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战争如何成为可能昨日的世界里对战争的

发布时间:2020/8/11 14:06:58   点击数:

战争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而战争是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种方式。一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有人会反驳说:资本主义有什么不好?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那么,经历过一战、二战的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年—年)在《昨日的世界》是如何讲述这个问题的呢?

一、一战前的社会状况

传统的社会环境。在文化思想教育方面,还有不少传统的成份,比如学校教育枯燥无聊、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再比如,女孩子被要求具有传统美德,穿着保守,举止端庄,等等。

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经济繁荣发展,城市每年都有新变化,街道越来越宽阔、漂亮,公共建筑越来越有气派,店铺越来越繁华、美观。大胆投资办企业就能赚到钱,人们的财富在不断增长、扩大。“到处兴建起新的剧院、图书馆和博物馆。诸如浴室、电话这样一些先前属于少数人特权的方便设备开始进入小资产阶级的家庭;自从工作时间缩短以后,无产阶级也发家致富起来,至少有一部分过上了小康生活。”人们利用业余时间去健身、旅游……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战争的阴云渐渐地来了——为了抢夺更多的地盘,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赚取更多的利润,各国之间的矛盾开始日益严重。“于是外交官开始玩弄起彼此恫吓的手腕。……德国在和平时期实行了战争税。法国延长了服役期限。”虽然社会上反战的力量在缓慢集结,但是大多数人对此漠不关心、听之任之,因为大家处在和平年代太久了,总是乐观的相信依靠宣传、外交等手段可以和平解决问题。

二、老百姓为何能够接纳战争

老百姓很纯朴,尊重权威人物,信任他们的判断和诚实,相信报纸上的话。老百姓相信,如果不是凶残狡猾罪恶的敌人威胁国家的和平,权威人物就不会要求大家流血牺牲。即,拿起武器是一种自卫,发动战争的罪犯必定是在别的国家。“老百姓愈老实,愈容易轻信。”

不仅老百姓淳朴,连知识分子也很淳朴,他们真心实意地认为要尽到自己的职责,要为人民效劳和发声。一些御用文人,相信自己的职责就是用文字激励奔赴前线的战士英勇牺牲,说明正义站在自己这一边。作家、哲学家、新闻记者、教士……他们的文字煽动仇视外国人、赞颂战争,甚至医生们都“热烈夸奖补形术的优越,好像有人喜欢把自己的一条腿截去,用假肢代替健康的腿。”而这些人,一周前、一个月前,他们的理智、立场还令人赞赏。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顺从地为战争宣传服务。

百姓具有传统的崇高的精神品质。人们感觉“每个人都得到召唤,要把渺小的‘我’融化到那火热的群众中去,以便在其中克服各种私心。”还感觉自己受到重视,有一种自豪感“他将来有可能成为英雄。”“牺牲精神和酒精;冒险的乐趣和纯粹的信仰;投笔从戎和爱国主义言辞的古老魅力……霎时间为我们那个时代的最大犯罪行为起了推波助澜、如虎添翼的作用。”

三、战争动员

媒体宣传。奥匈帝国弗朗茨?斐迪南皇储和他的夫人在前往波斯尼亚检阅演习时被谋杀。当时皇储在国内根本不受人爱戴,但是,大约一周以后,报纸上忽然开始一致高调门地争论起来,指责塞尔维亚政府默许了刺杀事件,并暗示奥地利对本国——据说十分受人爱戴——的皇储被刺绝不会罢休。

知识界宣传推动。如前。

传播谣言。最恶毒的谣言立刻就会变成真的,最荒诞的诽谤也有人相信。比如战争初期,挖眼睛、斩手肢的传言充斥各种报纸。但是把这类谎言传开的不知内情者并不知道,用各种可以想得出来的暴行谴责敌方士兵——这种伎俩本身也是一种战争鼓动手段。

结果,老百姓在前线互相残杀,在后方互相辱骂、中伤敌国,这种行为越来越失常,几乎所有城市所有人都陷入可怕的仇恨的歇斯底里之中。茨威格的好些朋友成了狂热的爱国者,而且还变成贪得无厌的兼并主义者,常说一些无根据的陈词滥调,诸如“谁不会恨,谁也就不会真正的爱。”茨威格被朋友责备不爱国,是叛徒,是“失败主义者”,差点没被朋友举报了。

四、战争惨状揭穿谎言

战争开始后,茨威格在列车上看到伤员,“……简陋的担架一副挨着一副放在那里,担架上躺着的全是不断发出呻吟、额角流着汗珠、脸色如死人一样苍白的人,他们在尿、粪及黄碘的浓烈气味中拼命地吸着空气。……躺在麦秆上或硬担架上的人盖着早已渗满了血迹的毯子。在每一节车厢里都有两三具尸体横卧在那些奄奄一息和不住呻吟的伤员之中。”

而此时,国内的报纸上登的全是一些关于不可动摇的胜利意志的废话和战争谎言,说什么我方部队损失非常少,敌人的损失非常大。把他人置于痛苦与死亡的英雄主义、丧失良知的廉价的乐观主义一定是错误的。奢谈胜利,就是为了延长互相残杀的时间。

社会群体割裂。战争进行了两年半,老百姓在遭受重大伤亡之后,并没有感受到知识分子所鼓吹的“崇高精神”,反而清楚地看到国家分裂成两个不同的世界:后方是安居在家的贵族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有的还要乘他人之危敛取钱财。官场腐败,任人唯亲,用金钱或者利用好关系搞到优惠物品。而在前方,濒于毙命的农民或工人却不断被驱入战壕。

五、战后,当初为国家而战的人们得到幸福了吗?

特别没有。

物资匮乏。由于战争消耗了大量物资,奥地利发生了严重的饥馑,食物短缺或质量极差,没有肉吃,养得肥壮一点的狗或者猫走得稍微远一点就很少能回来。衣服料子是加工过的纸,不少人用旧麻袋做裤子。路上的行人明显营养不良,勉强支撑着去工作,街道上到处游荡着半饥饿状态、衣衫褴褛的复员士兵。

通货膨胀。由于物资匮乏,很快出现了“囤积居奇”,物价飞涨了几十倍,以致有的地方出现了以物易物的现象。在一家及时涨价的店铺里,一盒火柴的价钱会高出另一家按头一天的价格出售货物的店铺里一盒火柴价钱二十倍;出于爱国热忱而把自己节俭了四十年的积蓄买了战时公债的人成了乞丐;借债人全都不还债。遵守分配用粮的人都挨饿,大胆超支用粮的人才吃得饱。善于贿赂的人路路可通,搞投机倒把的人大发横财。发展到最后,社会再无任何规范与道德可言。

一战的惨烈结果使得老百姓增强了判断能力,并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危害。那么,不久之后的二战又是怎样爆发的呢?且听下回分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yjd/1799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