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尝试奥地利匈牙利

发布时间:2021/7/30 10:19:37   点击数:
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有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A.E.I.O.U.

AllesErdreichist?sterreichuntertan

前言

年,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授意下,奥地利德意志人与匈牙利马扎尔人,签订了奥匈妥协方案。构建了一个面目一新的帝国,奥匈帝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一次大战的主要参战国中,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都为人熟知,唯有这个国家令人感到陌生。而作为一个在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浪潮中诞生的一个多民族帝国,它也的确值得科普介绍。

背景

早在十五世纪,哈布斯堡家族通过王位继承规则短暂的获得了波西米亚国王、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国王这三个重要的头衔,获得了后来奥匈帝国的领土疆域的主要部分。此后历经与土耳其人、法国人、意大利人长达数百年的鏖战,形成了以奥地利、布拉格、匈牙利为核心,辐射北意大利、南德意志和巴尔干的大帝国,也叫哈布斯堡帝国。

年,拿破仑最后还是被反法同盟击败了。战争结束后,作为反法同盟的中坚,奥地利主持了维也纳会议,勾勒了直到年的欧洲政治版图,奥地利此时的疆域是如下图所示(EmpireofAustria)

将这幅图与年的欧洲地图进行对照,你会发现奥地利帝国的疆域分布在在今天以下这些国家:

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兰、塞尔维亚。

反观其他欧洲主要国家,法国的疆域和今天的法国高度重合,同为德意志地区的普鲁士王国也只分布在今天的德国和波兰。虽然维也纳会议力在恢复旧秩序,但民族主义情绪已经被点燃。奥地利虽然疆域辽阔,但是国内的民族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具体的民族分布情况如下图,其中,暗红是德意志人,黄色是意大利人,白色是匈牙利人,北面青色是波兰人,偏绿的这个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拉夫人,南面暗绿色的是斯洛文尼亚人,蓝色的是克罗地亚的斯拉夫人,东面暗黄色的则是罗马尼亚的斯拉夫人。

其中,暗红是德意志人,黄色是意大利人,白色是匈牙利人,北面青色是波兰人,偏绿的这个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拉夫人,南面暗绿色的是斯洛文尼亚人,蓝色的是克罗地亚的斯拉夫人,东面暗黄色的则是罗马尼亚的斯拉夫人。为什么斯拉夫人还有那么多种?因为大家的语言都不一样,互相沟通都成问题。

有的观众要问了,中国不是56个民族而且有些语言也不一样吗?这个奥地利不是才这么几个民族吗?这就要说到一个主体民族概念。中国虽然56个民族,但是中国的汉族人口占绝对多数。以年人口普查数据,汉族的人口比例达到了91.11%,是当之无愧的主体民族。但是奥地利不一样,即便最大的德意志人或者匈牙利人,也没有超过半数,也就是说没有主体民族,8大民族势均力敌(具体比例详见后文表格)。

为什么要改革呢?在年后,奥地利对除波兰加利西亚地区外的地区控制都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加强集权,引发了当地尤其是匈牙利贵族的不满。在年欧洲革命的时候,趁着奥地利本国境内的局势不稳,匈牙利也起势革命,叛军兵力强大,奥地利无法镇压,只得求援俄罗斯,俄罗斯遵守在维也纳会议上签订的神圣同盟条约,出兵镇压了匈牙利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奥地利对匈牙利的控制大幅减弱了。奥地利方面决定在匈牙利采取接近军事占领般的高压政策,解散了原本匈牙利境内的议会,取消了匈牙利原来拥有的诸多特权。匈牙利人民与贵族的不满情绪水涨船高,匈牙利独立倾向不断加强,而奥地利的维也纳政府为这种统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收效甚微。

那么为什么不抛弃匈牙利放任其独立呢?这和奥地利在维也纳体系所处的位置和它的外交战略有关。作为德意志邦联的主席和第一大诸侯,奥地利需要面对来自在维也纳和会中获得大量土地的普鲁士的竞争,从而维持其在德意志地区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奥地利和法国在意大利北部有长达数百年的对这片富裕土地的主导权的竞争。在东方,虽然此时俄罗斯与奥地利互为同盟,但两者在巴尔干与波兰地区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这些诉求要求奥地利必须拥有绝对的硬实力,作为一个列强来互相制衡抗争。抛弃匈牙利,仅仅依靠奥地利部分,根本无法维持这些目标。更有甚者,此消彼长,奥地利失去匈牙利后形成的势力真空必然会被其它列强吞噬,奥地利在维也纳会议上苦心构建的均势极有可能荡然无存,彼时羸弱的奥地利的安全根本没人能够保证,哈布斯堡帝国将处于极度危险之中。相比之下,即便代价是在匈牙利投入大量的资源,只要匈牙利还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均势就仍然存在,即便在和其它列强的博弈中处于下风,奥地利的国本不至于丢失,大体的安全仍然能够得到保证。因而抛弃匈牙利是维也纳宫廷从国家安全层面不能接受的。

即便如此,奥地利数百年以来逐渐衰弱的事实无法改变正如那句中国句俗话:“落后就会挨打”,奥地利的外强中干让觊觎者蠢蠢欲动。年,意大利的萨丁皮埃蒙特与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结盟,开始了对奥地利的战争。不出意外的对羸弱的奥地利进行了第一轮打击。年,普奥战争,奥地利被普鲁士与萨丁皮埃蒙特南北两路夹击,奥地利惨败,割让了所有除了特伦特(南蒂罗尔)外的所有意大利领土。战后不久,萨丁皮埃蒙特就主导建立了统一的意大利,意大利彻底脱离奥地利的势力范围。同时,这场战争还让奥地利主导的德意志邦联解散。普鲁士主导的北德意志邦联取而代之。随后,年普法战争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让德意志全境彻底脱离奥地利的势力范围。奥地利先前的三大利益点已经失去了两个,此时的奥地利只有南下巴尔干一条道路。而前往巴尔干扩张面临的不仅是民族问题,更有可怕的俄罗斯帝国作为其对手。奥地利的维也纳宫廷明白,仅仅依靠奥地利德意志人羸弱的力量,不要说追逐帝国的境外利益,就是维持现状都已经非常艰难了。奥地利必须做出改变。

匈牙利为什么不独立

仅仅是奥地利做出改变是不够的。奥地利为了避免被卷入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背弃了和俄罗斯的盟约,但这种墙头草行为却同时让英法和俄普反感。如果这时匈牙利再次起义,不同于革命,奥地利将只能自己解决革命问题。如果匈牙利要独立,此时正是最佳时机。同时,此时相当部分的匈牙利人确实呼吁匈牙利独立。匈牙利的政治家们此时需要做出抉择。

匈牙利此时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家的意见很重要,分别是戴阿克·费伦茨和安德拉什·久洛。安德拉什和戴阿克都反对匈牙利彻底独立的方案。他们认为,获得独立并不是难题,而独立后国家的未来将会极为艰难。新生的匈牙利不可能独立的面对此时已经完全被各个列强画好势力范围的欧洲。如果需要寻找一个实力相当、利益一致的盟友,最佳选择却是奥地利。如果这样的话,独立的意义就显得意义不大了。同时,匈牙利虽然人口众多,面积广大,但是论经济基础,匈牙利和奥地利部分存在差距。假如能够和奥地利联合的话,不仅匈牙利能够规避因独立战争带来的必然内耗,还能在未来新帝国的发展过程中,从奥地利获利。因此,匈牙利政治家的目标已经很明确。独立已经没有必要,但是匈牙利的独立性应当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进而,和维也纳方面谈判的目标,就是在维持奥匈联合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争取匈牙利的独立性。

二元,三元还是多元

早在年,年轻的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锐意改革,重新颁布了就颁布了《十月宪章》保障了匈牙利人民的部分权力。不过,既然已经准备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进行谈判,考虑到奥地利当时国内民族众多,是否需要和其它的民族进行谈判呢?如果需要的话,未来的国家又该是怎么样的呢?当时帝国内对于到底建立怎么样的一个新帝国这个问题抱有各种幻想,譬如:

二元方案(德意志+匈牙利)

三元方案1(德意志+匈牙利+捷克)

三元方案2(德意志+匈牙利+斯拉夫)

五元方案1(德意志+匈牙利+捷克+克罗地亚)

五元方案2(德意志+匈牙利+捷克与波兰+匈牙利境内的克罗地亚与罗马尼亚)

七元方案(德意志+匈牙利+捷克+波兰+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

除了二元方案,两套三元方案也受到一些贵族的欢迎。方案一的提倡者为匈牙利政治家安德拉什,这种设想并非没有依据,毕竟哈布斯堡家族扩张期最重要的三个头衔就是奥地利大公、波西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捷克地区高度发达,又不是和奥地利地区相同民族的德意志人。方案二的提倡者是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大公(死于萨拉热窝),这里的斯拉夫人更多指代的是位于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人。他提倡建立一个伊利里亚王国,作为斯拉夫人的聚集地,进而让境内所有的主要民族都能获得平等的地位,他也用余生为这套方案奔走,尽管最后死于他一直努力的斯拉夫人枪下。

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当时的奥地利现实上,波西米亚的贵族已经很少,且已经和奥地利的贵族高度整合在了一起。匈牙利马扎尔贵族地主数量虽然不多,但在玛丽亚特蕾西亚时代(18世纪中叶)就已经享有帝国内的有待地位,不照顾他们不大可能。斯拉夫人一直是下等人,给了他们自由平等是否是在自降身段。同时,匈牙利和奥地利又担心这种行为会引发各种少数民族进一步的独立运动,进而威胁德意志与马扎尔人在帝国内的主导地位……总结下来,核心诉求大概就是两点:1、妥协势在必行;2、德意志与匈牙利两大民族的尊贵地位必须得到保证。

在这种背景下,最终的结果是只有二元方案成为了当时看来最佳的解决方案。

一个国家还是两个

奥匈帝国是一个国家,又不完全是。

为什么不完全是一个国家?奥匈帝国有两大主体,分别为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具体如图:

其中的16号(匈牙利)和17号(克罗地亚特区)属于匈牙利王国,除了18号(波黑特区)外所有的剩余部分(1-15号)都属于奥地利帝国。根据帝国境内的法律,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在奥匈帝国境内享有完全的独立平等地位,同有各自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铸币(虽然用的都是克朗,但奥地利帝国境内的克朗和匈牙利王国境内的克朗是独立发行的。另外,直到今天捷克的货币都是克朗)匈牙利人和奥地利人拥有平等的地位,但不能同时持有两国的护照,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帝国境内要么是匈牙利王国公民,要么是奥地利帝国公民,而不能同时是匈牙利王国和奥地利帝国公民。两国还拥有自己独立的军队,不过数量很少,属于类似武警的警卫部队。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同时担任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这是因为一项旧传统,匈牙利的国王任命需要匈牙利贵族议会认可,而在奥地利则完全不需要这项流程),作为各自的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可以独立签订贸易协定。

但是,他们又可以被看作一个国家。在匈牙利王国和匈牙利帝国之上,又有一个奥匈帝国中央政府和奥匈帝国武装。奥匈帝国的中央政府管理财政与外交。其中的财政,由奥地利和匈牙利按照比例分摊,仅限于国家外交上的开支。国防则有一支奥匈帝国军队,最高指挥官为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虽然其中的编制匈牙利和奥地利完全不同,但是由中央统一调度(关于军队的问题,此前提到两国国内拥有一定的独立部队,但这些部队的最高指挥官还是约瑟夫·弗朗茨·冯·哈布斯堡。只不过这个人同时作为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国王和奥匈帝国皇帝,因而对国内所有的武装力量拥有调度权。外交上则以奥匈帝国为主体身份,进行外交活动。此外,奥匈帝国拥有一个奥匈帝国中央议会,议员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进行指派,但是这个议会并不决定太多实质性的内容,作为类似两国促进和谐的机构存在。每隔十年,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再在奥匈帝国的主持下召开奥地利、匈牙利妥协机制谈判,就过去的状况对两国之间的契约进行调整。

有的人可能会问,这和联邦制有什么区别?最直接的表现在主权的保有。和北方的德意志帝国对比。德意志帝国虽然保留了境内的诸多王国,譬如巴伐利亚王国、普鲁士王国,这些王国在本土也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国王也保持存留,但并不再作为独立的主体出现在国际社会上。在柏林的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府对各邦国拥有很强的控制力,决定国家的诸项事宜。这些邦国也完全没有独立的武装力量,全部为德意志帝国军队。那么和邦联制度呢?奥匈的二元制则在邦联制度的基础上拥有统一的国家中央政府、国家元首,和瑞士邦联体制又有较大的不同。更形象的说法,奥匈帝国的状况更像是中世纪的联合统治,实行一种CompositeMonarchy。事实上,两个国家的固定纽带是弗朗茨·约瑟夫本人或者说是哈布斯堡王朝,两个国家在境内各自为政,各地的封臣贵族通过类似分封制的等级制度将钱交给顶级领主也就是皇帝本人。但是,奥匈帝国的状况和这种中世纪的传统又不一样。奥匈帝国中央政府的存在,加强了对两个主体国家的控制,奥匈帝国的奥匈妥协方案也远比封建契约来的详细,复杂。可以说,是一种符合奥匈历史传统和客观现实的,介于联邦制和邦联制之间并寻求向联邦制靠拢的整体。

妥协之后

奥匈帝国完成妥协后,奥匈帝国在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带领下在向几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幅改善。国家迅速完成了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幅推进。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迅速,铁路、汽车工业发达,军事工业也大幅改善。奥匈帝国的机械制造水平极高,在一战之前已经成为了世界第四大机械制造商之一。更重要的发展集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域,也就是电器、发电机和飞机汽车行业。奥匈帝国国内的电力系统高度完善,电力充沛,国境内的电报、电话网络相当完善。匈牙利和奥地利的航空港工业携手德国全球领先,并且在一战期间为战事带来了帮助。

奥匈妥协之前,奥地利国内的经济状况相当复杂。奥地利部分经济高度发达,而匈牙利和边疆几乎还停留在中世纪水平。在完成妥协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状况都得到改善,形成了以维也纳、布拉格、布达佩斯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境的发展,奥匈帝国境内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状况大为改善并且和巴尔干地区明显拉开差距。这点在一战后奥匈解体后的表现明显。即便是被大幅肢解的匈牙利,在经济实力上也不逊于领土面积远大于自己的罗马尼亚,而塞尔维亚新吞并的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经济水平远高于塞尔维亚。在十九世纪末,奥匈帝国的GDP总量排名世界第六。

但是国家的状况依然复杂。每十年的奥匈妥协谈判基本上都是无功而返。在帝国境内,奥匈的人口数量基本呈现五五开,但是对奥匈帝国财政的贡献确实奥七匈三。在一战前最后的一次谈判,勉勉强强才提升到64:36。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关系并非完全一帆风顺。

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伊丽莎白皇后,或者叫茜茜公主。茜茜公主对匈牙利人有着近乎执着的同情,而作为茜茜公主头号追求者的弗朗茨约瑟夫自然是要倾尽所能,使得妥协方案对匈牙利极为有利。茜茜公主的背后影响可能也是奥匈妥协方案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在帝国存在的绝大多数时间,奥匈帝国推行了太多优惠匈牙利的政策。一方面这让匈牙利得以高速发展,但是却让帝国传统的发达地区波西米亚的少数民族和其它的少数民族被忽视,可能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当年茜茜公主去世后,假如没有一战,奥匈的纽带是否可以继续延续也值得研究。

谈到民族问题。虽然说妥协方案缓解了一些民族问题,但是民族问题实在复杂,因而其实没有能最终解决

斐迪南皇储此前一直在宣传推进进一步解决民族问题的三元方案,但并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并不严重,直到一战后期战事明显不利于奥匈帝国前,都对国家保持忠诚。但是国土外的就并非如此了。斐迪南皇储就死于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刺杀。国内的各种境外民族主义黑手党也是层出不穷,给国家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再者就是为人津津乐道的部队作战能力。因为民族问题复杂,一个步兵班中,士兵之间因为语言隔阂存在沟通障碍这种在今天很难想象的场景在奥匈帝国却很常见。这导致了奥匈帝国在一战中表现不佳(没有按照预期快速解决塞尔维亚反而陷入了持久战)(就这样的对手意大利还是没打过)

另一个危机还是来源于妥协方案。在妥协方案中,两国的边境是根据契约严格规定的,为了保持平衡,哪一块地归属于哪一方都应详细考量。这导致在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亚后,奥地利和匈牙利就其归属问题关系降温,并且直到一战开始之前也没有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这让奥匈帝国扩张必须格外谨慎小心,而一边则是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快速溃退,奥匈帝国又不能将巴尔干拱手相让俄罗斯,因而产生一组矛盾。

解体之后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它没能挺过一战。

依笔者观点,奥匈帝国的解体对欧洲局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短期来看,经济上,奥匈帝国时期帝国各部分一体化发展,总体平衡,互相补充发展。例如匈牙利的农业发达,奥地利多轻工业而捷克多重工业,喀尔巴阡山附近工业原料充足,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港口发达,促成帝国一体化分工发展。而帝国解体以后,新成立的国家因为各种原因,贸易和资源互补都没有达到之前的效率,让各个部分的优势都没能发挥。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在捷克的重工业工厂。历史书上总说捷克的斯柯达兵工厂在战前生产军火的总量比肩英法之和,而这么强的工业产能却没提供给盟友或者其他巴尔干国家用于经济的改善。奥匈帝国期间修建了大量的连接各大城市的铁路,但是现在这些铁路都被边境线隔断了,大量的铁路变成了浪费,最终被抛弃。在二战开始之前,旧奥匈帝国的国家都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奥匈帝国时期和德国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互补性极强,而在战间期,因为奥匈帝国消失,这些新成立的国家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德国的原料基地,成为了德国的经济殖民地。霍尔蒂的匈牙利就是典型的因为经济完全被德国控制进而完全无法选择任何外交道路的国家,同样的还有罗马尼亚等国。德国成为了中东欧唯一的经济霸主。这和今天欧盟的模式相当接近。奥匈帝国作为欧洲领土面积第二大的帝国,连接东中南欧,在政治局势上平衡了俄罗斯、德意志和意大利,连同英法作为克里米亚战争后维也纳体系欧洲均势重构的重要一环。在一战之后,奥匈帝国解体成了大量的小国。一些原本在历史上存在数百年拥有长期稳定边境线的国家例如匈牙利被莫名其妙的分解,而从未组成一个国家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以维持均势的名义被拼了起来。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南斯拉夫。奥匈帝国境内的很多民族已经数百年甚至从来没有组建成为国家,而当哈布斯堡的官僚离开,很多国家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政府。作为能够和德国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平衡的奥匈帝国一夜之间不复存在,而德国仅仅失去了曾经的波兰领土,在东欧诸国面前仍然是个庞然大物。可能是协约国未曾幻想德国能够从经济灾难中恢复过来,又可能是协约国真的幻想德国会乖乖的听他们的指使去伤害苏俄,但结果就是,因为德国巨大的经济影响力和对小国之间矛盾的精巧利用,到二战开始前,兵不血刃的基本完整的接管整合整个昔日奥匈帝国,让二战得以发生,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从长远来看,奥匈帝国解体毁灭了欧洲(如果俄罗斯不算欧洲的话)乃至世界多民族国家的未来。欧洲尤其是东欧、南欧的国家因为各种无中生有的民族问题变得越来越小,最终完全从国际舞台上匿踪。虽然也有像南斯拉夫般的尝试,但南斯拉夫从头到尾都没有至少达成“国内和谐“,而且也难逃解体的命运。民族问题成为了世界各个国家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民族又是一个被建构出来的概念,因而很容易因为各种的利益问题被重新建构出新的内容,不断的冲击现存的国家。另外,因为民族问题分裂出的小国在面对大国的博弈时,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坐以待毙,不论是战间期还是冷战,还是现在的欧盟。更重要的是,即便到今天,民族主义仍然在不断的挑起全球各个热点地区的争端,威胁世界和平。从这个层面来看,作为一个昔日的“封建余孽”,奥匈帝国在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的尝试和教训或许对于今天乃至未来多民族区域大国的建立能够起到启发性的作用。

本文作者:项彧

■引用

Briliant,O.,Holland,A.,Phillips,W.,Hassall,A.,Headlam,J.,Steed,H.().Austria-Hungary.InEncyclop?diaBritannica(11thed.).CambridgeUniversity

■图源1.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xzqh/2165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