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塞哥维那 >> 行政区划 >> 从这一刻起,我决定把20倍速的音频降到
——
——
“广播”会成为一个消亡的词吗?
开车听着电台节目时候偶尔会这么想。
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还有没有在熄了灯的宿舍,偷偷塞着半边耳机听音乐电台的习惯,偶尔我也想再听听马世芳的“耳朵借我”,现在也搜不到了。
不过这些电波换成了另一种数字广播重新出现,以Podcast的名字得以新生。
我有听播客的习惯,尤其是倍速播放。
比起传统电台广播的被动接受,以及教科书式的主题输出,专业设备和播音腔调,Podcast(播客)是以一种更自由随性的活法,把各种千奇百怪的知识、访谈、故事,甚至是闲谈都混在一起。
但其实我也很少去Podcast或Spotify这样的大平台收听,虽然他们内容足够丰富多元,但正因如此,过于磅礴如同汪洋,对于一个天秤来说,会陷入无止尽的筛选对比,无法自拔,筋疲力尽。
花一小时找节目,
再用一分钟退出。
国内收听各种播客节目的平台也很多,就不多说了。最近蛮喜欢的是这个叫做Wondery的独立播客发行平台,它是以immersivepodcasts闻名,很钟情它的标语:
「FeelTheStory」
不是Listen是Feel,一词之差带来的微妙心理变化,就是最佳心灵捕手。
打开Wondery主页,会看到某些热门播客的一句话CUT,其中纽约心理医生IkeHerschkopf各种奇葩故事的TheShrinkNextDoor,是这么一句:
THE
CUT
"Everybodyshouldbelisteningtothispodcast.It’ssogood,andsobananas,andwhilethereiscertainlysufferinginvolved,nobodydies,whichisnice."
——TheCutonTheShrinkNextDoor
以这种诙谐怪诞的方式去谈论严肃的问题,深得朕心。
今天要推荐的播客挺杂的,不仅是Wondery上的英文类节目,只是对我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平台,有兴趣的小虎斑可以自己去听听看,我的中文类播客清单也稍微列了一下~
啊,人类是多么需要人类,以及多么需要「Story」啊……
Seven
/5/25
1
·忽左忽右·
沙龙访谈
“沙龙”二字联想到老旧的装腔作势,心里有点别扭,不过这档以访谈为主的播客好在接地气的同时,又能窥听到不少行业的“八卦”和“吐槽”,比起奢求从一档播客获取知识,这种趣闻更易入耳。
很推荐第79期。
是邀请《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刘怡聊“生存主义者里的中东经验与美国经验”。这个生硬的主题下,以占地报道者的身份去讲述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他会告诉你,在叙利亚北部、阿富汗这样靠近火线或者在冲突中心地区,想要靠钢盔防弹衣这类的装备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毕竟在巴格达东北部的萨德尔城的二手武器和弹药的市场上,RPG火箭弹是一麻袋一麻袋买卖的。
比起生存在第三国家的人,美国人更喜欢讨论生存主义,而对于一个非美国人,阅读《波斯尼亚生存日记》或战地记者们的第一手报道也许更实用。
还讲到了战地记者MarieColvin的故事,以及08年后很多大纸媒衰落,freelancer撰稿人取代大媒体成为战地常客。
刘怡做客忽左忽右,还有“亲历战争余烬”“搭顺风车拜访军阀”几期节目。
也是从这一刻起,我决定从2倍速变成1.5倍速听播客了。
2
·黑水公园·
电影杂谈
其实不常听电影类的播客。
就像不喜欢看影评一样,一是怕剧透,二是怕被各种主观观点牵扯,不过黑水公园的乐趣在于逗,并且他们主要谈科幻文化类电影,这类电影有时候隐藏很多暗线是没有被看出来的,看完电影后再听播客,像挖彩蛋。
黑水有四个关键词,无用的、主观的、热烈的、情感的,提前告知,也就自动加上一个过滤层,只是换个角度听电影。
有一期“成年人的聚会应该玩马里奥派对”,是看完七部不同版本的《完美陌生人》的蛋挞来聊。
一上来他就自问为什么要做这种糟心事儿,并且七部都没什么差,哈哈哈哈~而一个单身男青年如何看待亲密关系、婚姻和社交,也是一个新视角。是有趣的。
3
·上层建筑·
谈论城市
上层建筑对自己的定位是:一档从设计出发,谈论城市一切的的播客。
而我的看法是:一个对城市比较漠然的人,也许可以从这里找到一个新的切口,重新去理解“城市”这个概念。
在“忧郁的南洋”这期中,从一本刘敬贤的漫画《漫画之王》开始,去探讨新加坡的历史、小人物生活里的政治,以及关于历史除了迷信权威和虚无主义为王道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讲述方式。
甚至聊到华语文学的概念,出版物和社会语境的共振,以及马来西亚华语作家的母国想象。都像是南洋的雨林一样,充满了野性的魅惑力。
4
·初学者电台·
兴趣泛泛
这是artbookinChina-abC编辑部的音频节目。
“初学者”三个字已经暴露这档节目核心,即希望让听众可以从头开始做一件事,鼓励从任何感兴趣的领域开始实践。
对于从头开始学习一件事是很艰难的,除了常年保持高度激情的先进青年,成年人哪里有精力去找虐,但如果只是从兴趣开始,三分钟热度也够了。
“学习做一个女权主义者”这期,邀请了出版编辑索马里和写作者淡豹去探讨“女权”,和我之前聊波伏娃一样,这不是个讨大众喜欢的话题,可我喜欢。
细分到“权利”与“权力”的混淆为合理诉求带来误解,以及女性生命中无法摆脱的母亲形象,以及社会对于这一形象的特定要求。
同时鼓励更多女性以各种方式去书写女性日常的体验,以避免在悬殊的男女作者比例之下,女性读者会下意识地用男性目光去审视自己。
用
索马里索马里的话说就是:“即使会被别人视为’女权分子’,我也觉得应该让中国有更多这样的声音。”btw,索马里最近推荐了去年最爱的一本刘天昭《无中生有》。
5
·杨照书话·
听一本书
这是方所在疫情期间开始一档新播客,非常纯粹,就是邀请杨照来做导读。
在此之前在看理想听过杨照的音频节目,非常喜欢他没有起伏的语调,不管是讲历史,讲音乐,还是讲一本书,这种近似于陈丹青念稿式的讲述方式,是我认为最适合做书籍导读的。
他谈石黑一雄的《我辈孤雏》,WalterBenjamin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史学家MargaretMacMillan的《缔造和平: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Gia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isilecar.com/xzqh/21675.html