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光明没有机会战胜黑暗,所有人都疲倦而疯狂

发布时间:2020/1/25 12:42:25   点击数:
当我们无法给一段历史下定论的时候,不妨先读一读有关它的故事。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彼得·汉德克,他对于南斯拉夫战争具有争议的态度,让有关南斯拉夫历史的话题再次显现。波黑裔德国作家萨沙·斯坦尼西奇的《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描绘了一个有着农民、伯爵、女巫、小偷的东德小村庄,一个传统节日的前夜,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件,一个个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尽管他想要努力摆脱“移民作家”的身份标签,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故事、他所选择的表达方式之中,深刻地埋藏着他对于巴尔干战争和苦难的记忆,这些记忆与当下交织在一起,作为一份记录,也作为一种警示。

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

[德]萨沙·斯坦尼西奇著

韩瑞祥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萨沙·斯坦尼西奇:作家会有许多故乡采访、撰文:柏琳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获得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引发了文坛的巨大争议,他由于上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内战中的立场而遭到欧美多位作家的谴责,其中不乏那场战争的直接受害者、波黑裔美国作家亚历山大·黑蒙,以及波黑裔德国作家萨沙·斯坦尼西奇。因为年爆发的波斯尼亚战争,萨拉热窝的黑蒙以政治避难的名义留在了美国,维舍格勒的斯坦尼西奇作为难民逃到了德国。从此以后,他们成为了新一代“移民文学”中颇有“巴尔干气质”的作家。相比于亚历山大·黑蒙说汉德克是“种族灭绝辩护者中的鲍勃·迪伦”这样激烈的指责,萨沙·斯坦尼西奇则温和许多。才华横溢的萨沙27岁就凭借长篇处女作《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蜚声德语文坛。这位一头棕发、眼窝深邃、留络腮胡子的斯拉夫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了十来岁,他腼腆,耽于幻想,沉迷在文学世界里,用一本接一本的小说表达他对过去与当下的体察。▲萨沙·斯坦尼西奇(Sa?aStani?i?),年生于波斯尼亚,14岁时作为波黑战争难民移居德国,用德语写作。现居汉堡。萨沙·斯坦尼西奇刚刚凭借最新小说《我从哪里来》(Herkunft,直译为“出身”或“起源”)获得了年德国图书奖。在获奖致辞中他说,“我有幸摆脱了彼得·汉德克在他的著作中没有提到的东西”,含蓄的批评背后,是他曾经擦肩而过并侥幸逃脱的那场巴尔干悲剧。年,萨沙·斯坦尼西奇出生在波黑小城维舍格勒,父亲是塞尔维亚人,母亲是波斯尼亚人。年为了躲避波斯尼亚战争,14岁的他与父母逃亡到德国海德堡,从此定居下来,并以德语写作。作为一个失去了故乡和母语的人,萨沙在一个只有德国教师、医生和律师的子女的德语文学研究院学习写作。在西方的异乡,他学着用文学去记住变成废墟的故乡,去重新适应德国这个国家。处女作《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这部强烈自传性的小说,是一个太会讲故事的人用孩童的天真视角,展现波斯尼亚战争带给小城毁灭性创伤的故事。《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虽然有个古怪的书名,故事却充满悲伤,虽然调子欢快,语言诙谐,可是巴尔干战争的恐怖感丝毫未减。主人公小男孩在铁托的南斯拉夫时代度过了童年,在风光秀丽的安静小城维舍格勒,游击队的神话、德里纳河的传说、家族史、亡故者与失踪者交替出现在男孩的生活和梦境中。战争爆发十年后,男孩带着死难者名单和电话号码回到故乡开始寻找失踪的伙伴。政治变迁和战争梦魇潜移默化地困扰和改变着他的故乡。从处女作开始,乡愁、移民、欧洲现实政治等就成为了萨沙书写的母题。无论他本人怎么想,他已被当做德语文坛移民作家中颇有天分的年轻成员。但萨沙·斯坦尼西奇显然有更远的艺术抱负。在德国这个“移民文学”丰富多样的国度,萨沙从主观上一直在做着摆脱“移民作家”标签的努力,他甚至觉得“移民文学”不是一个有效的美学范畴。而读者和文学批评如果惯性地沿着传记式的思路去研究作家和作品,他也觉得很无趣。这个勤奋的年轻作家无疑在探索一种更具普遍性的文学特质——那些特殊的身份和经历,包括一个人的故乡和起源、心理创伤和记忆,不去刻意强化书写它们,而是选择把它们融进小说的每一处语言和结构里,同时又寻求某种艺术领域内部的打通,把编年史、神话、纪实新闻、诗歌甚至戏剧结构等诸多元素,都纳入小说的消化范围,在这个文学意义的基础上去







































郑华国
专治白癜风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xzqh/1754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