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走进课堂一个ldquo中国人r

发布时间:2020/2/20 15:16:36   点击数: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罗炜教授本学期开设通识核心课程“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罗炜教授深耕于中德文学文化关系领域,在年秋首次开设本课程,课程开设至今一直广受同学好评。

在本期推送中,博雅哥为大家带来的是“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课程首年开设后由选课学生完成的一份优秀研究成果。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的林诗敏同学在选修该课时受到启发,以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的小说《痛苦的中国人》为选题,在罗炜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其本科毕业论文。林诗敏结合对汉德克的生平经历、思想背景和创作谱系的考察,对《痛苦的中国人》进行了深入而多元的研究。在本篇论文的第三部分,林诗敏着力分析了《痛苦的中国人》中的“中国意象”,向我们展示汉德克的作品如何反映出德语文学语境中的中国元素。

彼得·汉德克是当代最重要的——也是最受争议的——德语作家之一,大家所熟知的德国新电影大师维姆·文德斯的代表作《柏林苍穹下》即为他的编剧作品。就在不久前,瑞典学院将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授予汉德克,其人其作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成为时下讨论的热点,博雅哥特地为大家推出此文,供大家参考。限于篇幅,本篇推送删去参考文献与作者致谢,兹附尾注于文末,敬请谅解。

(本文作者林诗敏,年生,汉族,澳门籍,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现于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Vol.

通识联播

一个“中国人”的诗意回归

——汉德克小说《痛苦的中国人》的回归主题与中国意象初探

林诗敏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届毕业生

摘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经历了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痛苦的中国人》是他创作于这时期的一部代表作品,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复归倾向:思想上,他改变先前对政治问题的回避态度,回归社会公共事务;创作上,他不再排斥现实书写,回归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倒退,而是富有新意的努力,使现代与传统融合,从而达到作家现实与理想的完美统一。中西方学者在研究这部作品时对小说蕴含的中国元素皆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其实,小说中的中国意象不仅是对主人公洛泽生存状态的隐喻,也是他精神动力的来源,帮助他克服内心矛盾并最终实现自我平衡。

关键词

汉德克;《痛苦的中国人》;回归;中国意象

导言

彼得·汉德克(PeterHandke)是当今德语文坛最受







































治疗白癜风哪最好
白癜风全套检查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xzqh/1764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