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旅游景点 >> 重读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流行误读明珠蒙尘与
图1那个老头是波特吗?
竞争优势理论是最被产业界所知的战略理论之一,同时也是最被误解、曲解、片面理解的战略理论之一。波特的基本框架提出于近40年前,那些声称其过时的论调很容易获得市场。但实际又有几人系统学习过他的原著呢?
最近重读《竞争优势》一书,发现不仅很多我们所以为的过时并不是波特的问题,并且很多看似新潮的管理现象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已做了铺垫。
当然,他的理论也有缺憾,本文一并姑妄言之。
1.1流行的误读
有人称五力模型未考虑行业边界模糊、跨界挑战者、竞争基础转移等因素。殊不知,这些因素都是波特年文章里强调的。在竞争优势理论中,产业结构特指由五种力量构成的场域,因此一旦某个业务被确定为分析核心,无论外部变化来自边界内外,其影响都可分解为对替代者、新进入者、供应商、客户和竞争者五种角色
有人给波特理论贴上产业结构决定论的标签,认为它忽视企业的异质性和能动性。但实际上不仅强调一个产业的平均吸引力,还强调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并提出同样重要的价值链分析框架。价值链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结构化,这表明他不仅重视企业能力,更拆解到了具体的价值活动,比抽象地强调核心能力更进一步
差异化(diffrntiatd)被理解为要与竞争对手不同(diffrnt),其实波特强调的是在客户看重的维度上具备独特性,从而具备制定较高价格的能力,不是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这一点也被简单地理解为产品、市场定位上的差异化,其实波特认为独特性可以来自企业价值链任一环节、这些环节间的联系以及企业与上下游间的联系
成本领先战略被认为鼓励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但实际上波特认为重构价值链是企业取得成本优势的重要途径,并且波特早已警告,成本领先的逻辑要求企业成为成本领先的那一个,而不是身处一群竞争成本领先地位的对手之中,否则整个产业的吸引力将遭到破坏。实际上,成本领先是一种格外依赖于先发制人的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通常被认为不可得兼。原则上如此,但波特并不笼统地认为差异化不需要节约成本,这需要对比分析差异化优势的具体来源和拟削减成本环节。此外,四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得兼两种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夹在两端、企业有重大的独创革新、成本优势来自于市场份额、成本优势来自多元业务协同(1.3讨论)
1.2明珠蒙尘:竞争优势理论的买方价值链思想
受限于当时实践背景,买方价值链思想埋在波特宏大的理论体系内并不醒目。
波特理论中的价值链是反映企业在某个特定业务/产业内价值活动的组合。如果不加修饰地适用,价值链是指作为某种产品/服务生产者的企业价值链,而买方价值链则是指购买者使用产品的一系列相关活动(比如,汽车是用于上班、购物或休闲的交通工具),购买者可以是企业、消费者或家庭。
关于这个概念的意义,波特是这么说的:
经营差异化来源于它与买方价值链的关系…企业的许多活动与买方的活动相互作用…每一个接触点是经营差异化的潜在来源…差异化归根到底是通过企业对买方价值链施加影响而为买方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企业通过自己的价值链影响买方的价值链…对买方价值链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越多,形成差异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经营差异化源于企业与买方之间不同寻常的联系。一个企业全面差异化水平就是买方价值链中差异化价值的累积。
举例来说,影响买方价值链的不仅仅是卡车本身,卡车厂商的其他价值活动也有影响。零部件齐备程度影响卡车检修时间,信贷制度影响卡车融资成本,推销队伍质量提升买方的感知价值,如给出建议提升卡车利用率。
企业单位的买方价值链反映其战略即实施方式,而消费者/家庭价值链则反映了成员的习惯和需要。买方对什么是价值的看法就引出了企业如何提供产品影响买方价值的问题,包括提升买方效益和降低买方成本。
下图可以表达波特的思想
图2这张图读出的思想:竞争是为了给用户创造价值
其价值在于把具体的用户活动与具体的企业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买方与卖方共同参与的价值活动网络。如果把企业的每个价值活动视为某种产品或服务、把买方的每个价值活动视为用户需求场景、链式改为环形、箭头改成双向,这个模型可以解释数字化背景下的一系列新现象和新概念,包括需求链、闭环、用户触点、用户互动、价值共创,等等。
图3可视为图2的修改,我觉得更浪漫但波特肯定会呲之以鼻
但这绝非波特本意。
波特理论有一个特征,在宏观上的分析对象是特定的产品,在微观上的分析对象是特定的活动。把每个活动都类比为一个产品、场景,这在波特看来可能过于虚妄了。
波特式战略分析一般从界定特定产品开始,然后是行业分析(五力模型)。因此他很可能难以接受“用户定义产品”这种范式,这是对其分析起点的动摇;
他的逻辑是产品?企业价值链?买方价值链?差异化价值?竞争优势,对于“用户参与创造”\"众包“,也就是箭头倒过来的想法可能也不会接受。即使他把价值链的概念延展到了Valusystm,包容了上下游却未包容用户。
也因此,年他发表的《物联网时代的企业竞争战略》一文,作为他在数字化背景下重写竞争优势理论的初秀,花了大量的篇幅解构智能互联产品…无法想象经济学出身的战略教授会谈论产品的技术框架和无线连接模块…几乎让人觉得这是一篇InformationSystm教授的文章。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遗憾。这篇文章提出的智能互联产品系统形成了一些影响,但如果对上述包含了买方供应链的价值活动系统加以改造,影响应该更为深远。
提出这项新理论的工作(或者已经有人提出了)并不必然以波特的买方价值链模型为起点,但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波特已经建立了这个模型与企业基本战略之间的理论联系。这样,新模型很快可以融入主流战略理论中去。
1.3有心无力:竞争优势理论的公司战略思想
竞争优势理论多用于指导业务战略,因而业务战略时而与竞争战略换用。但企业天生具有跨业务经营的自由,而公司战略既不等于业务战略之和,也无法从精巧的业务战略自动浮现。相反,通常业务单元利益会与公司整体利益冲突。
这时企业需要公司战略层面的理论加以指导。因此,波特努力把他的理论推向公司战略层面,提出指导多元化企业协调各业务单元的横向战略。
横向战略旨在挖掘各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波特把这些关联分为三类:有形关联(即各业务价值链活动之间的共享)、无形关联(即技能和知识在业务单元之间的转移)以及竞争对手关联(即应对多点竞争产生的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
其中,波特尤为强调有形关联。因为他认为这是实实在在的、可以通过价值链模型识别的具体活动。相较而言,无形关联,即核心竞争力理论所强调的协同,未免流于虚幻。有形关联、无形关联仅取决于业务自身性质,并非波特创见,而竞争对手关联则是波特的独特概念。
传统多元化企业集团理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yjd/18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