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

发布时间:2020/10/8 17:20:51   点击数:

趁着疫情期间生活比较封闭,而且一个人静下来的时间比较多,我也养成了翻旧照片的习惯。这个系列将会回顾年春天和柏霖一起去的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

大多数人对波罗的海的印象恐怕也只有中学地理课后玩的地名文字游戏了。当然啦,喜欢看篮球的朋友们,可能还是知道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有几个在NBA征战的球员。除此之外,我们绝大多数人若不是专门去研究这片地区,可能都叫不出来这三个国家的首都是什么。

我们的旅途始于年2月25日,从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出发,一路向北,途径拉脱维亚,最终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Tallinn)画上句号。这一期文章会记录我们在立陶宛的旅途。

在立陶宛的主要行程:始于维尔纽斯以及往返希奥利艾

维尔纽斯

Vilnius

刚一降落维尔纽斯,我就被这里的国际机场震撼到了。尤其是在机场外面等候大巴的时候,忍不住感慨这机场实在看起来和火车站没什么两样,完全见不到代表现代和科技感的吊顶装置或者玻璃幕墙。而直达市中心的机场快线价格更是“过分”亲民,仅售每人1欧元。

老城里漂亮的小房子

维尔纽斯的老城早在年就已经被列为了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也是维尔纽斯人气最旺的地方。占地3.59平方公里的老城里,有幢建筑物,汇集了哥特、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建筑。

维尔纽斯的象征,格迪米纳斯塔(Gediminas)

包含了老城和新城区的维尔纽斯市区并不大,在这里的时间也更多的是漫无目的的闲逛。很多角落都混合着在我看来充满矛盾的多种风格。

比方说在网络上我们会读到很多三国人民对俄罗斯的憎恶,但是公共场所里却还是会提供俄罗斯语言的服务。如果街区广场中心是一个历史悠长的教堂的话,那么周围废弃的居民楼可能就是我们熟悉的水泥平房。初来乍到,对于东欧本来的市镇街景和苏联时代所留下的蛛丝马迹我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维尔纽斯大教堂的塔楼

立陶宛国家博物馆

老城中心的维尔纽斯大教堂,粗略算下来也已经有了多年历史,甚至还有人认为大教堂所在地早在基督教进入立陶宛之前就已经是波罗的海异教的圣地。

想饱览维尔纽斯全景的话,登上这个塔楼是一个非常划算的选择,不光可以看风景,还可以在塔楼内部阅读了解维尔纽斯城市历史。

市中心的一条主干道

略显萧瑟的初春

这里没有佛罗伦萨叹为观止的古建筑群,也没有罗马“永恒之城”的气势,更没有巴黎的浪漫加成。从市场里的朴素早餐,再到不经修饰的路边绿化,这一切都和我们通常认知里那个讲究精致的欧洲很不一样。

虽说古城被评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但这阴沉萧瑟的立陶宛初春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抑郁。这倒也不是在说立陶宛的一切就是落后或者脏乱差的,我想“质朴无华”可能会是一个更合适的形容词。

大教堂上巨大的金色十字架十分引人注目

教堂里的守门人

除了原汁原味的古城之外,维尔纽斯还有十分前卫的一面,那就是乌托邦般的“对岸共和国(U?upiorespublika)”。这个所谓的“国家”有着自己的宪法,甚至还搞过自己的货币和国旗。

不过实际上这更像是一个艺术家聚集地,有不少画廊和咖啡馆。在这片街区里随便逛逛,或许可以淘到一些独特的小物,或是认识几个艺术家朋友;驻足读一读他们的41条宪法也是不错的消遣。

致敬柏林墙的有趣涂鸦

“对岸共和国”里,维尔纽斯河上的吊椅

我们在维尔纽斯逗留了3天,虽说时间不长,倒也是蛮欣赏这里不紧不慢的氛围。这里几乎是我想象中东欧的模样,阴雨连绵、物价低廉,还有随处可见的断壁残垣。

角落的破墙有些儿时光景那意思

如今很多古镇古城都被包装成了相似的风格,而当闯入这样一个市民还没习惯接待外国游客、也没有完整发达旅游业的小城时,我不禁赞叹保留在这欧洲大陆上难能可贵的朴素平凡。

市中心泥泞的道路,立陶宛的城建和西欧显然还是有差距的

食物方面记忆点不是特别多,但在一家拉面店里的经历让人印象深刻。由于不熟悉接待外国人,尤其是东方面孔,侍者小姐姐一直害羞不敢过来给我们点餐。过了15分钟后才终于勉强愿意张口和我们说她那其实不算太差的英语。这种经历在西欧和北欧是难以想象的。这里的面条都是在玻璃橱窗后半手工制作的,味道也非常对得起这里低廉的物价了。

比起面条本身,桌垫上印的内容虽然读不懂却很有意思

希奥利艾

?iauliai

在游览和体会了如此风情以后,我们打算重新计划一下剩下的时间。于是便选择了一个虽然有些远,富有特色的景点,位于立陶宛第四大城市希奥利艾(?iauliai)近郊的“十字架山(Kry?i?kalnas)”。

这个十字架山的确切起源无人知晓,一般认为是从18世纪末亡国危难下的立陶宛人自发地集结在此为国运祈福。苏联治下的20世纪后半叶则是十字架山迎来不同高光的又一时期,无神论的政府每每看到这里的十字架都想要把整座山搬空,甚至威胁要动用推土机移山。

但立陶宛人却总是能接连不断地往这里添加新的十字架,以此来证明其不变的信仰和民族意识。早晨军队把十字架运走,一晚上过去山上总是又能“长出”新的来。这种和平的抵抗方式一直持续到了苏联解体的那一天。

到今天,”十字架山“上的十字架要以数十万计。

沿途火车窗外的雪景

希奥利艾位于立陶宛中北部,从维尔纽斯的中央车站出发,火车单程也需要两个半小时。不仅如此,从到达希奥利艾的车站还需要再换乘长途小巴前往郊外的十字架山,单程需要至少4个小时,这一天的行程可以说是非常紧张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只是在此处取景的照片之震撼和美实在是让我们难以拒绝亲身拜访了。

尽管维尔纽斯的城建显得有些破败,可前往希奥利艾的火车却算得上是一个惊喜。崭新宽敞的车厢里甚至还有免费WiFi。虽然速度一点不快,但我却觉得对热切期待着十字架山的美景的人们来说是刚刚好,朝圣的路可能总是漫长且曲折的吧。

我们清晨出发,一路按照计划乘坐火车然后转当地公交。没想到的是当地小巴行进十来分钟后,便在荒郊野岭停下了,根据导航十字架山还在距离我们一公里以外的地方。

步行在公路时所见景色仿佛只由黑白灰三色组成

在几乎没有车辆经过的柏油公路上行走,雪后气温降到接近零度,朝圣的仪式感又变得肃穆庄重了。两旁是田野,前后是无尽的公路,对于这么庞大的景区,我好像还从来没有哪一次是这样步行从看不见它的地方接近的。渐渐地,远处开始有一片地面开始隆起,黑压压的一片,上面除了几棵乔木以外还有什么东西像草一样的茂密。但是仔细一看,这哪是什么草木,密密麻麻的全都是十字架。

终于,我们到达了壮观的”十字架山“。

(下图请横屏观看)

十字架山入口处全景这数十万个大小不一的十字架,有的是为了祈祷和平,有的是为了敬仰爱国运动,但更多的还是为了纪念信徒们的朝圣之路。其中来自欧洲的居多,也不乏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甚至还有日本的。新点燃的蜡烛密密麻麻的十字架不计其数平心而论,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景点,或许用“景点”这两个字都有些亵渎了十字架山的神圣。在十字架山上逗留许久,可还是不够我去仔细端倪着每一个十字架,尝试着去阅读它们背后的故事。虽然只是作为观光游客而来,但是脚下的这一条既不同却又相同的朝圣之路实在让我们毕生难忘。来自世界各地,千姿百态的十字架一旁的礼堂构成简单,几扇窗户勾勒出了这里的庄严肃穆待续逗留的时间太久也导致了当天回程变得更加赶,还很不幸地发生了一些意外:我们在荒郊野岭错过了当天最后一班中巴。后续我们还会在播客节目中继续聊到(点击文章最上端收听播客)。所幸最后还是平安回到了维尔纽斯,稍作收拾后我们便出发前往我们的下一站,拉脱维亚。维尔纽斯市区里难得的装置艺术新城有的街区风格还有些中国城市的味道最后还想感谢一下网友朋友

天才小钓手给播客节目名提的建议。非常喜欢这个创意,立刻就采用了《柏亦论》这个新名字。往期回顾北大西洋上“隐秘的角落”德意志行记·壹

兰茨胡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syg/1855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