文名:ZeroDarkThirty
领袖:本·拉登
刺客:美国海豹突击队
结果:成功
内容:年5月,美国海豹突击队根据情报潜入巴基斯坦展开斩首行动,成功击毙奥萨马·本·拉登。该片由唯一一位获得奥斯卡的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执导,汇集其前作《拆弹部队》的原班底,聚焦美国反恐十年,讲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追捕和猎杀行动。影像风格偏冷静乃至冷酷,正义和邪恶界限模糊,只有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4
影片:刺杀希特勒()
英文名:Valkyrie
领袖:刺杀希特勒
刺客:德陆军上校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
结果:未遂
内容:陆军上校克施陶芬贝格原本非常支持希特勒及其纳粹纲领,但残酷的战争让他身体严重损毁,也让他的思想发生巨大改变。年,战争的天平已经向盟军倾斜,德军已成强弩之末,此时部分德军高级军官想发动政变,施陶芬贝格加入了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计划。
5
影片:总统之死()
英文名:DeathofaPresident
领袖:乔治·W·布什
刺客:无名持枪歹徒
结果:成功
内容:本片用纪录片的形式虚构小布什被刺杀的故事,是对美国外交政策、伊拉克战争的后果的观察和批判。影片用电脑技术将布什的头“嫁接”到演员身上,制作了“布什”被两颗子弹射中脑袋的一幕。该片上映后在美国引起很大争议。
6
影片:刺杀尼克松()
英文名:TheAssassinationofRichardNixon
领袖:尼克松
刺客:推销员塞缪尔·贝克
结果:未遂
内容:影片讲述年美国一名家具推销员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劫持一架飞机企图撞向白宫、行刺总统尼克松未果的惊天事件。为什么要刺杀尼克松?因为推销员觉得总统尼克松是“史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他最成功的推销方式是“信仰”,尼克松在首次参加竞选时许诺要让美国脱离越战的泥潭,但当选后却向越南增兵10万,再次竞选时他又许下了结束战争的诺言,但战争带来的伤痕会由此结束吗?
7
影片:刺杀肯尼迪()
英文名:JFK
领袖:肯尼迪
刺客:李·哈维·奥斯瓦尔德
结果:成功
内容: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遇刺身亡。刺杀事件发生2小时内,官方逮捕了一个名叫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的嫌疑犯,两天后,该嫌疑犯又被一名流氓谋杀。影片从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森的角度,全面检讨肯尼迪谋杀案,得出的结论是:肯尼迪是被美国政府的高层人士联合了商人、黑社会分子、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司法局等组织有计划地谋杀而死。
8
影片:豺狼之日()
英文名:TheDayoftheJackal
领袖:戴高乐
刺客:英籍职业杀手
结果:未遂
内容:年,一名杀手受雇刺杀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除了“豺狼”这个代号,全世界任何情报组织都对此人一无所知。本片由政治惊险小说大师弗雷德里克.福赛思的处女作《豺狼之日》改编,该书获年爱伦坡年度最佳侦探小说奖。
9
影片:萨拉热窝谋杀事件()
英文名:TheDayThatShooktheWorld
领袖: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
刺客:“青年波斯尼亚”组织
结果:未遂
内容:该片是一部历史片,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的历史状况。奥匈帝国在年占领了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后,野心勃勃的大公斐迪南紧盯着塞尔维亚,此时波斯尼亚人民反抗奥匈帝国的斗争风起云涌。青年和大学生组织了“青年波斯尼亚”的爱国组织,订下刺杀斐迪南的计划。后来,行刺的青年当场被警察逮捕,献出了生命。
10
影片:刺杀托洛茨基()
英文名:TheAssassinationofTrotsky
领袖:托洛茨基
刺客:格别乌(克格勃前身)特务拉蒙·梅尔卡德斯
结果:成功
内容:本片根据发生于年8月的苏联红军缔造者、统帅托洛茨基遇刺事件改编,“杀手专业户”法国影星阿兰·德龙扮演格别乌特务。
(撰文:陈盏)
欢迎订阅,搜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syg/18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