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克罗地亚民族复兴运动与克罗地亚文学语言的

发布时间:2021/7/10 14:47:07   点击数:
关爱儿童白癜风患者 http://pf.39.net/bdfyy/bdfal/141027/4503462.html

克罗地亚民族复兴运动与克罗地亚文学语言的发展

胡唯玲

[提要]19世纪初的伊里尔运动的宗旨是统一所有南部斯拉夫的文学语言。但当时在克罗地亚存在6种方言。经过学术界的长期争论,最终卡拉季奇的正字法原则获得普遍支持。这意味着伊里尔运动语言与正字法理想的破灭。但伊里尔运动在促成什托方言成为克罗地亚文学语言、采用外来字符保持克罗地亚拉丁文字的完整性方面功不可没。[关键词]伊里尔运动、盖伊、卡拉季奇、达尔马提亚黎明

前言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社会发展推动欧洲许多国家兴起了民族复兴运动。民族复兴运动的首要目的是统一同民族土地,在完整的领土上建立新型民族,融合民族感情,具有共同一致的文学语言和共同的法规秩序,争取更大的公民自由与权利。常年备受外族统治的克罗地亚人于18世纪末开始具有摆脱封建体制进入民主社会的思想萌芽,也就是民族复兴运动的前奏。它的岀发点有两个:民族语言统一和民族领土统一。当时克罗地亚处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异族统治使克罗地亚民族实现复兴愿望格外艰难。哈布斯堡王朝在伊斯特拉半岛和达尔马提亚强制推行意大利语,在克罗地亚内地迫使人们接受徳语和匈牙利语。这不仅是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而是要把克罗地亚德意志化、匈牙利化和意大利化。为抵制这一企图,克罗地亚内地始终把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随着人们渴求本民族语言和民族统一的愿望逐渐强烈,年至年间,民族复兴运动在克罗地亚展开,历史上称作克罗地亚民族复兴运动或伊里尔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思想是统一所有南部斯拉夫人的文学语言,同时也包含政治统一,成立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的独立国家的思想。进步人士,尤其是青年人赞成这一运动,而保守派和教会则坚决反对。运动的发起者为市民阶层知识分子,贵族阶层人士寥寥无几。运动以主要领袖柳德维特·盖伊创办《克罗地亚报》文学副刊《启明星》开始,积极参加运动的有相当数量的作家和诗人,他们在年便使用什托方言(现代克罗地亚文学语言)写作,为日后统一文学语言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运动成员后来又创办“克罗地亚中心”出版社和“经济社会”阅读室,扩大民族复兴运动的影响,为克罗地亚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看到民族复兴运动对匈牙利在克罗地亚的占领构成威胁,匈牙利人于年在维也纳宫廷展开反对运动的活动,于是伊里尔党遭到取缔。然而民族复兴运动成员并没有妥协,他们通过人民党继续从事抵抗匈牙利觊觎克罗地亚、维护克罗地亚自治主权的事业。

进入19世纪时,克罗地亚文学依旧使用三种方言:西北部使用卡伊(kaj)方言,东部和南部使用什托(?to)方言,而最西部则使用查(?a)方言。北达尔马提亚、斯拉沃尼亚以及波斯尼亚采用伊(i)化次方言,卡伊卡夫斯卡地区采用埃(e)化次方言,杜布罗夫尼克仍坚持使用伊耶(ije)化次方言,这种情况对于弱小的克罗地亚的民族文化发展可以说毫无益处。当时克罗地亚既未独立亦未统一,各种地方势力仅有少量或完全没有主权。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在经济、民族自由上的发展也影响到克罗地亚这片土地,这并没有给克罗地亚的政治发展带来变化,然而却唤醒民众要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统一意识。因此在19世纪上半叶文化工作者和文学家便把统一文学语言的事业放在首位。毫无疑问,他们面临在六种方言中选择文学语言与如何变化古克罗地亚语二合元音(jat)于现代文学语言中。学术界及文化社会界对此长期持不同看法,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文学语言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同时也是社会和民族统一的工具。这种统一意识当时在以萨格勒布为中心的卡伊卡夫斯卡地区最为强烈,以柳德维特·盖伊为首的文化人士便开始了著名的克罗地亚民族复兴运动,也称为伊里尔运动。年盖伊发表了他的《克罗地亚—斯拉夫语简明正字法》,他建议把卡伊方言作为文学语言的克罗地亚人采用捷克语正字法。由于卡伊方言使用埃(e)化次方言,而他的建议仅仅涉及这一地区,因此无须解决变化古克罗地亚语二合元音(jat)的问题。但是一旦涉及到其他地区的方言,问题便纷至沓来。扬科·德拉什科维奇伯爵在他于年出版的《书面语言与口语》中认为应当采用什托(?to)方言伊耶(ije)化次方言作为“所有法律规章制定者”的语言。他认为他建议的方式是“最合适的,因为斯拉沃尼亚人、克拉伊那克罗地亚人、克罗地亚中部沿海居民、库帕人、达尔马提亚人、波斯尼亚人、黑山人和匈牙利境内克罗地亚民族都说这种方言。”1对于如何反映古克罗地亚语二合元音,他的意见是采用杜布罗夫尼克人的双元音ie方式。布罗德人伊格尼亚特·布勒利奇则提倡统一所有南部斯拉夫人的文学语言。他于年用德文发表《伊里尔语法》,主张用字符y解决伊(i)化次方言、埃(e)化次方言和伊耶(ije)化次方言之间在反映古克罗地亚语二合元音时书写的区别,但是各个方言地区依旧按照各自方言习惯发音。字符y在斯拉夫语言中从未存在过,他认为只有引进一个新的字符才能解决各地区以不同方式反映古语二合元音的问题,否则以任何其他方式书写,另外地区的人便无法辨读。“这样做对任何一个地区方语都没有损失,只是有利于文字的统一。”2他在《伊里尔语法》一书中便使用了y字符,如gryh,使用不同方言的人们可以把它读作grijeh或grih或者greh(过失)。然而,柳德维特·盖伊和他的同事们在当时并没有感到寻求新字符的必要性。年他在由他主编的《启明星》杂志第一期上刊登了两位诗人的诗篇,分别由卡伊方言写成,卡伊正字法印制由什托方言写成,斯拉沃尼亚正字法印制。编辑部另加释注说明有两种正字法,即克罗地亚正字法与伊里尔正字法,编辑部并不随意改动作者写作时采用的正字法。为方便人们阅读,他们为每一首诗附上另一正字法版本。直到《启明星》第十期登载安东·米哈诺维奇的《克罗地亚祖国》一诗时(这首诗现为克罗地亚共和国国歌),盖伊才意识到布勒利奇采用新字符的意义。这首诗歌由什托方言演唱,文字为盖伊的新正字法。他意欲把他的新正字法适用于所有讲伊化次方言、埃化次方言和伊耶化次方言的人。他在新正字法中引用了捷克语字符?,?,?,用捷克语字符ě取代古克罗地亚语二合元音。字符ě便这样首次出现在米哈诺维奇这首诗的正式出版物中。在其后的《启明星》和《克罗地亚报》的期刊中,盖伊仍旧使用卡伊正字法写作和发表文章。但是不久后,即年初,盖伊与其他伊里尔运动成员便完全放弃了卡伊方言与旧正字法。盖伊关于采用字符ě取代古克罗地亚语二合元音的主张赢得了一些拥护者,但也遭到了众多反对。他与布勒利奇一样,认为需要一个外来的字符统一各地方言的文学语言。塞尔维亚著名语言改革家武克·卡拉季奇于年便提出二合元音长音节时书写ije,短音节时书写je的解决方案,但盖伊对这一方案不加以理会,和他同道的语法学家一起热衷于推广ě字符,他这时的想法不仅是统一各个次方言文字,而是统一所有南部斯拉夫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保加利亚人的文学语言。他们解释说人们仍然可以按照各自的习惯发音,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正字法的统一,对于如何发音只是提了一些建议。由于盖伊拥有《启明星》《克罗地亚报》等报刊杂志的所有权,因此伊里尔运动成员可以快速而且方便地发表他们的改革思想和方案。尽管如此,在此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各派学者仍然争论不休,无法一致接受伊里尔运动新正字法中的字符ě。反对伊里尔运动新正字法的最大抵抗力量来自达尔马提亚。年,《达尔马提亚黎明》期刊得到国王批准在扎达尔正式发行,主编库兹曼尼奇断然拒绝接受盖伊的新正字法,坚持使用旧达尔马提亚正字法。以后陆续发行的期刊刊登了一些支持伊里尔运动新正字法的文章,关于究竟采用哪种正字法的讨论吸引了众多学者。年新任主编上任后对伊里尔运动新正字法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态度,对读者他们宣布将采用普通正字法。主编的再次更换对伊里尔运动更为有利,这位主编认为达尔马提亚不应该偏离其他同种族学术世界,而互相接近将为后人带来福祉。但是不久后库兹曼尼奇重新就任,他仍然坚决不接受伊里尔运动新正字法,尤其抵制ě字符。北部达尔马提亚伊化次方言文学历史悠久发达,操埃化次方言的居民被认为是农民,在文学领域几乎不占任何地位。库兹曼尼奇本人是克罗地亚古代文学专家,在文学领域几乎不占任何地位,他以为达尔马提亚应当是克罗地亚文化中心,伊化次方言可以统一所有达尔马提亚、波斯尼亚、沿海和斯拉沃尼亚克罗地亚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对伊里尔运动新正字法的反感应该说是自然的。然而陆续出版的《达尔马提亚黎明》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对伊里尔运动新正字法极具攻击性的文章,称之为不属于任何语言、没有价值的萨格勒布正字法。这使伊尔运动成员感到他们不仅针对伊里尔运动新正字法,而是在某种程度上针对伊里尔运动的思想。年,伊里尔运动的另一份杂志《车轮》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的正字法与达尔马提亚黎明》的文章,文章颇有怨气,但作者还是用平和的语气请求《达尔马提亚黎明》停止攻击性争论,希望大家采取兄弟合作态度。这些丝毫没有改变库兹曼尼奇对伊里尔运动新正字法的敌视,他声明他们坚持达尔马提亚发音和正字法。他的态度在扎达尔并不孤立,在他的背后有强大的保守派和教会的支持。其中态度尤为激烈的什·斯塔勒柴维奇撰文这样写道:“上帝!不要让我们有高度文化的达尔马提亚人学习萨格勒布语吧!”

注:

1.扬科·德拉什科维奇:《文章或谈话》,卡尔洛瓦茨,年,第3页。

2.伊格纳茨·阿·伯尔利奇:《伊里尔语言之语法》,奥芬,年,第11页。

尽管《达尔马提亚黎明》到了和年间对伊里尔运动新正字法态度有所缓和,但始终没有全盘采纳。就在伊里尔运动和《达尔马提亚黎明》进行不断的争执时,伊里尔运动新正字法的新字符ě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塞尔维亚著名语言改革家武克·卡拉季奇本身持把伊耶化次方言作为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文学语言的主张,他的根据是:伊耶化次方言是最普遍的方言;几乎所有的民谣都由伊耶化次方言写成;伊耶化次方言最接近斯拉夫方言;杜布罗夫尼克著名文学家均使用这一方言写作。他完全不能接受字符ě和伊里尔运动新正字法提出的各种次方言仍按各自习惯发音的建议。“在这方面,我们的罗马教兄弟是全然错了。我们人民的习惯是说两个字符,怎么能用一个ě来取代呢?我不仇视我们方言中的任何一个,我们应该在其中寻求,而不是创造我们人民从未有过的字符。”另外他也不赞成伊里尔运动新正字法使用?,?,?,?字符。“今天的伊里尔或叫萨格勒布正字法已经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了,但是只要找出合适的与西里尔?,ж,?,?,?,ч,ш,?8个字母相对应的拉丁语字母就会完美无缺,盖伊便功不可没。”1由此可以看出,武克·卡拉季奇对伊里尔运动成员所做的努力持赞赏的态度,并真诚地乐意提供帮助。年他把他的这些意见寄给伊里尔运动主要语法学家维耶科斯拉夫·巴布基奇,称呼他为自己的朋友。寄信人同时给维·巴布基奇送去消息说卡拉季奇打算在维也纳更改那些新拉丁字符。巴布基奇猜测这些字母就是?,?,lj,nj,?,?,?,d?,为此感到一种威胁,于是他很快给卡拉季奇回复,并附上他新发表的《关于正字法的几句话》一文。伊里尔运动成员感到不能对此保持沉默,因此把卡拉季奇和巴布基奇之间的来往信件刊登在《车轮》杂志上,名为《武·卡拉季奇和维·巴布基奇关于西里尔与拉丁书写法的信札往来》。在这场讨论中,巴布基奇为伊里尔运动正字法辩护,为所有与卡拉季奇正字法不同的特点辩护。他解释说他们之所以坚持使用字符ě正是为解决各地发音不同的问题。经过实践,伊里尔运动正字法已经更正允许人们按自己的习惯发这个音的建议,他们现在认为统一的发音标准应该是je,既包含了i音,也包含了e音和整体的je发音,并且je发音无论在长音节或短音节都可以取代古斯拉夫语二合元音。巴布基奇基本同意拉近东西部南斯拉夫人的语言和正字法,以便西里尔与拉丁文书籍可以逐字逐句对应印制。他还建议说如果卡拉季奇实在无法接受ě字符,可以采用古塞尔维亚语中类似拉丁语ie的字符,这样伊里尔运动正字法也可以放弃ě而采用ie,这样二合元音在拉丁文字与西里尔文字中便完全一致了。卡拉季奇的正字法原则是:怎么说,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因此他当然不能接受巴布基奇的想法。他欢迎巴布基奇把ě的发音定为je,但他拒绝采用古塞尔维亚语中类似拉丁语ie的字符,认为这个字符和ě字符都不符合他的正字法,而且他也反对无论在长音节还是短音节都把二合元音都读作je,而应当在长音节时读写ije,短音节时读写je。对此巴布基奇回信说他熟知卡拉季奇于年出版的《塞尔维亚语词典》,知道他的理念,但是伊里尔运动成员不能认同。他们之所以采用ě字符是不愿意把伊耶化次方言强加给所有地区的人们。如果说ě字符给人们带来读音困难,那么卡拉季奇正字法也有同样的问题,如名词mjesto(地方)的复数第二格是长音节,因此应该写作mijesta,而卡拉季奇的正字法把它定为mjesta,这也迫使人们去猜测,而不是按照读音书写。正是由于卡拉季奇正字法的难度,所以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人和黑山伊耶化次方言人都不接受。在信中巴布基奇还请求卡拉季奇不要再给拉丁文字设想新字符取代?,?,?,?了,这些字符已经被权威人士所接受,况且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但卡拉季奇回答说他已经设计好这些字符并即将公布。所幸的是卡拉季奇最终并没有这样做,因此没有就这一问题继续产生矛盾。卡拉季奇希望巴布基奇把他的回信发表在《启明星》杂志上以便让所有伊里尔运动成员知道他的想法。然而巴布基奇把他们之间所有通信和他本人的笔记都发表在《车轮》杂志上,这使得卡拉季奇认为巴布基奇不会改变他的观点了,便没有再理会他们的通信。在这场论争中,卡拉季奇有充分的理由提倡伊耶化次方言,而巴布基奇的建议则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统一所有南部斯拉夫人的文学语言,至少统一伊化、埃化和伊耶化次方言的文学语言。注:1.武克·斯·卡拉季奇:《语法争议问题笔记汇编》,贝尔格莱德,年,第3集,第-页。

伊里尔运动正字法所推广的用ě字符反映古二合元音的设想遭到了来自这两方面的强烈反对,而且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也都拒不接受。这时斯洛文尼亚文学语言已基本形成,这表明伊里尔运动统一所有南部斯拉夫人文学语言的梦想是不现实的。使伊里尔运动成员格外痛心的是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人始终不愿意接近萨格勒布伊里尔运动中心,加上卡拉季奇关于字符ě是对语言的破坏的论点,这一切使得伊里尔运动成员重新思考更为现实的途径。年,对字符ě的批评达到了顶峰。年《启明星》第一期刊物上便出现了用ie取代ě的书写方式。它的依据是巴布基奇当年向卡拉季奇提出的建议,ie更接近伊耶化次方言,而且也不存在各地用自己方言发音的问题了。应用原则仍旧是无论长音节还是短音节都书写为ie,读音时把长音节拉长一些。到年,盖伊本人出版发行的报刊也完全放弃了ě字符,它仅仅还出现在某些书籍中。年至年间,克罗地亚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年3月4日奥国皇帝钦定宪法,在克罗地亚实行中央集权制。当局开始对伊里尔运动实行迫害,伊里尔运动成员不得不转向纯专业领城,《启明星》停刊,盖伊的声誉也在某种意义上下降。在这种形势下,伊里尔中心出版社推出《金盏花》文学杂志,继续推动文学与语言的发展。直到年,《金盏花》是萨格勒布惟一的文学刊物。在这几年动荡的岁月里,在维也纳发生了一件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语言史重大事件。年3月28日,卡拉季奇以及几位著名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语言学家、文学家在维也纳签署了“文学协议”。协议限定了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文学语言和正字法的发展方向,基本框架均为卡拉季奇的语言和正字法构思。这意味着伊里尔运动语言与正字法理想的破灭。协议具体内容为:1.不应该制造民族语言中从未有过的字符,混杂方言;2.伊耶化次方言是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最合适的文学语言,并且长音节书写ije,短音节书写je;3.按照词源学有h音的h应当书写;4.名词复数第二格词尾不必书写h音;5.半元音r单独书写,不必加另外的元音,如:prst不用写成perst或parst(手指)。卡拉季奇正字法与伊里尔运动正字法大相径庭。参加签订协议的克罗地亚语言学家和文学家有伊里尔运动成员,但他们并没有代表伊里尔运动,因此他们的签字并不限定伊里尔运动成员,伊里尔运动正字法主要倡导者盖伊、巴布基奇和马茹拉尼奇没有去维也纳,所以他们没有必要遵守“文学协议”。卡拉季奇在当时是极有声望的塞尔维亚社会活动家,但是他的正字法在塞尔维亚是被禁止的。维也纳“文学协议”签署后没有立即产生成效,人们依然按照各自的方法书写,但这并不意味“文学协议”的失败。在随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人开始追随卡拉季奇的方针。到19世纪末,卡拉季奇正字法显示了它完全的成功。有许多年轻人更愿意接受伊里尔运动正字法,学校中曾发生学生自行选择伊里尔运动正字法书写方式,为此当局责成科学院院士、大学教授、知名语言学家和文学家多次举行会议限定学校的正字法。这些人士多倾向于卡拉季奇正字法。因此,伊里尔运动正字法消亡,“维也纳文学协议”限定的正字法就此成为克罗地亚文学语言。年3月28日便也成为克罗地亚语言史上一个重大的日子。

结论

伊里尔人是古罗马时期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居民。这个名称在斯拉夫人于7世纪大批迁徙到巴尔干半岛后仍然留存下来。克罗地亚民族复兴运动又称作伊里尔运动正是由于其联合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南部斯拉夫人的理想。这场由城市平民阶层知识分子发起的运动唤起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唤起了民众摆脱外国语言文化化的意识。伊里尔运动以统一所有南部斯拉夫人的文学语言为主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统一南部斯拉夫人国土,建立“伊里尔国”的政治思想。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伊里尔运动思想是不切实际的,今天这种理想甚至离现实更为遥远了。克罗地亚人不仅脱离前南斯拉夫国家,克罗地亚语也与塞尔维亚语相距越来越远。

假设伊里尔正字法为当时社会所接受,现代克罗地亚文学语言反映古斯拉夫语二合元音的字符是ě或ie,而不是长音节书写ije,短音节书写je,这个语言问题应该说可以简化得多。正如伊里尔运动主要语法学家巴布基奇所说,这条规则也并不能包括所有词汇的应用。辨认长短音节本身是十分繁杂的,并且变化极多,这使得克罗地亚正字法艰难烦琐。而塞尔维亚语正字法采用e字符,相比之下简单方便。

无论如何,克罗地亚民族复兴运动在历史上起了推动克罗地亚文学语言发展、促进标准克罗地亚语形成的重要作用,改变了本土语言在社会运转中作用微小的状况。它促成了什托方言成为克罗地亚文学语言,采用外来字符保持了克罗地亚语拉丁文字的完整性。它在克罗地亚文学语言史中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克罗地亚民族复兴运动成员们的不懈努力是不可否认的,他们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摘自《欧洲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文章作者:胡唯玲

编辑:何岷松

排版:黄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syg/2143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