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旅游景点 >> 远去的强人之奥匈帝国
一,背景
奥匈帝国成立于年,其前身是奥地利帝国。
根据百度:“其国土面积之大、在当时欧洲排名第二,仅次於俄罗斯帝国;人口总数之多、稍逊於俄罗斯帝国和德意志帝国,位於欧洲第三;与此同时,奥匈帝国的机械制造和军火工业的工艺之高、排位世界第四,仅在德意志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和大英帝国之後;其资源总储备量和动员总兵力之雄厚、亦是欧洲第二,只少於俄罗斯帝国;而奥匈帝国的农产品产量和原油产量之丰富、则位居全欧之冠;最後,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之先进、更是遥遥领先其馀列强,雄踞世界第一”。
可见该帝国的综合经济军事实力并不算差。
二,问题
1,历史与现代矛盾?
2,如何看待和评价奥匈帝国的没落?
三,发言整理
1,
首先,奥匈帝国解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欧洲文明在一战后的衰落,和各主要国家普遍遭遇到的多重社会危机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所有的主要皇权——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匈牙利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再加上旁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全部解体了,无一幸免。
俄国组织力和国力最弱,因此解体最快,另三国作为战败国也没能挺过冲击。
而解体后之所以奥匈死的最惨,如上所言是因为它的民族问题格外复杂的缘故——这是一个有十二个民族,其中德意志和匈牙利主流人口只占三分之一的庞大帝国,维系他们的没有民族认同也没有文化纽带,而只有老旧的行政机构、并不精锐的军队与年事已高的皇帝。
等到年的时候,这三者都没了(被民族斗争撕裂,被一战消耗殆尽,老皇帝病逝),又遇到了战败后的危机…于是就被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浪潮吞没了,大家再也没能走到一起。
因为同样原因,奥斯曼和奥地利两个多民族帝国碎了一地,然而德意志和俄罗斯都以各自更加可怕的姿态站了起来(然后又被打倒了当然了,奥匈的没落是个很漫长的过程,这其间有落后中欧农业地区的问题(只有奥地利和波西米亚工业还算发达),内陆国家相对于海权国家的弱势问题(丢掉了北意大利,奥地利只有蒂里雅斯特一个主要港口),同意大利和俄国的纠纷,被普鲁士踢出德意志的后遗症,同南部巴尔干地区波黑塞尔维亚的冲突…无不困扰着这个古老的中世纪活化石帝国,神圣罗马的残骸,并或多或少成了它灭亡的隐患。
更进一步说,奥匈帝国身处欧洲19世纪末一系列民族政治外交问题中较脆弱的一环,同其他所有欧洲国家一样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又因为各种各样的不幸而死的比谁都惨。
事实上我倒真的希望奥匈能够或多或少真的幸存下来…如果费迪南(对就是被刺的那位)当年多瑙河联邦构想能够实现…也许国际主义就真的有希望了呢!
捷克人民、波兰人民、克罗地亚人民和奥地利、匈牙利人民生活在一起,在共同市场和议会君主制下创造新的辉煌,英特纳雄耐尔在中东欧…听起来比分成一打互相仇恨的小国在二战里被血洗要浪漫多了不是么,我们毕竟谈论的是那个拥有茨威格、卡夫卡、世纪末维也纳以及哈布斯堡百年荣光的奥地利啊(其实只是你玩欧陆和维多利亚的时候,喜欢奥地利高贵的白色吧。
2,
虽说自年奥匈合并协定签订以来,使哈布斯堡王朝以一个更体面的方式重构一个二元制帝国,但实质上,奥匈帝国所面临的问题,远比很多人想象中的更复杂。其一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的民族结构是最非常松散的,同时也被奥地利和匈牙利的二元制统治结构撕裂。
年,匈牙利的马扎尔贵族们抓住了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溃败的时机,与哈布斯堡皇室签署了奥匈协议:除了军事与外交归于哈布斯堡皇室之外,匈牙利王国取得充分的自治权。哈布斯堡统治者兼任奥地利皇帝与匈牙利国王,两地分别建立议会。
从总体来说,帝国统治的法理基础完全建立在王朝原则之上:
哈布斯堡皇室通过继承、婚姻与结盟,统治着一堆小王国与贵族领地,但奥地利和匈牙利的二元统治结构已经使得哈布斯堡皇室无法实质插手匈牙利相关事务。
其中用婚姻来维系各国间的关系的策略,有个名词叫哈布斯堡王朝为“用下半身维系的帝国”。
年的奥匈协议本身就是匈牙利马扎尔人民族主义的胜利。在匈牙利,有产阶级垄断了选举权,其他更为弱势的民族更也会去向哈布斯堡方面增加压力以施与权益。
同时这种二元结构引起的问题甚至扩展到帝国的边疆地区。
巴尔干地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区被匈牙利控制,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则由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控制。但这一地区民族、语言与宗教情况高度复杂,属于同一民族的,往往具有不同的语言、宗教与历史归属。由此出现了不同的民族主义方案。
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引发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哈布斯堡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其夫人被一名波斯尼亚地区的塞尔维亚青年刺杀)出现在这一地区,并不令人意外。
所以哈布斯堡和匈牙利马扎尔贵族签订奥匈协议本身就是弗朗茨做出的一步巨大的妥协,同时也为奥匈之后的种种问题留下了祸根。
3,
祸根在于奥匈妥协的二元制度,但是推动奥匈衰落的主要责任一定在匈牙利。
奥匈帝国确实是一个普世性的帝国,不是民族国家。但是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民族主义者趁奥地利对外失利之机获取了巨大权力。获取权力倒也不是问题,问题是匈牙利的民族主义太泛滥了,被划归到匈牙利管辖范围内的非匈牙利人当然不乐意。
相比之下奥地利部分就好得多,毕竟哈布斯堡对于民族主义一直比较提防、打压。
有一个关键地方,匈牙利可以左右帝国的决策,经常有哈布斯堡的决议被匈牙利议会否决的情况,甚至招兵都成问题。
也就是说,哈布斯堡在弱化匈牙利民族主义的方面做得非常差劲(相当于在匈牙利地区给了匈牙利族特权),不但产生矛盾激发了其他更多的民族主义,还让一个民族主义充斥的匈牙利议会可以妨碍帝国整体(或者说给了匈牙利太多的干涉整体权利而非自治权)。
个人认为:
多元联邦方案(按语言分成十几个部分,仍然弱化民族主义)和奥斯曼那种集权的模式(忽略民族问题,镇压民族主义,保持统一),甚至加上波西米亚的三元方案(牵制匈牙利)都要好过奥匈二元。
事实上在哈布斯堡给予匈牙利特权的时候,奥匈帝国的衰落就注定了。
当然这也是无奈之举,克里米亚战争时候弗朗茨·约瑟夫没有帮助俄国,导致失去了一个可靠的盟友(甚至帮助奥地利打击了匈牙利民族主义叛乱),等到普奥战争时候又战败,若不妥协,匈牙利民族主义再叛乱,哈布斯堡不敌也没有人来帮忙了。
我个人的看法是,其实奥匈帝国从来就没有“强”过,看一下历史就知道所谓“奥匈帝国”就是“奥地利帝国”撑不住了走下坡路过程中,各自矛盾妥协后的一个阶段。
历史上“强”过的只有奥地利帝国,主要就是我们群众喜闻乐见的哈家。
奥地利帝国历史上有多威风就不赘述了,
回到刚才的问题来,他为啥没落了呢?我觉得时间要拉回它开始没落的时间和缘由,简单说就是当年拿破仑纵横欧陆,先把奥地利批判了一番,搞了个大新闻,奥地利元气大伤,年闹事件又动摇根基,后来又丢了两个重要的地盘,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前者就是俾斯麦老爷子风风火火淬炼德意志的,后者就是意大利三杰的故事啦。
总之结果就是奥地利帝国在这些事件中既丢地盘又丢人,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踏着它的失败,德意志和意呆从此站起来了噜!那么我们有的朋友要问,风云际会,怎么就是德意志和意大利了两国人才辈出,我大奥地利岂无人呼?
事情是这样的,年欧洲人民闹革命,梅特涅玩脱了晚节不保,奥地利帝国烽火处处,就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局势一度险恶到维也纳人民上街可能就聊两件事情“我奥乙烷“或者”解体大好”。
奥地利帝国在这个时候之所以没能提前享受一战待遇,主要是涌现出了三个人,史称“奥地利中兴三杰”(为什么正好都是三杰呢?我不禁陷入了深思)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和克罗地亚总督约西普·耶拉契奇,拉德茨基元帅。为我奥续命七十年。
他们三个人分头三路出击,险之又险的把帝国的命运挽救了回来,其中拉德茨基元帅因为老约翰施特劳斯为他写了一首《拉德茨基进行曲》而更闻名,这首歌大家绝对都听过,只是名字可能不记得了。他们三人的事迹能百度出来,我也不多说,简单就说说拉德茨基元帅,看看他们对奥地利帝国的重要程度,拉德茨基元帅是年轻时和拿破仑交过手的老将,和德皇廉颇一样,老到年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在撒丁王国逼得奥国准备和谈放弃意大利时,以八十二岁高龄率军作战,以大胜逼迫撒丁国王退位,而后持续坐镇意大利。
年,九十一岁的元帅辞世,当时的奥地利帝国皇帝,也就是建立并玩脱了奥匈帝国的皇帝约瑟夫一世亲自主持葬礼,叹曰“元帅死而奥危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哀悼14日。
次年,三杰中的耶拉契奇总督也去世,意大利第二次独立战争爆发,萨伏伊王朝击溃奥军,基本上实现了意大利的统一。
年,晚年失意的最后一位三杰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卒于维也纳。同年,奥托·冯·俾斯麦就任普鲁士王国首相。
从这时起,舞台的中央,变局的胜者,不再属于奥地利。
4,奥匈帝国成立于年,其前身是奥地利帝国,根据百度:“其国土面积之大、在当时欧洲排名第二,仅次於俄罗斯帝国;人口总数之多、稍逊於俄罗斯帝国和德意志帝国,位於欧洲第三;与此同时,奥匈帝国的机械制造和军火工业的工艺之高、排位世界第四,仅在德意志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和大英帝国之後;其资源总储备量和动员总兵力之雄厚、亦是欧洲第二,只少於俄罗斯帝国;而奥匈帝国的农产品产量和原油产量之丰富、则位居全欧之冠;最後,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之先进、更是遥遥领先其馀列强,雄踞世界第一”。
可见帝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算差。所以奥匈帝国的主要问题应该在于极为严重的民族问题。奥匈帝国脱胎于中世纪的奥地利大公国和后来的奥地利帝国,而当时奥地利能攫取如此广阔的领土,所依靠的手段完全是——联姻。
由联姻所拼合而成的帝国在中世纪依靠王权和教权两支力量可以安全无虞,但随着时间推移,由马丁路德引领的宗教改革摧毁了支撑帝国的一大支柱,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后来的拿破仑战争使民族主义和革命的浪潮席卷整个欧洲,动摇了王权的根基。
民族独立的呼声将帝国推到风口浪尖,在随后的意大利战争,普奥战争中,帝国政府更是颜面扫地。
所以在年,帝国不得不与境内第二大民族——匈牙利民族妥协,给予其与奥地利相同的地位,允许其成立议会,颁行法律。
所以,奥匈帝国本身就是民族独立运动的产物。其他少数民族如斯拉夫人和罗马尼亚人虽做出争取,企图使帝国由二元(奥-匈)转变为多元,但是并没有成功,这就在帝国的近东边界埋下了炸药桶。
之后的帝国完全是依靠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的声望在维持统一。
年,俄国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取得了在南欧的影响力。俄国通过许诺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划给奥匈帝国而取得了奥匈帝国的中立。英法出于对俄国过度扩张的顾虑,敦促德奥出面干涉,并在年抛出柏林条约,根据条约俄国在巴尔干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波黑地区划到奥匈的势力范围。俄德矛盾空前激化。这一切都为随后的大毁灭埋下了伏笔。
年,奥匈宣布正式吞并波黑。在此之前塞尔维亚一直宣称其对波黑地区拥有所有权,所以奥匈吞并波黑的行动使奥匈和塞尔维亚彻底对立起来。
年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黑首府萨拉热窝阅兵时被塞尔维亚极端分子刺杀,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意志帝国由于与奥匈的同盟条约同时对塞宣战。一战爆发。
年,广受爱戴的弗兰茨约瑟夫去世,自此帝国彻底失去了维系其存在的最后一根纽带。战争的消磨使得帝国一片萧条,众民族独立的呼声再次高涨,各地区纷纷宣布脱离帝国独立。
年一战结束,根据威尔逊的十四点,奥匈帝国灰飞烟灭。在帝国的废墟上成立了奥地利,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国家,由于领土划分不均,和地区经济的不平衡,这一势力空白区域又为后来纳粹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这些站在奥匈废墟上的小国并没有取得它们预想中的实力与地位,它们在二十世纪脱离奥匈后又相继不幸地沦为第三帝国和苏联的卫星国。
(1)
多元民族文化国家整合失败。
在古典时代,民族与国家概念和现代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的帝国,几乎都是多民族杂糅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都效忠于某一个王室和旗帜,人们按照王室和宗教来划分地盘。哈布斯堡王朝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奥地利帝国没有主体民族,其王室成员与核心民族是德语系的,但人数占比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整个庞大的帝国境内,还生活这斯拉夫人等各种各样的民族。
19世纪的主旋律是民族主义的时代,民族国家纷纷建立,哈布斯堡王朝却没有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先是被俾斯麦率领的普鲁士打败,俾斯麦建立起了基于德意志认同感的德国,将过去德意志文化的领头羊奥地利给排挤了出去。
同时,为了维护统治,与匈牙利苟合,变成了奥匈帝国,但匈牙利成为了帝国内部的绊脚石,处处钳制奥地利,在民族呼声日高的情况下镇压境内各种民族,导致了帝国的内部分裂形式加剧。
哈布斯堡王朝希望维持古典的和谐帝国,各个民族在自己的境内各安其所,但现实上,各个民族的各自独立呼声日高,有的想和同源文化的祖国合并,有的想独立,奥地利拿不出有效的安抚手段,又处处被匈牙利钳制,这是其政治上的失败。
(2)
匈牙利的掣肘。
就像古代的罗马难以应付庞大的帝国,建立了两个首都设立两个皇帝搞二元统治,奥地利在与普鲁士的争霸中战败,不得已只能和匈牙利的马扎尔贵族签订协议,将帝国再划分出一个以布达佩斯为中心的“维也纳-布达佩斯”二元统治结构。
然而,二元结构没能更好的平衡帝国,反而加剧了帝国的失衡,匈牙利不仅承担的税负低,但是权力和花销却很大,变成了奥地利在变相补贴匈牙利,而匈牙利则为了维持有利的地位,不断否决奥地利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富国强兵的政策。
奥匈帝国最大的敌人不是周围的俄国或者法国、英国,而是变成了自己内部的匈牙利。
(3)
首脑的腐朽昏聩。
和所有老旧帝国的衰败一样,奥匈帝国的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的意识还停留在古典时代。19世纪,欧洲的军备竞赛和科学进步非常迅速,而老皇帝压根不愿意正视世界的变化。连发枪、连发炮、新式炸药等等各种各样的新武器不断出现,同时战争的组织模式也迅速的变化了。奥地利的军备和作战方式则完全停留在了拿破仑时代。火炮的配备率欧洲倒数第一,而且是老式火炮,陆军的数量欧洲倒数第一,而且都是游手好闲缺乏训练的农民组成。在与普鲁士的争霸战争中,一触即溃,直接吓破了胆,后面半个世纪压根不敢再与外界交战。老皇帝的价值观拒绝世界的进步,同时匈牙利处处掣肘,帝国一直没有预算升级武器和军备,这进一步导致了在军备竞赛里,奥匈帝国沦为了末流。
最终,曾经光辉的奥地利帝国,演变成了和奥斯曼帝国争夺欧洲病夫的称号的没落帝国,并最终在一战里彻底崩溃了。骑楼巷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单位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单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lyjd/17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