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行政区划 >> 行在中东欧萨拉热窝,不相信眼泪下
萨拉热窝,老一代中国人熟悉的名字,新一代中国人陌生的地方。从熟悉到陌生,欧洲剧变让我们的知识不断更新,近二十年的蜕变似乎又印证了千百年来这一地区不断变化的复杂根源。萨拉热窝到底是个怎样的城市?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由于教学、研究以及兴趣的缘故,我与萨拉热窝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我走过萨拉热窝的大街小巷,这里多重、厚重的萨拉热窝印记让我心动也使我心痛,但更有憧憬。此刻你翻开的不只是一篇普通的游记,还是这个城市真实的诉说。
作者介绍
孔寒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东欧地区历史与现实的教学、研究工作。著有《东欧史》《寒冰走东欧》《寒冰访罗明》《科索沃危机的历史根据及其大国背景》等书。近十年来,其对中东欧所有国家进行过多次学术考察和访问,到过数十个大小城市,与当地领导人、学者和普通民众进行了深层次的访谈交流。
??爱好摄影的孔寒冰教授,行摄世界,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精彩的瞬间与感悟,本文图片多为其原创摄影。
命运
一座桥一座城
一座普通的石桥成为近代历史中重要的坐标。百年前桥头的枪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方向,它就是拉丁桥。整个萨拉热窝有很多桥,承载着这个城市南北川流不息的人群,而拉丁桥的故事一直在不停地续写城市的风雨。
波黑境内水源丰沛,水是波黑得天独厚的资源,因此波黑多桥,桥不仅是交通设施也是波黑社会曲折发展的见证。比如,内雷特瓦(Neretva)河上的莫斯塔尔古桥,始建于年,毁于年的战火中,年修复后次年连同周边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居住的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但在萨拉热窝的米利亚兹卡河上的拉丁桥却更有故事,这座石桥虽不如莫斯塔尔桥那样古老和雄伟,但承载的历史却更为沉重。在萨拉热窝的日子里,我常会驻足桥头,听着来往人群的脚步声仿佛在百年来的历史中穿行。
拉丁桥又名普林西普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被点燃的见证孔寒冰摄
东西走向的米利亚兹卡河不宽也不深,但横穿萨拉热窝市区。南北走向的拉丁桥是一座极为普通的三墩四孔石拱桥,河中的两个桥墩上还各有一个圆形泄洪孔。不算太宽的桥面由石块铺成,两边的护墙也都是石板。拉丁桥建成于年,比莫斯塔尔桥晚年。然而,它却是波黑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年间,奥地利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重修了这座桥并命名为拉丁桥。年后这一地区由奥匈帝国统治。
波黑因河流多故桥也多。位于内雷特瓦河上的莫斯塔尔古桥是最著名的一座,与周边的旧城镇于年一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真正让拉丁桥闻名于世是在年6月28日。当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偕妻子索非娅来到萨拉热窝检阅塞尔维亚的军事演习。一些激进的塞尔维亚青年策划了谋杀行动。他们在斐迪南夫妇途经的地方多处设伏。当斐迪南夫妇检阅完军事演习在波斯尼亚总督和萨拉热窝市市长的陪同下返回市政厅时,埋伏在路边的塞族青年查卜林诺维奇(Nedeljko?abrinovi?)向大公的座驾投了一颗炸弹,12人受伤,其中包括大公的随从,但大公夫妇安然无恙。不过,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当斐迪南大公夫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时,车辆经过拉丁桥头,坚持在这里等待机会的另一名塞族青年普林西普(GavriloPrincip)趁着车辆缓行时上前开枪刺杀了大公夫妇。萨拉热窝事件不仅震惊全球,更是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位于拉丁桥头的萨拉热窝博物馆介绍的是从至年的历史文化孔寒冰摄
拉丁桥头的枪声,使德国公开鼓动奥匈帝国立即“彻底清算”塞尔维亚,俄国和法国则以军事总动员的方式表示支持塞尔维亚。一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刺杀了斐迪南夫妇之后,普林西普及其同伴共7人都被萨拉热窝警察当局抓获。普林西普虽然是刺杀行动的主犯,但因不满20岁只是被判刑20年。入狱后不久,普林西普于年4月28日病死在狱中。普林西普死后几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也结束。然而,对普林西普功过是非的评价代表着背后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立场,而拉丁桥名字变化的过程则代表着各种力量的转换。
水泥浇筑的脚印被认为是当时完成刺杀任务的普林西普留下的,现存于萨拉热窝博物馆中孔寒冰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同时,巴尔干半岛上诞生了第一个除保加利亚人之外所有南部斯拉夫统一国家,起初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不管叫什么名字,这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塞尔维亚人在这个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正因如此,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普林西普便成了塞尔维亚的爱国主义英雄,他的尸骨也被迁入萨拉热窝的荣誉公墓。为了纪念他的壮举,拉丁桥更名为普林西普桥(Principbridge)。由于大塞尔维亚主义在这个王国中盛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心是维护塞尔维亚人的利益,而社会地位最低的就是波黑穆斯林,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虽然与塞尔维亚并列,但在宗教文化上属于西欧,即信奉天主教。所以,给予普林西普如此殊荣并非各民族的共识,甚至还有分歧。
南斯拉夫王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意法西斯肢解后,一些克罗地亚人甚至在德意的支持下屠杀塞尔维亚人,此时,萨拉热窝一切与普林西普有关的历史痕迹都被清除,普林西普被视为叛国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保加利亚之外南斯拉夫民族重新统一,建立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南联邦各民族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与对统一国家的认同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塞尔维亚在很大程度上仍主导着国家政治生活,穆斯林等少数民族仍受着不公正的待遇。或许为了增强对统一国家的认同度,年南联邦政府决定,在这座桥的西北角竖起一座纪念碑,并在当年普林西普埋伏的地方安放了一块用水泥浇筑而成的脚印印模,据说这双脚印就是他当时留下的。有的文献说,印模旁边的铭文是:“正是从这个地方,普林西普用枪声表达了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多少世纪以来对自由的追求。”然而,民族问题历来都有其复杂性,被强化了“普林西普含义”的石桥依旧打不开各民族的心结。
萨拉热窝博物馆的铜牌孔寒冰摄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当大多数东欧国家都以和平的方式改变社会制度的时候,南联邦却烽烟四起。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于年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于年组建了南斯拉夫共和国联盟。在这种背景下,年,穆族和克族主导的议会也宣布波黑独立。但是,塞族却在南联盟的支持下宣布成立塞尔维亚共和国,并试图以武力方式从波黑分离出去,波黑战争由此爆发。萨拉热窝是波黑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塞族武装居高临下包围了萨拉热窝,打死了许多穆斯林,也炸毁了不少清真寺。作为报复,穆斯林破坏了普林西普桥头的纪念物,脚印印模也不知去向。
如今,它的复制品陈列在桥头马路对面的那个?年萨拉热窝博物馆中的进门处,上文提及的那句铭文也变成了解说词:“年6月28日,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在此刺杀了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和王妃索非娅”。这座博物馆在一幢三层楼把角处的底层,顶层外墙上有博物馆的字样。说是博物馆,其实不大,只有一名工作人员。里边展示的内容主要有:?年波斯尼亚的社会发展及其与奥匈帝国的关系,主要是文字和图片,还有几面旗帜和服装等实物;此外,7名刺杀行动参与者的照片、刺杀地点示意图和当时使用的手枪也是陈列内容;斐迪南夫妇访问萨拉热窝的一些照片和真人大小的蜡像摆放在显要位置。
萨拉热窝的桥很多,形态各异,为居民交通提供便利,也是旅行者最喜欢的地方
年战争结束后,根据代顿协议,波黑成为一个由穆克联邦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分治实体组成的统一国家,萨拉热窝大部分为穆克联邦控制。普林西普桥又改回拉丁桥的旧名,而此时的波黑已走在按西方模式重新构建统一国家的道路上。
萨拉热窝米利亚兹卡河上的这座桥就是这样讲述着这一地区历史发展中的文明与冲突。当我站在桥上,憧憬着人类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愿景,我清楚地知道萨拉热窝并不相信眼泪。
伤痕
内战遗迹
萨拉热窝从电影中走来,对于我们不算陌生。当上世纪90年代的波黑硝烟燃起,萨拉热窝变得陌生而遥远,枪炮让这座巴尔干名城黑云蔽日,政治民族化的仇视转变成一场场杀戮,幸运者经历苦难活了下来。几年之后,和平终于回到这片土地,回到萨拉热窝。难以抚平的是城市的创伤,不愿忘记也不能忘记,但最终还要必须忘记。
年4月22日,一小男孩在一辆坦克上玩耍,此时城市的围困已经结束对前南地区的南斯拉夫人来说,不同的民族与宗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对统一国家及其历史的认同,而大国之间的反向拉扯更增加他们相互敌视的程度。果然,在南斯拉夫解体的时候,塞族、克族和穆斯林因在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方面的巨大分歧于?年间大打出手,造成近35万人的伤亡,八成的基础设施和一半以上的住房毁于战火。这便是波黑内战。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波黑基本上已经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只是这场战争的遗痕仍然随处可见。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诉说战争的残酷,用伤痕累累的实物和惨烈逝去的生命警示后人。
这座喷水池纪念碑是为萨拉热窝被围困中的儿童而立,周围的草地上有一些没有名字的白色墓碑也是为纪念那些因战争失去生命的孩子孔寒冰摄
有记者把参观访问萨拉热窝戏称为“战争游”,对于这种说法,我也深有同感。到达这里之后,我参观的第一个与战争有关的景点是地道博物馆(SarajevoTunnel)。它就坐落在离萨拉热窝市区不远的国际机场旁边一个名叫布特米尔(Butmir)的小村子里,说是博物馆,其实就是一幢二层的普通民房,它的主人姓拉科尔。我参观那天,接待游人的是艾丁·拉科尔(EdinLakor)和他的奶奶希达·拉科尔(?idaLakor)。
在中心城区的楼房外墙上用铜牌纪念那些在轰炸中的罹难者(左)地面上的弹痕用水泥填平后再涂上红漆,被人们称作“萨拉热窝的玫瑰”(中)萨拉热窝最常见的弹痕旁挂起的铭牌,记录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右)孔寒冰摄
年4月波黑战争开始后,塞族武装在南联盟军队的支持下很快就占据了萨拉热窝周边的制高点,包围了萨拉热窝,切断了其与外界的联系。这样一来,萨拉热窝的穆斯林没了生活必需品的来源,更不用说对抗塞族所需的武器了。萨拉热窝机场刚好处于被围困的萨拉热窝市区和未被围困的布特米尔之间,穆斯林要想得到食物和武器弹药必须要穿越机场。战争开始后机场被塞族武装占领,后来交给了联合国维和部队,但条件是只能由联合国使用。对于试图趁夜色穿越机场冒着生命危险偷运食物的穆斯林居民,联合国维和士兵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塞族武装却开枪阻击并打死了近人,能成功穿越的不多而且代价很大。
于是,年底,穆斯林武装指挥官决定秘密地修建一条穿越机场的地下通道。挖掘工作从年1月开始,挖掘起点就是拉科尔家的车库。多人用了4个月挖成了一条近米的地道。地道大约1.6米高,1米宽,两边和顶部都是方形原木支撑。这么大的工程是在塞族武装的眼皮底下神不知鬼不觉进行的,这也算是一个奇迹。波黑穆斯林认为:“这个地道是人类自信和勇敢的象征”。地道修好后,萨拉热窝的穆斯林每天有几千人出入这个地道,或背或扛从外部运进了上万吨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因此,这个地道有“萨拉热窝生命线”之称。我参观的时候,主人给游人播放了一个录像片,记录的就是当时穆斯林运送物资的场景。
位于萨拉热窝机场附近的地道博物馆的另一端出口孔寒冰摄
布特米尔虽然不在包围区,但是,拉科尔家的这幢房子和村里的其他房屋一样时常受到塞族武装的枪炮袭击,弹痕累累,一间屋子的地面上至今还嵌着一枚没有爆炸的炮弹。在拉科尔家附近,有许多饱受战争摧残的房子都空无一人,杂草丛生,十分凄凉。波黑战争结束后,拉科尔一家决定将修建地道时用过的一切都保留下来,开办一个私人博物馆。现在,二楼是他们家人居住,一楼和地下室的几间屋子成为展室,墙上挂着塞族武装围困萨拉热窝示意图,地上和墙边摆放着当年挖掘地道所用的各种工具,波黑穆斯林使用过的枪支、弹药和军装等。这里还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地道,游人可以进去参观。脸上写满岁月苍桑的希达坐在地道出口的一个长条凳上,游客可以坐在她旁边拍照留念。
地道博物馆的主人希达·拉科尔老人孔寒冰摄
在参观地道博物馆时,我遇到了一位女导游,在艾丁给客人讲解时,她坐在一旁泪流满面,甚至还哭出声来。我不解地问陪同我去的波黑朋友,她这是为什么?朋友告诉我,这位导游是波黑穆斯林,家原来就在布特米尔村,两个兄弟和一些好朋友在战争中遇难。触景生情,她难掩内心的伤悲。这位导游的经历在波黑绝不是个别现象,不用说斯雷布雷尼察那座公墓,单是遍布萨拉热窝的大小墓地、墓碑和大街墙上的死者名单就不知给活下来的人留下多少痛苦的回忆。
以圆木做支撑的地道非常狭小,高度只有1.6米孔寒冰摄
萨拉热窝最大的墓地在年冬季奥运会体育场旁边的训练场里。波黑战争期间,许多被打死的人无处掩埋,于是,这个运动场就成了墓地。墓地中央有一座高高的尖塔,塔的下端四周刻着死者的名字和生卒年。在塔的周围,是一排排白色的墓碑,长眠者也多死于战争期间。在离我住的旅馆不远的山坡上,是萨拉热窝市另一片穆斯林墓地,其中相当多人也是死于波黑战争期间。在离中心城区不远的一条主要街道旁边,有一个像是森林公园的地方,在低矮处的中心广场上有一个喷水池纪念碑,圆形底座外沿写着“纪念?年萨拉热窝围困中的儿童”的字样,池中是一高一低两块绿色的玻璃雕塑。在周边长满大树的小山坡上,有许多墓碑,其中很多较小的墓碑上面什么都没有写。据当地朋友说,这样的墓碑也是给死于波黑战争的儿童立的。
地道博物馆是一个两层的民居。萨拉热窝被围困时这座小屋就是生命线的一端孔寒冰摄
波黑战争中死难的标识不仅仅是墓碑。战争期间,塞族武装在两边的高山上部署了许多大炮,时常对萨拉热窝城区进行轰击,许多人因此丧命。在萨拉热窝中心城区,有另外两类特殊的死亡标识。第一,在一些欧式建筑的墙上钉着许多金黄色的铜牌,上面只有人名和生卒年月,这些死者的死亡时间都在?年间。第二,在中心城区繁华商业区的步行街上有多处爆炸的遗迹,如今都用暗红色的油漆标记出来。由于很像盛开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萨拉热窝的玫瑰”。殊不知,这种“玫瑰”的“绽放”却意味着许多人生命的凋零。于是,在它们旁边的建筑物上又有另一类死亡标识:上面的一块标牌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此处遭到了炮击,有多少人遇难,下面的另一块像波浪形的石板上刻着遇难者的名字。再比如,在萨拉热窝市中心的马尔卡莱市场(Markalemarket)旁边的墙壁上刻有几十人的名字,他们都是在购物过程中被飞来的炮弹炸死的。在参观地道博物馆时,我买了一张战争示意图,标题是“萨拉热窝:年奥林匹克城市,?年被围困的城市”。在波黑战争中,光萨拉热窝就有1.1万人遇难,而当时这里的总人口不过30万人。
这座黄色建筑是萨拉热窝著名的酒店,在波黑战争期间,外国记者驻扎在此,世界了解波黑的信息和影像都从这里发出。远处是萨拉热窝最高的建筑阿瓦兹扭曲塔,也是媒体中心不仅在萨拉热窝,甚至在整个波黑随处可见的战争遗痕还有那些饱经战火的建筑。在萨拉热窝,老城区的建筑都比较矮小,修复起来容易,如今已经很难看到战争的痕迹了。但是,中心城区和新城区的许多高大建筑和城边低矮建筑或居民区则不同,零零星星的或非常密集的大小弹痕分布在建筑外墙上。如今,在这样楼房的里面,该住人的住人,该办公的办公,该经营的经营。战争显然已逝去,可外面的累累弹痕却永恒地留下。萨拉热窝人似乎不想将它们除掉,或许有意让它们成为萨拉热窝的一种印记,用不堪回首的过去警示可期待的未来。萨拉热窝市郊区,被战火损坏的建筑物非常多,其中主要是二三层的居民小楼,色彩多为灰色和红色。屋主或是遇难,或者远走他乡,或者无钱重修,小楼有的满目疮痍,有的只剩残缺不全的房架子。在青草绿树的衬托下,它们显得是那样苍凉。
思考
内战砥砺前行找寻希望
萨拉热窝见证了如此悲怆的历史。但是,生活对于这个城市的人民依然充满阳光,冬天的暖阳依然温暖。多民族并不是矛盾的必然,而彼此包容与尊重将影响光照长河的悠长。一个国家有着这样一个城市,必须砥砺前行才有希望。
年是波黑战争20周年,在萨拉热窝举行了纪念活动。把红椅子摆放在街道中央纪念死去的平民看到萨拉热窝那些带给人们无限悲痛回忆的战争遗迹,我感慨万分。在波黑,不同文明的交汇由来已久,大国干涉也一直是长期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既有许多和睦相处的日子,也有反目为仇的时候。其中,?年的波黑内战就是后者的典型,建筑物上的累累弹痕和数以百计的穆斯林墓地无不记载着波黑三大民族之间的恩仇。当然,它们之间的相互仇杀有内外多重因素。但不容否认的是,它们在宗教文化上强调排他性和自我优越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又与大国争霸的影响分不开。
文化或文明只有不同但无优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也都劝人向善,和睦相处。然而,当宗教为载体的文化成为大国或强国对外扩张的工具时,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出现了。比如,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自中世纪以来就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始于11世纪末并持续了年的十字军东征,就是这两大宗教的直接冲突和战争。这些在单一文化区域感受不到的对立,在多种文化交汇的萨拉热窝可就完全不同了。处于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汇处,萨拉热窝就是这几大宗教力量博弈的战场,从而使这里各民族间的关系更为紧张。近现代发生在萨拉热窝的一出又一出悲剧,都带有文化冲突的色彩,而这种色彩是在付出战争的代价后使整个地区回归西欧才逐渐淡化下来。
铁托元帅大街孔寒冰摄
另一方面,当民族和宗教为政治所利用的时候,它们同样也会表现得十分暴躁。为什么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三大民族如此厮杀?在各种解读中,有这样一种看法值得注意:三大民族中的少数政客为了一己私利不断地渲染各自的民族主义,他们之间的讨价还价如果达不到目的时,民族与宗教就成了他们的旗帜,而民众的鲜血、财产和生命就成了他们的赌注。在战争中,死者都是普通民众,被毁的房屋也都是普通民众的,战争的始作俑者及其家人哪个不是远离战争呢!
冷战早已结束,波黑内战也过去20多年了。在东西方大国能够相互容忍、对立减少的条件下,今天的萨拉热窝让人感受更多的是不同文化及其载体之间的和谐与和睦,而冲突似乎渐行渐远。萨拉热窝老城和中心城区的界线虽然泾渭分明,但似乎并不冲突,而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比如,在狭窄街道熙熙攘攘的石板路上,穆斯林姑娘多半穿着长衫,用白色、黑色或花色的丝巾将头发包得严严实实。但是,她们并不保守,不仅显露出清秀和灿烂的面容,而且边走边说笑,吃着蛋卷冰淇淋,打着手机,无所顾及。不分宗教、不分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塑造,成为波黑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经济发展方面,波黑在国际社会的援助下开始重建和发展。?年间,由于经济的普遍恢复,波黑人均GDP从年美元涨到年的美元,到年,波黑人均GDP已超过4美元。
小姑娘站在刻有名儿童死难者名字的纪念转桶前
如今的萨拉热窝,现代化步伐并不快,但厚重的文化气息吸引着国际游客纷至沓来。6年,在《孤独星球》杂志社“世界都市旅行排行榜”中,萨拉热窝排在第43位。感受这座城市沉淀的历史沧桑及其背后的风云世界,或许是旅行者们有意无意的驱动力。现在的波黑市民向往美好的生活,追求着加入欧洲大家庭的理想,但并未远去的战争仇恨深深嵌入复杂的民族政治斗争中,使整个国家在撕裂中前行。人们憧憬前方,但更忘不了过往,萨拉热窝不相信眼泪。
在这篇图文发表之际,我又踏上了前往波黑的旅程,萨拉热窝的阳光让我期待……
前文回顾:
行在中东欧
萨拉热窝,不相信眼泪(上)
◎文字为作者原创,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媒体转载请联系辽宁白癜风医院白殿疯病是什么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xzqh/14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